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第六期)

克里木战役
(一)克里木是从苏联南方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向黑海突出的大半岛,由于具有温暖舒适的地中海气候而曾被当作历代沙皇的度假地,但这个度假村却是建立在一个巨大的要塞之上。黑海是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诸多国家的共有内海,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旦掌握黑海的制海权就能向沿海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而塞瓦斯托波尔是当地最合适的港口,也因此成为各国觊觎的一块宝地。一千年来塞瓦斯托波尔遭受无数异民族的血腥侵袭,8世纪的希腊人、13世纪的鞑靼人都是强有力的殖民者。15世纪土耳其人逐渐控制半岛,18世纪俄罗斯帝国占领半岛,19世纪中期爆发大规模的克里木战争中英法联军11万人长眠于此。战火一直蔓延到沙俄重新夺回半岛为止,这时塞瓦斯托波尔已随着战斗不息的时代而演化成一个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垒、壕沟和故意制造的迷宫隧道围绕市区。在苏联时代(特别是30年代)要塞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进并修建军用机场,由此它也成为野心家希特勒的一块心病。希特勒认为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可以随时从黑海登陆对侵苏德军南线部队进行包夹攻击,这使得德军必然不敢向东方推进。而且从克里木机场的起飞的苏联飞机时刻威胁轴心国的生命线-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对克里木展开进攻无疑会让德国争取到土耳其的好感,从而把这个一直在观望的大国拉到轴心国的战车上。
(二)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整个市区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上配置12个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里木要塞数量的75%。中心地带由"莫洛托夫"、"契卡"、"柯别乌"这3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列宁"和"北堡垒"这2个要塞,正东有5个联合要塞——"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涅茨"和"乌拉尔"。在4重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当时最强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当时的战列舰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000~4000毫米,此外在"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东侧还设置"巴斯季昂I号"要塞作为前瞻。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 (三)塞瓦斯托波尔市区南部及西部防御力量就没有这么集中,沿正东到东南只配置"巴斯季昂II号"、"库贝"和"巴勒库勒瓦"这3个要塞,在它们中间穿插着5个主要的一线步兵防御阵地——"白糖帽子阵地"、"北方鼻子阵地"、"废墟山"、"荆棘山"、"红色高地1、2、3"。一线阵地西侧只有3个二线步兵阵地——"上坡高地"、"秃鹫高地"和"风车高地",为防止南部海上威胁,在克里木半岛南端突出部设置"马克西姆-高尔基II号"联装炮塔要塞。在二线阵地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之间是"苏联山脉阵地",这是最后一道屏障。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士兵比较特殊,除了普通的红军(陆军)外还有海军陆战队和苏联内务部队(秘密警察),这些特殊部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军官素质都很强。当时守城兵力约为10万人,但坦克仅40辆。1941年12月17日德军7个步兵师和2个山地师全面包围要塞,发起第一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德军绕过"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从要塞群西侧进攻"斯大林"要塞,但是毫无战果。由于2天前苏联海军陆战队在刻赤半岛登陆迅速粉碎德军包围圈,第一次攻防战以德军全面失败收场,而身穿黑色水兵服的苏联海军陆战队也获得"黑色死亡"称号。 (四)然而由于克里木仍威胁德国南方战线,德军需不惜一切代价拔掉这颗钉子,因此从1942年5月8日开始出动第11军(1个装甲师和4个步兵师)和罗马尼亚山地部队开始对刻赤半岛的苏军发起反击。由于德第8航空军有效的协同作战,德军于5月16日再次占领刻赤半岛,在这次"猎雁作战"中苏军共有26个师被歼灭、17万人被俘,塞瓦斯托波尔的门户再一次大开。军司令曼施泰因上将(一级)深知要塞防御力之强,为了确保这次攻击成功,除了需要里希特霍芬上将(一级)的第8航空军支援外强有力的陆军炮兵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德军第306炮兵司令部被整个调来,主要配属在北部战线的第54军,而南部则由第30军和罗马尼亚山地部队合围苏军第一线阵地。