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基础测试题

2023-06-22 14:46 作者:答案资料  | 我要投稿

临床免疫分章节复习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抗原抗体反应

第三章 免疫原及抗血清制备

第四章 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

第五章 凝集反应

第六章 沉淀反应

第七章 放射免疫分析

第八章 荧光免疫技术

第九章 酶免疫技术

第十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第十一~十三章

第十四章 免疫细胞的分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技术

第十五章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

第十六~十八章

第十九章 补体检测及应用

第二十~二十一章 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免疫学检验的质量保证

第二十二章 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第二十三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四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五章 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六章 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七章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二十八章 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资格考试临床免疫分章节复习


第一章 概论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1


1、IgM的结构为()。

A、单体

B、二聚体

C、三聚体

D、四聚体

E、五聚体


2、某部位黏膜受抗原刺激后,无抗原诱导的其他粘膜部位是否同样产生抗原活化细胞()。

A、同样产生

B、不产生

C、不一定

D、微量产生

E、部分产生,部分不产生


3、乳汁中富含抗体,初乳中含量最高的抗体是()。

A、IgA

B、IgE

C、IgM

D、IgG

E、IgD


4、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低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M

B、IgA

C、IgD

D、IgE

E、IgG


5、下列关于NK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NK细胞形态具有异质性,所有的LGL细胞均为NK细胞

B、NK细胞发源于骨髓干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胸腺微环境

C、具有非特异杀伤作用,无MHC限制性

D、对所有肿瘤细胞均有作用

E、NK细胞不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6、BCR基因表达区别于TCR最大的特点是()。

A、同种异型排斥

B、共显性

C、同种型排斥

D、具有更多的N-插入

E、高频率体细胞突变


7、关于初次免疫应答的显著特点错误的是()。

A、诱导潜伏期长

B、最先产生IgM

C、抗体滴度低

D、维持时间短

E、抗体滴度高


8、补体系统的激活必须有下列哪种成分参与()。

A、C1q

B、B因子

C、C3

D、C4

E、C567


9、人类T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A、E受体

B、IgGFc受体

C、C3b受体

D、DHA受体

E、IL-2受体


10、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可表现为()。

A、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B、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C、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D、巨噬细胞缺陷

E、NK细胞活性低下


1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组成()。

A、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

B、两条重链

C、两条轻链

D、可变区与恒定区

E、Fab与Fc段


12、机体及时发现与杀死癌变细胞的功能是()。

A、免疫防御

B、免疫耐受

C、免疫监视

D、免疫稳定

E、免疫清除


13、CD4+T细胞又称()。

A、细胞毒性T细胞

B、辅助性T细胞

C、抑制性T细胞

D、记忆性T细胞

E、自然杀伤细胞


14、与细胞免疫密切相关的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大单核细胞

C、T淋巴细胞

D、B淋巴细胞

E、嗜碱性细胞


15、实验动物新生期摘除胸腺可引起()。

A、脾脏红髓区T细胞缺乏

B、淋巴结副皮质区T细胞缺乏

C、脾脏白髓区B细胞缺乏

D、淋巴结浅皮质区T细胞缺乏

E、淋巴结副皮质区B细胞缺乏


16、在现代免疫学中,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

A、抗感染的功能

B、识别、杀灭与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排斥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消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17、HIV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

A、CD2+T细胞

B、CD3+T细胞

C、CD4+T细胞

D、CD8+T细胞

E、B细胞


18、适应性免疫应答()。

A、时相是在感染后数分钟至96小时

B、可遗传

C、具有特异性

D、先天获得

E、吞噬是主要效应细胞


19、细胞因子免疫学方法测定的是()。

A、细胞因子的活性

B、细胞因子的蛋白含量

C、细胞因子的基因及基因表达

D、细胞因子的功能

E、细胞因子的结构


20、补体活化替代途径开始于()。

A、C1的活化

B、C2的活化

C、C3的活化

D、C4的活化

E、C567


21、关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防御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作用

B、杀灭作用

C、清除损伤或已死亡细胞

D、处理抗原

E、参与超敏反应


22、MBL激活途径的激活物是()。

A、抗原抗体复合物

B、脂多糖

C、聚合IgA

D、甘露糖

E、酵母多糖


23、免疫球蛋白()。

A、有抗体作用,但也可作为抗原

B、不能做抗原,只有保护作用

C、是抗原和球蛋白的产物

D、都是抗体

E、无抗体活性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


24、缺乏下列哪种T细胞,则B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或产生低水平的抗体()。

A、辅助性T细胞

B、抑制性T细胞

C、杀伤T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

E、调节T细胞


25、免疫球蛋白中与变态反应关系密切的是()。

A、IgG

B、IgD

C、IgM

D、IgE

E、IgA


26、宫内感染时,胎儿血液中含量升高的抗体是()。

A、IgA类抗体

B、IgM类抗体

C、IgG类抗体

D、IgD类抗体

E、IgE类抗体


27、膜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多是经由()。

A、血液

B、扁平上皮细胞

C、淋巴

D、巨噬细胞

E、单核细胞


28、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APC对抗原的处理和呈递

B、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C、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D、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29、人的IgM分子主要特征是()。

A、个体发育中最晚合成的免疫球蛋白

B、能通过胎盘

C、成人接受抗原刺激后最先出现的抗体

D、比IgG移向阳极快

E、分子量小


30、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

A、IgM

B、IgG

C、IgA

D、IgE

E、IgD


31、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脾和胸腺

B、骨髓和黏膜免疫系统

C、淋巴结和脾

D、胸腺和骨髓

E、胸腺和淋巴结


32、机体免疫系统排斥或杀灭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防御

D、免疫识别

E、免疫应答


33、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防御

D、免疫识别

E、免疫耐受


34、在无抗体存在时仍然可以发生的免疫作用是()。

A、病毒中和作用

B、补体经典途径激活

C、ADCC作用

D、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E、毒素中和作用


35、关于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产生和作用具有多向性

B、合成和分泌是一种自我调控的过程

C、主要参与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D、以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

E、生物学效应强


36、人T细胞可根据下列哪个特征区别于B细胞及其他细胞()。

A、形态

B、Fc受体的存在

C、胞浆颗粒是否存在

D、CD2

E、Ig表面标志


37、日本学者Tonegawa最初证明BCR在形成过程中有()。

A、体细胞突变

B、N-插入

C、重链和轻链随机重组

D、可变区基因片段随机重排

E、类别转换


38、免疫应答抗原与下列哪类分子密切相关()。

A、MHCⅠ类分子

B、MHCⅡ类分子

C、MHCⅢ类分子

D、免疫球蛋白

E、补体


39、各种单体抗体分子都有的特性是()。

A、分子量在10万以下

B、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C、H链与L链借非共价键相连

D、能结合补体

E、能促进吞噬


40、下列关于T细胞亚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CD2和CD3是所有T细胞共同的表面标志

B、CD4存在于TH表面

C、反抑制性T细胞的表型为CD3+、CD4+、CD8+

D、若Ts功能低下,机体易发生感染

E、T细胞表面有绵羊红细胞受体


41、免疫细胞间的相互调节作用发生在免疫应答的哪一阶段()。

A、感应阶段

B、反应阶段

C、效应阶段

D、三个阶段都有

E、三个阶段都没有


42、白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形成的抗原为()。

A、HLA抗原

B、MHC抗原

C、CD抗原

D、La抗原

E、OKT抗原


43、再次应答能迅速产生效应是因为机体内有()。

A、被激活的巨噬细胞

B、一定水平的致敏淋巴细胞

C、记忆细胞的存在

D、初次应答的残留抗原

E、T淋巴细胞的存在


44、免疫系统不包括()。

A、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

C、免疫分子

D、免疫组织

E、免疫活性


45、出生后,人类的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来源是()。

A、胸腺

B、淋巴结

C、骨髓

D、肝脏

E、卵黄囊


46、脾脏的功能不包括()。

A、储存和调节血量

B、全身血液的滤过器

C、合成吞噬细胞,增强激素

D、合成干扰素、补体、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

E、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基地


47、CD8细胞可称为()。

A、辅助性T细胞

B、NK细胞

C、细胞毒性T细胞

D、记忆性T细胞

E、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


48、.机体接种疫苗后,最先出现的Ig是()。

A、IgM

B、IgG

C、SIgA

D、IgD

E、IgE


49、可激活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剂是()。

A、IgG4抗原的复合物

B、一个IgG与抗原的复合物

C、一个IgD与抗原的复合物

D、结合抗原后的IgG或IgM类抗体

E、一个sIgA与抗原的复合物


50、关于记忆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已接受抗原刺激

B、仅限于B细胞

C、可自下而上数月至数年

D、参加淋巴细胞再循环

E、再次遇到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


51、血清电泳时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于()。

A、α1区

B、α2区

C、β区

D、γ区

E、α3区


52、下列哪一类细胞产生IgE()。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肥大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53、下列关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造血干细胞形态和淋巴细胞相似

B、在特定条件下,可在脾内形成造血细胞结节

C、既能产生骨髓干细胞,又能产生淋巴细胞

D、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向下进一步分化的能力

E、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中,血液中不存在


54、唾液中主要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A和IgM

B、sIgA和IgM

C、IgM和IgG

D、sIgA和IgG

E、sIgA


55、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主要在()。

A、外周血

B、中枢免疫器官

C、外周免疫器官

D、黏膜组织

E、细胞表面


56、B淋巴细胞是通过以下哪一种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的()。

A、IgGFc抗体

B、E受体

C、C3受体

D、SmIg受体

E、IgEFc受体


57、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是指()。

A、淋巴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58、关于细胞因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因子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B、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C、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

D、成纤维细胞、基质细胞也可产生细胞因子

E、可以旁分泌、自分泌、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59、参与固有性免疫应答的免疫分子是()。

A、TCR

B、BCR

C、Ab

D、补体

E、NK


60、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发生在()。

A、感染后0~4小时内

B、感染后4~96小时内

C、感染后24~48小时内

D、感染后96小时内

E、感染后4~5天


二、B


1、A.CTL

B.TNF

C.TH

D.NK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1>、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的是()。


<2>、具有CD8分子表面标志的是()。


<3>、具有CD4分子表面标志的是()。


2、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1>、可以替代途径激活补体,并参与黏膜局部免疫的抗体是()。


<2>、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也是惟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是()。


