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思敏捷的杨修,因善于揣度曹操心机,助曹植夺嫡而受曹操猜忌
上期内容讲到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都后,首次群臣大会上杨彪神色不悦,曹操因多疑性格提前离场。后来曹操利用杨彪与袁术家族的联姻关系,诬陷杨彪以大逆之罪打入死牢,以刑讯逼供的方式试图杀鸡儆猴,让汉献帝及旧臣对自己产生畏惧,从而掌控他们。最终杨彪被释放并重新任命为太常,成功降服了弘农杨氏。杨彪称病在家,弘农杨氏的希望落在了杨修身上。

杨修是一个年少时就好学敏思、才华出众的人物。他年仅二十五岁就被曹操器重,并被任命为丞相主簿,成为曹操的私人秘书。
《后汉书》在提及杨修时,用“用事曹氏”四字,微妙地描绘了杨修对家族传统的背离。自祖先杨喜开始,弘农杨氏世代效忠汉室,杨彪更因曹操而遭受痛苦。然而,杨修并未将此视为仇恨,反而选择侍奉曹操。这表明在曹氏代汉的大势已定的背景下,杨修为了实现个人才华,或保全家族利益,向曹操效忠已成为他无可选择的出路。

从曹操的角度来看,他当然希望将弘农杨氏这样的名门望族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他也非常欣赏杨修的卓越才华。在杨修担任丞相主簿期间,他经常参与处理国家大事,而且他的许多建议都深得曹操的认可。这使得杨修声名远播,以至于"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
关于杨修的才华,有许多解字谜的趣事记录在《世说新语》中。其中最著名的智解曹娥碑的故事,发生在曹操路过东汉孝妇曹娥之碑时。曹操发现碑上有蔡邕所写的字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经过三十里的思考才得出答案。而杨修则迅速地给出了答案。他解析道:“黄绢即色丝,为‘绝’字;幼妇即少女,为‘妙’字;外孙即女儿之子,为‘好’字;齑臼是受辛之物,为‘辤’字,通‘辞’。”将这四个字组合在一起,答案就是“绝妙好辞”。曹操听后感叹道:“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在另一个故事中,曹操在修建丞相府大门后,让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便离开了。其他人都无法理解这个字的意义,但杨修却立刻明白了曹操的意思。杨修解释说,“门中有活”实际上是一个“阔”字,意味着曹操认为门修得太大了。因此,杨修让人拆毁并重新建造大门。
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饼点心,曹操吃了少许就在盒盖上提了个“合”字。其他人都无法理解这个字的意义,但杨修却立刻明白了曹操的意思。杨修解释说,“合”字拆开就是“人一口”,意味着曹操希望大家都能尝一口酥饼。于是,杨修将酥饼分给众人吃。

这些故事在小说中被描绘出来,被归结为杨修最终被曹操杀害的原因,给人们留下了杨修骄傲自大、曹操嫉妒贤能的印象。然而,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曹操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他不太可能因为这些小技巧而嫉妒一个晚辈,从而产生杀意。实际上,杨修和曹操之间的关系,以及杨修之死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在历史上,曹操曾称赞杨修为“贤子”,并让他担任自己的幕僚。
曹操一生中确实杀害了许多名士,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行动都是出于政治原因。对于那些对他构成政治威胁和隐患的人,曹操会毫不犹豫地予以铲除。然而,对于像弘农杨氏这样拥有广泛声望,但实际上并无反抗能力的名士大族,曹操只需要稍加打压,就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因此并不需要将他们杀害。在起初,曹操对杨修也是持这种态度。然而,曹操最终决定杀害杨修,是因为杨修触及了曹操的底线,干涉了曹操的家事。

曹操平定河北后,将治所迁到了邺城,大批文士聚集邺城。曹丕和曹植作为邺下文人的领袖,经常组织文人们一起游玩、饮酒、赋诗,杨修也是这个集团的一员。然而,不久之后,曹丕和曹植之间的世子之争逐渐显现出来,杨修、丁仪、丁廙等人作为曹植的支持者,积极地推动曹植被立为嗣子。这一举动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杨修决定支持曹植,并非仅仅因为与曹植的私交深厚。实际上,他与曹丕的关系也相当友好,两人之间有频繁的往来和通信。杨修甚至曾赠送给曹丕一把王髦剑,以至于曹丕在成为皇帝后,还时常抚摸这把剑,怀念杨修,并召见铸剑者王髦,对他进行赏赐。杨修选择支持曹植,主要是因为他长期在曹操身边工作,了解曹操对曹植的偏爱。他希望能够借助曹植的力量,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曹操在行事上确实不拘泥于礼法,这可能让杨修认为,在立嗣这个问题上,曹操可能不会受“立长不立贤”的传统观念的制约,而是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这种看法为杨修等人提供了在立嗣问题上操作的空间。杨修利用职务之便,为曹植在曹操面前表现出色付出了许多努力。例如,曹操经常亲自考核各位公子,杨修凭借多年担任曹操秘书的经验,预测出曹操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并秘密准备了答案,送给曹植。这样,曹植在曹操面前便能应对自如。然而,曹植回答得过于机智,引起了曹操的怀疑。在曹操的追问下,曹植不得不供出杨修。从那时起,曹操对杨修产生了杀意。究竟杨修命运如何请看下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