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祖先起源于非洲还是中国?
198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人类学家林一璞先生到上黄镇水母山地区考察时,在不经意间却发现了一些个体比较小的古代动物化石。他回到北京后,把自己在水母山采石场石灰岩裂缝中发现古代哺乳动物化石一事向同所的齐陶教授作了汇报,同时向他展示了与以前在内蒙古发现的鼷鹿牙齿相类似的化石。齐陶教授凭着自己的直觉,立刻意识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
经过仔细观察与研究,他断定,这些牙齿应是早第三纪时期动物的牙齿。1986年初,齐陶教授亲自率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们来到上黄实施野外调查发掘计划,他发现上黄水母山石灰岩堆积有化石的裂缝共5处,这些化石全部由石灰岩所包围。1994年4月,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由中外专家共同撰写的学术论文, 首次向世界透露了中华曙猿是人类的共同祖先及其出现在中国江苏上黄地区这一爆炸性信息。科学家根据发现的中华曙猿第一臼齿化石的齿槽大小, 推算出中华曙猿的体重不过50克到150克之间。这种可以玩置于股掌之上的小毛猴, 居然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但它毕竟是经过科学家们深入考察与严密论证之后所产生的结论。中华曙猿生活于距今45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中期,比法尤姆的高等灵长类动物早了将近1000万年,是已知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中最早的一种。中华曙猿的化石是20世纪80年代在江苏溧阳上黄镇一个名叫水母山的山中发现的。经过发掘,考古研究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上万块距今大约4 500万年的哺乳动物化石。经清理,这些化石是属于12个目、38科的63种哺乳动物。其中,一些小巧的牙齿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很像灵长类,但却保留了许多非常原始甚至有些像食虫类动物的特征。这一发现引起了美国同行的注意,从1992年开始,中美两国组成了联合研究小组,对上黄及相关地区开展了进一步的野外考察,对灵长类的上黄动物群及相关动物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随后的工作发现了至少4个种的高等灵长类,其中一种被命名为“中华曙猿”。
中美两国专家共同研究认定,中华曙猿是一种高等灵长类动物。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低等灵长类动物,像狐猴等善于跳跃而不用四肢攀爬,但曙猿四肢的骨骼表明它已习惯于用四肢在树枝间攀缘,而这正是高等灵长类动物的明显特征。1994年,中国、美国、加拿大三国科学家联合提出了“人类起源在中国”的论断,得到世界不少知名科学家的认同。
在中华曙猿化石发现以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化石发现于北非法尤姆地区,生活年代距今约3500万年;同时,由于现在公认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南方古猿起源于非洲,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现代人起源地也是在非洲。曙猿的发现,首先说明了曙猿是类人猿起源的可能,其次也把类人猿出现时间向前推进1000万年。但是,不少学者在当时就指出,中华曙猿的出现只是孤证,而且作为低等灵长类,因为中华曙猿相比较非洲的那些早期高等灵长类表现出了许多的原始特征,对此,这些学者认为高级灵长类不可能由中华曙猿进化而来,自然也就谈不上中华曙猿是人类的祖先。
但是不久,中华曙猿作为迄今所知的最早高等灵长类的地位就被其最近的继承者——世纪曙猿——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1 996年,在山西垣曲小浪底下程热火朝天进行的时候,一支中美科考团在抢救性挖掘现场发现了世纪曙猿化石,世纪曙猿比中华曙猿略大,生活在距今大约4 0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最晚期。在一系列性状上,它都显示出属于高等灵长类的特征,显示了与古老的始镜猴类的相似性,从而为高等灵长类始镜猴起源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因此它被命名为世纪曙猿。1999年,一个南法国科学家为主组成的研究小组在缅甸发现了中始新世晚期的新属种邦塘巴黑尼亚猿。邦塘巴黑尼亚猿年代与世纪曙猿年代相当,晚于中华曙猿。这三种化石记录及其年代显示,中华曙猿不仅确实是目前所知道的类人猿亚目的最早代表,而且在它出现后不久,曙猿科就可能发生厂在东亚地区的散布,以及从东亚向东南亚地区的散布。2000年,中美科学家在具有世界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联合发表论文,认为曙猿化石在江苏溧阳和山西垣曲的相继发现,表明包括人类及其近亲——猿和猴子在内的高级灵长类——的起源,应确定在4 500万年前左右的东亚。至此,南中华曙猿的发现引发的对高等灵长类动物非洲起源论的挑战,似乎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
但最终由于缺乏化石来证明非洲猿是从中国迁移而来的,“人类起源在中国”学说只能与“人类起源在非洲”相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