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类社会的,是脑子还是肚子?(下)| 科幻小说
关注微信公众号:不存在科幻(ID:non-exist-SF),回复关键词“创作谈”、“雨果奖”或“长篇”,会有惊喜出现!

晚上好!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早晨看着镜中熟悉的自己,却感受到一丝丝陌生,于是你对着自己问:“你,还是我吗?”
… …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已经不是你自己了。
本周的主题是【改变】,来看看究竟是什么改变着你和世界。
有什么话想对不存在科幻说?欢迎来留言~*也可以添加未来局接待员微信:FAA-110,在“不存在科幻”小说讨论群中参与小说讨论。

| 郝赫 | 未来局签约科幻作家,擅长在熟悉的世界中发现全新的设定,以缜密的思路展开全新的世界。代表作品《精灵》《不可控制》《葬礼》《完美入侵》《飞跃纬度的冒险》等。《完美入侵》获2015年豆瓣阅读征文科幻分类优秀奖。
变却故人心(下)
(全文9000字,预计阅读时间22分钟。)
五
《人类未解之谜(五)意识之谜》
……科学家喜欢将大脑比喻成CPU,因为它们的功能相近,都主要是综合处理信息、发出相应指令的。但实际上大脑的功能要比CPU强大百倍。它还负责记忆、学习,奖惩机制等等,所以可以把大脑看做一整台电脑主机,除了信息处理的CPU,还有用为储存记忆的硬盘,以及像内存那样一睡觉便会重置的神经元突触(短期记忆)。
同时,大脑普遍被认为是意识的物质基础。虽然现代科学对于意识的了解还很浅薄,但可以回到上面的比喻。大脑是作为实际存在的硬件系统,那么意识可以看做是软件——所有软件的集合体,或者单纯类比成操作系统更方便理解……
现在还有一种有关意识的假说——支持的人数并不多——认为大脑承担的功能太多,难以为纷繁复杂的意识提供充足的资源,所以意识很可能来源于其他组织,像脊椎、淋巴或是内脏器官的共同作用。我们再用前面电脑的类比,以利于理解。即此假说认为操作系统并不是在主机上,而是挂靠在其他外接设备上。
这种假说可以很好地解释那些脑损伤后意识无碍的病例,但由于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外接设备”,且缺少实验基础,一直无法得到主流的认可……
周媛媛发现看书根本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内心里的煎灼让她口干舌燥,可每喝一口水,都觉得是苦的。所有的脏器仿佛被攥成一团,让人坐立难安。
她对如何挥出那记巴掌已毫无印象,只记得在一片鸦雀无声中,男孩的脸如气球般肿胀起来。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被吓到了。她不敢相信眼前的事情是她做的。随即暴怒的记忆浮现,全身都跟着颤抖起来。
再后面的经过在记忆中似乎被加了速,很多细节已想不起来。整个头胀胀的,人仿佛飘在云间。只感觉到处都乱糟糟的,有三班班主任的吼声,教导主任的讯问,每个人的语速都快得听不清,像是消了磁的磁带,最后都化作忽大忽小的嗡嗡声——也许只是操场边传来的蝉鸣。
她在讲述事件经过时,逐渐恢复过来,慢慢地与世界开始同步。而之后就被漫延上来的羞愧淹没了。她越是重演当时的情景,越觉得自己有些小题大做。更无法想象当时为什么会下那么重的手。她应该早已看出那孩子也是被迫的,可却因怒火攻心,下意识地对弱者施暴。这让羞愧感成几何倍数地增加。
张老师让她留在办公室里平复情绪,但她做不到。她努力地想找些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可这里除了那一打没收上来的课外书,没有别的可以做的。然而越是翻书,越让她心情烦乱,如有野草在内心中疯长。她第一次怀疑起自己作为教师的资格,同时也痛苦地发现自己再无法成为理想中的典范。那记巴掌打散了前面所有的努力,就如同滴在白纸的墨迹,永远洗脱不掉。她觉得自己和这些被没收上来的杂书一样无用,甚至更加不堪,因为至少它们还受孩子的喜欢。
后续问题的处理还要麻烦些,按校长的说法,要看当事家长的态度。由于教室前有监控,学校也不好做过多的偏袒。好在事出有因。张老师已问出主谋的几个学生,都将做全校通报批评。挨打的孩子也初步检查完,并无大碍。所以校长的意思是希望这段时间她能先调整一下,给自己放个假,等待学校协调。她理解这是什么意思,而所谓的通报批评只会让她更大面积地沦为学生的笑谈。
她浑浑噩噩地走回家。所幸时间偏早,没碰到相识的人,不然所有人都会知道她遇到了大问题,正哭丧着脸。然后他们会四处打探消息、各种猜测,这些都将成为他们之后几个月茶余饭后的谈资。
父亲难得没出门,窝在沙发里看电视。这点说来好笑,自从瘸了后,他反倒比从前更愿意往外面跑。不过说是去外面,其实主要是在附近公园看看下棋,四处蹭蹭酒而已。见她回来,父亲转过头,瞪着一对鱼眼说:“你没洗裤子。”
她本不想说话,但最后还是停下来,叹了口气说:“您柜子里有干净的。”
“可只有那条我穿着舒服……”父亲嘟嘟囔囔地说:“晚上吃啥?”
