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如何在迷失中找到自我by刘擎

2022-05-28 00:04 作者:寻无衣  | 我要投稿

该笔记一些理解上有偏差,请以视频为准,同时欢迎斧正。


一、自我的构成及难题

1.为什么会探讨自我?

现代性条件下的精神状况

现代人普遍的焦虑:一种犹豫不决的精神状况,同时感到自我的强大与卑微,时而不羁,时而虚弱,躺平不干,奋斗无力。这导致普遍的意义感的缺乏(物质富饶中的精神贫瘠)

现代个体自由的悖论:一面是原则上的“自由的无限可能”,一面是实现自由的能力局限与判断重负。“一切皆有可能,但我却无能为力”(“太爽了”或者“太难了”)焦虑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但整体上有一种犹豫不决的精神状态。

现代社会是以个体主义为核心的精神文化,这是一种悖论。实现自己向往的目标,是需要能力的。而向往另一种另类的生活,与现状不一样的生活,就会有一种判断的负担。实现另类生活的实现能力太难了。另一种生活会不会一定是更好的生活,没有标准,这种判断的负担是现代的一个困境。没有标准答案!

一方面没什么不可以,一方面实现能力受阻且判断负担过重,是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基本结构。于是感到自我出了问题,反思是人的内在精神结构的一部分。根本性的发问就是哲学


2.哲学的养成:走向根本性的思考

高更名作的标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康德的四大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认识论,道德哲学,人生哲学和存在论)

人从自己的高度敏感中,提出根本性的问题德菲尔神庙:(1)“自我”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不问自知,深究不明”。“自我”是一个幻觉吗?科学研究没有发现“灵魂”在哪里。(2)怎么可能有一个“我”?自我同一性的难题:内在结构的复杂性(柏拉图,弗洛伊德);社会身份的多重性;时间维度上的变化(特修斯之船);早期的理论:约翰洛克的“意识论”与休谟的“捆绑理论”(记忆)


“自我”复杂性的表现

1.心灵结构的复杂性: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人的心灵机构非常复杂,而且彼此是相互冲突的。夜晚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澎湃的夜晚,第二天清晨是现实主义者清醒的早晨。

2.人的身份的复杂性

人不止一个社会身份,人的多重身份会相互紧张,需要整合时间变化上的复杂性

现在的你和当年的你,想法,观念,外貌有很大变化。哪里能找到一个整合的我

The Ship of Theseus特修斯之船

如果把所有的零件,仪器,都拿下来,拼成一个船,所以哪个是特修斯之船?

事件性遭遇——拐点远离原来的延长线

休谟:记忆论,捆绑理论

洛克:白板说

记忆会欺骗自己,别人记忆中的你就是你吗?我就是一个幻觉,问真实是什么

3.为什么“自我”是一个故事?

“建构论”的自我:自我是整合的结果“叙事性的自我”(NS)的吸引力:叙事建构了自我。

同样,不仅是个人,任何一个组织团体(班级、球队、公司或者国家)也依赖“自我理解”的建构,来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这需要在讲述一个故事中完成。

叙事性自我:叙事性的自我是建构的自我,靠自己讲一个整合性的故事,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我”。通过讲故事,那个自我才真正地形成,不是有一个现成的自我在那里,而是通过叙述建构,就会有一个稳定的人格。

在社会生活中,别人会对一个人有稳定的预期。(但我是时刻改变的)社会要求我们有一种稳定的、连贯的自我。

组织的自我需要通过讲一个所有人都能信奉、同意和接受的故事来实现。国家更需要讲故事社会现实:大家相信,他就存在,大家不相信,就分崩离析。社会现实有自己的物质层面,共享理念来建构的,叙事有一个主体。


自我”故事的构成要素

(1)讲得通

(2)有意义(自我是跟世界联通的,每个人的生活跟越来越大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现在一个广大的世界有很多未知的、遥远的、你一知半解的变量来影响你的生活和命运,个人的小故事跟整个世界的大故事连在一起,这叫生活本地性的衰落。

