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版大闹天宫——侯景之乱!(1)


国人自古强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厚德载物,能够容人。觉得这样才能扩大自己的实力,最终成就大业。这种想法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对的,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历史上就有人因为接纳了一个坏人,而导致全盘崩溃式的国破家亡,甚至导致了此后上千年政治和实力格局北强南弱的局面。这个糊涂的接纳者,就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和尚皇帝”梁武帝萧衍。而这个坏人,就是侯景。一千年后吴承恩写西游记,最热闹的自然是孙猴子大闹天宫一段,为何编出一个猴子来闹天宫,恐怕意有所指!
先来看看侯景之乱发生前,大的历史环境。就像一场突然到来并造成重大损失的风暴,从来都不是偶然,而是大的气候环境下的一个局部动力场,这次大乱同样如此。其只不过是南北朝接近400年的整体大动乱中的一个小分支。之所以影响严重,在于这个事件,等于把北方的大动乱,人为的引进到长江以南,给一向躲避动乱而北方大移民后逐步繁荣起来的,以建康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为核心的江南地区,带来了灭顶之灾。
瀚海狼山一向强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乱,出现绝不是偶然!根本原因在于从西汉开始,内地人口就不断因为战争和因对外战争带回的鼠疫、伤寒等严重流行病的周期性爆发,导致人口大量的减少。整个东汉,内地都没有恢复到汉武帝时代全国户籍人口5600万的规模。到了东汉末年,系列的动乱和内战,加上鼠疫等照常30年爆发一次,整个三国时代人口一直没有恢复到1000万。此后司马氏统一全国,但是司马氏一家的综合素质在历朝历代皇族中是出奇的差,结果很快就出现了何不食肉糜的白痴皇帝。有这样的皇帝,自然下面的就不服,很快又出现八王之乱,导致中原统一政权的严重崩溃,人口再次极度下降。内地人口又迅速掉到了700万以下。而此时长城沿线,五胡在周边已经聚集了800万以上的人口。在中原的千里沃野因为人口急剧减少而出现千里无鸡鸣的情况下,五胡干嘛非要待在北方苦寒之地?自然而然就要南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西晋政权被最后一个内地匈奴王刘渊灭亡。大批中原豪门大族举家南渡,东晋建立。而北方陷入五胡十六国的大混乱。在乱了接近180年后,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而此时南方的东晋也已经灭亡,出现了宋齐梁三代到梁的这一代。此时形成了北朝逐步稳定,而南朝已经大体歌舞升平接近100年的局面。南朝在东晋以来,虽然也有过几次北伐,比如祖逖北伐、刘裕北伐、桓温北伐等,但一直没有实力恢复中原。到了东晋也灭亡后,上层就基本再没有克复中原的想法,只能偏安东南。但江南好歹保持了汉朝衣冠,仍为华夏正统。但是经过侯景之乱,南朝连个这个正统也基本丢了。
侯景之乱前,北朝也发生了分裂,统一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但不过是权臣耍手腕的一个过渡,最终又成为北周和北齐。这样已经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南北朝,似乎又变成了新的一场三国演义。
公元523年,曾经统一北方的北魏,陷入六镇起义的混乱局势中,528年又发生河阴之变,尔朱氏集团控制北魏政权。532年,权臣高欢消灭尔朱氏。534年,后起之秀宇文泰又割据关陇。北魏孝武帝元修西奔,后被宇文泰所害。随即高欢和宇文泰相继拥立元善见和元宝炬为傀儡皇帝,北魏遂分裂为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两个政权间战争不断。南方的梁朝倒是乐得暂时清闲。
在这新三国中,东魏综合实力最为强大。东魏继承了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河洛中原地区,
从东汉以来一直是帝王之都,农业发达,人口相对稠密。占尽天时地利,所以东魏及后继的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的北齐,是当时鼎立的新三国中最富庶有力的一个。而南方的梁朝经过数百年的移民大开发,也日益富庶,而且社会大环境比北方安定,属于自保完全有余。而宇文泰的西魏,主要占据今天陕西关中平原为主的关陇地区。从东汉开始就已经不再是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而且随着北方气候变的没有秦汉时代那么温暖和湿润。导致关中的土地生产力大降,到此时已经不能实现粮食自给,甚至到此后的隋朝和唐朝都没有改变这种尴尬。
这也是隋朝要开凿大运河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南方往关中运粮。因此宇文泰的西魏到北周最为贫穷弱小。

但是历史此后的走势,并不是看谁更有钱,而是看谁更能打。政治清明,军队更有战斗力。此后再过一百年的隋唐时代,统一全国的,居然是从相对最穷的西魏和北周演变来的关陇集团。而南方的侯景之乱,也算变相的消弱了南朝,加快了全国的统一。但这都是后话了。
侯景能在南朝“作大死”,关键还是此时的南朝已经非常奢靡腐败,内部政治已经到了儿戏的程度,因此才能让坏人得逞。说到底,还是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