晚上吃啥!她突然发现自己真是可悲。在父亲看来,这或许是她唯一的价值。她只是他不需要花钱的保姆。他从不感谢,更不会关心她到底是好是坏。
“我给您叫外卖吧。”她摆了下手,缓缓走进自己的房间。
父亲不满地咒骂随即砸在门上,和往常没什么不同。她有些庆幸没洗裤子,否则他可能已冲出去大喊大叫,说她想用地沟油把他毒死等等之类。毕竟这种事情他做过不止一次。
周媛媛只感觉整个身体仿佛都正在融化,一点点地渗进床板,穿透楼层,向无尽的深处坠去,又或者在那漆黑的地狱里有什么在使劲地拉扯她。她挣扎起来,摸索着从抽屉下面掏出香烟。然而这种魔法的造物失灵了。她一根接着一根,直到吸光了整包烟,却丝毫没有得到缓解。窗外的天阴沉沉的。仿佛世界带着最大的恶意,要涌过来,将她一口吞掉。而过量烟气让父亲察觉,又开始了一轮咒骂。
她吸了吸鼻子,才想起今天还没有吃药。之前试过不少的减肥手段,但都收效一般。医生说她是焦虑引起的肥胖,如果不解决心理问题,都不会有好效果。可除了让母亲活过来,恐怕没什么办法能解决问题。所以医生最后给了她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消化吸收的方案。这是种新方法,并不保证成功率,但医生说至少不用担心有副作用、损伤身体。可她总觉得用药之初时,心情低落于此有关,又或许那时她就已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不过医嘱里有定量要求,尤其不可一次过量,说明还是有些问题的。
所以盯着手里近两个疗程的药丸,她似乎找到了挽救一切的机会。即便再有问题,也坏不过现在的生活。死亡反倒是种解脱,就算只是落下其他毛病,想来没有人还会苛求伤残。父亲也便无法再继续寄生、吸血!她一点儿都没犹豫。只是药片过多,吞了七八次才全部咽下。期间被水呛咳了好一阵,引得不住地泪流。
她仰躺到床上。眼泪仍像关不上闸的水,不断地涌出。可她能感觉到希望已被重新点燃。随后她睡着了。迷迷糊糊之间似乎又听到父亲的咒骂,也可能是哭泣,要么是母亲的,又或者是别的什么细细碎碎的窃窃私语。
这样不知过了多久,她被一阵剧烈的疼痛惊醒,如同有无数把电钻在同时铰着肠子。此时天已亮了,但没工夫看时间,她强忍着冲进厕所。突如其来的腹泻和剧痛,让她以为是经期提前了,而且这次来得更加凶猛。
她不知自己是不是在尖叫,就仿佛一把锯子正从里面把她划开,又或者像是个奇点,在疼痛的最高点猛然爆炸,迸溅出五颜六色的宇宙。
那是扭曲的极光在快速地旋转,而旋绕中心的黑点越来越大。她看见有独角兽从里面飞出,然后是山一般的耕牛,闭眼摇头,默默前行。还有一队马戏团,小丑用鞭子驱赶着粉红色的大象、绿色的狗熊……这一切全都冲进浓浓的白雾里,那里面传来的是巨大的机器的轰鸣,还有无休止的风。
再清醒过来时,她正抱着白糖罐子,脚边扔的都是掏空的零食袋。嘴里甜甜的,一股喜悦从心底涌现出来。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此时已是下午,阳光铺洒在客厅的地板上,分外闪亮。时间感还略有不适,好像直接从昨晚闪现过来,中间只有短暂的几片记忆,感觉就像是颗石子,在时间线上打了几个水漂。父亲不在家,否则早被咒骂或是扔过来的拐杖唤醒了。他应该是找了另一条裤子,因为衣柜被翻得乱七八糟。
这样也不错。周媛媛想。所以没去管厨房,只是自己做了番梳洗。洗手间的镜子不知被什么打破了,碎裂的映像看起来有些怪异。但满足感和喜悦仍在身体里回荡,这让她兴致勃发。明媚的阳光仿佛某种呼唤。她皱起眉,记忆里上一次户外活动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她走到小区口时,被卖点老板拦住了。“周老师!”对方说:“周老师,还想去找您呢。老爷子在我那儿喝的有点儿多。您看,您去接一下,顺便结下钱?”