(3)有目标

要不断的重述自己的故事,在这个时代,他不能靠惯性连贯的讲述故事


什么是叙事?叙事主体、情节与意义阐释意义(sense making and Meaningful)“小故事”与“大故事”(生活本地性的衰落)幸福的人生是有意义的生活,为什么需要不断重述关于自己的故事?生命是一个故事,也是持续不断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意义的来源

人是“自我阐释”的存在,意义的多重性(渔夫的故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存、承认与自我评价。马斯洛把下面的层次划掉了。黑格尔论自我意识中的“承认”:承认的标的物:美德(品格),荣誉,名望,金钱,权力……意义是非常多样的,承认的需求。

现代,金钱是衡量一个人卓越的标志。单向度的生活:为什么金钱会成为当今普遍流行的支配性的目标?而为什么无法依赖金钱解决人生的意义问题?“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齐美尔)挣钱给别人看——在别人的眼光中实现承认。

如果足够有智慧,聪明,就会成为市场上被识别出来的一个指标,那就是金钱。

金钱是(通用的)Universal的,一般等价物有了身价,就会被全世界说各种语言的人识别出来。

金钱使我们变得更雷同吗?金钱使我们变得雷同,金钱本来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手段或者工具,但是手段和工具本身变成了我们的目标,成了标地物。

挣更多钱给别人看的欲望,是永远没有办法满足的。


是否有一个意义框架?

是否能确立简单明确的意义框架?

可以诉诸主观感受吗?诺齐克的“幸福体验器“手段与目的能够分离吗?”幸福不是可以抽取“过程”的结果。

幸福体验机:要一个人幸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幸福不是一个可以抽取过程的结果。

宗教是一个终极的解决吗?索伦克尔凯郭尔的“亚伯拉罕的献祭“宗教回应了终极关怀:超越死亡与卑微,但宗教拯救是一个难题。上帝存在吗?这是一个麻烦的问题。

宗教意味着,你理解,要去信奉,不理解,也要去信奉,上帝有他的道理,有些可以把握,体会,有些无法把握。愿不愿意纵身一跃,跳过去。上帝给人自由意志,但是人会犯错,会犯罪。宗教某些时候,先让人相信,再让人看见。


为什么没有单线的自我故事?

三重故事:天人关系、他我关系与自我关系三种人称叙事:主观的自我,关系中的自我,反思(旁观)的自我

自我的整合(integrity)是一个程度问题:建构有意义的自我故事,需要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意义框架

现代个人主义:开放与封闭的双重性自我在内部有个结构一个关于自我的故事,它一定是一个多线条的复调音乐。在某种意义上,人不可能实现完整的整合。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是能够自我整合的好的人。



二、个人主义时代的来临

在金钱主导的世界,特别封闭。每个人都想成为有个性的人,大家都有个性,但是特性都是差不多我自己做决定,我愿意就行——现代个人主义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人从来都是社会的生物。

我们现在的自我理解,从个体开始

1.“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从来就生活在社会之中,那么,怎么会出现“个体本位的自我理解”?

在古代,人没有把自己理解为一个单独的个人,每个人都是在社会之中,个体和群体,自然界是在一个完整的秩序当中,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2.查尔斯泰勒现代的“大脱嵌”:两个转向(人类中心主义与个体主义)人开始对自己生活的自然界进行对象化的研究,这就是科学把大自然放在绞刑架上拷打质问,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什么,那些刑具是什么,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法则,最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自然变成了自然资源。

认识上的改变,也是伦理上的改变。没有了神秘,人不再敬畏自然。看透了的东西,就不再去敬畏

查尔斯泰勒称为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

在现代世界,社群仍然塑造个人吗?社群主义的洞见与盲点,迈克尔沃尔泽“自愿共同体”、“后社会的自我”的意义

人从社群中脱离出来,因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革命、城市化、商业化,人可以流动到别处,对家乡的感觉改变了。血肉相连的自我是可以和故乡分开的。故乡这个词在离开的时候才会产生。

原子化的个人社群主义者认为现代人有一个误会,好像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也叫原子化的个人,人忘记了自己的品格、理解。规范、道德意识、情感都是由共同体,社群所塑造的。现代的个人主义走了极端化了。作为个人,不是原子化的。古代的社群是给定的,现在的社群是自愿的。现代社会我们处在自愿共同体当中,有出入的自由意味着他是相当脆弱的。


当代的挑战:“我愿意”,然后呢?