<3>、介导Ⅰ型超敏反应,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抗体是()。


<4>、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是()。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IgM为五聚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Ig中分子量最大者。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某部位黏膜受抗原刺激后,与无抗原诱导的部位可以分布数目相似的抗原活化细胞,说明这种免疫共享不是由抗原分散刺激引起,而是由淋巴细胞迁移引起的。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乳汁中富含抗体,初乳中含量最高的抗体是IgA。分泌型IgA(SIgA)性能稳定,主要存在于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泪液中,局部浓度大。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IgE为单体结构,正常人血清中IgE水平在5类Ig中最低,仅为0.1~0.9mg/L。IgE为亲细胞抗体,介异Ⅰ型超敏反应,与变态反应关系密切,在特异性变态反应和寄生虫早期感染患者血清中可升高。


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NK细胞又称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它无需抗原刺激,可非特异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有广谱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无肿瘤特异性和MHC限制性。直接杀伤肿瘤细胞。通过ADCC作用杀伤IgG包裹的肿瘤细胞。NK细胞杀伤肿瘤的能力可被细胞因子所增强,包括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是一类在肿瘤早期起作用的效应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


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B细胞对抗原产生应答后,其BCR基因发生高频突变,产生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被选择,产生低亲和力BCR的B细胞被淘汰,所以抗体的亲和力提高。


7、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初次免疫应答:是机体第一次接触某一抗原物质所发生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产生抗体的潜伏期长,产生的抗体滴度低,维持的时间短且多为亲和力较低的IgM。


8、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由病原微生物等细胞壁成分提供接触面直接激活补体C3,然后完成C5~C9的激活过程。替代途径的激活物主要是细胞壁成分,如脂多糖、肽糖苷及酵母多糖等。


9、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T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有:①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T细胞识别蛋白抗原的特异性受体,如E受体、病毒受体、致有丝分裂原受体等;②CD3分子是T细胞识别抗原的主要识别单位,具有稳定TCR结构和传递活化信号的作用;③CD4和CD8分子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黏附分子;④CD28分子是主要的协同刺激分子;⑤CD2分子是细胞间黏附分子,也是信号传导分子,是T细胞活化的第二途径;⑥极迟活化VLA可与细胞外基质配体分子相结合,为T细胞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⑦细胞因子受体;⑧CD44和CD45分子,CD44分子为一种归巢受体,CD45对各种活化途径有调节作用。


1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激素与胸腺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协同作用,促进T细胞分化成熟,发挥细胞免疫功能,并辅助调节体液免疫。所以如果胸腺发育不全,患者可表现为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1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免疫球蛋白Ig的基本结构:Ig分子由4条肽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即2条相同的重链(H)和2条相同的轻链(L)和几对二硫键连接成四肽结构,是构成Ig一个基本单位,称为单体。


1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微生物的侵袭及其他外源性抗原异物的能力,此种功能高易产生变态反应,过低引起免疫缺陷病;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破损组织的能力,借以维持内环境稳定,此功能失调易引起生理平衡紊乱,引起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是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机体借以防止,监视和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一旦功能低下,宿主易患恶性肿瘤。


1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CD4+T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


1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T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有抗原识别、细胞免疫、免疫调节。所以与细胞免疫密切相关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B细胞与体液免疫关系密切。


1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促进T细胞生成CD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T细胞抗原受体和T细胞其他受体(如丝裂原受体、绵羊红细胞受体、细胞因子受体);胸腺激素与胸腺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协同作用,使T细胞生长、分化、发育,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亚群,并自胸腺输出定位于外周淋巴器官及组织,发挥细胞免疫功能,并辅助调节体液免疫功能。所以实验动物新生期摘除胸腺可引起淋巴结副皮质区T细胞缺乏。


16、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特异性生理功能。而这种反应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是有害的。


17、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18、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征为:①特异性。即T、B淋巴细胞仅能针对相应抗原表位发生免疫应答。②获得性。是指个体出生后受特定抗原刺激而获得的免疫。③记忆性。即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出现迅速而增强的应答。④可传递性。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T细胞)可直接输注使受者获得相应的特异免疫力(该过程称为被动免疫)。⑤自限性。可通过免疫调节,使免疫应答控制在适度水平或自限终止。


19、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免疫学检验的检测对象首先是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质,如免疫活性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鉴于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一大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所以细胞因子免疫学检验的方法测定的是细胞因子的蛋白含量。


20、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补体活化替代途径又称旁路途径,它与经典途径的不同之处主要是越过C1、C4和C2,直接激活C3,然后完成C5~C9的过程。所以补体活化替代途径开始于C3的活化。


2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表达MHCⅡ类分子及具有吞噬作用,本身不参与超敏反应。


2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MBL激活途径是由急性炎症期产生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与病原体结合后启动激活。


2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产生的、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执行体液免疫功能的一组球蛋白。所有的抗体均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


24、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辅助性T细胞激活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和白细胞介素,反过来B细胞也可以激活T细胞,两者相互作用导致大量的自身抗体产生。如果缺乏辅助性T细胞,则B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或产生低水平的抗体。


2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IgE为亲细胞抗体与变态反应关系密切,在特异性变态反应和寄生虫早期感染患者血清中可升高。


2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IgM为五聚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Ig中分子量最大者。分子结构呈环形,是个体发育最早合成的抗体,也是抗原刺激后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产生的抗体,感染过程中血清IgM水平升高,说明近期感染;新生儿脐血中若IgM增高,提示有宫内感染。


2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膜免疫系统接受抗原不通过血液和淋巴,而是经由一种具有吞噬功能的扁平上皮细胞(称膜细胞或M细胞)从粘膜表面获取。


28、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发生一系列反应,并以排出或分解该抗原物质为目的的反应过程。同其他生理效应相比,免疫应答反应的重要特征是识别自身和非己、特异性和记忆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APC对抗原的处理和呈递;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等。


29、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IgM为五聚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Ig中分子量最大者。分子结构呈环形,是个体发育最早合成的抗体,也是抗原刺激后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产生的抗体,感染过程中血清IgM水平升高,说明近期感染;新生儿脐血中若IgM增高,提示有宫内感染。


3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也是惟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3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中枢免疫器官(一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由不成熟发育为成熟的免疫功能细胞的场所,并对外周淋巴器官的免疫功能的强弱起调控作用。它包括胸腺、骨髓、鸟类法囊或类囊器官。


3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免疫监视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机体藉以防止、监视和抑制恶性肿瘤在体内生长,一旦功能低下,宿主易患恶性肿瘤。


3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免疫防御:指机体排斥微生物的侵袭及其他外源性抗原异物的能力。这一功能过高产生超敏反应,过低引起免疫缺陷病。


3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NK细胞又称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它无需抗原刺激,可非特异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3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一大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总称,介导多种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细胞因子大都为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细胞因子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通过作用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而表现其生物活性,其生物活性常表现为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


36、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CD2表达于全部人T细胞和NK细胞表面,因其能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又称绵羊红细胞受体,据此利用E花环试验,用以测定外周血中T细胞总数。也可以用CD2来区别于B细胞及其他细胞。


3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日本学者Tonegawa最初证明BCR在形成过程中有可变区基因片段随机重排。


38、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被局部的单核-巨噬细胞或其他辅佐细胞吞噬和处理,然后以有效的方式(与MHCⅡ类分子结合)递呈给TH细胞;B细胞可以利用其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分子直接与抗原结合,并且可将抗原递呈给TH细胞。T细胞与B细胞可以识别不同种类的抗原,所以不同的抗原可以选择性地诱导细胞免疫应答或抗体免疫应答,或者同时诱导两种类型的免疫应答。


39、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H链和L链可通过二硫键折叠成若干球状功能区,即2条相同的重链(H)和2条相同的轻链(L)。其中,VH和VL是抗原结合部位。


40、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淋巴细胞表面的病毒受体,使某些病毒在病毒受体介导下,病毒选择性感染某个T细胞亚群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或导致疾病,而不是因为Ts功能低下,机体才易发生感染。


4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和最终效应是一个相当复杂、但又规律有序的生理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人为地分成三个阶段。免疫细胞间的相互调节作用同时发生在这三个阶段。


4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白细胞分化抗原(CD抗原)是白细胞(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正常分化成熟不同谱系(lineage)和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4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少量T和B淋巴细胞在增殖、分化后不直接执行效应功能,而作为记忆细胞存在,当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效应细胞,执行高效而持久的免疫效应功能。


4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免疫系统是由具有免疫功能的器官、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是机体免疫机制发生的物质基础。


4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出生后,人类的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来源是骨髓。骨髓是哺乳动物和人的造血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由骨髓基质细胞构成微循环,多能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增殖,生成更多多能造血干细胞。


46、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脾是富含血管的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脾富含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抗原物质随血流进入淋巴靶间隙,由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加工递呈外来抗原信息,刺激B细胞、T细胞活化并产生免疫应答效应,这些B细胞、T细胞又随血液运出脾分布全身进行再循环。脾又是血液通路中的滤过器官,血流进入脾脏,脾窦内外巨噬细胞可吞噬、清除血液中异物、病原体、衰老细胞以净化血液。


47、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CD4/CD8表达于外周血不同T细胞亚群表面,是区别T细胞亚群的重要标志,表达CD4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表达CD8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


48、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IgM是五聚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Ig中分子量最大者。分子结构呈环形,是个体发育最早合成的抗体,也是抗原刺激后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产生的抗体。


49、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补体激活经典途径是以结合抗原后的IgG或I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补体C1~C9共11种成分全部参与的激活途径。


5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记忆细胞在机体内可存活数月至数年或更长,当再次受到同样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大量分化增殖成浆细胞和淋巴母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和淋巴因子。不仅限于B细胞,少量T和B淋巴细胞也可以。少量T和B淋巴细胞在增殖、分化后不直接执行效应功能,作为记忆细胞存在,当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效应细胞,执行高效而持久的免疫效应功能。


5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血清电泳时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于γ区,因而以往曾称抗体为γ球蛋白。其实具抗体活性的球蛋白除存在于γ区外,也可延伸到β区,甚至α2区,这反映了抗体由不同细胞克隆产生的不均一性和结构的多样性。5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B细胞主要免疫功能是产生抗体,也产生IgE。


5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进一步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增殖,生成更多多能造血干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成熟为各种血细胞、生成B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中,也存在于血液中。


