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公开课(合集)

西南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曾志远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总量的计算:

常见总量:收入水平,物价水平,就业水平...
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研究方法:


二、GDP的核算理论

流量:时期量;存量:时点量;
中间投入:为了生产产品服务所要使用的特定投入,GDP不核算中间投入。
2.核算方法
按照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可以将经济分为两部门经济(家庭和企业),三部门经济(家庭企业政府),四部门经济(家庭企业政府国际部门)。

流程图:

从流程图中可以看出:

支出法:


consumption;investment; net exports;goverment expenditures.
生产法:

收入法:

3、其他相关概念

1).GDP与GNP长期大致趋同但不一定
2).劳动报酬叫工资,自然资源报酬叫租金,企业家才能报酬叫利润,资本报酬叫利息。
3).personal income个人收入;
4、宏观经济恒等关系

5、GDP的福利缺陷

三、物价指数核算
1、名义GDP与实际GDP

2、GDP平减指数



3、CPI消费价格指数


四、失业率

- 劳动力是劳动适龄人口中愿意劳动且能劳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劳动参与率呈现上升趋势。
- 自然失业率是在充分就业下的失业,长期来看的平均失业率。
- 摩擦性失业是信息不对称,工种不匹配引起;结构性是工资刚性引起;周期性是总需求不足,引起经济衰退引起的。
第二章 收入决定理论


一、含义


二、消费支出
1.影响消费的因素

- 财富陷阱:实际财富与目标财富的差值
2、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 短期看,平均消费倾向是大于边际消费倾向的。




3、消费理论的新发展
绝对收入假定:


- 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 暂时收入是波动的,持久收入的非波动的。


- 消费跨期:当期消费c——未来消费s
影响因素:收入(暂时,未来,持久 ),利率(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 利率上升,对于借方,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三、投资支出

1、资本的边际效率与投资

2、利率与投资需求







4、托宾Q与投资需求

四、均衡收入决定与乘数

1、简单均衡收入决定原理


- 利率在产品市场无关,所以令投资为外生变量。


- Y0-均衡收入
- 收入由支出决定,支出变大则收入变大,反之亦然。
- 当y在y0左边的时候,当实际支出水平高于收入水平,计划存货更大,实际存货不足,企业必然扩张产出,雇佣更多工人,就业增加,产出增加,向y0移动;当支出水平不足的时候,存在非计划存货,必然压缩产出...
2、乘数原理

- AE-支出,y-收入,
简单乘数的推导:

有比例税的简单乘数:

3、政府收支乘数


转移支付:扶贫,救济;购买支出:基建等
如果政府预算收支平衡,

税收乘数:

(注意:c和ca的位置错位)



转移支付乘数
假定转移支付是tr,如果政府对我们转移支付,则可支配收入y+tr,


购买支出乘数


(上述应该是1/1-b)
平衡预算收支乘数




- 如果经济衰退,将G大于tn,则能使经济增长。
第三章 扩大的收入决定理论

一、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方程
1.货币与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定义:宏观经济学中指的是能够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资产。
当分析经济变量时,当货币出现以后,经济变量就可以区分为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古典二分法)。用货币反映的经济变量是名义变量,用产品反映的变量是实际变量。
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解决交换中一厢情愿的问题
支付手段-用于支付工资和债务
储藏手段-货币可以将当期收入储藏,形成未来购买力
2、货币供给量及其分类
什么是 货币供给量?(存量:时点的量)
按照货币流动性的强弱,货币供给量可划分为:
M0:流通中的现金
M1-狭义货币=M0+具有活期存款性质的存款
M2-广义货币=M1+具有定期存款性质的存款
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所控制的指标,视为外生变量。
中央银行调节工具: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与对应存款的比率,其变化会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变化从而改变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
如果调高,那么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会下 降,创造货币的能力会收到抑制。这个工具不频繁变更,因为可能会引起金融市场频繁波动。
- 中央银行再贴现或者再贷款利率: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或其他机构提供票据贴现业务时的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机构的贴现成本。
如果上升,商业银行贴现成本上升,会减少贴现。
-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从而改变基础货币供给的工具。
时间滞后性短,使用频次高,一年内有数十次。
- 此外,还有信用控制和窗口指导等辅助性措施。
3、货币供给曲线:

4、货币需求(loan)理论
- 货币数量论
它是从长期看流通中所需货币的理论,长期 来看货币是用来交易的
方程表达:MV=PY(Y代表实际产出或者实际收入水平,P代表价格,M是流通中的货币,V是流通速度)
流通中的实际货币需求:
M/P=(1/P)*Y = M/P=k*Y
流通中的名义货币需求:M=P*(1/P)*Y

介绍思想:货币、价格与通货膨胀
令实际货币供给等于实际货币需求:
M/P=(1/V)Y P=(V/Y)*M
(补充:x=yz,则x’=y’+z';x=y/z,则x'=y'-z')
一切物价现象都是货币现象 -货币中性
P'=V'+M'-Y' (V和Y是一个常数,长期来看)
所以P'=M'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改变货币供给量,只是改变名义变量价格水平,不会改变实际变量。
- 鲍墨尔-托宾平方根—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视角

表明:1.根号里面变量确定,如果价格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大。2.不考虑价格水平,根号里面,如果收入越高,产出越高,货币需求越大。3.C(将收益性资产转化为货币的交易成本)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政府管制,交易技术,货币形式发展因素等影响),现在家庭的货币持有量在下降。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用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 谨慎动机 投机动机)解释货币需求,将此划分为两部分:
货币的交易性需求L1 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
影响因素=收入水平Y;单位收入中要求持有的货币余额k
L1=k Y

货币的投机性需求L2 主要取决于利率水平
投机性需求:人们获得货币的目的在于从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中获得收益。(低买高卖:债权价格高,则持有货币量高)
决定因素=利率 r;h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化 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曲线

5、均衡利率

利率在高于r0的点,需求小,供给大,利率会下降,反之相同,利率会自动调节到r0。

如果货币需求增加,曲线右移,则利率ra上升到rc.

反之,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传导机制:

用货币政策反衰退是无效的:因为衰退时,利率水平是很低的。所以,使用财政政策。
6、货币市场均衡与LM方程

1).LM方程及其含义
定义:当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关系的方程
推导:M=L M=ky-hr y=M/k+(h/k)r
考虑到价格因素的LM方程:
y=(M/k)*(1/p)+(h/k)r(M是名义,M/p是实际)
含义:
2)LM曲线:


3)LM曲线的移动:
利率变化引起曲线上的点移动,其他因素(货币供给量,价格水平、货币周转量等)引起曲线移动。
二、产品市场均衡与IS方程
- 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 产品市场均衡是指在产品市场中,收入=支出

- 产品市场中收入为Y,且有Y=C+S
- 产品市场中支出为AE,且有AE=C+I,
Y=AE=(Ca+bY)+(Ia-er)
- 在产品市场,当市场均衡时有C+S=Y=C+I即S=I
2.IS方程

含义解释:利率水平越高,投资需求越小,消费支出就小,总支出就小,总支出决定收入,收入水平就低。
3.IS曲线
反映当产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关系的曲线
推导:利用IS曲线推导;利用投资需求曲线使用映射图推导
斜率:-(1-b)/e
IS曲线的移动:

Ca↑ ,Ia↑;政府支出↑,曲线右移,距离为(1/1-b)△G;
三、宏观经济均衡与IS-LM模型

1.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的

产品市场均衡是以货币市场均衡为前提;货币市场均衡是以产品市场均衡为前提;联系两个市场的纽带是利率。

2、宏观经济均衡条件
3、均衡收入的决定
4、均衡收入的改变

均衡改变有八种情况。
四、运用IS-LM模型
1.宏观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1)工具:国家预算;税收;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Tr;财政补贴
2)财政政策的效果-对模型分区间讨论-三种情况
- 凯恩斯区间的情形:利率极低,投资需求极低,利用货币政策移动LM曲线,对收入水平,就业水平没改变,利用财政扩张向右移动IS曲线,移动距离就是收入增加的距离,完全有效