(1)现代个体的故事需要“自己的剧本”:个体主义意愿论(individualistic voluntariam)“我的”就是“对的”和“好的”?“我的意愿”不需要评判,这本身就是尺度。结果,从“人类是万物的尺度”到“我是人类的尺度”。以前的传统社会有社会共同的剧本,古板,大同小异,有束缚,有现成的生活方式,有作业可抄。现代人每个人都要写自己的剧本,原创我的意愿本身变成了一个尺度大家的意愿都很雷同,因为文化、来源视野仍然是被塑造的,人云亦云是狭隘的。

一个人靠个人是没有办法自己单独创造价值,没有办法提供有益的标准。个人并不能创造价值,而是选择价值。

(2)本真性的理想与唯我论的误区(泰勒):“成为你自己”或者“活出真正的自我”是什么意思?我们梦想成为“不一样的烟火”,但到处都是雷同的自我。深度的文化背景,无可逃离的地平线。

(3)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是被社会决定的吗?你不是你以为的你,也不是别人以为的你,你是你以为的别人眼中的“你”,个人被社会“塑造”,但并不被“决定”,如何有意义地生活在一起?价值多元与价值冲突。生活总是共同地的生活,确立共同价值及其实践的问题。

《自我》现代个人主义的误区是,人忘掉了社会的塑造的力量,但是社群主义的盲点是:不能逃离社会,但是可以局部的离开社会,这就是启蒙的意思。因为社会给我们提供的丰富性,我们总可以局部地逃离社会,这是现代启蒙的意义。人只有发现在另一个洞穴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生活在洞穴。发现了自己生活的相对性。不可能完全离开这个世界,但是能够局部地离开某种观点,某种规范,另一种文化的实践可能。不歧视女性,不打孩子所有的价值规范可以相对化,审视、反思。反思需要立足点,借助立场、规范、观念。反思资源来自哪里?


现代商业文明与组织中的个人

(1)组织自我与自我关系的两种模式:“功能组织”(functional organization)与“共同体”(community)传统的职业行会与社会组织(比如教会)兼有双重属性,在现代衰落了。现代组织以功能为导向,功能是在市场上达到收益最大化(盈利)

(2)功能性组织:个人“利用”组织,作为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机会;而组织也“利用”个人,作为人力资本(优质员工),达到效益最大化。双方彼此利用(别给我谈感情),形成利益博弈的取用关系,服从市场定价逻辑。

(3)作为“共同体”的组织:个人归属感的来源,具有情感依恋与忠诚;组织对于个人:接纳、尊重、赋能和超越性——赋予了个丰富的意义。“团建”的作用。

卢曼与哈贝马斯的争论系统的自组织逻辑;主体间交往理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尤尔根哈贝马斯:这个世界要恢复一种彼此尊重、交流、关爱的那样一个面向,叫做生活世界。


亚当斯密被遗忘的洞见

“看不见的手”隐喻,在斯密的全部著作中,仅出现了三次。人们并不因为参与经济交易而不再是社会的人。

非市场活动(社交、游戏玩耍,志愿服务和奉献等),基于规范而形成,也反过来塑造了规范(友谊、互惠以及信任的规范)

市场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秩序,而是一种被人为建构的秩序。市场的运作并非独立于人类社会,而是嵌在人类社会之中的。“看不见的手”依赖“援助之手”的存在。




三、现代人为什么陷入焦虑?

