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的三个古董杯隐藏着什么故事?
摘自随风飞舞潇洒人生文章
大家先看书中这一段: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䀉”。
首先我们看“[分瓜]”这个字。这个字现代是没有的,但是古代确实有这个字。我们看看图片:
其实在后文凹晶馆联诗的那一段故事里面,作者是对这里的“[分瓜]”这个字作出了呼应和提示的,就是这一段:
湘云笑道:"这也难不倒我,我也有了。"因联道: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黛玉笑道:"分瓜可是实实的你杜撰了。"湘云笑道:"明日咱们对查了出来大家看看,这会子别耽误工夫。
这里明明白白的提示读者,“分瓜”是有典故的,有奥妙和玄机,请读者要留意。
那么作者提示我们什么呢?我们看“分瓜笑绿嫒”这句,“绿嫒”明显是指宝钗嘛。因为“绿”是暗示满清,“嫒”是美女的意思。所以这句诗意思就是暗示“分瓜”这个字是拿来嘲笑宝钗的。
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情节,是前80回中妙玉仅有的两次正式出场中的一次。而另一次是在哪里啊?当然就是上面我正在分析的那一段了。所以作者在妙玉的两次有重要戏份的情节中都在提示“分瓜”和“[分瓜]”,肯定是有重大内涵的。
大家在前面已经看到了,古时候的“[分瓜]”这个字,意思就是“瑞瓜”的意思。那么我们就继续追根朔源,看看这个瑞瓜又到底是个什么鬼?
我们继续查字典。原来《说文》里面是这样说的:瑞,以玉为信也。意思就是说拿着某种玉器作为凭信。又引申为拿着某种符信,来传递信息。例如《周礼·典瑞》:人执以见曰瑞。
而那么瑞瓜的意思大概就是某种瓜形状的信物了。因为查不到瑞瓜这个词在古代有什么其它特别不一样的意思。
既然是这样,怎么说瑞瓜是骂人呢?这里面有什么地方可以拿来“笑绿嫒”呢?粗粗这么一看,没有什么啊。
我们再来仔细琢磨一下书中原文。原来湘云说了:“明日咱们对查了出来大家看看”。这明明就是告诉读者,快点查典故去,答案在典故里面。好吧,那我们就查去,现代有网路,查东西太方便了。
如果查“分瓜”的典故,你能查到的,只是在很多诗词中,用“分瓜”来暗喻二八佳人。但这只是比喻修辞手法,不是典故。典故典故,一定要有故事才叫做典故嘛。如果说是暗示“破瓜”,那么首先,作者不太可能会用这么俗气的暗示手法,有点掉身价。其次,“破瓜”同样只是一种暗喻性的说法,不是典故。
既然上面都不是,那么我们就去查查“瑞”字,即信物、送信,有没有典故呢?呵呵,这一查,就有了,原来晋代的陆机有这么一个典故:
机有犬曰黄耳,曾为长途传递书信。事见晋祖冲之《述异记》。后遂以“黄犬”为信使的代称。宋秦观《别程公辟给事》诗:“裘敝黑貂霜正急,书传黄犬岁将穷。”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越越的青鸾信杳,黄犬音乖。” 明单本《蕉帕记·备聘》:“佳兆托红鸳,好信凭黄犬。”
哈哈,原来黄犬居然可以是用来指代信使的。那就是说“瑞”字暗指黄狗了,这不是暗骂宝钗是条黄狗吗?太有趣了。
有人可能还有疑问,你这个说法虽然说得通,但是关于信使、信物的典故肯定还有很多的吧?干嘛非得是黄犬这个典故啊?还有其它旁证来证明吗?呵呵,当然有啊,太有了,还不止一个。
我们再仔细看看原文:“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大家看见没?这里作者专门提示说“旁边有一耳”。而陆机那只犬不就叫“黄耳”吗?所以这看起来很平常普通的一句,就是很巧妙的一个提示。那么这是第一个旁证。至于第二个有点长,我后面再说。
先说回“瑞瓜”。瑞字明白了,那么瓜字呢?我们再查,原来追本溯源,瓜字是这样理解的:
字从爪从丶,爪亦声。“爪”指人的手或动物的“手”。“丶”读为“主”,意为“入主”、“成为主人”。“爪”与“丶”联合起来表示“爪子拿稳了圆形果实。
原来“丶”居然是个汉字(音“点”),是入主、成为主人的意思。所以“瑞瓜”这么一连起来,意思就是黄狗用爪子夺走了汉人的江山,成为主人。怎么样,够绝妙吧?
