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第30期硕博论坛 || FAST总工程师姜鹏讲“逐渐睁开的中国天眼”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弘扬学术精神,开拓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潜力,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由贵州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贵州大学研究生院主办,贵州大学研究生会、物理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贵州大学第30期硕博论坛,于3月23日下午在西校区贤正楼报告厅成功举办。


FAST总工程师,贵州射电天文台执行台长(法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导姜鹏老师作客贵州大学第30期硕博论坛,以“逐渐睁开的中国天眼”为题为大家做了一场精彩的专家报告。本次讲座吸引近400名师生到现场聆听,同时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全程直播,观看量突破3000人次,活动氛围十分欢愉。校党委副书记令狐彩桃,FAST观测基地办公室主任赵保庆,FAST观测基地办公室副主任冯利,FAST博士李明辉,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张小彬、綦娅出席讲座,讲座由校党委副书记令狐彩桃主持。


姜鹏总工程师于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到国家天文台工作后,主要从事FAST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曾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詹天佑奖、第二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第三十二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


谈到天文学,那近代天文学究竟起源于何处呢?姜鹏老师从太空的电磁波信号谈起,向大家介绍了宇宙的基本单元,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通过对一段段天文历史的解说,一步步为我们揭开天文学的神秘面纱,使我们与天文学的距离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报告过程中,姜鹏老师向我们详细阐述了目前天文学在学界所受的热烈追崇,表示“射电天文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并表达了愿后来者们继续扎身天文研究的期冀。这一幕幕都使得我们摒弃之前的无知,可以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定义射电天文,知晓并从内心尊崇它的奥秘。


介绍完近代天文学的起源,姜鹏老师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人类对射电天文的探索娓娓道来。从古至今,科研工作者们一直都在为如何制作出更大口径的望远镜而废寝忘食,但是大口径望远镜就一定好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姜鹏老师从FAST的设计概念出发,详细阐述四代科研工作者为研发FAST射电望远镜所付出的艰苦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付出,FAST成功问世。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也是目前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天文望远镜,更是一台真正好用的望远镜,是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天眼”。
报告中途,姜鹏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几张照片。即使并未亲临“中国天眼”的工程现场,也并未参与过任何“中国天眼”的设计过程,通过照片就可以让人感知到科研工作者们的艰辛与不易。这样一群有着崇高情怀的人,将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奉献给天文事业,他们不知前路怎样,他们也不知结果如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毕业于中国顶级名校的硕士、博士,他们本可以选择坐在干净整洁的办公室,但是因为家国情怀,因为心中的崇高信念,他们选择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因为他们的牺牲与奉献,也因为他们的不懈坚持与迎难而上,“中国天眼”才得以问世。他们不该被遗忘也不能被遗忘,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一遍遍传颂,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传承。


最后,姜鹏老师十分自豪地向大家介绍了FAST所产出的大量科研成果,其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仅2020年一年,科研工作者们就发表了70余篇SCI论文,这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姜鹏老师还表达了对南仁东老先生的崇敬与钦佩之情。南仁东先生作为“中国天眼”的总工程师,从“中国天眼”的设计到成功研发,无一缺席,为“中国天眼”不辞辛劳,呕心沥血,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作为南仁东老先生的追随者之一,姜鹏老师表示能与南老先生一同共事是此生最荣幸的事情之一。


本次硕博论坛的举办,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开拓了大家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创新潜力,不仅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有关“中国天眼”的专业知识,还给大家上了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启发同学们铭记科研工作者们的努力,传承天文科研人的吃苦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不忘初心,不畏艰难,努力在科研的漫漫长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在中华的浩浩史册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未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贵研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