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长篇:《哆啦A梦》的动画开拓史探险记(上)


作者:煌言
封面:《哆啦A梦》
《哆啦A梦》这个漫画在 50 年前的 1969 年诞生了,之后曾经有过两次动画化,分别是 1973 年在日本电视台、1979 年在朝日电视台。对于天下绝大部分的观众,能够称为童年回忆的仅限于后者,在今年也迎来了 40 周年。具体到中国大陆的情况来说,最早于 1989 年即 10 周年时被广东电视台引进,而后 1991 年中央电视台正式引进。
前者被视为失败作,是《哆啦A梦》这一品牌历程中的一次挫折,也为后者提供了一定的历史铺垫。后者仍处于现在进行时,成为了电视电影合计将近 3000 话的真实“蓝猫大雄三千集”,正在上映中的电影最新作《大雄的月球探险记》在日本本土,也已经面对票房收入 50 亿日元大关毫无阻力了。今天本文的话题以后者为主,尽量简洁地一次性讲述完,这一世界知名庞大知识财产当年的开拓史探险记。

1、“哆啦A梦”的名号来由
《哆啦A梦》的原作者叫藤子・F・不二雄,在作品诞生时还不是这个名义,而只叫藤子不二雄。“藤”和“不二”发音是一样的,藤子不二雄指的是两个漫画家。一个叫藤本弘,发音开头字母是 F,另一个叫安孙子素雄,发音开头字母是 A。
藤本单独创作并发表作品,安孙子单独创作并发表作品,以及两人合作发表作品,三种情况都用藤子不二雄这个笔名,《哆啦A梦》属于F=藤本弘单独创作的情况。1987年他们转为各自独立创作的状态了,从此笔名才改成以姓氏发音首字母区分,写成藤子・F・不二雄这种形式是石森章太郎给他提的主意。
“哆啦A梦”这个名字的意思可以拆成两部分,“哆啦”和“A梦”。先说“哆啦”,这用语又包含两个意思,第一是“哆啦猫”,第二是“铜锣烧”。
所谓哆啦猫,日语俗语中指的是干坏事的野猫。日语中有“野良猫”一词知名度高一点点,就是野猫的意思,发音跟“哆啦猫”只相差半个音而已。那野良猫和哆啦猫还有区别,野良猫仅仅有野猫的意思,哆啦猫呢不但野还不是好东西,专指那种在民宿偷东西吃或搞破坏的猫。
哆啦猫演化自日语中的“哆啦息子”,哆啦息子的发音又演化自日语汉字的“道乐息子”。息子是儿子的意思,道乐息子意思就是那种千年来教科书级的坏孩子,不干正事整天在外面瞎玩鬼混的。好了你明白了,这说的是不是大雄啊,所以跟哆啦息子绝配的猫也就哆啦猫了。
藤本弘曾在创意枯竭缺乏灵感的时候,打发时间给附近的哆啦猫捉跳蚤。《哆啦A梦》诞生前的几小时,他也是在这种状态下抓狂。藤本跟日本的巨头出版社小学馆已经有长期的合作关系,连载漫画是要一个接一个的,这天已经临近下一个新连载的截稿日了。他突然就开始脑洞,如果有个什么神仪器,能让人立刻涌出一堆创意那该多好哇。
空想一下然并卵,最后藤本还是弃疗了,离开书桌去换一下脑筋。家里就类似大雄家那种两层小房子,他走下楼,正好看到女儿的不倒翁玩具摆在面前。这时他脑内的场景如果能视觉化,那就是电光一闪:长得像不倒翁的哆啦猫拿出各种神仪器拯救废柴!这就是《哆啦A梦》诞生的一瞬。
至于铜锣烧,是藤本的老家富山县的一种地方小吃,意译的话可以是豆沙馅饼。本来就算在日本也不是什么很普及的东西,不过因为设定成能让哆啦A梦暴走的食物,如今当然是知名度已经爆表了。日语虽用汉字不过比较贫乏,煎炒炸烘烤全能写作“烧”,对应铜锣烧这个具体对象中,烧的意思是指烘。
而所谓“铜锣”的意思,这种点心的长相看过片的自然都见过,夹住豆沙馅的两瓣看上去就是铜锣的形状。“铜锣”的日语汉字读音就是哆啦,所以哆啦A梦的那些俗译叮当猫、小叮当就是这么来的,铜锣的敲击声。