那么“瓟斝”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很好理解的。瓟,就是葫芦。斝是一种酒器。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所以《说文.斗部》说:“斝,玉爵也。夏曰盏,殷曰斝,周曰爵。”
那么瓟斝,就是用斝形状的模具,包住还没长大的葫芦。等葫芦长成后,就具有了斝的形状,这就是瓟斝。这么一来就很简单了,就是暗嘲宝钗(或者说满清)表面看起来是玉斝那么高贵,但其实内里就是葫芦(胡虏)罢了。
请大家注意,斝专用于商朝,其他朝代就不叫斝了。这是个很重要的信息,跟破解妙玉的身份密切相关的。这也是留到后文再说。
这第一个杯子的名字,真是非常有趣的而又巧妙的嘲讽。不过还没完呀,大家不要忘了杯子上还刻着两行小字呢。这两行字又有些什么意思呢?不用说,当然还是继续骂宝钗的。而且一个比一个要骂得狠。
我们先看第一行:“晋王恺珍玩”。你要是事先不知道这是在骂宝钗,那确实很难猜到作者的用意。可你要是知道了的话,然后再去查一查这个王恺是个什么人,这一下子就太明白了。
简而言之,这个王恺是个典型的土鳖暴发户,仗着自己是晋武帝的舅父而发了财,但却又蠢又笨,被时人所讥笑。他怎么样笨呢?他每次跟人比斗,总是输的,被打脸打得啪啪响。
比如,王恺有一头牛,名叫八百里驳,牛蹄、牛角经常磨得晶莹发亮。有一次,王武子对王恺说:“我射箭的技术赶不上你,今天想指定你的牛做赌注,和你赌射箭,我押上一千万钱来顶你这头牛。”王恺既仗着自己射箭技术好,又认为千里牛没有可能杀掉,就答应了他,并且让王武子先射。王武子一箭就射中了箭靶,退下来坐在马扎儿上,吆喝随从赶快把牛心取来。一会儿,烤牛心送来了,王武子吃了一块就走了。
还有,富商石崇曾与他斗富。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王恺用这株珊瑚树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王恺心疼不已,以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一笑置之:“别心疼了,我还给你。”说着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这些珊瑚树高度皆有三四尺,条干绝俗,光耀如日,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抚然自失。
其他还有一些就不罗嗦了。总之这个人就是个小丑。所以他死了之后,获谥为丑公。呵呵,大家想象一下,这人得豆逼到什么程度才会有这样的谥号呀。
而当时刚入关不久的满族人,跟文明程度高出其N多个层次的汉族人一比,确实就是又蠢有笨的土包子。
然后我们接着再看第二行小字:“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
这一句,那就得慢慢说了。先解析一下,秘府,就是指皇宫里面藏书的地方。但是,宋元丰五年四月,苏轼根本不在京城,更不可能跑到皇宫里面去看什么杯子。那苏轼在哪里呢?
据记载,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初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寓居在临皋亭。他在住所东面坡地上筑了一个雪堂,自书“东坡雪堂”为匾额,并作《雪堂记》云:“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
这里的雪堂,很明显是影射宝钗那个象“雪洞”一样的住处。住在“雪洞”的人是宝钗,而“雪洞”又是在黄州。那么黄州有什么典故没有?