1942年6月6日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拉开序幕,当天203个德军炮兵连集结在北部要塞群,曼施泰因力图在最强防御线上打开缺口,从而发起二战中德军最疯狂的一次炮击作战。但是在最北部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压制着北方主要道路和别别克峡谷的险要地带,305毫米火炮随时会对德军步兵造成毁灭性威胁。而普通的火炮对这个坚固无比的要塞也毫无办法,它的44公里射程更让德国第54军难以前进寸步。为了突破最强的要塞必须动用最强的火炮,德军经缜密策划后调拨3门超级巨炮,它们分别是420毫米固定式臼炮"刚玛设备"、610毫米自行臼炮"卡尔设备"、800毫米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设备"(也称为"多拉炮",而它的穿甲弹射程是38公里,所以亦必须在"高尔基I号"的射程之内冒险攻击)。
(五)德军的第一目标是苏军"库拉贝"弹药库,为此首先由"古斯塔夫"连续发射重达7100公斤的穿甲弹直接穿透8000毫米的防护层,命中位于地下弹药库中部,引起震撼全岛的大爆炸,从而断绝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随后"古斯塔夫"顺临时搭建的4轨大型铁路转弯南下,开始攻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北部德军炮兵开始进入全面围攻"高尔基I号"的炮击行动。这时北部炮击的主角换成610毫米"卡尔炮",它也被称为"雷神之锤"。"卡尔"的射速较快,重达2200公斤的610毫米高爆弹倾泻在"高尔基I号"要塞周围,4000毫米厚的永久水泥装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内部开始暴露。然后是第8航空军倾巢出动,采用每天1000架次的波状俯冲轰炸对要塞生活区造成完全破坏,迫使苏联士兵向要塞内部退却。为了压制苏联步兵的突围和增援,420毫米"刚玛炮"对要塞周边进行地毯式轰击,1000公斤重的420毫米炮弹雨点般粉碎要塞周围所有的道路、铁路网,"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完全孤立。1942年6月17日德军发动总攻,在35公里的狭窄阵地上1300门德军火炮对"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进行不间断全体炮击,要塞被灼热的冲击波覆盖,所有外围防御阵地几乎化为灰烬。但是最重要的联装炮塔由于目标小而未被命中,仍然坚持反击。德军为精确攻击这个炮塔而调拨2门355毫米臼炮到别别克峡谷北边,同时命令所有火炮使用穿甲弹齐射压制苏联炮塔。 (六)当"高尔基I号"暂时沉默时十余枚355毫米穿甲弹(重1000公斤)从顶部插入炮塔装甲板,这些炮弹装有延迟爆破引信,在数分钟之内连续造成内部爆炸。"高尔基I号"装甲炮塔顶盖被整个掀开,德军立即动用280毫米火箭炮对敞开的炮塔实施燃烧弹射击,其他火炮改用高爆弹继续轰击炮塔周边设施。最后"高尔基I号"联装炮被完全摧毁,驻守炮塔的苏军官兵全体阵亡,同时南部德军也开始对苏军第一防御线进行压迫。6月11日德第30军分3路进攻,第72步兵师北上直扑"上坡高地",由罗马尼亚山地师牵制苏军"废墟山"和"北方鼻子"阵地进行掩护,至6月22日占领"上坡高地";第170步兵师由中路绕过"库贝"要塞于18日夺取"秃鹫高地";主力第28步兵师连续攻克"荆棘山"和"红色高地1、2、3",然后北上再折返,从后面进攻"巴勒库勒瓦"要塞。苏军被打个措手不及导致很快失守,在短短的10天内南部苏军2重防线均已告破,德第30军进逼最后的"苏联山脉阵地",等待北部第54军的合作夹击。6月11日巨炮"古斯塔夫"全面轰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多数火炮亦向前推进10公里(这时已没有"高尔基I号"的炮火压制)集中攻击中部要塞群。由于各要塞之间的道路、铁路和电话等联络设施均严重损坏,无法有效地协同。而里面的指挥员有很大部分是没有经验的新军官,而要塞完成时的第一代军官很多在大清洗时被杀害,内务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又多数驻在市区,面对精锐的德第54军自然要吃大亏。 (七)6月13日德第22师占领"斯大林"要塞,炮兵部队层层推进,使用88毫米炮和火箭炮在近距离各个击破其余要塞。至1942年6月22日北部苏军中心防御完全崩溃,12个要塞有11个落入德军手中,但是这时"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仍在抵抗。装甲炮塔被炸毁后在"高尔基I号"的下部2层永固工事中仍有1000名苏联士兵死守,德军调集大量88毫米高射炮逼近工事进行零距离穿甲弹、榴霰弹交替射击,第2层工事被夷为平地,苏军拒绝投降进入地下第3层防御。德军火炮无法攻击地下目标,派战斗工兵分区使用塑性炸药一块块炸开工事入口,但工事内部有众多暗道和隐蔽火力点,炸药也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德军不得不采用原始的手段,进入工事用手枪、刺刀和工兵铲进行白刃战,最后以惨重代价占领这个"血的房间"。1000名苏联士兵中被俘者不到40人,这样塞维纳亚湾北岸全部被德军控制。德第54军麾下第22、50、24步兵师开始渡过塞维纳亚湾,配合南部第72步兵师夹击"苏联山脉阵地",在1942年6月30日终于拿下这条最后的防御线。第72步兵师分成3路进逼塞瓦斯托波尔市区英国军人墓,而北部3个步兵师在市区东部完成合围,北岸第132步兵师和第306炮兵司令部也已架好火炮。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整个克里木战役已由攻防战转变为德军占优势的围攻战。