她认真地打量起对方,越看越觉得可笑。“等会吧。”她绕了过去说:“他能照顾自己。”
是的,父亲会把他自己照顾的很好。也许那天母亲真正放心不下的是她,她只是让她照顾好自己。所以一直以来不过是她自欺欺人,实际上只不过是胆怯到不愿改变罢了。
她出了小区,选了条几乎很少走的路,一路下去。两旁的风景不算出众,但还是让她内心的喜悦雀跃起来,如山涧跳动的小溪,又像春归时的雏燕。
身后传来引擎的轰鸣。她侧过身,一队摩托车手呼啸而过,风带起了发梢。
看着远去的背影和渐弱的声音,她突然觉得那感觉肯定棒极了。
六
心理家园>学习探讨>经典诠释
从现今角度,如何看待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楼主(爱学习的东尼大目):纯探讨:荣格提出集体潜意识,认为那是“一种不可计数的千百年来人类经验的沉积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历的回声”,“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共同的,因此它的内容到处都能找到。”不过由于他仍属心理学初创阶段,多偏哲学性,所讲的意识也指代灵魂,更无法证伪。所以集体潜意识,甚至是潜意识的研究已在主流心理学之外。但最近有研究表明某些恐惧、应激记忆是可以遗传的,甚至能演化成生物本能反应。那么这是否可以看做是另一中“集体潜意识”?
1楼(弗派大佬):看LZ的名就知道,这实际是和性冲动有关。性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它的内容到处都能找到!
评论(匿名):弗狗滚粗!
评论(匿名):精神分析就是性分析,他们只知道这个。
2楼(小学生大学问):潜意识应该可以追寻到原始时期。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原始人类学会使用了火,所以人才出现了显意识,而动物只具有原意识。因为火,人开始吃熟食,冬天不会挨冻。所以会获得更多的能量,可以考虑生存以外的更多东西。
评论(我是一朵白莲花):你这是温饱思**啊~~~
3楼(匿名):【图片】
评论(弗派大佬):冰山图,老梗!
评论(匿名):冰山图,老梗!
4楼(******):此用户因违反论坛行为规则,特此禁言!
……
7楼(匿名):挽尊!
8楼(先知知不道):2楼虽然跑题了,但说的有道理。因为发现了火、吃熟食,才得到更多的能量使得大脑发育,这为意识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不光光大脑因此进化,消化系统等都跟着一同发生了变化。
评论(小学生大学问):是的,比如阑尾的退化,猿类的阑尾明显要短了许多,已无用。
评论(先知知不道):回复小学生大学问:也不能这么说。最先研究发现,阑尾是肠道细菌的仓库,里面存储好的细菌种子。所以阑尾在的话,人不会出现菌群紊乱的情况。
评论(先知知不道):追加说明一下,吃熟食和吃生食,肠道细菌是不同的。从现在的医学研究看,还是不建议过多的吃生食,尤其是肉类。因为不仅对身体、消化系统不好,还会让人的情绪低落,抑郁,或是暴躁等,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不知这算不算意识的一部分?