大家看见这个“黄”字,有没有想到“黄犬”啊?没错,黄州正是因黄犬而得名。我们看看古籍的记载:
《九域志》载:楚东鄙有镇曰黄州,旧称齐安,今名始孚其实也。谓其地产黄豺,俗呼黄犬。其貌鄙恶,额黄茅樸簌。性淫乱,喜母子相通。尤嗜血,类上古山魈。客过其域皆恶之,视之肝肠胆漾溢而出,触之精血髓倏然而尽。然土民皆常共其起居,多有与其通者而无恙,尤甚者祠之,不可谓不奇也。
《禹贡》黄州:以地产恶犬名,黄裘皓首,淫恶嗜血,土民多与其交。
《括地志》黄州:其地多黄犬,貌恶,性淫而嗜血。其民多崇而效之兼与其通,喜吮痈舐痔为,勿劳而获。
呵呵,上面这些古文我就不翻译了,是在太污了,大家自己看吧。所以大家现在明白了吧?为什么红楼梦书中要描写宝钗的住处象雪洞一般,出处原来是在这里。怎么样,骂得够狠、够恶毒吧?
最后再补充交代一下,为什么作者要用“秘府”这个词呢?如果作者要暗示苏轼不在京城,只要说“京城”、“皇宫”之类的就行了。所以这个“秘府”,同样是有涵义。而且跟妙玉的身份有关,这个又是后文分解了。
说完宝钗喝茶所用的第一个古董杯,我们再来说说黛玉所用的这第二个。
在庚辰本、戚序本中,这个杯子都是叫做“杏犀䀉”,而在程高本中,却叫做“点犀䀉”。
如果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当然很可能庚辰本中的是对了,因为凡是被程高本所改过的文字,都是涉嫌含有违禁内容,所以才被改的。
而更加有说服力的,自然是根据书中这一段情节所暗藏的含义,去做为分析判读的依据。只要分析出来哪个字的意思跟这一段的含义相符合,那当然就是那个字对了。
这个道理大家都很容易明白。不过呢,要做到却不容易。等后面我给大家说清楚后大家就明白了,黛玉这个杯子和宝钗的杯子的含义是相互关联的,你要是没搞清楚宝钗那个杯子的含义,就很难搞明白黛玉的这个。宝钗那个是前提条件。不然作者干嘛把宝钗那个放在前面,并且要花费明显比黛玉这个更多的笔墨呢?
好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三个字。“点”字我就不多说了,因为我确实查不到这个字能表达什么合乎此处的含义。下面我就说“杏”字。大家不妨回忆一下,作者是怎么骂宝钗的啊?第一个字就在骂宝钗是狗,最后苏轼的那行小字也是骂宝钗是狗。既然宝钗是狗,那么黛玉怎么办呢?
用打狗棒对付?呵呵,这太粗鲁了,怎么合乎黛玉的身份?而且以黛玉的身子骨,哪里挥得动啊,没打到狗,自己先累趴下了。那么最适合黛玉的法子是什么?
对黛玉这个药罐子来说,唯一能用的法子大概就是吃药了。我们来查一查《本草纲目》看看。见汇集有治疗诸毒方子的《本草纲目-诸毒-百病》篇,其中就有治疗狗毒的,方子是什么呢?大家看看:
〔狗毒〕杏仁芦根
呵呵,原来谜底在这里!所以这个就不用多解析了吧?治疗狗毒首用杏仁呀。因此,我们已经可以比较确定无疑的做出判断了,“杏犀”是对的,前面我分析作者在骂宝钗是狗也是对的!