5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唾液中主要的免疫球蛋白是sIgA。分泌型IgA(SIgA)性能稳定,主要存在于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泪液中,局部浓度大。


5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聚集增殖和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无论在何处得到抗原刺激,淋巴细胞都会迁移到附近淋巴组织,并通过归巢受体定居于各自相应的区域,在那里分裂增殖、产生抗体或细胞因子。


56、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B细胞的表面标志是膜免疫球蛋白(SmIg),又称为BCR,表达于所有成熟B细胞和大多数B细胞瘤的细胞表面,是B细胞最具特性的表面标志。主要作用是结合特异性抗原。成熟B细胞的SmIg主要为SmIgM、SmIgD。


57、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免疫细胞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淋巴细胞;第二类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第三类是以其他方式参加免疫应答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其中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指淋巴样细胞。


58、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细胞因子(CK)是由活化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如某些基质细胞)合成分泌的,介导多种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细胞因子大都为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细胞因子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通过作用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而表现其生物活性,其生物活性常表现为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效应和协同效应。


59、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补体系统是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最重要的一类免疫效应分子。


60、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发生于感染0~4小时之内。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发生在感染后4~96小时之内。


二、B

1、

<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肿瘤坏死因子(TNF)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杀伤或抑制作用,敏感性因肿瘤细胞类型而异。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CD4/CD8表达于外周血不同T细胞亚群表面,是区别T细胞亚群的重要标志,表达CD4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表达CD8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TH属于辅助性T细胞,CTL属于细胞毒性T细胞。


<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2、

<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3>、【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IgE为单体结构,正常人血清中IgE水平在5类Ig中最低,仅为0.1~0.9mg/L。IgE为亲细胞抗体,介异Ⅰ型超敏反应,与变态反应关系密切,在特异性变态反应和寄生虫早期感染患者血清中可升高。


<4>、【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IgM是个体发育最早合成的抗体,也是抗原刺激后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产生的抗体。

第二章 抗原抗体反应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1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用嗜异性凝集来鉴别吸收试验结果正确的是()。

A、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不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可被牛红细胞吸收

B、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不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可被马红细胞吸收

C、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可被Forssman抗原吸收,也可被牛红细胞吸收

D、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可被Forssman抗原吸收,不被牛红细胞吸收

E、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素被(或不完全被)Forssman抗原吸收,亦可被马红细胞吸收

2、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合出现的沉淀现象称为()。

A、等价带

B、带现象

C、前带

D、后带

E、中带

3、甲、乙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

A、半抗原

B、完全抗原

C、TD-Ag

D、TI-Ag

E、共同抗原

4、凡具有强免疫原性的物质,一般的分子量应是()。

A、≥10000

B、<1000

C、<5000

D、1000000

E、100000

5、容易引起免疫耐受性的抗原注射途径为()。

A、静脉>皮下>肌内>腹腔

B、静脉>腹腔>皮下>肌内

C、腹腔>静脉>皮下>肌内

D、皮下>肌内>腹腔>静脉

E、腹腔>皮下>肌内>静脉

6、抗原的反应原性是指()。

A、抗原对机体的反应性的特性

B、抗原与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C、抗原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D、抗原与载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E、抗原引起自身反应淋巴细胞活化的特性

7、下列不是凝集反应试验的是()。

A、直接凝集试验

B、间接凝集试验

C、凝集抑制试验

D、协同凝集试验

E、毒素中和试验

8、对人类而言属于异嗜性抗原的物质是()。

A、人抗白喉外毒素血清

B、BSA

C、破伤风抗毒素

D、ABO血型抗原

E、大肠杆菌O14

9、决定免疫反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载体

B、佐剂

C、抗原决定簇

D、TI-Ag

E、TD-Ag

10、下列物质中抗原性最强的是()。

A、核酸

B、蛋白质

C、多糖

D、半抗原

E、类脂

11、不同抗原与抗体结合发生交叉反应的原因是()。

A、抗原与抗体比例不合适

B、抗体的分子量较大

C、抗原和抗体的大小相近

D、抗体为多聚体

E、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

12、对人体来说细菌的菌体(O)抗原属于()。

A、自身抗原

B、异种抗原

C、同种异型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半抗原

1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中的嗜异性抗体出现高峰和持续时间是()。

A、出现于发病后1周内,高峰2~4,持续时间1~3个月

B、出现于发病后1~2周,高峰为3~4周,持续时间3~6个月

C、出现于发病后2~3周,高峰为3~4周,持续时间6~9个月

D、出现于发病后3~4周,高峰为4~5周,持续时间9~12个月

E、出现于发病后1~2周,高峰为4~5周,持续时间3~6个月

14、从抗原化学性质来讲,免疫原性较好的是()。

A、脂多糖

B、脂肪

C、糖类

D、DNA

E、蛋白质

15、抗原分子诱导宿主产生应答的能力称为()。

A、宿主反应性

B、免疫原性

C、免疫反应性

D、抗原刺激性

E、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16、天然抗原多属于哪种抗原()。

A、TI抗原

B、TD抗原

C、既是TI抗原又是TD抗原

D、既不是TI抗原又不是TD抗原

E、超抗原

17、沉淀反应中抗体过量的现象称为()。

A、前带

B、后带

C、带现象

D、等价带

E、拖尾现象

18、兼有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物质称为()。

A、简单半抗原

B、复合抗原

C、阻断抗原

D、完全抗原

E、封闭抗原

19、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多而出现对反应的抑制现象称为()。

A、亲和性

B、抑制性

C、前带现象

D、后带现象

E、解离现象

20、抗原必需具备的基本特性是()。

A、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

B、无免疫原性,有免疫反应性

C、分子量大,化学结构复杂

D、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E、异物性、复合性

21、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的分子量

B、抗原决定簇的性质

C、抗原的异物性

D、抗原的免疫反应性

E、抗原决定簇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

22、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最合适的条件是()。

A、0.65%NaCl、pH 2~6、35℃

B、0.85%NaCl、pH 6~8、37℃

C、0.85%NaCl、pH 2~6、35℃

D、0.85%NaCl、pH 2~6、37℃

E、0.65%NaCl、pH 6~8、37℃

23、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血清中的嗜异性抗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该抗体属于IgM

B、该抗体可被含有Forssman抗原组织吸收

C、该抗体与正常人血清中Forssman抗体不同

D、该抗体在起病后第1~2周出现,高峰为3~4周

E、该抗体持续时间为3~6个月

24、异嗜性抗原的本质是()。

A、同种异型抗原

B、共同抗原

C、改变的自身抗原

D、抗原

E、半抗原

25、纯化抗原常用的葡聚糖法(sepharose)适用于()。

A、凝胶过滤

B、离子交换层析

C、亲和层析

D、密度梯度离心

E、沉淀

26、来源于其他物种的抗原物质称为()。

A、完全抗原

B、异种抗原

C、同种异型抗原

D、自身抗原

E、半抗原

27、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出现的沉淀现象称为()。

A、前带

B、后带

C、等价带

D、带现象

E、前后带

28、患者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滴度为1:224,用豚鼠肾吸收后为1:56,用牛红细胞吸收后为0,可以辅助诊断()

A、血清病

B、霍奇金病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病毒性肺炎

E、冷凝激素综合征

29、与抗原的免疫原性无关的物质特性是()。

A、异物性

B、分子的大小

C、分子的化学结构

D、分子的立体结构

E、物质的纯度

30、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的化学组成

B、抗原分子量的大小

C、抗原结构的复杂性

D、抗原决定簇的性质、数目及空间构型

E、抗原表位的数量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中存在嗜异性抗体,该抗体是IgM,能使绵羊和马的红细胞凝集,故又称嗜异性凝集素。该抗体不被或不完全被含有Foresman抗原组织,如豚鼠肾、马肾所吸收,但可被牛红细胞吸收。

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

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是指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结合的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的结合高度的特异性,是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但多数天然抗原具有不止一种抗原决定簇,与另一物质可能有共同抗原,对检验结果产生交叉反应,但这交叉反应仍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4、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免疫原性良好的物质分子量一般都在10000以上。分子量小于5000其免疫原性较弱。分子量在1000以下的物质为半抗原。

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抗原的注入途径也能影响耐受性。一般是口服或静脉注入最易诱发耐受性,腹腔注射次之,皮下注射及肌内注射最难。

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抗原的反应原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特性。

7、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溶血性链球菌的多糖抗原和蛋白质抗原与人体的心肌、心瓣膜或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可有异嗜性抗原存在;大肠杆菌O14型的脂多糖与人体结肠黏膜间也有异嗜性抗原存在。

9、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抗原决定簇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和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多数抗原是蛋白质,其中含有大量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更强。多糖中只有复杂多糖才具有抗原性。核酸的免疫原性很低,但若与蛋白质载体连接则能刺激抗体产生。类脂一般无抗原性。

1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抗原的理化性状、分子量、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及数目均可影响反应结果。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不同抗原与抗体结合发生交叉反应的原因是不同抗原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

1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异种抗原是与宿主不是同一种属的抗原物质,与医学有关的异种抗原主要有: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抗毒素、异嗜性抗原。

1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中存在嗜异性抗体,该抗体是IgM,能使绵羊和马的红细胞凝集,故又称嗜异性凝集素。血清中的嗜异性抗体出现于发病后1~2周,于病后3~4周达高峰,持续3~6个月。

1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多数抗原是蛋白质,其中含有大量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更强。多糖中只有复杂多糖才具有抗原性。核酸的免疫原性很低,但若与蛋白质载体连接则能刺激抗体产生。类脂一般无抗原性。

1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物质称为免疫原。

1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TD-Ag可诱导细胞介导免疫和(或)抗免疫应答,但无一例外地需要T细胞的参与。天然抗原的绝大多数都是TD-Ag。

17、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当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时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

18、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19、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生成结合物的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只有当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时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

20、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抗原必需具备的基本特性是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2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抗原决定簇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借此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此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2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条件:①为了促成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NaCl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②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为6~9进行,有补体参与的反应pH为7.2~7.4,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反应。③抗原抗体反应温度为37℃,温度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

2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中存在嗜异性抗体,该抗体是IgM,能使绵羊和马的红细胞凝集,故又称嗜异性凝集素。该抗体与正常人血清中Forssman抗体不同。该抗体不被或不完全被含有Foresman抗原组织所吸收。但可被牛红细胞吸收。血清中的嗜异性抗体出现于发病后1~2周内,于病后3~4周达高峰,持续3~6个月。