(八)6月30日开始德军动用包括3门巨炮在内的所有1300门火炮对市区进行地毯式轰击,第一天就发射6.4万吨炮弹,整个城市变成血红,天空消失在浓烟和烈火中。第2天起德军进行不间断射击,第8航空军的出击增至每天1500架次,12万枚燃烧弹席卷塞瓦斯托波尔,排炮达到暴风雨般猛烈的程度,市区建筑全部被炸毁,公路、图书馆、公园、学校荡然无存。德军接着使用重型燃烧弹和火箭弹进行大焚烧,无数火球流星般地向城市飞来,"斯图卡"机群也开始低空扫射。尽管城市毁坏得如此严重,但市民和守军基本上毫发无损。塞瓦斯托波尔是一种"镜子城市",也就是说在地下还有一个巨大的、和地上城市基本对应相同的生活区。德军炮轰的5天里苏联军民进入这个地下城市生活,甚至开展娱乐活动。地下城里也有兵工厂,工人和市民加紧制造火炮弹药,提供给守军使用。在城市烧毁之后德军火炮用穿甲弹射击地面,但是市区的地面比要塞装甲更厚、生存设施也更好(如果德军用"古斯塔夫"射击必定会给市民造成巨大伤亡)。7月2日南部德军首先发起总攻击,第170步兵师从后面包抄靠海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I号"要塞,动用全师兵力将其占领,这次"高尔基II号"的火炮由于射角不足的关系而没有发挥任何作用。7月4日第72步兵师突破英国军人墓向西推进,市区外的苏军全部被压缩在半岛西部狭小的3个滩头上。 (九)德军达成对塞瓦斯托波尔市区的全面包围后守军的抵抗已无任何意义,7月3日德军减低炮击强度,步兵和装甲兵占领市区的50%。考虑到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古斯塔夫"巨炮的威胁,苏军守备部队同意投降,这时守备司令官不在城内。7月4日德军停止炮击,苏军暗堡和火力点也陆续投降。这时黑海舰队派出的舰只姗姗来迟,半岛西部残余的少量苏军上船撤退,其中包括塞瓦斯托波尔守备司令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1896年-1958年)中将。至此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落幕,这座不败的城市最终没能挡住新兴侵略者的脚步,这里曾是正教徒的骄傲、黑死病的发源地、纳西莫夫的荣誉、托尔斯泰的军营,而1942年却成为纳粹德国入侵高加索的基地,打开通向富饶之地——巴库油田的大门。战后曼施泰因撰写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记载苏联共有9万人在克里木成为战俘(这个数字可能包括民兵和临时征召的志愿兵),曼施泰因本人因此战功于6月30日战役进行时晋升陆军元帅,并授予克里木盾形勋章。苏军司令季米特里-克斯罗夫中将被召回莫斯科,因失守责任而被降级为少将,转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属下第24军军长,1945年晋升上将。 高加索战役
(一)1941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希特勒又把目光聚焦在以生产粮食和石油为主的高加索地区。德国最高统帅部于1942年7月23日发布第45号训令,实施代号“鼠曲草”的作战计划,企图围歼部署在罗斯托夫以南及其东南的苏军,攻占北高加索。成功后再以1个集团军群从西面迂回高加索山主脉,夺取新罗西斯克、图阿普谢。另以1个集团军集群从东面进行迂回,攻占格罗兹尼、巴库,尔后前出到第比利斯、库塔伊西、苏呼米等地域,与部署在苏土边境的26个土耳其师建立直接联系,并为入侵近东和中东创造条件。执行这些任务的是:“A”集团军群(司令官为威廉·李斯特陆军元帅),辖第1装甲军团(第1、第4集团军,第17集团军),由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陆军上将(1881年8月8日-1954年11月13日)指挥;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和第4航空队一部,总计16.7万人、坦克1130辆、火炮和迫击炮4540门、飞机1000架。苏军的任务是阻止德军,在顽强的防御战斗中疲惫德军,并为转入战略进攻准备条件。与德军集团对峙的是南方面军以及北高加索方面军一部,下辖兵种合成第51、37、12、18、56集团军以及空军第四集团军和黑海舰队,总计11.2万人、坦克121辆、火炮和迫击炮2160门、飞机130架。南方面军的人员为德军的2/3,火炮和迫击炮为1/2,坦克为1/9,飞机为1/8。
(二)1942年7月25日德军开始从顿河下游各登陆场向萨利斯克、斯塔夫罗波尔、克拉斯诺达尔等方向进攻,南方面军在德军优势兵力猛攻下被迫向南面和东南退却。德军两昼夜前进达80公里,北高加索情况极其紧张。德军坦克和摩托化兵进至顿河左岸草原、萨利斯克草原和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辽阔草原,构成德军突向高加索腹地的严重威胁。为了集中力量和改进军队领导,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2年7月28日将南方面军和北高加索方面军合编为北高加索方面军,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在作战上隶属该方面军,北高加索方面军的任务是恢复顿河南岸态势。外高加索方面军奉命完成防御准备,沿捷列克河、乌鲁赫河及高加索山主脉各山口占领各道防御地区,并在格罗兹尼、马哈奇卡拉方向建立多地带防御,在此方向行动的第9、44集团军合编为外高加索方面军北集群(司令为伊万·伊万诺维奇·马斯连尼科夫中将)。1942年9月1日起为了便于指挥和改善军队供应,北高加索方面军改称黑海集群(司令为雅科夫·季莫费耶维奇·切列维琴科上将),编入外高加索方面军。