既然我们明白妙玉是要给黛玉驱毒,那么接下来的这个“犀”字,就很容易明白了。早在汉朝人伶元所撰的《飞燕外传》中,就有“文犀辟毒箸二双”的文字。所谓“文犀辟毒箸”,即是用犀牛角做成的筷子,可以用来辟毒。而同样是《本草纲目》中,“犀”条有这样的记载:“犀角,犀之精灵所聚,足阳明药也”,所以“犀角能解一切诸毒”。
看看,这两个字全都完美的符合书中此处暗含的隐义,真是非常妙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在红楼梦整本书中通篇都是。
然后再看看最后的这个“䀉”字吧。我们查一查《康熙字典》:
【博雅】盂也。
这个字的巧妙在什么地方呢?原来这是必须要结合书中的前面那一句话来理解的。前面那句就是“那一只形似钵而小”,就是说这个杏犀䀉样子象一只钵。而䀉又是盂的意思。于是这就组成了钵盂。
钵盂是传统道教修行人士发明的一种装水或食物的器具,设计很巧妙,肚大,口小,水等不容易洒出,道人们用钵盂喝水时必须念”净水咒“,所以自古有句”道家一钵水,八万四千虫“的说法。所以这是妙玉让黛玉念净水咒驱虫呀。虫子当然就是宝钗了。
这时可能大家会问了,这前面只是骂宝钗为狗呀,没骂她是虫子。虽然我们知道红楼梦中“虫”是影射满清,但单就此处而言,似乎有点不那么对应得上。
呵呵,大家不用质疑,作者是非常严谨的,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可能大家还不知道,原来“黄犬”,就是一种虫子来的。关于这个的典故是这样的:
王安石做了宰相后,在政务闲暇时,常常翻阅各地送来的诗文。有一天,他看到广东有个秀才写的诗:“彩蝶双起舞,蝉虫树上鸣。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他看了第一、二句,点头称赞;看到第三、四句,便禁不住暗笑起来。一打听,是一位多年不第的秀才所书。王安石心想,这样糊涂的秀才,怎么能考得上呢?于是,他把后两句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后来,王安石到了潮州。晚上,明月当空,花香扑鼻,王安石便到寓所花园赏月。不多久,来了一位老人,王安石便邀他一起赏月。老人告诉他没有空闲奉陪。原来老人是这里的花匠,是来捉黄犬虫的。这一种虫一到晚上,就在花心里睡觉,糟蹋花朵。说着,老人捉来一条交给王安石看,这是一条黄色的小毛虫。
正当王安石借着月光,看那条黄犬虫时,忽然听到空中一阵鸟鸣,极其宛转悦耳。他感到奇怪,因为鸟在晚上是不叫的啊!老花匠说:“这是本地一种稀罕的鸟儿,常在晚上鸣叫,明月当空,叫得更欢,所以当地人叫它明月鸟。”
听了老花匠的话,王安石感到内疚,想起几年前乱改那位秀才写的“明月诗”,完全是因为自已无知而铸成的大错。后来,王安石还专程拜访了那位秀才,并当面表示了歉意。
呵呵,我想,这个典故才是作者之所以要用“虫”来影射满清的真正原因!
关于这个钵盂,我认为作者除了要让黛玉念驱虫咒外,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因为钵盂又暗含衣钵传承的意思。因此妙玉把钵盂给黛玉,暗含了把衣钵传承给黛玉。
为什么我会这样去理解?妙玉有什么资格把衣钵传承给黛玉?这个当然又事关妙玉的身份,大家不妨自己先猜一猜。
那么接下来,就该轮到分析宝玉的这第三只杯子了。
前面分析的时候,由于还没揭开妙玉身份的秘密,我卖了不少关子,留下了不少地方还没解析的。而到了现在,就到了向大家揭开这些谜底的时候了。因为妙玉给宝玉的这只杯子,其含义不是别的,完完全全就是用来暗示妙玉所影射的人物身份的。要说清楚这只杯子的谜底以及前面所卖的关子,就必须先明白妙玉到底在影射谁?明白了这个,才能理解这个杯子就是证明妙玉身份的铁证,就如同证明探春是影射陈之遴的铁证一样。
那么妙玉到底是影射谁呢?我们先来重新回顾一下妙玉的几大神秘之处:
1、她名字中有“玉”,是红楼梦三玉之一,和宝玉、黛玉身份不相上下。所以其影射的人物应该是帝王身份;
2、不太可能是明朝的哪个皇帝,因为她对贾母如此高辈分的人都不卑不亢,一点不像晚辈,并且她很有钱,鄙视整个贾家都找不出一只她所用的那只绿玉杯。也即是她的王朝比繁荣时期的明朝还要有钱,而且富得很有品位;
3、她跟黛玉很像,性格才情相近,都是有才而又清高。两人的结局却截然相反,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妙玉却终陷污泥中。也即是说,这个皇帝是个有才的皇帝。但结局和崇祯帝相反,崇祯帝宁死不受辱,自杀殉国。这个皇帝却被俘虏受尽屈辱。
4、她用的是“绿玉斗”,判词又说她是“金玉质”。既有“金”又有“绿”。所以这个皇帝和满清一族即后金有牵扯不清的关系。
列举到这里,不知道大家猜到了什么没有呢?事实上,如果我们的思路能够放宽一点,不再仅仅局限于明末清初的历史人物的话,恐怕我们就很容易豁然开朗了。既是一代帝王,但又不是明朝,那么历史上,和明朝极为相似的另外一个朝代,请问是哪个啊?