2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异嗜性抗原有些微生物与人体某些组织有交叉反应性抗原,可引起宿主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本质是共同抗原。例如溶血性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组织、大肠杆菌某些O抗原与结肠黏膜等。

2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法就是利用抗原抗体的可逆性这个原理来纯化抗原或抗体。

2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2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28、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该患者可以判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的嗜异性抗体不被或不完全被Foresman抗原组织,如豚鼠肾、马肾所吸收,但可被牛红细胞吸收。

29、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抗原的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某一物质是否具有免疫原性是物质本身所具备的条件决定的,包括异物性、分子大小、物理性状、化学结构。

30、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抗原决定簇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抗原借此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

第三章 免疫原及抗血清制备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1

1、下列不是提取高纯度特异性IgG的方法是()。

A、亲和层析

B、离子交换层析

C、凝胶过滤

D、超速离心法

E、酶解法

2、可有效激发机体抗肿瘤效应的佐剂为()。

A、福氏佐剂

B、胞壁肽

C、细胞因子

D、羊毛脂

E、多聚核苷酸

3、鉴定可溶性抗原纯度的方法有()。

A、单向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法

B、对流免疫电泳和血凝法

C、双向免疫扩散和补体结合法

D、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电泳

E、补体结合法和结晶法

4、关于半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必须与载体结合后才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B、既无免疫原性又无免疫反应性

C、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可与相应抗体发生可见反应

D、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5、最常用的盐析剂是哪种饱和度的硫酸铵()。

A、10%~20%

B、10%~33%

C、33%~50%

D、70%~80%

E、100%

6、下列哪种抗原不是颗粒性抗原()。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伤寒杆菌

C、红细胞

D、抗原包被的乳胶微粒

E、细菌外毒素

7、天然的佐剂是()。

A、多聚核苷酸

B、福氏不完全佐剂

C、福氏完全佐剂

D、百日咳杆菌

E、外毒素

8、福氏佐剂分为不完全佐剂和完全佐剂,佐剂和抗原比例为()。

A、1:1

B、1:2

C、1:3

D、2:1

E、3:1

9、盐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

A、破坏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B、破坏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C、破坏蛋白质水化膜而改变溶解度

D、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沉淀

E、使蛋白质电荷发生改变

10、与蛋白质载体或高分子聚合物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

A、变应原

B、完全抗原

C、半抗原

D、佐剂

E、载体

11、IgG分子经木瓜酶分解为()。

A、2个Fab段和1个Fc段

B、2个Fc段为1个Fab段

C、2个F(ab)’段和1个Fc’段

D、2个Fc’段和1个F(ab)’段

E、2个Fab段

12、下列生物制品中一般对人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人血浆丙种球蛋白

B、动物来源的抗毒素

C、类毒素

D、多肽

E、BSA

13、自抗体中提取纯化IgG应采用的方法是()。

A、硫酸铵沉淀法

B、亚硫酸钠法

C、离子交换层析法

D、免疫单扩散

E、免疫双扩散

14、欲鉴定抗原是否纯化应采用的方法是()。

A、单向免疫扩散法

B、血凝法

C、沉淀试验

D、免疫电泳法

E、补体结合试验

15、抗血清可保存5年左右的温度为()。

A、-10℃

B、-15℃

C、-20~-40℃

D、-18℃

E、-45℃

二、B

1、A.琼脂糖凝胶电泳

B.凝胶过滤

C.速率免疫比浊法

D.免疫固定电泳

E.等电聚焦电泳

<1>、用于分离不同分子大小的蛋白质的方法是()。

<2>、用于鉴别多发性骨髓瘤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类型的方法是()。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关于特异性IgG抗血清制备,常用的方法有离子交换层析法、凝胶过滤、亲和层析法和酶解法。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纯化抗原的鉴定常用方法有酚试剂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免疫电泳法、免疫双扩散法等。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某些物质在独立存在时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这些物质称为半抗原,如一些分子量小于4000的有机物质,大多数的多糖和某些小分子量的药物等。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或高分子聚合物结合后才有免疫原性。

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用不同饱和度的硫酸铵或硫酸钠,可将组织溶液分成若干组分。最常用的盐析剂为33~50%的硫酸铵。

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如各种细胞、细菌、寄生虫等皆为颗粒性抗原。细菌外毒素不属于颗粒性抗原。

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射于机体能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辅助物质称免疫佐剂,具有免疫原性的佐剂是天然的佐剂,如卡介苗、百日咳杆菌、脂多糖、细胞因子。

8、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福氏佐剂分完全福氏佐剂和不完全福氏佐剂两种。佐剂和抗原比例为1:1。

9、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盐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破坏蛋白质水化膜而改变其溶解度。

10、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某物质在独立存在时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这些物质称为半抗原。如一些分子量小于4000的有机物质,如多肽、大多数的多糖、甾族激素、脂肪胺、类脂质、核苷、某些小分子量的药物等。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或高分子聚合物结合后才有免疫原性。

1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木瓜酶可将IgG裂解成2个Fab片段及1个Fc段。

1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半抗原在独立存在时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如多肽、大多数的多糖、甾族激素、脂肪胺、类脂质、核苷、某些小分子量的药物等。

1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自抗体中提取纯化IgG常用的方法有:离子交换层析法、凝胶过滤法、亲和层析法、酶解法。

1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纯化抗原的鉴定:主要对纯化抗原的含量、理化性质、纯化及免疫活性进行鉴定,常用方法有酚试剂法、聚丙烯酰凝胶电泳法、免疫电泳法、免疫双扩散法等。

1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动物血采集后,室温自然凝固后立即分离出血清,妥善保存。抗血清保存有三种方法:①第一种是4℃保存,通常可保存3个月~半年,效价高时可保存1年左右;②第二种是-20~-40℃低温保存,可保存5年左右,但需防止反复冻融;③第三种是真空冰冻干燥保存,可保存5~10年。

二、B

1、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凝胶过滤又称分子筛层析。通过凝胶分子筛作用,可将大、中、小三类分子分开,选择凝胶柱时应注意选用适于分离范围内的凝胶。

<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免疫固定电泳:类似免疫电泳,将待测血清或体液标本在琼脂平板上作区带电泳,分离后于其上覆盖抗。轻链或各类重链的抗血清滤纸,当抗体与某区带中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结合后,便形成复合物而沉淀,再漂洗、染色,呈现浓而狭窄的着色区带,可判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和重链型别,如多发性骨髓瘤中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

第四章 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1

1、阳性杂交瘤细胞常用的保存方法是()。

A、4℃冰箱保存

B、37℃保存

C、-20℃保存

D、-30℃保存

E、液氮(-196℃)保存

2、培养骨髓细胞时为避免返祖,定期用于处理细胞的是()。

A、PEG

B、TK

C、8-AG

D、HAT

E、ConA

3、制备单克隆抗体时为获得经过抗原免疫的B细胞通常采用()。

A、B细胞体外培养

B、小鼠腹腔内接种抗原

C、大白鼠体内接种抗原

D、小鼠肌肉内接种抗原

E、小鼠皮下注射B细胞

4、能在HAT培养基生长繁殖的细胞是()。

A、小鼠脾细胞

B、小鼠骨髓瘤细胞

C、饲养细胞

D、杂交瘤细胞

E、以上都可以

5、免疫治疗中,同时具有特异性结合Tc和肿瘤细胞的抗体是()。

A、单链抗体

B、人源化抗体

C、双价抗体

D、嵌和抗体

E、双特异性抗体

6、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用于阻断瘤细胞通过正常途径合成DNA的化合物是()。

A、次黄嘌呤

B、胸腺嘧啶核苷

C、叶酸

D、聚乙二醇

E、甲氨蝶呤

7、人源化抗体是()。

A、由鼠抗体的Fc与人抗体的Fab组成

B、由鼠体内编码人抗体的基因指导合成的抗体

C、由2个相串联的人抗体Fab段连接而成

D、用鼠抗体CDR嵌如人抗体可变区而成

E、完全的人体合成抗体

8、制备单克隆抗体常选用小鼠的哪类细胞作为饲养细胞()。

A、中性粒细胞

B、K细胞

C、肥大细胞

D、成纤维细胞

E、腹腔细胞

9、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不包括()。

A、肿瘤的诊断

B、肿瘤的定位

C、血清Cl-含量测定

D、激素水平检测

E、抗原物质的提取及纯化

10、单克隆抗体制备时作为细胞融合剂的是()。

A、HAT

B、PEG

C、TK

D、DNA

E、ConA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克隆化培养后的阳性杂交瘤细胞应及时冻存,最好保存在-196℃液氮中。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细胞在传代过程中,部分细胞可能有返祖现象,应定期用8-氮鸟嘌呤(8-AG)进行处理,使生存的细胞对HAT呈均一的敏感性。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可采用动物体内诱生方法:先在小鼠腹腔注射液体石蜡或福氏不完全佐剂,一周后将杂交瘤细胞悬液注射腹腔,1~2周后,无菌抽取腹水,离心取上清液即可。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细胞融合的选择培养基中有三种关键成分:次黄嘌呤(H)、甲氨蝶呤(A)、胸腺嘧啶核苷(T),所以取三者的字头称为HAT培养基。只有融合细胞具有亲代双方遗传性能,才能在HAT培养基上长期存活与繁殖,如杂交瘤细胞。

5、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双特异性不同的两个小分子抗体连接在一起可得到双特异性抗体。双特异性抗体能同时结合两种抗原,因而可介导标记物与靶抗原结合或某些效应因子定位于靶细胞,在免疫学检测中可简化操作步骤,提高检验质量;应用双特异性抗体介导的药物杀伤效应可用于肿瘤等的治疗。

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甲氨蝶呤(A)是叶酸的拮抗药,可阻断瘤细胞利用正常途径合成DNA。

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人源化抗体主要指鼠源单克隆抗体以基因克隆及DNA重组技术改造,重新表达的抗体,其大部分氨基酸序列为人源序列取代,基本保留亲本鼠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又降低了其异源性,有利于人体。

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制备单克隆抗体常选用小鼠的腹腔细胞作为饲养细胞。先在小鼠腹腔注射液体石蜡或福氏不完全佐剂,一周后将杂交瘤细胞悬液注射腹腔,1~2周后,无菌抽取腹水,离心取上清液即可。