接下来再说为什么叫“A梦”。这其实是日语汉字中“卫门”的意思,哆啦A梦的名字写成汉字就是铜锣卫门。卫门出自卫门府,是当年岛国还是唐帝国的脑残粉时,仿造唐制设立的官制之一。
大唐府兵制,禁军分北衙和南衙。北衙有五军,各分左右,称为北衙十军;南衙有八卫,也各分左右,称为南衙十六卫。十六卫中,真正会大军出征打仗的有十二卫,另外还有四卫则比较特殊,是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元芳,这里面的水很深呐,你怎么看)。
监门卫在隋时还叫监门府,唐高宗改叫监门卫,成为岛国卫门府的参考。监门卫和千牛卫只是宫廷禁军,当天子的保安门卫。像大唐名将高侃北擒突厥可汗、东灭高句丽,就曾因战功赐左监门卫大将军的荣誉职,诗人高适他爷爷(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那位)。
岛国就用不上什么十军十六卫了,天皇有五卫府。其中有一个没分左右造成总数是奇数的,就是卫门府。后来改制了卫门府也分左右了,总称为六卫府,有左右卫门府、左右兵卫府、左右近卫府。
于是在没有察举荐举科举的岛国,都靠世袭下去最后,就变成官职名形成姓名了。就像我朝在帝国制之前有过的司徒司空司马,都变成姓氏传下来了。后来就有很多日本人名字里有卫门、兵卫这些字眼的,比如郑成功他弟弟田川七左卫门,现在还有姓近卫的。
不过前者因为没形成姓氏,仅就取名来说如今因为毫无时髦值,早就几乎没人叫了。见光率高的情况基本只在虚构作品里,而且的确经常是以武士或家臣的形象设定。比如《假面骑士》的立花藤兵卫,《鲁邦三世》的五右卫门,《龙珠》的弥次郎兵卫,《海贼王》的锦卫门。就在临《哆啦A梦》开始之前,藤本弘还刚刚连载过另一个未来世界题材的漫画《21卫门》,意思是 21 世纪的卫门。
取名叫铜锣卫门,某种意义上也有对应哆啦A梦的实质定位,身份就像大雄的监护人。按照后来哆啦A梦的声优大山羡代的描述,哆啦A梦相当于守护大雄的母亲一般的存在,是来自未来的育儿型机器人。藤本表示,叫了卫门这么个老土掉渣的名字,却又设定成来自未来世界的机器人,看我这么玩可有意思吧?

2、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藤本弘在小学馆开始连载漫画《哆啦A梦》后不满3年,1972 年动画化的提案就出现了。日本电视界有四个大型联播网,各有一个在东京的核心电视台,日本电视台(NTV)、东京放送电视台(TBS)、富士电视台、朝日电视台(ANB)。日本电视台编成部的藤井贤祐来向小学馆打听,还有没有什么适合出电视动画的漫画原作。
电视台里负责编成的部门,通俗解释就是安排什么时间适合播什么类型、面向什么观众的节目。再简单些说,就是相当于电视台里的企划部门,属于中枢性质的上层,编成部门的人往往是基层前线的制片人练级上来的。小学馆的编辑井川浩就给藤井贤祐推荐了几个候补,其中有《哆啦A梦》。当时藤井正在负责《新小鬼Q太郎》,于是他从中挑中了《哆啦A梦》。
《小鬼Q太郎》也是在小学馆连载的,藤子不二雄所作的漫画,不过这边是 A 和 F 两人合作的情况。1965 年曾被 TBS 搬上电视,创下过最高收视率 36.7% 的神话。1971 年日本电视台就急急忙忙出个新版,依然是最高收视率超过 25% 的超人气番组,所以藤子不二雄的品牌名声在藤井眼里是极有价值的。
本来甚至考虑过,就让《哆啦A梦》接档《新小鬼Q太郎》好了。《新小鬼Q太郎》后来于 1972 年 12 月底结束,这样一来《哆啦A梦》就可能成为 1973 年 1 月新番,制片方也可能是东京电影,即《新小鬼Q太郎》的制片方。