不用说,这当然是北宋啊!北宋末年,国内农民起义四起,宋江、方腊等人物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了。之后北宋被金人所灭,赵氏子孙逃到长江以南建立了南宋。
而明朝末年情况也极其相似,也是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后来被后金即满清所灭。朱家子孙逃到南边,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南明时期。
两次灭亡汉人江山的,都是来自东北的女真人(当然后来的满族人人种非常混杂,真正的女真后裔比例不高,但努尔哈赤的发家地是建州女真,金人的完颜姓氏仍然是满清族人非常高贵的姓氏)。
而在北宋一朝,符合上面我所列举的那几个条件的皇帝,还能是谁呀?当然就是宋徽宗!他很可能就是妙玉的影射原型人物。怎么样,这个结论,是不是比探春影射陈之遴的结论更加令人震惊?
我们对比一下前面那几个关于妙玉的特点。宋徽宗是前朝皇帝,是前辈,当然不用跟贾母客气。宋朝繁华富庶,而宋徽宗又横征暴敛,征收花石纲,建起了豪华的园林“艮岳”,当然比明朝任何一个朝代有钱。
还有他的下场还用说吗?当然是屈辱之极呀。
总之,如果明白了妙玉的身份,那么关于她的一切,都有了完美而合理的解析。接下来我就逐个来分析解谜,并进而深入研究作者的历史观点。
首先就是妙玉的这第三只杯子,就是证明妙玉身份的铁证。
惯例先看看原文:
(妙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大家请看看这个杯子,连续用了三个数字:九、十、一百二十。我早就已经说过,要证明红楼梦中的影射含义,只有数字上的对应才是铁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什么可质疑的。不同于文字的理解可以千差万别,一千个人有一千部红楼梦,没法证明谁绝对正确。
那么上面这三个数字是对应什么的呢?我们必须要根据文中的意思和宝玉这个人所代表的含义来去寻找对应的历史史实。
我们知道宝玉是影射国家政权的。他在书中的不同阶段,就会影射对应那个时期的皇权。例如前几回宝玉小的时候,就影射万历时期的皇权,后来同秦钟在一起,又影射泰昌帝时期的皇权。那么现在在妙玉的这个栊翠庵中,当然就是影射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的皇权了。
然后我们看,妙玉的绿玉杯给宝玉,宝玉却没有要啊。这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这个皇权不接北宋的这只“绿玉杯”,而是改成了“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也即是说,北宋政权没有接替者,延续不下去了。要改朝换代了,改成什么呢?当然是改成了北宋的接替者金朝。所以这只杯子就是影射金朝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金朝的历史,从1115年起到1234年止,不多不少,刚刚好经历了120年,所以是“一百二十节”。总共经历了多少代的皇帝呢?不多不少刚刚好10代皇帝。所以是“十环”。环字不是有个“王”字旁吗?就是说有十个王。而“九曲”,历来就是“黄河”的别称,因为黄河弯多。而金国所占领的区域就是仅到黄河流域两岸为止,淮河长江以南就是南宋的了。
所以单凭这个120年和10代皇帝,就已经算得上铁证了。何况还有“九曲”,还有“蟠虬”。这个蟠虬影射什么呢?蟠虬,就是指盘曲的虬龙。而金国的开国太祖是完颜阿骨打,他的姓完颜,是从汉语“蜿蜒”音转的女真语。完颜阿骨打所在的部族,是依傍绥滨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后,就以蜿蜒河之名来作为姓氏。“蜿蜒”、“完颜”乃是同音异写。所以,完颜部作为黑水靺鞨一支,是从蜿蜒河畔辗转游徙,迁移至阿什河之滨的。