……
11楼(再见老师傅):补充8楼的,其实负面情绪不光是饮食问题,睡眠、环境都会造成。而且有趣的是科学家有调查不同睡眠情况、焦虑情况的人,发现身体里的细菌差异很大。下面是内容链接,有兴趣的可以看下。【超链接】HTTPS://www.……【超链接】
12楼(爱学习的东尼大目):你们都水到细菌了,可我问的是集体潜意识啊%>_<%!
评论(再见老师傅):你可以把大肠杆菌想象成集体潜意识的基础:-D
评论(先知知不道):回复爱学习的东尼大目:因为所以的集体潜意识并不一定存在,^_^
……
李艳叹了口气,边关掉浏览器界面。几个心理学论坛已无法对其自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或者说她自学一直也没有什么进展。网课听起来更像是弗洛伊德等人的传奇故事,虽然引人入胜,却学不到东西。看书更如读天书,好不容易弄懂了某个名词,可放到句子里又迷糊了。而且不同研究方向的书里,似乎对同一词的定义也不相同,尤其是在想重点学习的性格分析方面,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云里雾里的。
刚开始的时候,她似乎还感觉抓到了点儿什么,不时偷偷观察遇到的其他人的言谈举止、不经意间的小动作,再往看过的原型上靠,然而却发现和书本里矛盾的地方太多。她想不通那些心理学家们是怎么把性格原型提炼出来的。有人说心理学是统计和概率的学科。这有道理,因为她依旧拿儿子这个个案没有办法。那次精心准备的沟通最终仍以激烈的咆哮和撞门声结束。
说来也怨她。当热情被冷淡一次次浇灭后,迸发出的是无法抑制的愤怒。她觉得自己搭上尊严的笑脸,换来的不过是对方的冷屁股。“知道吗?你现在的状态是不正常的。是一种社会性发展障碍。你必须和人多交流,懂吗?”她努力地控制着声线,但语速还是越来越快。“你不能什么都憋着。我是你妈,我想不通有什么不能告诉我的……”
“所以你觉得我现在是个神经病?”儿子打断道。
“我没有这样说。我只是希望你能有什么事情都和我说。”
“那不和你说,你就又要去偷我的日记?”
“这是两回事!”有那么一瞬间,她恍惚觉得面前的不是儿子,而是前夫。这让她惊恐万分,再也无法保持理智。已记不得桌子是谁掀翻的了,总之,最后那一桌子菜一口没动都进了垃圾桶里。
原本那股坚持学习的心气,也便如被扎破的轮胎全部倾泻而出。除了无事时刷刷论坛,她把大部分精力都耗在家长共济群里,连平时和朋友的联系、日常的人际交往也淡了许多。
这成了她唯一的宣泄途径。每日里将偷偷观察的儿子行径打出来,换取聊以慰藉的同情。如果不是还有彼岸之舟,她可能已去寻找某种强制性的疗法了。尽管知道那并不一定有用——在病房里她见过太多乱投医的情况,几乎每一床都是,各种偏方、秘方,但不管怎么说,多少能给人些希望。甚至还可能去拜佛求经(不少家长分享过某某灵验的轶事),寻找未知的冥冥中的力量,或许能带来超脱……
我能理解。我也曾这样过。彼岸之舟不止一次对她说。整个人就像是被绝望包围着,睁开眼痛苦,闭上眼也痛苦。只有把自己灌醉了才好些,但醒过来是更深的痛。所以不管真假,只要能让你感觉到一丁点希望,都不想错过。就像毒品,有些明知道是错的,但仍会自己骗自己。结果你知道……他们并不是希望……
我不知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她在最近的一次聊天中说:完全没有正常化的迹象。他现在待我如仇人。
他没接受你上次的道歉?
她迟疑了一下,将“我没做错”几个字删掉后,重新回复道:他发现了我要为他做心理疏导,很抵触。他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但他真的从不出门,不光我,没见他和谁说话。一直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知搞什么。我怀疑他可能是游戏成瘾,或者其他什么的,把自己搞的自闭,像日本的那种宅男。。。
他只是有些敏感,别逼得太紧。
我想过放手,但做不到!
你无法看着他一点点的堕落下去。
我理解……
有时我感觉他已不再是他,你有过吗?