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为给军队补充后备兵员和物质技术器材而采取坚决措施,同时高加索各边疆区、州、共和国的党和苏维埃机关加强组建民兵和游击队、生产武器和技术兵器以及构筑防御地区的工作。 (三)1942年7月底德军被迫将坦克第4集团军调往斯大林格勒方向,因而大大削弱北高加索集团,但是德军兵力仍占很大优势。1942年8—12月苏联红军在航空兵支援下实施顽强的防御交战。在此期间实施阿尔马维尔—迈科普战役、新罗西斯克战役、莫兹多克—马尔戈别克战役、图阿普谢战役、纳尔奇克—奥尔忠尼启则防御战。在奥尔忠尼启则方向上苏联红军疲惫并消耗德军,将德军阻止于奥尔忠尼启则接近地,尔后在1942年11月6—12日以有力反突击重创德军主要突击集团坦克第1集团军,迫其转入防御。德军曾企图经由高加索山主脉中部各山口突入外高加索,德军夺取数个山口,但由于苏联红军统帅部及时采取措施和防御军队顽强奋战,德军前出各山口南坡的威胁终被消除。至11月底德军在这里也转入防御,德军在高加索山主脉西部(即图阿普谢方向)翻越该山的企图亦未得逞。激烈战斗在这里一直延续到1942年12月月中,在激战中德军曾三次力图突破苏联红军防御,但德军遭受重大损失后停止进攻并转入防御。这样在高加索战役的防御阶段苏联红军在复杂情况下被迫暂时放弃北高加索许多地区,但终于消耗德军(德军损失10万人以上),并赢得准备进攻以坚决粉碎德军的时间。
(四)高加索战役的苏联红军反攻阶段开始于1943年1月1日,根据苏联红军统帅部的决定,南方面军(1943年1月1日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基础组成,司令为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上将)在发展斯大林格勒反攻的胜利时以主力向罗斯托夫实施突击,另以一部兵力向季霍列茨克实施突击。外高加索方面军黑海集群受领任务向克拉斯诺达尔、季霍列茨克进攻,而北集群则向莫兹多克、普罗赫拉德内、阿尔马维尔进攻,可见两方面军应在空军第8(司令为季莫费伊·季莫费耶维奇·赫留金空军少将,1943年3月17日晋升为空军中将)、第4、第5集团军(司令为谢尔盖·戈留诺夫空军中将)的航空兵支援下以及黑海舰队积极配合下协同孤立北高加索之德军主力,尔后加以歼灭。德军统帅部力图使其军队免遭合围,自1月1日起开始仓卒将军队由莫兹多克地域撤往西北方向。在此条件下外高加索方面军北集群于1月3日开始向纳尔奇克—斯塔夫罗波尔方向追击退却的德军,1月24日前解放莫兹多克、矿水城、皮亚季戈尔斯克、斯塔夫罗波尔、阿尔马维尔等北高加索城市(1943年1月24日起北集群改编为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为马斯连尼科夫中将)。同时南方面军向罗斯托夫、季霍列茨克两方向顺利前进,在萨利斯克地域与外高加索方面军右翼会合。 (五)黑海集群先于1月11日在辅助方向,后于1月16日在主要方向转入进攻,1月29日解放迈科普。2月9日黑海集群在北高加索方面军编成内(2月5日起)开始克拉斯诺达尔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克拉斯诺达尔于2月12日解放。苏联红军的进攻是在春季泥泞、缺少道路、补给线长的艰苦条件下实施的,虽有各种困难,但进攻仍极迅猛顺利,得到敌占区游击队和当地居民的积极支援。德军不顾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的重大损失进行猛烈抵抗,将被击溃的兵团和部队残部逐步撤向库班河下游和塔曼半岛。2月3日夜间及2月5—9日黑海舰队输送登陆兵(1.5万余人,附火炮和坦克)先后在新罗西斯克西南和梅斯哈科地域上陆,登陆兵夺占一个不大的登陆场,这一登陆场后来在解放新罗西斯克时起巨大作用。在尔后进攻过程中北高加索方面军各集团军至5月初进至塔曼半岛,遭到德军在既设防御地区(即所谓“蔚蓝色防线”)的顽强抵抗。德军在这里建立坚固的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由亚速海至新罗西斯克,从东面掩护塔曼半岛。防守这一地区的是第17集团军(16个师),由第4航空队的航空兵进行支援。在以往战斗中被削弱的北高加索方面军企图在1943年春季突破“蔚蓝色防线”,但未成功。此时库班进行一场最大空中交战,苏联红军航空兵取得胜利,共出动飞机3.5万架次,击毁德机1100余架。 (六)1943年夏苏联红军在苏德战场中央方向和西南方向展开新的强大进攻,这一进攻有利于在北高加索重新发动进攻。北高加索方面军奉命肃清德军塔曼集团,为达此目的,计划从陆地和海上对新罗西斯克实施突然突击,攻占该市后向上巴坎斯基发展进攻,以便对防守“蔚蓝色防线”的集团构成从南面进行包围的威胁。9月10日开始新罗西斯克—塔曼战役,结果德军“蔚蓝色防线”被突破,新罗西斯克于9月16日解放。德军统帅部竭力保障其军队撤向克里米亚半岛,企图在各中间地区组织抵抗,但未得逞。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自5月13日起为彼得罗夫上将)与航空兵、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密切协同,彻底粉碎德军塔曼集团,并于10月9日全部肃清德军在高加索最后一个基地——塔曼半岛。高加索会战以苏军获胜告终,使德军“消灭苏军,夺取最富饶的产粮区和石油产地,打入近东和中东地区的计划”彻底破产,具有重大政治和军事战略意义。在进攻阶段苏联红军且战且进达800公里,解放约20万平方公里国土。
