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找寻跨学科、跨尺度的创新智慧(0)


引子
在许多人眼里,凯文凯利的书(《失控》、《必然》)旨在探讨社会科技发展方面的问题,但是他非常善于用生物学和生态学案例来进行类比和解析,在我眼里却彻头彻尾成了两本生态学读本。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真正的生态学是干什么的,大多可能被泛化的生态学概念所迷惑。对于这种现象,我并没有像其他一些生态学家一样感到担忧,反而觉得有些欣慰,因为这大多泛化其实是有道理的,社会需要这种方法论跨界的思考,仿生(态)学应该成为未来大家思考经济学和社会问题的法宝。从另一个方面讲,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所产生的新认知,又可以反哺生态科学。

在这种跨界思维的指引下,我读完了《规模》(Scale)。这其实是一本生态学家应该阅读的参考书,甚至可以作为研究生的教材。《规模》中文版面世的时候,恰逢我在复旦大学的一门通识教学核心课程《生态学: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新开。当时我就意识到,这本书也应该成为该通识课程的推荐阅读材料。理由很简单,杰弗里·韦斯特本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他写的书居然被我认为非常适合生态学家阅读,这本身就反映了通识教育的理念:为现代多元化社会中的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我希望学生能从这本书中体会到物理学家和生态学家思考不同规模问题的方式有什么相通和不同之处。

在继续解读这本书之前,还需要对书名的翻译进行说明。作为一名生态学家,看到英文scale,在头脑中首先反映出来的概念是“尺度”——这是一个被生态学家广为接受的概念。但是“尺度”对于大众读者来说,恰好又是非常费解的词汇,所以中译本译为“规模”。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我不便将生态学中的翻译全部改口。为了避免混淆,我这里特意先做一个说明,在后面的论述中,尺度和规模其实都是在指英文scale。而该书中所讨论的规模法则(scaling law),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了,比如尺度可推绎性,升尺度、降尺度方法等等,是我们理解从个体到生态系统,再到整个生物圈的纲领。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就先简单介绍一下生态学中的尺度问题。为了探索宇宙,让宇航员能在密闭的环境中生存,人们尝试制造出自我维持的全封闭式生态系统,其中这个工艺最简单的产品就是生态球——一个装在玻璃中的完整、独立且能自我生存的微型世界。生态球实验是成功的,人们就想着能否制造更大的空间,让人类也能在一个密闭空间中生存。由此就开展了生物圈二号(地球是生物圈一号)的实验,可惜实验未达到设计者预定的目标,最终被宣布为“失败”。这从一个方面反证了,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地球仍是唯一能载荷人类文明的大船。而对生态学家来说得到的启示是:跨越不同尺度的问题,都是无法进行简单线性外推的,这其中的机理是什么呢?生态学家一直渴望解决的尺度问题,与《规模》这本书的立意不谋而合。
其实在阅读《规模》这本书之前,我就看到了韦斯特在TED上的演讲。但是,那个演讲主要集中于探讨如何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的问题,而这本书则扩展了演讲中所涉猎的各个主题,让读者在阅读之旅中了解更多的背景和细节,一章一章抽丝剥茧,直到最后一章看到全貌。下面我将分五个方面谈谈对该书的一些理解和所获得的知识增量。

【注意】头条审核人员请注意:本文无意推销这本书,也不为这本书做广告。这句话只是临时说明。文章通过后,我会删除这段话。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