一直……对方沉默好一会儿才说:我在尝试一种新方法,朋友介绍的,成功率可能也不高,毕竟是新的。但我去他们公司考察过,应该不会损害身体。
这仿佛一道光照进心底。她相信对方的判断,而且在这方面彼岸之舟确实表现得权威。如果他都觉得可行,那说明希望会很大。
她追问详情。可对方让她等等,想有些进展后,再来告知。这种谨慎再一次提升了可信度,也放大了希望,同时更让人无法忍受等待的煎熬。之后她心思全在这上面,对新方法的畅想就像个钩子,把整个灵魂都带走了。她的耐心只坚持了两个晚上,第三天一早便发出消息,询问进展。
而等待回复的整个上午,李艳都在不停刷手机,几乎每分钟一次。苦等至中午时,她怀疑对方是否将她忘了,又或者所谓的新方法只是逗她玩的玩笑,要么就是已治好了孩子,不想再理。这些胡思乱想变得越来越刻薄,以至完全没了吃饭的心情。
好在彼岸之舟于午饭后发来消息:原有些进展再和你说,但估计你等不及。理解!你可以先到他们那考察一下……
后面发来一个定位,包括地址和公司名。
她在第二天便告了假,坐早班车,赶到范瑞思公司。公司在一座地标性商务建筑的20楼,一整层都是,出电梯就能看到镶在墙上的巨大Logo——花体的fairies旁靠着一个长翅膀的小孩,看着像彼得潘。
她在门口徘徊了一阵,深吸了几口气,才穿过自动门,向前台说明来意。对方似乎每天都会接待不少类似的家长,已形成一套特有的流程。所以一名专职接待先是带她参观了公司。这里装修的极具未来感,就像那些科幻电影里演的一样,与其说是公司,更像是某种科研机构。一扇带门禁的玻璃墙后,尽是穿着白大褂忙来忙去的科学家。
“后面是我们的实验区,就不方便参观了。”接待说:“这里还有个问题需要澄清一下,很多您这样的咨询者都有误解。我们不是医药公司,治疗不了任何的生理或心理疾病。只是我们近期孵化的一个项目,意图帮助人们调理心情,能够更乐观健康地应对压力,但具体效果还在扩大样本收集。”说着,播放了一段视频介绍。
介绍内容较为浅显,以动画为主。她很快便弄明白了:一个科研组发现人体微生物中某些种类的细菌可以刺激身体,控制激素分泌,以此让人兴奋、感到快乐什么的。这有点像天然的、无害的神经抑制剂,所以想以此调节情绪,改善人们的孤僻、焦虑等亚健康的状态。
“成功率有多大?”她问。
“从已有的样本统计,87.3%的人有明显改善。他们变得更乐观、积极。”接待边说,边播放了几个实验员前后状态的对比录像。确实变化明显,但脸上的笑容看起来有些不协调。随后又出示了一份协议,并对各自责任和义务做了讲解。
她并不需要马上签署,可以考虑足够长的时间。协议范瑞思会发到预留的邮箱里,网签即可。而她确实也有顾虑,主要来自于神经抑制剂的比喻。尽管对方强调切合人体,无害不成瘾,但仍无法让人安心。而且视频中治疗后的状态,总觉得哪里奇怪,却又说不上来。
回程的路上,她一直反复纠结,连朋友的询问也无心回复。她急迫地想让儿子回归正常,又担心弄巧成拙,造成彼岸之舟警告的情况。不过对这个项目彼岸之舟觉得问题不大,但她考察后却没有得到足够的信心,毕竟没有百分百的概率。她害怕自己成为那百分之十,最终彻底地失去儿子。
然而在公交车等红灯时,她看见了儿子。对方蹲在路边,似乎在等什么人。她从没想过儿子会逃学,老师也没因此找过她。她想叫开门,冲下去,但车已经开动了。擦肩而过时,她看见了前夫,接着两个人笑着抱在一起。
随即,整个世界塌陷了!