(七)苏联红军在高加索各共和国、边疆区、州的党组织和全体居民以及全体苏联人民积极支援下捍卫高加索各族人民的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重创德军的精锐军队和航空兵。高加索会战中仅在苏联红军实施进攻战役期间德军就损失官兵30万人、坦克1358辆、飞机2000架、火炮和迫击炮7000余门、汽车2.2万辆以及其他许多武器物资,高加索会战是在直接影响高加索局势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密切配合下进行的。高加索会战的胜利也对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同时也推进巴格拉季昂行动的进程。这种遥相策应的重大战略行动由大本营统筹安排,对粉碎德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高加索会战中陆军必须在平原、山前地带和山地等迥然不同的地形条件下行动,在大小水障碍地区、滨海地带、隘路、山林地区、高山山口实施战斗行动并与航空兵、舰队和游击队密切协同,这一切使苏联红军取得多方面的战斗经验。如组织实施防御和进攻战役,特别是高山地区和海滨地带的防御和进攻战役;组织实施登陆战役,根据战区特点组织工程保障、物质技术保障和军队指挥。苏联红军后来在克里木、黑海北岸和西岸以及喀尔巴阡山地区粉碎德军的战役都运用这次取得的经验。1944年5月苏军收复克里米亚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血洗1942年的战败之耻。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一)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后来改称伏尔加格勒(战时再次改名为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战前居民约60万人。它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一家大型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又称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该工厂是当时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产量占全苏的一半,长期以来扮演兵工厂的角色,战争时期主要生产坦克)。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后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德国此时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仆从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闪电般地占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一连串打击的苏联红军在当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首次胜利。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并且由于一天夜间气温骤然下降,导致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完全无法使用,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遭到反攻。
(二)1942年初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稳定下来,但双方都在秣马厉兵,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以争夺战略主动权。鉴于德军已无力发动全线进攻,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建议:“如果再要发动攻势就应针对苏联首都莫斯科。”然而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目标过于明显,并且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受到很大削弱,德军应放弃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因此德国开始筹划集中兵力在北部和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局部攻势。由于美国在遭到珍珠港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特勒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由于德军从战争开始到1941年冬季伤亡110万人,希特勒先后派戈林和凯特尔元帅到各国征募仆从军,一共获得52个师以供夏季作战使用,其中有罗马尼亚27个师、匈牙利13个师、意大利9个师、斯洛伐克2个师、西班牙1个师。为实施上述战略意图,德国对南线兵力进行重组,撤消原南方集团军群番号,新组建A、B两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下辖克莱斯特上将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鲁夫上将的第17集团军,由空军第4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其任务是攻占高加索地区。B集团军群由博克元帅指挥,下辖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魏克斯上将的第2集团军和保卢斯上将的第6集团军,由空军顿河地区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其任务是攻占斯大林格勒,掩护A集团军群的北翼。 (三)在A、B两个集团军群的后方又有第二线兵力,由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组成,此外在克里米亚地区还有曼施坦因上将的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总兵力计60个德国师,其中有10个装甲师、6个摩托化师,还有有43个师的附庸国部队,共有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7万门大炮和迫击炮、1640架作战飞机。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蓝色行动”。其主要内容是: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科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南进军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包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科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1942年8月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同样也在加紧准备1942年夏季战役。斯大林及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判断1942年夏季德军可能在莫斯科方向和南方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并以莫斯科为主要突击目标,因为在这个方向上德军仍有70余个师(100多万人),因此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预备队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莫斯科方向。苏联红军的战略意图是: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但同时必须在克里米亚、哈尔科夫地区、利戈夫—库尔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地域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
(四)在讨论具体作战计划时斯大林对西南方向总司令铁木辛哥元帅提出的西南方向进攻计划很感兴趣也全力支持,苏联红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却表示总参谋部不同意这一计划,并说大本营不能也没有足够的预备队提供给西南方向,该意见被斯大林拒绝。最后斯大林批准铁木辛哥以西南方向兵力先敌实施哈尔可夫进攻战役的计划,该计划规定从沃尔昌斯克地区和巴尔文科实施向心突击,一举夺取哈尔可夫并为解放顿巴斯创造条件。1942年5月8日曼施坦因上将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首先在克里米亚发起攻势,一周后占领刻赤半岛,俘虏苏联红军17万人。7月4日守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近10万苏联红军被迫向德军投降,德军占领整个克里米亚。5月12日当刻赤半岛正在激战之际铁木辛哥元帅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共约45个师)分别从哈尔可夫的东北和东南两面向哈尔可夫发起进攻,进攻开始时发展顺利,突破德军防御,并于3昼夜内前进25—50公里。斯大林很高兴,并据此谴责总参谋部说险些因为总参谋的固执己见而取消一次如此顺利的战役,但斯大林没能高兴多久。5月17日德军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在第17和第6两个集团军支援下从哈尔可夫南面向苏联红军侧翼发起反攻,并于5月23日合围苏军南方方面军的第9、第57集团军、西南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和博布金战役集群,至5月29日被围苏联红军大部被歼。苏联红军共有25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2026门。 (五)哈尔科夫战役拉开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序幕,德军在克里木和哈尔科夫的胜利使苏联来之不易的预备队消耗殆尽,南翼受到严重削弱,德军重新夺回部分战略主动权,暂时处于优势地位。德军夺取巴尔文科沃突出部,为即将发动的攻势占据有利的进攻出发阵地。1942年6月28日博克B集团军群左翼的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突然从库尔斯克东北向东攻击,对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第13和40集团军实施突击,目标直指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6月30日右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从哈尔科夫东北发起进攻,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向东南挺进,并突破第21和28集团军防御。