可是藤井有私货,他决定把《哆啦A梦》交给另一制片厂,叫作日本电视动画。反正日本电视动画的创始人兼实际经营者渡边清,也是出身于东京电影的人。然而正是藤井的这一决断,不久后将《哆啦A梦》推向了火坑。日本电视动画是个隐患风险很大的制片厂,首先那个老总渡边清,就是个瞎搞事儿的主。
第一,这个人抠门儿。这公司说是个动画制片厂,可根本没有自己的动画师,全部只能靠外包,因为临时工比合同工省钱多了。
第二,外包就算了吧,他还脚踏多条船。一个片同时找多个制片厂接活,反正压缩到极限,随时哪个劳动力低廉就用哪个,压榨无产阶级。
第三,脚踏多条船就算了吧,踏还踏出基本法来了。无视质量无视风评,越是老司机越不要,因为嫌他们的工资高了。要专找没经验的廉价新人,倒是客观上给了他们展示身手的机会。
第四,省钱就算了吧,渡边还欠钱。经常拖着薪酬不发,外包对象都交货了还不见付钱。
第五,缺钱就算了吧,他倒还有钱去行贿。之前就曾经贿赂藤井贤祐,于是藤井常把日本电视台的片的制作订单交给渡边的制片厂,这事很快败露了。这次等风头过去了,藤井再次私货把《哆啦A梦》的制片任务下单给日本电视动画。
长年有藤井在日本电视台这种巨头企业里罩着,渡边清就相当能折腾。他本来开始经营动画制片厂时,企业叫日放映动画工作室。结果有胆接(藤井操作的)日本电视台的大订单,收了钱最后却交不出货来。过后换个马甲卷土重来,叫东京电视动画,这回跟藤井的交易败露了。日本电视台高管震怒,再不给他下订单,于是渡边转去电影行业干一票,又干得丢盔卸甲。
东京电视动画亡了,渡边换第三个马甲又回来找电视台。这次便是日本电视动画,把公司设在新潟县。这地方离东京太远了,对业务实在是不合适,本来是遭到反对的。但是渡边本来就是新潟县出身的资本家,在当地能有小伙伴行行方便,所以不听一意孤行。然后日本电视动画打响的头炮又吃了大瘪,这回总算学乖,制作《哆啦A梦》时把公司搬来了东京。
渡边急切地想要起死回生,只好又求罩于藤井贤祐,这就是为什么藤井会私货操作,把《哆啦A梦》的制片订单下给了渡边的这新马甲。还给他安排在星期日晚上7点钟播出,日本电视台在这时段本没有常规的动画档,是藤井强行开给《哆啦A梦》的。既是黄金时段又是周末,一般来说这的确是好到不能再好的档,藤井也是这么想的。
可这块地盘实际惨透了,最后把《哆啦A梦》这只羊送入虎口,因为富士电视台正在这里播《魔神Z》。别说是连载才3年没发单行本突然动画化的《哆啦A梦》了,就是《新小鬼Q太郎》的收视率也没《魔神Z》的高。60 年代这地方本是 TBS 的领土,70 年代富士电视台刚刚强势反杀了,正在鼎盛期把 TBS 杀得都快不够攒经验值呢,日本电视台居然突然派个《哆啦A梦》过来送人头。

不过上面所有的事情多是水面之下的暗流涌动,制作现场的各职员可没有在当时就都一清二楚,而是抱着正常积极心态投入制作的。《哆啦A梦》姑且顺利地成为 1973 年 4 月新番登陆日本电视台的黄金档,先签约预定至少播半年全 26 回,是当时的通常操作。原作因为只是一个个很短的单元剧故事,所以动画化时处理成每回能包含2话,就同我们今天也能看到的最新版形式一样。
本片的企划阶段完成后实际开始制作阶段时,日本电视台方面的制片人叫川口晴年,日本电视动画方面的制片人叫佐佐木一雄,相当于是分别为藤井和渡边背锅的人。不过再前线还有下一层背锅的,佐佐木一雄委派一个叫下崎阔的就任制作主任。
这位下崎阔出身于手塚治虫的虫制片厂,给手塚当过秘书,也干过演助进行,就是演出助手和制作进行都能干。《哆啦A梦》制作最前线的实务总负责最终就压他身上了,连监督都是下崎物色的,选中了上梨满雄,同样是虫制片厂出身的人。数年后上梨将出现在小丑社的创始团队中,就是《火影忍者》的制片厂。