蜿蜒,就是龙蛇等曲折爬行貌。例如唐刘禹锡《<答东阳于令寒碧图诗>引》:“如青龙蜿蜒,冰澈射人。”因此“蟠虬”就是影射“完颜”这个姓。
那么“整雕竹根”啥意思呢?这个就不是影射了,直接是骂人的话。就是骂女真人“笨”的意思。因为木本为根,竹字头下面一个本,就是竹根。所以这是骂女真人整个是个大笨蛋。
接下来“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这一句,还是一样,骂女真人是蠢物嘛。并且不单止蠢,而且还丑。因为“饮牛饮骡”中的“牛”这个生肖对应于十二地支里面的“丑”。
请大家注意哦,在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一段里面,刘姥姥不是说吗:“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刘姥姥也是影射后金女真人,这都是骂他们丑的意思。
所以这第三个杯子,就暗示了北宋政权的断绝,被金国政权所接替。所以妙玉就是影射北宋的亡国之君宋徽宗。
这一篇,我们回过头来补充解析一下之前略过去的那部分内容。其实只要明确了妙玉就是影射宋徽宗,那么之前那几个地方都一下有了非常完美的解析。
首先是“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这行小字里面的那个“秘府”。前面已经说过,秘府就是古代皇宫中收藏图书秘记之所。而宋徽宗在位期间,宫内收藏有大量历朝历代的画作,其数量之多,为历代之最,史称“秘府所藏充初填溢,百倍先朝。”
所以显而易见,作者用“秘府”这个词,当然是用来暗示宋徽宗的。
然后再看看黛玉的那个杏犀䀉,杯上的这三个字是“垂珠篆字”。书法字体中,是有一种叫“垂露篆”的。给大家看看图片:
大家可以看到,这种垂露篆的特点,就是每笔竖画的末端,收笔都如滴露一样,垂而不落,所以才叫这个名字。而宋徽宗呢?我们当然也知道,宋徽宗是个书法大家,独创了瘦金体。这个瘦金体同样是有上面这个特点的,而且垂得更加夸张,没竖必带点的。大家再看看图片:
大家看到了吧,每一竖的最末端,那一点都非常的宽张。比垂露篆的垂露要更进一步。那么露珠露珠,露凝结成珠,珠比露更进一步。所以作者在书中用“垂珠”这个词,来暗示和形容宋徽宗瘦金体的这种特点。是不是非常贴切,非常有想象力?
我有时都觉得作者是得了强迫症,要不要把影射玩得这么疯狂啊?随便找个字词,看起来普普通通,可是你真要认真去分析,就会发现原来里面大有文章。这种写法,我相信古今中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独此一书。
最后说一下那个宝钗的那个杯子为什么是用“斝”字。前面也说过了,斝专用于商朝,其他朝代就不叫斝了。那么商朝和宋徽宗有何关系呢?原来宋朝之所以称为“宋”,就是因为赵匡胤发迹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国号曰“宋”。而这个宋州即春秋时的宋国,宋国的开国国君,就是商汤的后裔。
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故地,建立宋国。宋国地位特殊,与周为客,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以奉商朝祖先的宗祀,继承商文化。
所以原来宋朝和商朝是有这种传承关系的。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用“斝”这个字的原因。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关系是不是扯得太远了?
一点也不远,这个反应了作者的一个深刻的历史观点的。全书在多处地方都暗示了作者的这个观点。我们后面再详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