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专题史】克罗地亚海军简史(四)∶时刻准备,直到战争完结
【*阅前声明】∶
-本系列专栏只为出於UP主个人兴趣及自己所知而撰写,绝非严谨的学术研究。因此文章内容只供参考,甚至我建议当故事来听就好,因为我坦言无法确保翻译及内容无误。(而且考虑到部份讯源可能偏向克族的叙事观),如需较详尽的理解,请自行寻求资讯或专业的翻译。
-UP主我本人呢,本主要是做另一风马牛不相及的主题投稿(韩语配音),近来才有兴趣涉猎巴尔干金曲,甚至研究克国的海军也是因为我喜欢人家的海军进行曲2333。因此奇怪的说句,如果读者你只喜欢军武/巴尔干相关,那愿意关注鄙人前请想清楚。我亦不在乎,我仅是对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乐在其中而已?
-部份中文名词为UP主自译;如感疑问欢迎提出。

三军作战,舰队出动—「马斯列尼察行动」及1993年的HRM军事行动∶
「马斯列尼察」(Maslenica)为克国中部之村庄,当中有着一条「马斯列尼察大桥」(Maslenički most)建於该定居点及扎达尔腹地的Novsko Ždrilo海峡之上。惟扎达尔一带在1991年11月开始棄守,「马斯列尼察大桥」亦被炸毁。(普遍被认为是塞军炸毁,不过也有说为克方守军) 在扎达尔腹地被塞军把握的日子无疑阻挠了克国的通行和安全。

於是1993年1月,为了收复马斯列尼察及中部扎达尔的腹地,并打击「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的势力阻止其获得出海口,以及国内政治局势因素(图季曼政府被指对需要一场军事胜利来拉拢选民,以免极右翼的政敌大做文章。)克军正式策划了「马斯列尼察行动」(Operacija Maslenica,其实官方名字是Operacija Gusar(海盗行动),不过大眾普遍用前者称呼),并第一次动用三军,发动联合作战。
(*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Republika Srpska Krajina,简称RSK。1991至1995年间一个於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政权,首都为克宁;克罗地亚一方定义其为「分裂份子」及「割据政权」,而RSK亦得到南斯拉夫及波黑塞族的支持。)
在克罗地亚海军(下称HRM)方面,这亦是他们第一次动用了现有的舰队,同时将旗下的海军陆战单位也派往战场。於空军直升机在上空执行任务时,导弹艇「希贝尼克」号同时在战场水域上,为空军提供防空支援;登陆艇队运送海军陆战单位前往战场,和陆军一同作战。作为蛙人部队的「海陆破坏师」则负责搭建及保护浮桥,同时针对敌方进行破坏行动。

在「马斯列尼察行动」的战斗完结後(约在1月末至2月初时结束),克军成功收复了目标的马斯列尼察及扎达尔腹地,然而因为「马斯列尼察大桥」早被炸毁,这对通行仍然不便。克罗地亚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建造一条新的马斯列尼察大桥,即使现在战火仍未停熄都好。(新桥的正式通行时间亦是在1998年,它在战争时的象徵作用更大)

新「马斯列尼察大桥」就在战火纷天,甚至处於塞军炮火射程范围等高风险下开始施工了。为此,HRM在三个多月的时间以来,派出导弹艇「希贝尼克」号,导弹艇「杜布罗夫尼克」号及鱼雷艇「武科瓦尔」号在下方的海峡和附近水域提供防空及巡逻警戒;1993年2月,登陆布雷两用舰「采蒂纳」号正式服役。