当时的时代,第一是整体收视率都比现在高得多,第二是奉行收视率至上主义,收视率是体现电视节目价值的唯一指标。这个《哆啦A梦》的收视率每回都只有个位数,以在京核心台和黄金档这些优越条件来说,连一次也不能超过 10% 那是妥妥地只能切腹谢罪。
因此在放映期间中也尝试过各种提高收视率的手段,只是都没啥卵用,值得一提的只有后半把哆啦A梦的声优换成了(当时看来)主演过《咯咯咯的鬼太郎》的野泽雅子。不过考虑到跟《魔神Z》这种怪物番组正面对扛的因素,反正日本电视台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好法子对抗。
所以这部《哆啦A梦》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的大热门价值继续干,同时也没有必须死马上砍掉的理由。只能说是再多给点时间走一步看一步,半年后延长也未尝不可,最坏的结果也无非是半年便无疾而终。然而撑不到半年还是出事了,导致这片子留下的历史形象连无疾而终也没有,而是死得很惨。
由于经常拖欠薪资,到了 1973 年夏天,制作前线的不安情绪已经摁不住了。各外包对象们不敢再接受信用下单,必须要收到钱以后才敢出货。流言也彻底扩散,说日本电视动画要凉了,搞到日本电视台的川口晴年制片人都坐不住了,亲自把下崎阔叫来问这是怎么回事。下崎说没有药丸啊,我怎么不知道有这回事,要是真出事了您也放心,我会背锅的。
话音刚落余音仍绕梁之时,8 月份就出了即使下崎完全背锅也没卵用的大事,比什么宣布亏损或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之类的严重多了。是老总渡边清,他直接玩儿失踪,基本上可以视为卷款跑路了。接下来就是多米诺骨牌倒了,这公司是真的亡了,追债和索赔那些事儿又闹了一两年,到最后薪酬都没实际付全。
连《哆啦A梦》这片本身的存亡也已经成了次要问题,到这份上后来播完了 26 回已经是最好的下场了。于是最终回也安排让哆啦A梦离开大雄回到了未来,正式表态完结,也的确没有下集预告。但是在最后却插了一帧“敬请期待下回”,当时对有朝一日把事情都摆平了再重建然后回来制作续篇,某种程度上还留有一丝期望。
日本电视动画垮掉以后,下崎觉得自己对那些索赔的人也负有责任,他真的决定背锅从此退出动画界,转行从头学起后来做了一辈子蓝领。至于主犯渡边清呢,说个后话十几年后他终于显出踪迹了,原来在干从菲律宾走私手枪的勾当,于是果断被逮捕。那个推手藤井贤祐呢,好歹也还算是追究责任了,日本电视台从此不再允许他碰动画类,但是电视制片人的饭碗完全没丢。

3、给哆啦A梦物色和亲对象
1973 年日本电视台的《哆啦A梦》动画,对原作者藤本弘本人打击也很大。第一是本来收视率就低,第二是闹出这么件事后强行完结跟砍了没两样,第三是动画完了那原作漫画也该完了。这是当时的通常观念,因为动画化本来该意味着,这作品的人气达到鼎盛期。然后动画界的默认习惯,也是要么连着播,要么就完结的。
就是说,那种把原作的一部分动画化出第一期,过段时间看情况再接续出第二期之类的,还配合着把深夜档当成随时可以拿来用的展览架,这些组合拳操作都是进入本世纪后才确立成型的。当时莫说确立了,连出现都还没有。一个番组出了就是出了,完了就是完了,哪有说完了过几年突然弄出个名号叫第二期的道理。只有事后因高人气再开新作的,没有事前就预定看情况考虑分期出,并在间隔期让原作正常继续的,这是玩弄观众。因此才有要是进度赶上了原作,只好动画版自己搞原创撑着续命,要么就是干脆原创个结局。