9、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中用于:①作为诊断试剂,用于诊断各类病原体,目前这是McAb应用最多的领域之一;②肿瘤特异性抗原和相关抗原的检测。用于肿瘤的诊断、分型及定位;③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用于区分细胞亚群和细胞分化阶段;④抗原微量成分的检测及对酶类、激素、维生素、药物等的检测;⑤在防治工作中如恶性肿瘤的治疗,“生物导弹”的研制等都有广泛前景;⑥研究工作中用作“探针”,确定大分子生物物质在细胞中的分布及位置;⑦用于抗原物质的提取及纯化。

1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时最佳的融合效果应是最低程度的细胞损伤而又产生最高频率的融合。聚乙二醇(PEG1000~2000)是目前最常用的细胞融合剂,一般应用浓度为40%(W/V)。

第五章 凝集反应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1

1、下列哪项实验不是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方法()。

A、肥达试验

B、外斐试验

C、输血交叉配血试验

D、ABO型鉴定

E、寒冷凝集试验

2、下述各项论述中,正确的是()。

A、SPA能同IgM的Fc段结合

B、SPA同IgG的Fab段结合

C、SPA能同抗原结合出现凝集现象

D、SPA同IgG的Fc段结合

E、SPA能同IgM的Fab段结合

3、下列有关协同凝集试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属于间接凝集反应

B、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形成了反应的载体

C、SPA一个分子内有4个相似的活性部位,可与IgG非特异性结合

D、IgG通过其Fab段结合菌体

E、可用于微生物的快速诊断,定种及定型

4、临床中ABO血型鉴定最常采用的方法为()。

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C、玻片凝集法

D、试管凝集法

E、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5、协同凝集试验与间接凝集试验的区别在于()。

A、载体上包被的抗原不同

B、前者只能包被抗原,后者包被抗原或抗体均可

C、前者的载体颗粒只能是聚苯乙烯胶乳,而后者可以多种不同性质的材料作为载体

D、前者是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中的SPA具有与IgG的Fc段结合的特性而“标记”上抗体,而后者是用理化方法将抗原或抗体结合于载体颗粒表面

E、载体上包被的抗体不同

6、肥达反应的原理是()。

A、直接凝集

B、间接凝集

C、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D、沉淀反应

E、补体结合

7、间接凝集试验常用的载体是()。

A、胶乳颗粒

B、红细胞

C、明胶颗粒

D、以上都对

E、以上都不对

8、用于检测抗溶血素O的方法属于()。

A、直接凝集试验

B、双向琼脂扩散

C、单向琼脂扩散

D、明胶凝集试验

E、胶乳凝集试验

9、由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中正常人群的转化率为()。

A、30%~50%

B、40%~60%

C、50%~70%

D、60%~80%

E、70%~90%

10、下列有关SPA的特点正确是()。

A、SPA可与IgG的Fab和Fc段非特异结合

B、SPA可与IgG的Fab段非特异结合,Fc段不受影响

C、SPA可与IgG的Fc段非特异结合,Fab段不受影响

D、SPA可与IgG的F(ab)段非特异结合

E、SPA可与IgG的Fab和Fc段都不结合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试管凝集反应是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递度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混合,保温静置后,根据每管内颗粒凝集的程度,以判断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可以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流行病原调查研究。例如Widal反应、Weil-Felix反应、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两者间的交叉配血试验。玻片法凝集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短时间便能观察结果,一般用来鉴定菌种或分型;也用于人类ABO血型的测定。

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葡萄球菌A蛋白质(SPA)一个分子内有4个相似的活性部位,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猪、兔、豚鼠等)血清中IgG类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葡萄球菌A蛋白质(SPA)一个分子内有4个相似的活性部位,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猪、兔、豚鼠等)血清中IgG类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IgG的Fc段与SPA结合后,两个Fab段暴露在葡萄球菌菌体表面,仍保持其结合抗原的活性和特异性,当其与特异性抗原相遇时,能出现特异的凝集现象。在此凝集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形成了反应的载体,故称协同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可用于微生物的快速诊断,定种及定型,以协助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玻片法凝集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短时间便能观察结果,一般用来鉴定菌种或分型;也用于人类ABO血型的测定。

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协同凝集试验是指:葡萄球菌A蛋白质(SPA)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猪、兔、豚鼠等)血清中IgG类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IgG的Fc段与SPA结合后,两个Fab段暴露在葡萄球菌菌体表面,仍保持其结合抗原的活性和特异性,当其与特异性抗原相遇时,能出现特异的凝集现象。间接血凝试验其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包被于红细胞表面,成为致敏载体,然后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结合,从而使红细胞被动地凝聚在一起,出现可见的凝集现象。

6、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直接凝集反应是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肥达反应原理是直接凝集中的试管凝集反应。

7、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间接凝集反应适用于各种抗体和可溶性抗原的检测。以载体来分,常用的为红细胞、胶乳颗粒及明胶颗粒等。

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间接凝集反应可用于检测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感染后产生的抗体,例如间接凝集试验或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用于检测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以诊断艾滋病,胶乳凝集试验用于检测抗溶血素O等。

9、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用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是测定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正常人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在60%~80%之间。

10、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葡萄球菌A蛋白质(SPA)一个分子内有4个相似的活性部位,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猪、兔、豚鼠等)血清中IgG类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IgG的Fc段与SPA结合后,两个Fab段暴露在葡萄球菌菌体表面,仍保持其结合抗原的活性和特异性,当其与特异性抗原相遇时,能出现特异的凝集现象。

第六章 沉淀反应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1


1、单向琼脂扩散法是将相应的()。

A、抗体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

B、抗原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

C、补体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

D、抗原抗体复合物均匀地混人琼脂糖凝胶内制板

E、抗原抗体同时均匀地混入琼脂糖凝胶内制板


2、下列有关沉淀反应第一阶段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

A、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B、几秒钟至几分钟内即完成

C、可用散射比浊测定反应结果

D、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E、肉眼见不到免疫复合物


3、沉淀反应形成的反应现象()。

A、肉眼可见

B、肉眼不可见

C、必须用精密仪器测定

D、必须染色才可见

E、经电泳后可见


4、环状沉淀试验中要求()。

A、抗原澄清

B、抗体澄清

C、抗原和抗体都必须澄清

D、对抗原和抗体没有特别要求

E、抗原比重大于抗血清


5、沉淀反应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价取决于抗原的分子量,一般说来,抗原的分子量与结合价的关系是()。

A、抗原分子量越大,结合价越小

B、抗原分子量越大,结合价越大

C、两者没有关系

D、两者呈函数关系

E、抗原结合价为二价


6、下列关于光学检测原理的叙述何者正确()。

A、荧光检测时,激发光与发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

B、反射比色检测时,入射光与反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

C、透射比浊检测时,入射光与透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

D、散射比浊检测时,入射光与散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

E、磷光计检测时,入射光与发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单向琼脂扩散法是将抗体混入9g/L琼脂糖,未凝固前倾注成平板,然后在上打孔,将抗原加入孔中,让其自由扩散,24~48小时后可见孔周围出现沉淀环,测定环的直径与待检标本的关系有两种方法:一是Mancini曲线,适用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的结果,扩散环直径的平方与抗原浓度是呈线性关系;二是Fahey曲线法,适用于小分子抗原和较短时间扩散结果,浓度对数与扩散环直径呈线性关系。


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复合物,肉眼不可见。通常可用散射比浊测定反应结果;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复合物,肉眼不可见。通常可用散射比浊测定反应结果;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环状沉淀试验:在一定内径(1.5~2.0mm)的玻璃管中先加入抗血清,再沿管壁加入抗原溶液,因抗血清比重大于抗原,故在两者交界处形成清晰界面,此处抗原抗体生成物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白色环为阳性。要求:抗原抗体溶液澄清。适用于微量抗原测定。


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沉淀反应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沉淀现象。该反应中,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价取决于抗原的分子量,一般说来,抗原分子量越大,结合价越大。


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透射比浊法的基本原理是测定一定体积的溶液通过的光线量,当光线通过时,由于溶液中存在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粒子对光线的反射和吸收,引起透射光的减少,测定的光通量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量成反比。透射比浊检测时,入射光与透射光处于同一直线上。


第七章 放射免疫分析


一、A1

1、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中其结合率用B/(B+F)表示,其意义是()。

A、结合态的标记抗原与总的标记抗原之比

B、结合态的标记抗原与游离的标记抗原之比

C、总标记抗原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之比

D、结合态的抗原与总的抗原之比

E、结合态的抗原与总的抗原之比

2、免疫放射测定(IRMA)与RIA的区别中,论述不正确的是()。

A、RIA使用标记抗原,IRMA使用标记抗体

B、RIA反应速度较慢,IRMA反应速度较快

C、RIA针对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较低,IRMA针对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较强

D、RIA的标记物可过量,IRMA的标记物需要限量

E、IRMA为非竞争结合,RIA为竞争抑制

3、免疫放射测定(IRMA)的最大特点是()。

A、应用过量标记抗原

B、应用过量标记抗体

C、有分离步骤

D、无分离步骤

E、应用放射标记物

4、在用RIA检测某种激素在血清中的浓度时,其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放射性强度越大,表明()。

A、该激素在血清中的浓度越高

B、该激素在血清中的浓度越低

C、游离的标记激素的浓度越高

D、对这种激素的特异性抗体浓度越高

E、游离的标记激素浓度越低

5、在RIA中,放射强度测定所用的单位是()。

A、cpm或cps

B、OD

C、G或mCi

D、mCi/μg

E、IU

6、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优点不包括()。

A、灵敏度高

B、特异性强

C、重复性好

D、样品及试剂用量小

E、核素的放射性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方法分三个步骤:①待测标本中未标记抗原,标记抗原和抗体进行竞争抑制反应。②将标记抗原和抗体相结合的复合物(B)和未结合的标记抗原(F)的分离。③对B进行放射性强度的测定。根据标准曲线查得待测抗原浓度。

由上可知,B/(B+F)意义是结合态的标记抗原与总的标记抗原之比。

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免疫放射测定属于非竞争性免疫结合反应,是将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用过量的标记抗体与待测抗原反应,待充分反应后,除去游离的标记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放射性强度与待测抗原成正比关系。

