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线谱记录的仅仅限于音高,还未能准确标记音的长短
贝多芬756、四线谱记录的仅仅限于音高,还未能准确标记音的长短

2021-12-06 13:40,网友“鱼儿聊艺术”发表名为《西方音乐史基础知识100问(23)中世纪使用什么样的记谱法和唱名法?》的文章。(2人赞同了该文章)
…艺、术、艺术:见《牛顿103》…
(…《牛顿》:小说名…)
文章内容:
…内、容、内容:见《欧几里得66》…
(…《欧几里得》:小说名…)
早在古希腊时期 就发明了使用字母和线条记录音乐的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早已失传。
…发、明、发明:见《牛顿84》…
…方、法、方法:见《欧几里得2、3》…
记录格里高利圣咏的《对唱歌集》只记录了歌词,没有曲调。
…圣咏:见《贝多芬283、什么是圣咏》…
[
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了统一教会仪式中的音乐,将教会礼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本《唱经歌曲》,即“圣咏”,
共收集整理了3000多首歌曲,
它后来就被人们称做“格里高利圣咏”。
——《贝多芬283》
]
…曲:见《牛顿47》…
…调:见《牛顿35》…
公元8至9世纪,有些基督教的教士 为了便于记忆,在抄写的歌词上方用一些点、线等符号,记录音的大致高低和走向,这种记谱法被称为“纽姆谱”(拉丁文中“符号”的意思)。
…符、号、符号:见《欧几里得160、161》…
大约公元10世纪以后,这种记谱法获得了发展,纽姆符号被记在了一根被确定为某个音的横线上,
…发、展、发展:见《伽利略21》…
(…《伽利略》:小说名…)
以这一横线为准,标记音高的准确度提高了。
…音、高、音高:见《贝多芬38、39》…
…度:见《欧几里得24》…
再后来,在F音红色横线上 又增加了一条定位C音的黄色横线。
11世纪初,意大利的音乐理论家、圣木笃(dǔ)会教士规多 又把线加到四条,并确定了其中一条的音高。
…理、论、理论:见《欧几里得5》…
…家: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画~。政治~。科学~。艺术~。社会活动~…见《欧几里得92》…
这样,一个八度之内的全部音高 就能准确记录下来了。
…八度:见《贝多芬51~79》…

规多发明的四线谱看似简陋,而且记录的仅仅限于音高,还未能准确标记音的长短,但这种乐谱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却有效的将各种音乐作品的旋律记录下来,为音乐的传播和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旋、律、旋律:见《贝多芬71》…
直到16世纪,才完全被五线谱所取代。
13世纪,作曲家弗朗科出版了一部《有量歌曲集》,其中使用了能明确指示音长短的“有量记谱法”,弥补了规多四线谱的某些不足。
规多是中世纪前期杰出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著有《辩及微芒》《交替圣歌序》和《关于佚(yì)名歌曲的书信》。
他不仅发明了四线谱,还创造出一套完整的视唱教学体系。
…创、造、创造:见《欧几里得152》…
…体、系、体系:见《欧几里得27》…
他发现,圣咏中有一首名为《圣约翰颂》的赞美诗,
其中第一到第六乐句,开始的第一个音依次上移两度,
于是他就把这六个乐句的歌词的第一个音节排列起来,正好构成一个六声音阶,
…音、节、音节:见《牛顿95》…
…音、阶、音阶:见《贝多芬155,188》…
其中包括了四个大二度音程 和一个小二度音程。
…音、程、音程:见《贝多芬80》…



规多把这个六声音阶定为唱名,发明了“六声音阶唱名法”。
…唱、名、唱名:见《贝多芬51~77》…
在这种唱名法中,规多规定:逢半音(小二度)即唱“mi-fa”,这样就形成了C六声音阶、F六声音阶和G六声音阶。
…规、定、规定:见《牛顿342》…
随后,他又通过移位的办法,将六声音阶的音名推广到整个人声音域,是首调唱名法的基础。
…音、域、音域:见《贝多芬81》…
…基、础、基础:见《欧几里得37》…
首调唱名法是指:将该调的主音唱作“do”,其余各音按照相应的音高关系来唱。——《贝多芬95》
这种六声音阶唱名法一直使用到16世纪,才被更方便的七声音阶唱名法所取代,“ut”才被更容易发音的“do”所取代。
作为学唱的辅助手段,规多还发明了“规多手”的帮助记忆的方法,
把音域中所有音分配给左手的每一个关节,老师指导哪里,学生就唱到哪里,
学生记住了左手的每一个部分,也就记住了所有的音。
按照规多的说法,用他这套教学法,一个学生在五个月之内就能学会以前需要十年才能学会的东西。
发布于2021-12-06 13:40
“12、13世纪以后,世俗音乐中大量使用东方传入的新的调式,但有其实而无其名。
请看下集《贝多芬757、中世纪调式产生的最初目的,是对格里高利圣咏进行整理、归类》”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