那么连动画都完结了,你漫画还拖着连载有什么意思,这就成行尸走肉苟活了。所以动画结束半年后,1974 年春天藤本也把《哆啦A梦》的原作漫画完结了。这年小学馆也开始把杂志连载版整合起来,发售《哆啦A梦》的单行本,摆出一种临终处分似的态势。
不过靠着小学馆的七哄八哄,藤本总算又画了个《归来的哆啦A梦》续下去。再加上单行本来了一波始料未及的反转,居然大卖。而且这一波大卖又起一个拉升作用,让作品本身的知名度和人气进一步扩散了。于是《哆啦A梦》出现了一种非正常状态,动画完结了、原作也宣言过完结了,人气却比之前任何时候要高。因此这个插曲难关跨过去了,《哆啦A梦》仍在照常连载。
但是毕竟日本电视动画亡了,《哆啦A梦》的动画化权利怎么处置,于是藤本把它给了东京电影。就是《小鬼Q太郎》和《新小鬼Q太郎》的制片厂,传世代表作有诸如《巨人之星》《鲁邦三世》《猫眼三姐妹》《名侦探柯南》。除此之外,东京电影在 60 年代制作了很多藤子不二雄原作漫画的动画版,所以对于藤本是个可以放心托付的对象。
而当时这东京电影的体制,也是专门靠外包。不过有稳固的合作对象,是长期业务关系,管经营的公司和管干活的公司两边分开来。东京电影的创立者叫藤冈丰,他在东映动画有个熟人楠部大吉郎闹独立后,藤冈想趁机把他收到帐下。但是人家不想干,藤冈又思路一转,鼓动他说你自立称王呗,然后咱俩结盟。
楠部被他说动了,打回东映动画内部又挖了几个墙角,带着挖出来的4个人在 1965 年末新建了个小公司叫A制片厂。以后东京电影出点子出钱,A制片厂出人出手艺,完工后成品再由东京电影拿出去卖。这个业务合作关系就成立了,它俩倒是没有互相持股这样的资本关系。所以 60 年代东京电影制作的那些藤子不二雄漫画的动画版,实质动手干活的都是接外包的A制片厂。
东京电影虽然有《哆啦A梦》的动画化权利,但是 1975 年藤冈丰兴趣正浓的事是进军洋人市场,在日本市场没有多少动作。藤冈想出去浪,楠部大吉郎也就想进一步独立了。因为如果东京电影的重心不再是日本国内了,那专门接外包干活的A制片厂可怎么活,必须转型成自己同时兼备企划和制作机能的企业。
于是 1976 年,A制片厂跟东京电影的业务合作关系终于结束,合同解除了。并且改名为新A动画,“新A”和“新锐”同音。这时《哆啦A梦》的动画化权利正好被藤冈当成一个礼物,相当于像分手费,拱手转让给新锐动画了。楠部大吉郎有个弟弟叫楠部三吉郎,他阅读了这个漫画后,一发不可收拾成了《哆啦A梦》的粉丝,从此开始为把这玩意儿动画化而奔走。

1977 年新锐动画一开始有动作,小学馆对再次把《哆啦A梦》动画化的事也很积极,反倒是原作者藤本弘自己很踌躇,很慎重。藤本表示我的这些漫画就像我自己的女儿啊,动画化就像把女儿嫁出去啊。之前以《小鬼Q太郎》为首的好几个漫画动画化成功了,就是嫁了个好人家,可是其中只有《哆啦A梦》出嫁失败又跑回娘家了。如果真要再嫁,那我这回一定要亲自慎重挑选女婿。于是这回藤本没有轻易应允。
本来理论上新锐动画就是有《哆啦A梦》的动画化权利的,所以准备行动时来找藤本问一下其实更倾向于礼节性,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三吉郎甚至表示可以在动画化正式实现之前,就先把权利报酬付给原作者。不料等来的居然不是一口答应,藤本只是先一言不发,他对之前低收视率的事是相当心有余悸。然后终于开口问三吉郎,先付钱我都可以不需要,倒是你先写几页企划说明给我看看吧,准备怎么对观众展示《哆啦A梦》这个作品?