另一方面,后來在塞军猛烈反攻扎达尔诺维格勒(Novigrad)的行动中(按克方记载,战斗集中在2月7日-17日,参战的塞族武装包括着名的「阿尔坎老虎队」),三个海军陆战單位(海军陆战连「Vange」+海军步兵混合分队「Dugi Otok」及「Zvir」) 连同数个陆军單位,背负防守该地的重任,尽管在扎达尔诺维格勒的战斗是最为艰苦和激烈的,并导致了全体守军阵亡约70人,但他们都成功抵抗了下来,阻止了塞族武装抢夺港口的意图。於1993年2月到5月这段时间,塞族所进行的反攻行动,克方称之「钢铁行动」(*Operacija Čelik,不过塞族有否如此命名,UP主亦不清楚),而作为精锐的海军陆战连「Vange」一直持续参与马斯列尼察战场一带的防务及「钢铁行动」中的战事。(顺带一提,虽说它名称是「连」,不过实际上它的兵员编制多达1200人。)


养精蓄锐—「波塞冬-94」联合军演及1994年的HRM军事部署∶
在为建造「新马斯列尼察大桥」时提供保护後,HRM在「克罗地亚战争」完结前便没太大的军事行动了。它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不断扩充自己的舰队实力。瑞典在80年代末,曾军售了一批RBS-15 MKI反舰导弹予南联邦及其海军(*供原定的新型导弹艇使用,即HRM的「国王佩塔尔.克雷什米尔四世」号)然而伴随南联邦解体及战争进程,克军没收了这批反舰导弹。

但对於1994年之前的HRM而言,是得物没所用。因为瑞典的反舰导弹是拿到手了,然而克罗地亚却没导弹的火控系统及相关技术。当时联合国对南斯拉夫地区实行武器禁运,克罗地亚也无法从瑞典手中买到RBS-15的火控系统。不过最终在1994年,在斯普利特海事电子中心(Pomorski Centar za Elektroniku Split)的技术人员一番努力下,克罗地亚方面成功研发了自产的RBS-15火控系统-「FOBOS」,並供HRM使用。那,效果如何?

1994年10月,克罗地亚举行了代号为「波塞冬-94」(Posejdon-94)的联合军演。在HRM的部份,两艘导弹艇「希贝尼克」号及「 国王佩塔尔.克雷什米尔四世」号安装RBS-15反舰导弹,并测试FOBOS火控系统。结果相当成功,导弹成功发射,并将靶船击沉。RBS-15反舰导弹旋即成为了HRM的主要武器,对比南联盟海军装备的P-15「白蚁」(北约称为「冥河)反舰导弹,RBS-15更加新颖,性能亦更加优秀,这为小小的舰队带来一些战术优势。
在克方的记载中,西方军事界之前并不看好本次军演,甚至劝谏停止(可能出於政治考虑?或是对克军的土制火控没有期待)。对此,HRM和Letica海军上将还是力排众议,坚持於1994年的军演中发射RBS-15反舰导弹,而所幸的是其结果不失所望。


战争终端—「风暴行动」及1995年的HRM军事行动∶
「风暴行动」(Operacija Oluja)是1995年8月4日所实行的作战计画,历时仅四日,克罗地亚成功消灭了塞族克拉伊纳共和国政权,被认为是「克罗地亚战争」的最后一战(*事实上后续仍有一些小规模扫荡作战,但「风暴行动」无疑是决定性的)。
「风暴行动」的主要战场都在陆地上,然而这不意味着HRM无事可干。在「风暴作战」的过程中,HRM的舰艇负责在扎达尔一带运送兵员,同时在南部海域和离岛群上防范南联盟海军进攻及支援的可能。为此,HRM甚至准备了代号「Maestral」的行动,派遣「希贝尼克」号及「国王佩塔尔.克雷什米尔四世」号到最南端的姆列特岛(Mljet),如南联盟海军有所行动,她们身上的RBS-15反舰导弹便可马上发射,摧毁敌方的军舰;并且在南部的主要离岛上安插好海军陆战单位,时刻警戒。幸好的是,这些预想情况并无发生(杜布罗夫尼克有零星的炮击侵扰,仅此而已)。
「风暴行动」结束后20天,Letica海军上将获图季曼总统邀请乘搭「自由列车」(Vlak slobode),象徵首都萨格勒布和斯普利特的国土铁路重新连接,同时肯定了HRM和Letica海军上将在战争中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