在沃罗涅日方向上苏联红军所有方面军的预备队都投入作战,最高统帅部还抽调第6、第60集团军和坦克第5集团军加强布良斯克方面军。随着预备队不断投入,沃罗涅日方面局势稍有缓和,但没有消除德军突破顿河以及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方面突击的严重风险。1942年7月2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前锋已逼进沃罗涅日,但希特勒突然改变计划,决定不占领该城,他命令霍特在获得第2集团军的接替后迅速转向南面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前进。博克元帅却想占领沃罗涅日,以彻底歼灭该地域内的苏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这使希特勒大为恼怒,当即撤销博克元帅的B集团军群司令之职,由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上将接任,第2集团军司令则由萨姆斯将军继任。 (六)南面高加索方向上利斯特A集团军群于1942年7月9日发起进攻,其左翼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从哈尔可夫南面向顿尼兹河北岸进击,鲁夫第17集团军则从塔甘罗格北面向伏罗希洛夫格勒进攻。同时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也对佛罗尼斯发动突袭,并在1942年7月5日攻陷该城。德军的进攻非常成功,苏军在空旷的大草原上很难进行有效的抵抗。苏联红军后撤达100-300公里,顿河及顿巴斯盆地最富饶的地区均落入德军之手。然而第6集团军在战役初期就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使希特勒再次改变计划,他认为攻占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辖有6个军,含2个装甲军,计14个师、27万人、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由于交通等问题,第6集团军的前进步伐有所放慢,给苏联红军一定的准备时间。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开始逐渐明确德军的意图,决定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
(七)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员(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由赫鲁晓夫任军事委员会委员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担负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御任务。其编成内有从苏联红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28、38、57集团军残部,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下辖第13、第22、第23坦克军,仅有坦克240辆)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制内共有38个师,但只有16个师(第62、63集团军的全部,第64集团军2个师,坦克第1、第4集团军各1个师)能够占领主要地带的防御阵地,其任务是固守从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当面之敌为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下辖的18个齐装满员师,当时双方力量对比为人员1:1.2、坦克1:2、飞机1:3.6,火炮和迫击炮大致相等,德军实力占优。在高加索方向上原南方方面军在撤退时遭到严重损失,原有的4个集团军只剩下10多万人。最高统帅部决定撤销南方方面军,并将所有部队编入北高加索方面军,由苏联元帅布琼尼任司令员。北高加索方面军的第37和12集团军受领掩护斯塔夫罗波尔方向的任务,第18、56、47集团军则受领掩护克拉斯诺达尔方向的任务。 (八)7月底至8月初兵力上占优势的德军顽强地向前推进,很快进抵库班河。1942年8月在迈科普方向上交战也激烈起来,1942年8月10日德军攻占迈科普,1942年8月11日又攻占克拉斯诺达尔。1942年8月中旬占领莫兹多克,前出到捷列克河。1942年9月9日德军将第46集团军击退后占领几乎全部山口,苏呼米面临着严重的危险。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开激烈的交战,会战正式开始。德军第6集团军在保卢斯上将指挥下以第8步兵军和第14装甲军为北突击集团,以第51步兵军和第24装甲军为南突击集团,突击苏联红军62集团军防御实施包围,向卡拉奇方向发展进攻。同时以部分兵力向苏联红军第64集团军发起佯攻,以吸引苏联红军的注意力。7月23日德军突破苏联红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合围该集团军的2个师,前出到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顿河河岸。