稍微碰了个壁,搞得三吉郎一时有点懵逼。他决定去搬救兵,找上的是多年后的吉卜力双璧之一高畑勳,因为高畑是他哥在东映动画的老同事。高畑亲自执笔了企划书,然后三吉郎和高畑两人再次去拜访藤本,这回藤本读了企划书才应允了。第二次的动画化项目终于启动,首先第一步当然是考虑最必要条件,得有电视台。新锐动画和小学馆兵分两路,新锐动画试图去攻略读卖电视台,小学馆试图去攻略朝日电视台。
新锐动画这一路军,靠的是以前A制片厂接外包时代的资源。东京电影制作 1968 年的《巨人之星》和 1971 年的《鲁邦三世》,都是完全外包给A制片厂的。而出品这些名作的电视台就是读卖电视台,读卖电视台方面的制片人还都是佐野寿七。再加上读卖电视台与日本电视台有联播关系,日本电视台在关东、读卖电视台在关西,20 年后东京电影制作的《名侦探柯南》里“日卖电视台”这个梗就这么来的。所以 1973 年日本电视台出品的《哆啦A梦》,读卖电视台本身也播过,不陌生。
那就直接去找佐野寿七制片人,这回打算出一个读卖电视台与新锐动画合作的新版《哆啦A梦》。佐野也答应得很爽快,于是从他的视角再起草面向电视台的企划书,然后上交给编成部门,又不料这一下却被驳回了。确实这时的《哆啦A梦》不是什么明显有价值干一票的超人气作,不过还有另一个核心原因就是,读卖电视台表示这事我们其实不好出面啊。
因为明面上,读卖电视台与东京电影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而A制片厂当年只是个纯粹接外包的立场。然后现在A制片厂变成新锐动画,与东京电影分道扬镳了,如果读卖电视台就这么立刻与新锐动画勾搭上,这个事儿违反行业里做生意的道义啊,要被舆论嚼舌头的。
那么肿么办,佐野制片人表示那只好这样吧,我最后再送你们一程,我只能帮你到这么多了。于是佐野寿七做了一件故技重施的事,他把《哆啦A梦》这作品、新锐动画的人、他自己写的企划书,都介绍给了旭通信社的佐野吉秀。
旭通信社,是《巨人之星》的广告代理商。所谓故技重施,是说当年《巨人之星》的接档候补中,制作奥特系列的圆谷制片厂曾把《镜子人》这个企划安利给读卖电视台,但是没有通过。佐野寿七觉得很可惜,于是他转手把这些都安利给了旭通信社的佐野吉秀,最后《镜子人》由旭通信社担任广告代理商,成功安利给富士电视台并在1971年实现了。多说一句,这两个佐野没有亲戚关系。
这回寿七就再次想到了这一层,他把《哆啦A梦》的相关人员和资料,也都全部托付给吉秀了。他把自己写的《哆啦A梦》企划书亲自递给吉秀,告诉他我想把这样的企划推出给大众,可我们台里没通过。但是如果在别的哪个台能够成功推出给世间看到,我身为职业制片人也就心满意足了。
吉秀接过了这一棒,接下来就要由旭通信社去奔走推销给其他电视台了。当年的圆谷制片厂和这时的新锐动画,都一样是产业链下游的区区小作坊,实在是太弱小了。而旭通信社是广告代理行业排前三的巨头,由他的关系网去在各电视台和赞助商之间活动,带给作品的平台就完全是另一个境界。
于是也就意味着,从这一刻起《哆啦A梦》一半的命运,被托付给昔日的对手了。因为旭通信社之前就是《魔神Z》的广告代理商,《魔神Z》接档的正是《镜子人》。顺便再多说一句,佐野吉秀这辈子后来最高做到了公司的副总裁,旭通信社现在也不叫旭通信社了而是旭通第企(ADK)。
(未完,后续请见下篇)

本文仅供Anitama发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原文地址:http://www.anitama.cn/article/b2e04fd1b700ff33
官方网站:http://www.anitama.cn/
合作邮箱:bd@anitam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