等清醒过来,她已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满脸泪痕。天色已黑,儿子还没回来,或许也不会回来了。因为没开灯,屋子里比外面黑暗得多。
她擦了擦脸,然后打开电脑。范瑞思发来的邮件,就在未读邮件里。
粗体字,分外醒目。
七
纪录片·我们的身体3
(画外解说)……人体内的微生物数量是人体细胞总和的十倍以上,其中肠道细菌多达一千多种,其所含的基因数目更是人类基因数目的百倍。但我们至今对这些千年来就一直伴随我们的共生生物了解不多。就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它们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们也是我们交流的媒介,日常的生活、接触、握手、拥抱、亲吻都不断地交换着彼此的微生物;它们更是我们和环境的互动,除了常见的水土不服,它们似乎在我们适应环境或者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之间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甚至你喜欢谁,是否一见钟情,都有可能是因为彼此的微生物意气相投……
……现代城市,越来越多的汽车、人口,日趋严重的热岛效应,巨大的生存压力,没完没了的饭局,晚睡早起的生活,焦虑、烦躁等等难以排解的亚健康城市病,也对人体内的微生物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们和人类一同在进化……
东子端着饮品回来后,陈蕾才把注意力从电视上收回来。说真的,她没想到东子会约她,也没想到自己会答应。毕竟他们分开有几年了,除了归还东西,中间几乎没再联系过。
这期间陈蕾一直没有开始新的感情,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最初是对身体的介怀,后来随着生活的稳定和上升,她意识到那疤痕并非什么惩罚,反倒是从某种意义上讲,算是一种新生。只不过她已习惯于一个人。愈是这样,便愈无心交友。尽管不断地相亲,但总能找到对方身上的问题,每个人都显得做作,让她提不起兴趣。她偶尔会回忆曾经和东子的那种契合,却感觉有些可笑,那是种透着年少单纯的蠢。不知是不是年龄到了,她现在处于一个矛盾点——想生养个孩子,却又不想要男人。当然,她对男性低幼的看法并非是因为东子,仅仅是自然而然地浮现于心底的想法。
可母亲不管这些,安排女儿相亲几乎成了她人生的主要工作,甚至拉着陈蕾跑了几次庙里。之前的浪女回头符,让母亲觉得分外灵验,于是又去改求姻缘。
陈蕾多少看透了,人生就这么回事儿,被不断地揉搓按捏,再默默忍受。就像刚才电视里说的,都是社会病。虽说拜佛求签不会(她也不相信)真的有什么伟力大能可以影响到人生,但也算是种心理安慰。
不过东子的变化不大,除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外,仍是那幅吊儿郎当的样子。可她却有种说不清的别扭,反复体察,最终觉得有点像是西游记里刚开始穿人衣时的猴子。
两个人还剩的共同话题已不多,简单的招呼和毫无意义的口水话后,就只能没话找话,以缓解尴尬。
本来她是和李姐约好的,但李姐儿子临时的课程调整打乱了计划。她见过那孩子几次,给人的感觉比面前的东子还稳重,完全不像十七八的年纪。据说也叛逆过,着实让他妈痛苦了好几年,不过现在谈起来,那些都成了苦尽甘来的趣事。她对孩子的印象很好,很难想象出李姐讲诉的曾经的疯狂样子,就是觉得对方笑起来有些程序化,仿佛是空姐那般经过职业培训的,让人亲近不来。
或许这就是代沟……
东子突然冒出来一句话,将她发散的思绪拉了回来。
“什么?”她抬起头问。
“我说,如果没有那场车祸,我们是否还会在一起?”
这时,窗外传来一阵引擎声。一位略胖的女骑手从路边飞驰而过,留下一阵潇洒的风。她想到了曾经的自己,然后笑了一下说:“这笑话不错。”
(完)
上海果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已获得本篇权利人的授权(独家授权/一般授权),可通过旗下媒体发表本作,包括但不限于“不存在科幻”微信公众号、“不存在新闻”微博账号,以及“未来局科幻办”微博账号等

这是作者在一则关于肠道菌群的科研新闻 启发下创作的作品。日常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遇到一个好的科技点子,但是如何将它展开为一篇完整的故事?答案也许会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个科研领域之外,作者同样需要许多大量的生活储备,才能实现二者之间的对接和融合。小说中的三个家庭,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正因为如此,肠道菌群对意识潜移默化的控制,才显得润物无声,后味无穷。
——责编 | 宇镭
戳下列链接,阅读更多郝赫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