远古生命的伟大尝试——古虫(Excavata)
Hello,大家好。这里是新人科普up主炽魂Fire。这次给大家介绍真核生物中最鲜为人知,也是最为神秘的类群——古虫(Excavata)。
古虫这一名词最早由著名的分类学家,系统发育学家Thomas Cavalier-Smith(一个熟悉的名字)在2002年所提出,词源来自于拉丁语‘excavātus’,意为“挖掘”,表示其身体一侧具有一个取食用的口沟(取食槽,feeding groove)。古虫类在后续诸多研究中,被作为单系群进行处理,且通常放置在双鞭毛生物的基干位置。但是,在今年的一项研究中,Caesar Al Jewari与Sandra L. Baldauf对古虫进行了深入的系统发育分析,认为古虫类并不是这样:它们实际上属于一个并系群,而且位置应该处于整个真核生物的最基部。

传统的古虫界分为槽虫门(Loukozoa),后滴门(Metamonada),眼虫门(Euglenozoa)和透色门(Percolozoa,又称为渗养门 Heterolobosea)。其中:槽虫门分为雅各巴虫纲(Jakobea)和马拉维单胞虫纲(Malawimonada)。但是,雅各巴虫纲后来与眼虫门、透色门一起,被分入了盘嵴亚界(Discoba),而马拉维单胞虫更是被开除古虫籍。于是:槽虫门这一分类单元在后续的分类中就消失不见了。

古虫类系统树,炽魂制作,若转载请标注来源
根据最新研究,古虫类或许能向我们揭示线粒体的早期演化过程。
传统上的后滴门(Metamonada)包含了副基体纲(Parabasalia)、多鞭毛虫纲(Trichozoa或Fornicata)以及厌氧滴虫纲(Anaeromonadea)。这三个类群都因为没有真正的线粒体而闻名于世。在它们的细胞中,存在有纺锤剩体(mitosome)或者氢化酶体(hydrogenosome)——这两个细胞器在过去通常被认为是由线粒体退化而来。这是因为它们并没有三羧酸循环以及电子传递链的功能,并且与线粒体一样具有双层膜。
不过,最新的研究参考了各种DNA序列,他们认为:后滴门的类线粒体细胞器(mitochondria-like organelles,MLO)与真正的线粒体来源并不相同——线粒体的来源是δ-/γ-变形菌,而不是线粒体所属于的α-变形菌。换句话说,不只是质体,就连线粒体也是两次内共生的产物。而第二次的内共生所带来的真正线粒体,才赋予了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能力。
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各个古虫类群:
1. 副基体纲(Parabasalia):具有副基体(parabasal body)与氢化酶体(hydrogenosome),其中副基体位于高尔基体的附近,可能是用于辅助高尔基体,而氢化酶体顾名思义,是含有氢化酶的细胞器,它具有双层膜,可能与副基体虫的无氧发酵相关。副基体虫包含有毛滴虫(Trichomonadea)和披发虫(Trichonymphea)两个目。其中披发虫生活于白蚁的肠道内,帮助白蚁消化纤维素。

2.多鞭毛虫纲(Trichozoa):又叫做拱形虫纲(Fornicata)。包含四个目,代表是双滴虫目(Diplamonadida)。它们具有两个细胞核,四对鞭毛,以及双层膜的纺锤剩体(mitosome)。纺锤剩体的功能不明,不过很可能与细胞的铁、硫代谢相关。双滴虫目的代表是贾第虫(Giardia)和双滴虫。
3.前轴柱纲(Preaxostyla):即厌氧滴虫纲(Anaeromonadea),包含了三鞭毛虫(Trimastigida)与锐滴虫(Oxymoonadida)两个目。不过由于后滴门均为厌氧生物,这个厌氧滴虫似乎显得并不是很正确。
4.盘嵴亚界(Discoba):盘嵴亚界包含眼虫门(Euglenozoa)、透色门(Percolozoa)以及雅各巴虫纲(Jakobea)。它们具有真正的线粒体,并且它们的线粒体的嵴一般是盘状,因此得名“盘嵴”。其中大多数透色门生物的形态在鞭毛虫与似变形虫之间。而眼虫门,应该就是整个古虫界中我们最为熟悉的类群了。眼虫门具有两根鞭毛,而且属于茸鞭型。它分为裸藻纲(Euglenphyceae)和动质体纲(Kinetoplastea),动质体纲的生物在其鞭毛基部具有一个动质体,能够为它们鞭毛的运动提供能量。它们的鞭毛常常会向后弯曲并最终向后方伸出,而它们的质膜同时会外包住鞭毛——于是它们看起来像是一条长在后方的鞭毛。著名的利什曼原虫和锥虫都属于动质体纲。

裸藻纲的物种就更为人所熟知了:大名鼎鼎的眼虫本尊(Euglena)便是属于这一类群。它们由于吞入了一个植物界的绿藻,从而演化出特有的具有叶绿素B的次级质体。裸藻的质体具有三层膜,她们最外层的质体膜与内质网进行了融合,形成质体内质网(又叫叶绿体内质网,CER)这一与藻类类似的细胞器。因此,裸藻的颜色也与绿色植物一样,呈现出绿色的样子。裸藻的光合产物并不是植物所具有的淀粉,而是裸藻淀粉(paramylon)或者金藻昆布多糖(chrysolaminarin)。众所周知,裸藻们是能够感受光的,她们具有一个遮光的红色油滴——眼点,以及一个光感受器。这也是她们的名字“眼虫”一词的由来。不过要分清楚的是:眼点并非是感光细胞器,而是一个遮光细胞器,它通过遮挡照射在光感受器上的光,使这些裸藻们能够辨认出光的方向。

最后,对于古虫的研究仍在继续。对于真核生物演化的探索也从未止步。相信在不久后的未来,我们能够更加详细的了解这个神秘的类群,古虫身上那些神秘的面纱终将被一步步揭开。

本文鸣谢:小风(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