- 古典区间的情形:政府财政扩张,利率水平上升,收入水平不能改变,(政府收入增加,产生完全挤出效应)无效

- 中间范围:政府财政扩张,收入增加小于Is移动距离,对收入增加部分有效。

3)宏观财政政策效果与财政政策乘数

4)政策局限性:
挤出效应: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先抬高总需求水平,价格↑,实际货币供给,利率↑ )
时间滞后;利益集团阻挠;人们的预期可能会抵消政策效果...
2.宏观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1)工具
2)效果-分区间-三种情况
凯恩斯区间:无效

古典区间:完全有效

中间范围:部分有效

3)效果与货币政策乘数

4)局限性:短期性;时间滞后;货币流通速度变动

第四章 一般收入决定理论
一般均衡:各个市场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均衡

AD——AS模型:总供求模型

一、总需求
1、构成、函数与曲线





- 利率效应:

- 价格的真实余额效应
货币的名义余额M的购买力与价格相关;实际余额M/P
- 价格的税收效应
税收针对名义收入针对,如果p'越高,实际收入不变,工资上升,名义收入上升,税收上升,可支配收入下降。

- 宏观财政政策变化:减税或者增加政府购买支出,曲线向右移动;
- 宏观货币政策:货币供给供给,利率水平下降,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
二、总供给曲线
1含义

- 总供给是在一个价格水平下,一个经济体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总供给不单单由价格决定。
2、函数

- 总供给函数:y代表供给,z代表技术水平,n代表劳动力,k代表经济活动投入的资本。假设技术水平不变,k是常数。AS则是产出。
- Nd是劳动需求,w是名义工资,w/p是实际工资水平,
- Ns是劳动供给,劳动市场的均衡取决于实际工资。
- 产出是劳动的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函数。
- 名义工资假定是弹性的,或者是刚性的,我们将讨论p的变化,如何引起n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
2、长期总供给/潜在总供给/充分就业总供给(古典总供给——LAS)
- 假定劳动市场是竞争的,工资是弹性的。
- 推导


引起ASlr向右·移动的因素:技术水平进步,资本存量增加,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持续增加。
3、短期总供给曲线/基本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一般凯恩斯总供给曲线SAS
- 假设名义工资刚性(粘性),人们有货币幻觉(人们会阻止名义工资的下降)
- 推导



4、极端凯恩斯总供给曲线AS
- 假定经济没有充分就业,劳动边际产量是一个常数。

- 只需要增加总需求,经济体均衡收入就会增加。
三、总供求模型

1、均衡条件:AD=AS

2)

以上是短期来看没有充分就业,经济衰退
3)

以上是经济存在过热现象,过度就业
四、均衡改变
1、总需求改变

- 总需求下降,价格弹性下,假设y1是充分就业,y2<y1
,失业率上升,工资率下降,导致总供给成本下降,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经济依然会充分就业均衡,属于古典经济理论;
- 价格刚性的原因:垄断,工资刚性,信息不对称,菜单成本(改变价格是有成本的,包括直接成本,信息传递成本,风险成本),总需求减少,价格水平在p1,对经济的需求在y2,对经济的供给在y1,导致经济过剩,产生衰退和失业,叫需求约束失业,或者凯恩斯式失业。如何解决?政府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移动AD曲线,回到AD1的位置。

- 总需求上升,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说明短期来看,政府财政扩张,能够增加就业,但是推进了通货膨胀,Y2>Yf,工资水平上升,总供给成本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调整,一直移动到SAS2为止,最后物价水平会上升。
2、总供给改变

- 总供给下降,SAS向左移动,如因税收增加,欠收,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就业下降,物价上升,导致滞胀现象。
- 如何解决滞胀,总需求曲线向左,物价下降,但是失业更多,如果扩大总需求,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就业和产出能够回到原来水平但是通货膨胀更高;如果是移动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应该降低总供给成本,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更有借鉴意义。
- 总供给上升,如因减税,技术平台有一些变化,工资下降,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丰收,导致收入增加,产出增加,就业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第五讲 失业和通货膨胀

一、失业
1.定义
(1)失业是指在劳动适龄人口中愿意工作能够工作,但是不能通过工作获得收入的状态或者经济状态。失业不包括自愿失业的,但是是在劳动适龄人口当中。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劳动人口。
(2)复习劳动市场的基本概念:劳动适龄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率,劳动参与率......
(3)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
什么是充分就业在某一工资率下,
自然失业率的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