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7.49 陈独秀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49、陈独秀(1880—1942)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主编《新青年》[i],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于他在五四时期的声望,被选为党的总书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党内以他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形成了投降主义路线。放弃对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蒋介石的反革命进攻采取投降的政策,使革命遭到失败。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坚持错误,被撤销总书记的职务。其后对革命悲观失望,成为取消主义者,并和托洛茨基分子相结合,成立反党晓组织。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42年死于四川江津。
在哲学上,陈独秀认为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现实生活是一切思想行为的基础。物质世界是永恒不灭的,宇宙间的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他认为“人类也是自然界一种物质,没有什么灵魂”,“人生幸福,是人生自身出力造成的,非是上帝所赐”。[ii]五四运动后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唯物史观。他说:“‘唯物的历史观’是我们的根本思想”。“所谓客观的物质原因,在人类社会,自然以经济[iii]为骨干”。“唯物史观的哲学者也并不是不重视思想文化宗教道德教育等心的现象之存在,惟只承认他们都是经济的基础上面之建筑物,而非基础之本身”。[iv]陈独秀并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在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提倡无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哲学理论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也是有影响的。主要哲学著作有:《马克思学说》、《‘科学与人生观’序》、《答张君劢及梁任公》、《答适之》等。
注:
[i]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ii] 《人生真义》。
[iii] 即生产方式。
[iv] 《答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