尤尔根哈贝马斯: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系统:经济、法律、政治,工具理性

韦伯的分类:工具理性——靠计算来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对一个给定的目标来说,什么样的方式是最有效的;价值理性——对一个特定的目标给出一个论述,价值理性不是非理性。什么是好的生活?这是需要价值判断的,人们的价值理性不能达到共识,而工具理性可以。


哈贝马斯把现代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系统,带有工具理性,另一个是生活世界,不能仅靠工具理性来支撑。

系统按照取用、功利工具理性作为运转逻辑的世界向生活世界殖民。

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世界:技术理性统治的世界,生命陷入一种异化

马克思:劳动创造了人,现在劳动成了工具去获得别的事情,收入,工资

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人越是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的像动物,而在动物的功能里面,吃、喝、性关系,化妆,饮食起居更像人。人的事物变成动物的事物,而动物的事物变得像人,这就是异化”

异化:本来是属于我们的一部分,分裂出来,成为我们的对立面,劳动本来属于人的规定性的部分,它和人站在了对立面,人变成了劳动-消费,劳动-消费的动物,陷入单向度的生活。劳动是为了取得报酬,消费,为了消费去进入我们更多的不喜欢的劳动。


唯我论:失去关系维度的价值主观主义,膨胀的幻觉与脆弱的感受。

孤立的个人主义,但世界并不是按照个人意志运转的。


流行的“成功”模式困境:

“优绩主义”的幻觉与挫折。在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中,成功者与失败者都可能陷入“意义匮乏”的困境

鼓励:只要努力,就会成功,贫寒子弟考入985命运改变。经济有它的周期,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很多是与自己无关的,家庭、背景、出生地、时代“运气”。

从公平的角度来讲,不是公平的,现代个体自由许诺了太多东西,工具理性表达出来的优绩主义有很多挫折。


三种场域中的焦虑

重返关系性的自我概念,生命同心圆的结构。“外部”不只是我的环境背景,而是自我的构成性部分

(1)组织职业领域:企业家的创新与风险,职场中的竞争与晋升。创新的渴望与焦虑。但旧的取用模式中的“创新”,仍然是精致的取用模式。重建共同体是可能的事业吗?“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2)亲密关系领域:亲密关系的冲突与背叛;育儿的期望与失望。取用关系侵入亲密领域。亲密关系的不同模式(总体关系与局部关系)爱情维持不了多久,爱情吸引人的两个原因:爱情带来意外状态,人人都是凡人,至少在一个人的眼里,你是全世界最好;阿兰巴迪欧说:经典意义的爱情是小型共产主义,所有的奉献都不被看作是付出,因为奉献是使对方获得幸福,而对方的幸福就是你最大的幸福,在这个状态里,你是天使,但是这是短暂的,因为付出太多了,害怕有风险,被利用,被欺骗,被PUA,越来越谨慎。男权主义传统对女性的影响。局部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在重叠的世界,如果共同认为那是重要的,而且持一致看法,就容易维持。

(3)个人心灵领域:道德感的错乱,生命意义的迷失

我们的视野对生命的感知越来越狭隘了,单向度的世界唯我论和取用关系支配了我们的生命。哲学开阔了我们对生活更开阔的整体性的视野生命不只是为单一目标的博弈关系,要领悟生命多重关系和意义的多种资源,打破唯我论的迷思,达到关爱,重塑价值。

当我们的世界完全被发展、GDP左右,我们对效益的理解、对目标的理解会非常狭隘。对生活中的目标均衡发展。

汉娜阿伦特:“有一个光打进来,照亮了一切,一种反思

哲学的作用在于启明,带来反思,提供反思的资源,引导一种对生活的新的想象和探索。探索:对出口或者出路的探索

现代人的焦虑会不会成为我们的宿命呢?人的生命不是像一块石头一样

自在之在:自在之在——本质就已经被决定了。

人的存在是不断成为什么的自为之在,你永远可以重新开始,可以Becoming

看到生命是一个进程,永远可以重新启程,故事永远可以被重新讲述。尽管世界被工具理性殖民,但仍然没有被它全盘决定。超出功利的,超出取用模式的片刻。片刻的美好体验,只是生命海洋中岛屿,而重建“生活世界”的理想,是开辟新大路的事。



哲学-如何在迷失中找到自我by刘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