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RIA原理:标记抗原与非标记抗原(待测物)对有限量特异性抗体竞争性结合,Ag-Ab复合物放射性越大,则表示被标记的抗原结合越多,而非标记标原(待测物)浓度越低。

5、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放射免疫分析(RIA)中,放射强度测定所用的单位是cpm或cps。

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放射免疫分析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可探测的灵敏性、精确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技术。此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样品及试剂用量小是其优点,但核素的放射性,对工作人员和环境易造成危害或污染,是其缺点。

第八章 荧光免疫技术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1

1、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荧光素为()。

A、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B、四乙基罗丹明RB200

C、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

D、镧系螯合物

E、藻红蛋白R-BE

2、免疫荧光显微技术中,特异性最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因素最少的方法是()。

A、直接法

B、间接法

C、补体结合法

D、双标记法

E、多标记法

3、作为荧光抗体标记的荧光素必须具备的条件中,可以提高观察效果的是()。

A、必须具有化学上的活性基团能与蛋白稳定结合

B、性质稳定不会影响抗体的活性

C、荧光效率高,荧光与背景组织色泽对比鲜明

D、与蛋白质结合的方法简便快速

E、与蛋白质的结合物稳定

4、荧光抗体试验所没有的类型是()。

A、直接法

B、间接法

C、补体结合法

D、间接抑制法

E、双标记法

5、要使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应使()。

A、激发光必须很强

B、样品浓度应适中

C、待测物吸光系数必须很大

D、光源与检测器应与样品在同一线上

E、液槽厚度要足够厚

6、下列有关直接法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简单易行,特异性好

B、敏感性较间接法差

C、可对抗原或抗体作检测

D、检测一种抗原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

E、结果直观,易于判断

7、荧光抗体染色技术中,只制备一种标记抗体,却可检测几乎所有的抗原抗体的方法是()。

A、直接法

B、间接法

C、补体结合法

D、双标记法

E、混合法

8、荧光效率是指()。

A、荧光色素将吸收的光能转变为荧光的百分率

B、荧光色素产生荧光的强度

C、接受激发光后,荧光物质所产生的荧光的色调

D、特异性荧光和非特异性荧光的强度比

E、物质产生荧光的效率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2、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直接法:用将特异荧光抗体直接滴加于标本上,使之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本法优点是操作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因素最少,缺点是敏感度偏低,每检查一种抗原需制备相应的特异荧光抗体。不可对抗原或抗体作检测。

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作为标记的荧光素应符合以下要求:①应具有能与蛋白质分子形成共价健的化学基团,与蛋白质结合后不易解离,而未结合的色素及其降解产物易于清除。②荧光效率高,与蛋白质结合后,仍能保持较高的荧光效率。③荧光色泽与背景组织的色泽对比鲜明。④与蛋白质结合后不影响蛋白质原有的生化与免疫性质。⑤标记方法简单、安全无毒。⑥与蛋白质的结合物稳定,易于保存。其中,②③与提高观察效果有关。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荧光抗体试验的类型包括:直接法、间接法、补体结合法和双标记法。

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要使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应使样品的浓度适中。

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直接法是用特异荧光抗体直接滴加于标本上,使之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本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特异性高,结果直观,易于判断,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因素最少,缺点是敏感度偏低,每检查一种抗原需制备相应的特异荧光抗体。不可对抗体作检测。间接法可用于检测抗原和抗体。

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荧光抗体染色法中,间接法可用于检测抗原和抗体。本法有两种抗体相继作用,第一抗体为针对抗原的特异抗体,第二抗体(荧光抗体)为针对第一抗体的抗抗体。本法灵敏度高,而且只制备一种标记抗体,却可检测几乎所有的抗原抗体系统。

8、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荧光分子不能将全部吸收的光能都转变成荧光,总或多或少地以其他形式释放。荧光效率指荧光分子将吸收的光能转变成荧光的百分率,与发射荧光光量子的数值成正比。

第九章 酶免疫技术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1

1、下图所示的为哪一种ELISA技术的反应原理示意图()。

A、双抗原夹心法

B、双位点一步法

C、间接法测抗体

D、竞争法

E、捕获法

2、钩状效应是指用ELISA一步法测定标本中待测抗原时,抗原浓度过(),实测值偏()的现象,极易造成假阴性

A、低,高

B、高,高

C、高,低

D、低,低

E、高,不变

3、ELISA试验中最常用的标记酶是()。

A、AST

B、HRP

C、ACP

D、LDH

E、ALT

4、酶增强免疫测定技术是最早取得实际应用的()。

A、均相酶免疫测定

B、异相酶免疫测定

C、固相酶免疫测定

D、液相酶免疫测定

E、固相-液相酶免疫测定

5、利用酶标记的抗抗体以检测已与固相结合的受检抗体的方法,通常称为()。

A、双抗体夹心法

B、双位点一步法

C、间接法

D、竞争法

E、捕获法

6、ELISA中最常用的固相载体是()。

A、聚氯乙烯

B、聚苯乙烯

C、三聚氧胺

D、琼脂糖

E、尼龙膜

7、均相酶免疫测定不具有的特点是()。

A、常用于半抗原和小分子的检测

B、操作简便,易于自动化

C、不易受样品中的内源性酶的干扰

D、酶与抗原结合后仍保留酶和抗原的活性

E、灵敏度不及异相酶免测定

8、酶增强免疫测定技术(EMIT)是一种()。

A、非均相酶免疫测定技术

B、均相酶免疫测定技术

C、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D、酶免疫测定与电泳相结合的技术

E、电泳技术

9、ELISA板包被后,最常用的封闭物质是()。

A、人白蛋白

B、人球蛋白

C、牛血清白蛋白

D、牛血清球蛋白

E、鼠白蛋白

10、可用免疫渗滤试验和免疫层析试验检测的项目没有()。

A、抗HCV

B、HIV

C、HCG

D、HBsAg

E、HAV

11、制备抗体酶结合物的方法通常采用()。

A、戊二醛交联法

B、糖原染色法

C、免疫印迹法

D、酶耦联测定法

E、捕获竞争法

12、下列不属于ELISA测定方法中所必需的试剂()。

A、固相的抗原或抗体

B、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

C、酶作用的底物

D、戊二醛交联剂

E、稀释的血清

13、斑点免疫层析试验最常用的载体材料是()。

A、乙酸纤维素膜

B、尼龙膜

C、滤纸

D、硝酸纤维素膜

E、玻璃纤维膜

14、用ELISA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A时,固相载体的包被物是()。

A、酶标记A抗体

B、未标记的抗A抗体

C、未标记抗原A

D、酶标抗球蛋白抗体

E、酶标记的A抗原

15、ELISA检测中“钩状效应”(hookeffect)是指()。

A、间接法检测抗体时抗体过量

B、双抗体夹心一步法检测抗原时抗原过量

C、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时RF的干扰

D、检测的假阳性反应

E、竞争法检测抗体时特异性问题

16、ELISA试验以HRP为标记酶时,常用的供氧底物为()。

A、OPD

B、OT

C、YMB

D、ABTS

E、PNP

17、艾滋病病毒检测的确诊试验通常采用的检测方法是()。

A、竞争法

B、免疫印迹法

C、化学发光法

D、斑点-ELISA法

E、斑点免疫渗滤试验

二、B

1、A.免疫印迹法

B.ELISA(双抗体夹心法)

C.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D.ELISA(间接法)

E.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1> 、测定HIV抗体确诊HIV感染常用的方法是()。

<2> 、对相应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测定常用的方法是()。

<3> 、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是()。

<4> 、可用于HIV抗体、HBsAg的检测的方法是()。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位点一步法是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抗原时,如应用针对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作为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则可如图中所示,在测定时可使标本的加入和酶标抗体的加入两步并作一步。此法不但简化了操作,缩短了反应时间,如应用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测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显著提高。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使测定抗原的ELISA提高到新水平。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在ELISA中,常用的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应用AP系统,其敏感性一般高于应用HRP系统,空白值也较低。但由于AP较难得到高纯度制剂,稳定性较HRP低,价格较HRP高,制备酶结合物时得率较HRP低等原因,国内在ELISA中一般均采用HRP。

4、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均相酶免疫测定方法有酶增强免疫测定技术(EMIT)和克隆酶供体免疫分析方法。其中,酶增强免疫测定技术是最早取得实际应用的酶免疫测定方法。

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间接法是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酶标记的抗抗体以检测已与固相结合的受检抗体,只要更换不同的固相抗原,就可以用一种酶标抗体检测各种与抗原相应的抗体。

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酶免疫技术的主要试剂为固相的抗原或抗体、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和与标记酶直接关联的酶反应底物。最常用的固相载体物质是聚苯乙烯。

7、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均相酶免疫测定是将半抗原或小分子抗原如药物、激素、毒品、兴奋剂等与酶结合制成酶标记物,酶与抗原(半抗原)结合后仍保留酶和抗原(半抗原)的活性。均相酶免疫测定操作简便、快速、适合于自动化,应用广泛,不仅可检测药物、激素、毒品、兴奋剂等半抗原或小分子抗原,也可测定大分子蛋白质、病毒及细胞性抗原成分。

最大缺点是易受样品中非特异的内源性酶、酶抑制药及交叉反应物的干扰,而且由于采用竞争性结合分析原理,灵敏度不及异相酶免测定。

8、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酶增强免疫测定技术(EMIT)是均相酶免疫测定技术。EMIT的基本原理:半抗原与酶结合成酶标半抗原,保留半抗原和酶的活性,当酶标半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所标的酶与抗体密切接触,使酶的活性中心受到影响而活性被抑制,反应后酶活力大小与标本中的半抗原量呈一定的比例,从酶活力的测定结果可推算出标本中半抗原的量。

9、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将抗原或抗体固相化的过程称为包被。由于载体的不同,包被的方法也不同。如以聚苯乙烯ELISA板为载体,通常将抗原或抗体溶于缓冲液(最常用的为pH9.6的碳酸缓冲液)中,加于ELISA板孔中在4℃过夜,经清洗后即可应用。如果包被液中的蛋白质浓度过低,固相载体表面有能被此蛋白质完全覆盖,其后加入的血清标本和酶结合物中的蛋白质也会部分地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最后产生非特异性显色而导致本底偏高。在这种情况下,如在包被后再用1%~5%牛血清白蛋白包被一次,可以消除这种干扰。这一过程称为封闭。包被好的ELISA板在低温可放置一段时间而不失去其免疫活性。

