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文和友是怎么跌下神坛的?
最近网上冲浪的时候,我发现小红书出现了不少 “ 广州超级文和友倒闭 ” 的话题。
网友表示,曾经排长队的广州文和友如今没几个人,吃饭不用排队,人流量大减。
2022年12月,时代财经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广州文和友大厅除了服务员外,几乎空无一人。
二楼和三楼几乎已停止营业。
空旷的桌椅和开业时排队近3000桌的盛况对比强烈。
与此同时,深圳的文和友也不好过。
由于客流量下降,深圳文和友改名 “ 老街蚝市场 ”,一楼新增了对应的美食区。
大众点评显示,曾经100+品牌入驻,5万人排号的深圳文和友,目前仅29家在营业,店铺数少了70%。
座无虚席的 “ 东门肉菜市场 ”如今也只有零星一人,尽显落寞。
这让人忍不住问一句:广深文和友,怎么了?
作为长沙文和友扩张的首 / 次选城市,广深文和友在开业初期都十分火爆。
广州文和友开业排队近3000桌,周围到处都是等打卡的人。
平均排队时长达到4小时,人气居高不下。
深圳文和友也不遑多让,有网友分享,在深圳文和友排队吃 “ 深笙蚝 ”,前面还有24589桌在排队,一家店便有接近2.5万的客流量。
想想平时我前面有十桌我都要换一家吃了,这两万多桌,牛哇!
但最离谱火爆的,还得是文和友内的茶颜悦色快闪店,一经开业,万人空巷,火爆到需要出动交警维持秩序。
据说,当天排队人数就超过了5万,占了深圳总人口的1/450。
可惜,终究是昙花一现。
长沙文和友的辉煌未能在广深 “ 成功复刻 ”,反倒是在经历几个月的辉煌后双双坠落神坛。
短短一年的时间,便从火爆的万人空巷到如今的门可罗雀。
细细想来,广深文和友衰落的原因,其实也有迹可循。
首先,是又贵又不好吃。
看评论区,顾客表示菜品味道不行,外地人做的本地味道不正宗等,让人大失所望。
就连文和友的招牌虾也频繁被顾客差评吐槽。
一百多的龙虾,个头小还味道一般,花了199元,却只吃了20只不到的小龙虾…
妥妥的打着招牌的旗号坑 “ 大冤种 ” ,谁买谁上当:
在微博上,也有不少人吐槽,表示广州文和友的东西贵就算了,还不好吃。
这一波,是文和友失策了。
花大价钱打造怀旧的市井风气,请老品牌入驻,然而价格却一点也不 “ 平民 ”。
难得有老品牌入驻,却失去了当初的味道。广东人爱凑热闹,但是不傻。
没了自带流量的茶颜悦色,文和友怎么留客?
其次,便是疫情。
特殊时期,很多餐饮品牌都受到了波及,被迫关店或者裁员。
文和友也不例外。
总部面临大裁员,广深文和友也没能逃过客流量骤减的情况 。
加之地处市中心,商户的生意成本比之前高了。
虽然文和友 “ 免租包装修宣传 ”,但商户需要分20%-30%的营业额给文和友。
这样一算,倒还不如交租金赚得多。
图片来源:@广州房产 ,侵删
在高成本,低收入等的影响下,很多老商户跑路。
此外,一些原本决定入驻的品牌也选择放弃入驻。
久而久之,广深文和友看着就像一个 “ 空壳 ”。
来往的人更多是打卡拍照,餐饮区也成了摆设。
疫情对于餐饮业的冲击一波接着一波,客流量的减少,让看似火爆的广深文和友逐渐暴露弊端。
留不住老商户,慕名而来的粉丝也会跑路。恶性循环一旦开始,便是万劫不复的境地。
作为土生土长长沙人,文和友老板文宾对于家乡饮食拿捏得十分到位。
但作为湖南人,他对于广东的美食见解不深,在味道和情怀上,颇有些 “ 水土不服 ”。
广深文和友的建造,给人一种照葫芦画瓢的感觉,内里的饮食经不起广东人的考验。
从深圳文和友的菜单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 “ 矛盾 ” 的决策,菜单涵盖的种类繁多,包括了广东的特色小炒,也还有长沙美食。
但你要说广东经典美食,我倒没发现几样。
对比市中心刻意建造的 “ 城区 ”,还是苍蝇馆子里的美食更吸引人。
怀旧只是广东的情怀之一,更多的时候,早茶,茶餐厅才是大家不约而同去往的地方。
从视觉上打感情牌,一开始或许可以得到好的结果。但久而久之,问题浮出水面,人去楼空不过时间问题。
不过,急转直下的只有广深文和友,长沙文和友依旧火爆。
今年跨年,长沙文和友还准备了8大沉浸式跨年主题体验活动。
网友分享的长沙2023跨年夜,乐队上场,观众沸腾,热闹气氛一键拉满。
老实说,文和友在市中心建造一个老城区式的文化餐饮区,这个想法还是OK的。
对比装修高大上的太古汇等,自然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加之老品牌和热门品牌(茶颜悦色)的入驻,一时的线上线下流量倒是不愁。
但光是场景到位,文化底蕴不足,经营方面堪忧,文和友也很难真正站稳脚跟。
餐饮品牌,重要的还是食物,食物的味道深得人心,顾客自然座无虚席。
广东人吃遍大小城区的美食,什么是美味,尝一尝便知晓。
画虎画皮难画骨,踏实点研究广东文化,用心做好手头上的美食,才是王道。
否则,繁华过后,空留一声叹息,这文化餐饮区,怕是真要成为 “ 鬼屋打卡点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