10、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免疫渗滤试验和免疫层析试验具有简便、快速、单份测定、可立等结果等优点,无需任何仪器设备,试剂稳定,因此多用于急诊检验。这类试验不能准确定量,所以主要限于检测正常体液中不存在的物质以及正常含量极低而在特殊情况下异常升高的物质。目前临床检验中已开展的项目有HCG、抗HCV和抗HIV、HBsAg等,新项目正在不断发展中。

1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制备抗体酶结合物的方法通常有戊二醛交联法、过碘酸盐氧化法和标记抗体鉴定法。

1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ELISA是在固相载体上包被抗原或抗体后,通过抗原抗体反应使酶标抗体(或酶标抗原)结合到载体上,经洗涤使结合的酶标抗体和游离的酶标抗体分离,洗去游离的酶标抗体(或酶标抗原)。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3种必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③酶作用的底物。间接法和捕获法还使用稀释的血清标本做试剂。戊二醛是一种双功能团试剂,可以使酶与蛋白质或其他抗原的氨基通过它而耦联。与ELISA的方法相反。

1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斑点免疫层析试验以硝酸纤维素为载体,利用微孔滤膜的毛细管作用,滴加在膜条一端的液体慢慢向另一端渗移,犹如层析一般。

1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ELISA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A时,固相载体的包被物是未标记的抗A抗体。

1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在双位点一步法测定中,应注意钩状效应,类同于沉淀反应中抗原过剩的后带现象。当标本中待测抗原浓度相当高时,过量抗原分别和固相抗体及酶标抗体结合,而不再形成夹心复合物,所得结果将低于实际含量。钩状效应严重时甚至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16、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许多化合物可作为HRP的供氧体,在ELISA中常用的供氢体底物为邻苯二胺(OPD)、四甲基联苯胺(FMB)和ABTS。OPD为在ELISA中应用最多的底物,灵敏度高,比色方便。

1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在艾滋病病毒感染中免疫印迹法作为确诊试验。

二、B

1、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免疫印迹法在艾滋病病毒感染中作为确诊试验。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指酶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测定的一项技术。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可用于HIV抗体、HBsAg的检测,灵敏度与间接血凝试验相仿。

第十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1

1、电化学发光法的检测范围很广,其检测灵敏度可达

A、g/L

B、mg/dl

C、pg/ml

D、ng/dl

E、mg/L

2、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临床应用广泛,在日常工作中一般不用于检测

A、肿瘤标记物

B、甲状腺素

C、病毒标记物

D、血药浓度

E、免疫球蛋白

3、发光物吖啶酯标记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应在何种环境中进行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D、酸性或中性

E、碱性或中性

4、具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A、反应过程中必须保证信号接收的灵敏度

B、反应过程中必须保证产生足够的先量子

C、反应过程中必须保证有发光物质对光的吸收

D、反应过程中必须保证产生足够的激发能

E、反应过程中必须保证有发光物质对光的发射

5、影响发光剂标记的因素有

A、被标记蛋白的性质

B、原料比

C、标记率

D、温度

E、以上都是

6、下列关于化学发光效率说法错误的是

A、又称化学发光反应量子产率

B、发光效率决定于生成激发态产物分子的化学激发效率

C、发光效率决定于激发态分子发射效率

D、发光效率、光辐射的能量大小以及光谱范围,完全有发光物质的性质决定

E、所有的发光反应都具有相同的化学发光效率

7、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的荧光剂不包括

A、鲁米诺

B、吖啶酯

C、碱性磷酸酶

D、异鲁米诺

E、三联吡啶钌

8、有关化学发光错误的说法是

A、化学发光是指伴随着化学反应过程所产生的光的发射现象

B、化学发光与荧光形成激发态分子的激发能相同

C、化学发光是吸收了化学能使分子激发而发射的光

D、大多数化学发光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E、化学发光必须提供足够的化学能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生物素-亲和素技术、化学发光分析技术、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技术、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技术、电化学发光技术等,使免疫检验手段更先进、方法更可靠、测定更快速、结果更准确、灵敏度达到纳克(ng)甚至皮克(pg)水平,可与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相媲美。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除E选项,其余选项均常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吖啶酯在碱性条件下被H2O2氧化时,方能发生波长为470nm的光。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化学发光的首要条件是吸收了化学能而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或原子必须释放出光子或将能量转移到另一个物质的分子上并使这种分子发光,故必须产生足够的激发能是重要条件。

5、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影响发光剂标记的因素有被标记蛋白的性质、原料比、标记率、温度。

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每一个发光反应都有其特征性的化学发光光谱和不同的化学发光效率。

7、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除选项C外,其余均可作为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的发光剂。

8、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化学发光是吸收了化学能使分子激发而发射的光,而荧光是吸收了光能使分子激发而发射的光。

第十一~十三章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1

1、不属于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基本类型的是()。

A、BAB

B、ABC

C、LAB

D、ELISA

E、BAS

2、关于生物素标记蛋白质的注意事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根据抗原或抗体分子结构中所带可标记基团的种类以及分子的理化性质,选择相应的活化生物素和反应条件

B、活化生物素与待标记抗原或抗体可以为任意比例

C、在生物素与被标记物之间加入交联臂样结构可减少空间位阻影响

D、生物素与抗原、抗体等蛋白质结合后,不影响后者的免疫活性

E、生物素标记酶时会影响其免疫活性


3、在使用胶体金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检测样本时,发现胶体金检测质控正常,检测结果为阴性,而ELISA检测为阳性,可能的原因是()。

A、样本中待检物含量低,胶体金方法灵敏度不够

B、ELISA试剂的非特异反应

C、胶体金试剂不稳定

D、胶体金方法比ELISA特异性好

E、ELISA试剂灵敏度过高

4、下列有关胶体金特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胶体金颗粒稳定、均匀地分散悬浮在液体中

B、电解质可使胶体金沉淀

C、较大颗粒的胶体金是橙黄色的

D、蛋白质有保护胶体金稳定性的作用

E、胶体金颗粒越小,其吸收波长越短

5、当前免疫电镜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标记物是()。

A、辣根过氧化物酶

B、硝酸银

C、胶体金

D、铁蛋白

E、SPA

6、下列有关直接法荧光抗体试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简单易行,特异性好

B、敏感性较间接法差

C、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检测

D、检测一种抗原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

E、只能检测抗原

7、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T细胞上CD4抗原,荧光素应标记在()。

A、CD4抗原上

B、CD4单克隆抗体上

C、固相载体上

D、抗人Ig抗体上

E、某种动物红细胞上

8、最先被用作标记免疫技术的标记物是()。

A、荧光素

B、放射性核素

C、酶

D、激素

E、生物素-亲和素

9、下列不符合荧光免疫技术直接法的描述是()。

A、荧光抗体直接加于标本上

B、常用于抗核抗体的检测

C、每检查一种抗原需制备特异的荧光抗体

D、灵敏度偏低

E、特异性高,非特异荧光染色因素少

10、为了保证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的准确性,排除某些非特异性染色,必须在初次实验时进行对照试验。下列选项中不必要的是()。

A、自身对照

B、吸收试验

C、阴性对照

D、阳性对照

E、补体对照

11、关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细胞抗原性物质能准确、敏感地进行检测和定位

B、在细胞学中主要用于菌种鉴定和抗原结构的研究

C、检测人体大多数寄生虫,且具有特异性高和敏感性好等优点

D、确定肿瘤的组织学发生,进行肿瘤的转移性和特异性的鉴别

E、应用免疫荧光抗体直接法可以检出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血中的自身抗体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生物素标记蛋白质的注意事项包括:①应根据抗原或抗体分子结构中所带可标记基团的种类以及分子的理化性质,选择相应的活化生物素和反应条件。②标记反应时,活化生物素与待标记抗原或抗体应有适当的比例。③为减少空间位阻影响,可在生物素与被标记物之间加入交联臂样结构。④生物素与抗原、抗体等蛋白质结合后,不影响后者的免疫活性;标记酶时则结果有不同。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在使用胶体金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检测样本时,由于样本中待检物含量低,胶体金方法灵敏度不够等原因,胶体金检测质控正常,检测结果为阴性,而ELISA检测为阳性。

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胶体金的呈色性为:较大颗粒的胶体金呈紫红色;中等大小的胶体金是酒红色;最小的胶金是橙黄色。故C选项说法错误。

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技术是利用胶体金在碱性环境中带有负电的性质,使其与抗体相吸附,从而将抗体标记。

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直接免疫荧光法是用单克隆抗体检测T细胞表面抗原的方法。用已知特异性抗体与荧光素结合,制成荧光特异性抗体,直接与细胞或组织中相应抗原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即可见抗原存在部位呈现特异性荧光。

8、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直接免疫荧光法是用单克隆抗体检测T细胞表面抗原的方法。用已知特异性抗体与荧光素结合,制成荧光特异性抗体,直接与细胞或组织中相应抗原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即可见抗原存在部位呈现特异性荧光。

9、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荧光免疫技术直接法检查抗原时,是用已知特异性抗体与荧光素结合,制成荧光特异性抗体,直接与细胞或组织中相应抗原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即可见抗原存在部位呈现特异性荧光。一种荧光抗体只能检查一种抗原,敏感性较差。

10、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为保证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的准确性,排除某些非特异性染色,在实验中通常针对第一抗体设立对照,包括阳性对照、阴性对照、替代对照、自身对照和吸收试验等。

1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第十四章 免疫细胞的分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技术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1

1、B细胞经抗免疫球蛋白荧光抗体染色后,其表面呈现的荧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

A、环状-帽状-斑点状-消失

B、环状-斑点状-帽状-消失

C、斑点状-环状-帽状-消失

D、帽状-斑点状-环状-消失

E、斑点状-帽状-环状-消失

2、用Ficoll分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时离心后,细胞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A、单个核细胞沉于管底,红细胞悬浮于血浆层中,血小板分布于界面

B、血小板沉于管底,红细胞悬浮于血浆层中,单个核细胞分布于界面

C、单个核细胞沉于管底,血小板悬浮于血浆层中,红细胞分布于界面

D、红细胞沉于管底,血小板悬浮于血浆层中,单个核细胞分布于界面

E、血小板沉于管底,单个核细胞悬浮于血浆层中,红细胞分布于界面

3、下述有关淋巴细胞冷冻保存的叙述中,哪条是错误的()。

A、液氮内可长期保存

B、深低温环境可中断细胞的代谢

C、应迅速解冻

D、可采用两步降温法

E、不需加冷冻保护剂

4、染色体检查时常用的有丝分裂原是()。

A、ConA

B、PHA

C、美洲商陆A

D、秋水仙素

E、秋水仙胺

5、分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层液的比重为()。

A、1.066

B、1.072

C、1.080

D、1.093

E、1.099

6、分离纯化淋巴细胞亚群的基本原理是()。

A、相应细胞体积不同特点

B、相应细胞具有不同的表面标志

C、形态不同特点

D、相应细胞贴壁生长特点

E、相应细胞具有吞噬性的特点

7、关于NK细胞错误的是()。

A、来源于骨髓

B、CD16、CD56是其特有标志

C、表达TCR-CD3复合物

D、大多数为CD4-CD8-

E、识别CD1分子提呈的脂类或糖类抗原

8、以下受体中,哪一项是B细胞所特有的()。

A、Fc受体

B、补体受体

C、SmIg

D、EB病毒受体

E、小鼠红细胞受体

9、胸腺细胞发生阴性选择时发生在()。

A、双阳性期

B、双阴性期

C、单阳性期

D、前T细胞期

E、祖T细胞期

10、长期保存细胞的温度为()。

A、-196oF

B、-85oF

C、-196℃

D、-85℃

E、20℃

11、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中,每一个空斑表示()。

A、一种抗体

B、一种抗体形成细胞

C、一种细胞

D、一个细胞

E、一个抗体形成细胞

12、不属于人B淋巴细胞膜上的表面标志有()。

A、膜表面免疫球蛋白分子(smIg)

B、Fc受体

C、补体受体

D、丝裂受体

E、SRBC受体

13、T、B细胞表面共有的标志是()。

A、CD3

B、PWM-R

C、绵羊红细胞受体

D、补体受体

E、CD80分子

14、可判断出淋巴细胞对有关刺激的反应性与功能状态的试验是()。

A、噬菌体裂解实验

B、溶血试验

C、空斑形成试验

D、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E、T细胞表面标志检测

15、T细胞阳性选择的主要目的是()。

A、选择出对自身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细胞克隆

B、选择掉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细胞克隆

C、实现自身免疫耐受

D、实现对自身MHC分子的限制性

E、实现TCR功能性成熟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B细胞经荧光标记的抗Ig抗体染色,细胞膜表面呈现的荧光着色可有不同的形式,开始均匀分布呈环状,其后集中在某些部位呈斑点状,然后又可集在一个部位呈帽状,最后可被吞饮入胞浆直至荧光消失。

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Ficoll分层液法主要用于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是一种单次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其分布从上到下依次为稀释的血浆层,单个核细胞层,粒细胞层和红细胞层。

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淋巴细胞长期保存可采用液氮深低温(-196℃)环境保存细胞,加入二甲亚砜作为保护剂。

4、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非抗原性刺激物:如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A(ConA)、美洲商陆(PWM)、脂多糖(LPS),通称促有丝分裂原。其中染色体检查时常用PHA。

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重与红细胞、多核细胞、血小板不同,介于1.075~1.099之间,红细胞和粒细胞在1.092左右,血小板在1.030~1.035之间,因而利用比重介于1.075~1.092之间,近于等渗的溶液做密度梯度离心,使一定比重的细胞按相应密度分布而加以分离。

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根据相应细胞的特性和不同的标志加以选择性纯化。根据细胞的特性和标志选择纯化所需细胞的方法是阳性选择法,而选择性去除不要的细胞,仅留下所需的细胞为阴性选择。

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NK细胞表面至少存在CD2、CD11b、CD11c、CD16、CD56和CD69等多种抗原,但均非NK细胞所特有,因此极少以CD系列抗原为指标鉴定和计数NK细胞。

8、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SmIg是B细胞特有的受体。

9、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在体内抗CD3的阴性选择模型中,胸腺细胞发生阴性选择时处于发育阶段的早期双阳性期;而在内源性超抗原的阴性选择模型中.则发生于双阳性向单阳性发育的过程之中。

10、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长期保存细胞的技术要求:液氮深低温(-196℃)环境,加入二甲亚砜为保护剂。

1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溶血空斑试验可用于检测实验动物抗体形成细胞的功能,其原理是将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小鼠,4天后取出脾细胞,加入SRBC及补体,混合在温热的琼脂溶液中,浇在平皿内或玻片上,使成一薄层,置37℃温育。因脾细胞内的抗体生成细胞可释放抗SRBC抗体,使其周围的SRBC致敏,在补体的参与下导致SRBC溶血,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圆形透明溶血区而成为溶血空斑。每一个空斑表示一个抗体形成细胞,空斑大小表示抗体生成细胞产生抗体的多少。

1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表面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最具特征性的表面标志。Fc受体、补体受体、丝裂受体都是B细胞的表面标志。另外,B细胞表面还有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2,IL-4,和IFNγ等)的受体,与不同细胞因子的结合可使B细胞产生相应的生物活性。

1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T、B细胞表面共有的标志是PWM-R。PWM可刺激T和B类细胞。

1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T细胞增殖试验又称T细胞转化试验。T细胞在体外经某种物质刺激,细胞代谢和形态相继发生变化,在24~48h内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增加,产生一系列增殖的变化,如细胞变大、细胞浆扩大、出现空泡、核仁明显、核染色质疏松等,由淋巴细胞转变为淋巴母细胞。因此,这种淋巴细胞增殖又称为淋巴细胞转化。据此可判断出淋巴细胞对有关刺激的反应性与功能状态。

1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T细胞阳性选择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自身MHC分子的限制性。MHC限制性是指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时,T淋巴细胞识别自身的MHC分子。

第十五章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1

1、可形成不完全吞噬的吞噬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γδT细胞

E、NK细胞

2、检测淋巴因子对下列哪项变态反应最有意义()。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Ⅲ型和Ⅳ型变态反应

3、中性粒细胞吞噬时外环境中可不需哪种物质()。

A、Ca2+离子

B、K+离子

C、Mg2+离子

D、ATP

E、Na+离子

4、NBT还原试验常用来检测()。

A、吞噬细胞吞噬能力

B、吞噬细胞细胞内杀伤能力

C、嗜酸性粒细胞活力

D、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

E、NK细胞活力

5、抵御对化脓性细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是()。

A、单核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TCRγδ+细胞

E、肥大细胞

6、大吞噬细胞的功能是()。

A、参与细胞Ⅰ型变态反应

B、参与抗原识别和递呈

C、参与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D、参与速发变态反应

E、参与补体活化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单核巨噬细胞是可形成不完全吞噬的吞噬细胞。

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淋巴因子在Ⅳ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所以检测淋巴因子对变态反应的研究和临床方面都有一定意义。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中性粒细胞吞噬时外环境中可不需K+离子。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NBT硝基四氮唑蓝还原试验用以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由于中性粒细胞在杀菌过程中能量消耗剧增,耗氧量亦随之增加,磷酸己糖旁路代谢活力增强,葡萄糖-6-磷酸氧化脱氢,此时,加入NBT可接受所脱的氢,使原先呈淡黄色的NBT还原成点状或块状甲颗粒,并沉积在胞浆。

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

6、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体内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群按其形态的大小分两类:一类为大吞噬细胞;另一类为小吞噬细胞,亦即中性粒细胞。其中,大吞噬细胞除能非特异性的吞噬杀灭病原体,衰老病残和突变的细胞外,还在特异性免疫形成过程中,参与抗原识别和递呈,生成多种细胞因子。

第十六~十八章

(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一、A1

1、对于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检测,可考虑使用的方法为()。

A、反向间接血凝法

B、对流免疫电泳

C、放射免疫测定

D、双向琼脂扩散法

E、单向琼脂扩散法

2、检测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方法不包括()。

A、放射免疫测定法

B、荧光免疫测定法

C、ELISA

D、免疫电泳技术

E、流式细胞仪分析

3、FCM通过荧光抗原抗体检测技术对细胞表面抗原分析,可对细胞()进行分析。

A、形状

B、质量

C、大小

D、病理性

E、亚群

4、流式细胞术可对单个细胞理化特性进行多参数的()分析。

A、定性

B、定量

C、直接

D、间接

E、定性及定量

5、根据Ig轻链恒定区肽链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可将Ig分为哪几型()。

A、IgG和IgA

B、IgA和IgD

C、IgM和IgA

D、κ和λ

E、IgE和IgG

6、决定Ig的类和亚类的部位是()。

A、VL+VH

B、VL+CL

C、铰链区

D、CH

E、CL

7、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的Ig是()。

A、IgG

B、IgM

C、IgA

D、IgD

E、IgE

8、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

9、分泌型IgA由几个单体组成()。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E、5个

10、由黏膜下浆细胞合成,具有局部抗感染作用的Ig主要是()。

A、IgG

B、IgM

C、IgA

D、IgE

E、IgD

11、冷球蛋白血症是指血中含有()。

A、淀粉样变性蛋白

B、在4℃时自发沉淀,而在37℃时又可溶解的特殊蛋白

C、冷凝集蛋白

D、嗜异性凝集蛋白

E、本周蛋白

12、不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的Ig是()。

A、IgM

B、IgG2

C、IgA

D、IgG1

E、IgG3

13、多发性骨髓瘤最少见的型别是()。

A、IgA

B、IgE

C、IgD

D、IgG

E、IgM

14、临床使用胎盘丙种球蛋白的副作用是()。

A、容易引起超敏反应

B、抗病毒感染

C、容易引起肿瘤

D、容易出现荨麻疹

E、容易引起自身免疫病

15、半衰期最长的Ig是()。

A、IgM

B、IgE

C、IgG

D、IgA

E、IgD

16、关于IgE性质,错误的是()。

A、H链有4个CH区

B、有亲细胞性

C、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D、寄生虫感染时IgE水平降低

E、在个体发育中合成最晚

17、再次免疫应答的特点中错误的是()。

A、诱导潜伏期短

B、抗体维持时间长

C、抗体滴度高

D、主要抗体为IgG

E、主要抗体为IgM

18、下列疾病不属于Ⅰ型变态反应的是()。

A、支气管哮喘

B、药物过敏性荨麻疹

C、过敏性鼻炎

D、过敏性休克

E、血清病









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基础测试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