1942年7月25日德军对由苏联红军第64集团军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对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的失望,撤消他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由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接任,并派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九)斯大林还决定将预备队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火速调往斯大林格勒地域,随后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斗志,斯大林于1942年7月28日发布第227号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严惩,并严厉要求苏联红军部队绝对不许后退一步。德军第6集团军由于缺少装甲兵力的支援被迫转入防御态势,德军在行进间占领斯大林格勒的计划被粉碎,但此时顿河西岸苏联红军的处境非常困难,两翼都陷入德军包围。1942年7月28日苏联红军从罗斯托夫撤退,1942年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个影响命运的决定,他宣布:“因为高加索的命运是将要在斯大林格勒决定,所以由于这个会战的重要性,遂有从A集团军群抽调兵力以增强B集团军群之必要。”于是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又归还给B集团军群,并于1942年8月1日奉命沿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铁路向东北方向进击,当天迅速突破苏军第51集团军的防线,占领蒙特纳亚。1942年8月3日霍特攻占科捷尔尼科沃,接着又于5日突破苏军第64集团军的防御,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但之后遭到苏联红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和反击,霍特只好放弃独立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想法,于1942年8月9日转入守势。
(十)1942年8月5日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组为东南、斯大林格勒两个方面军,由华西列夫斯基上将统一指挥。东南方面军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编成内有第64、第57、第51集团军以及坦克第1集团军、坦克第13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仍由戈尔多夫中将指挥,编成内有第21、第62、第63集团军以及坦克第4集团军、坦克第28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1942年8月19日保卢斯和霍特重新发起进攻,保卢斯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的特列赫奥斯特罗夫卡亚向东南攻击,22日突破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并占领卡拉奇。23日第14装甲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将苏军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主力分割开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面的阿勃加涅罗沃地区向北进攻,突破苏军第64集团军的防御,29日进至城南的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其前锋已前出到京古塔车站。1942年9月2日保卢斯第6集团军右翼与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左翼在旧罗加奇克地区取得联系,与此同时德军第4航空队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 (十一)鉴于斯大林格勒异常严峻的形势,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并决定立即调拨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1942年8月29日朱可夫飞到斯大林格勒并着手组织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的反击行动,1942年9月3日斯大林致电朱可夫要求立即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突击,以缓解当地紧张局势。1942年9月5日拂晓朱可夫将3个新锐集团军投入反击,由于准备仓促导致反击未达到预期目标。当晚斯大林命令朱可夫继续冲击,1942年9月6日苏联红军再次发动进攻,再次失败。1942年9月10日苏联红军试图从北面实施突击,恢复同第62集团军的联系,又遭到失败。1942年9月12日苏联红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德军突破斯大林格勒城防,从南面突进到伏尔加河,把守卫城市的第62集团军同战场上的其他部队分隔开来。在高加索方向上利斯特A集团军群高速前进,1942年8月9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占领迈柯普油田。1942年8月22日克莱斯特的士兵在海拔18526英尺的厄尔鲁斯山峰上升起第三帝国的万字旗,1942年8月25日克莱斯特部又攻占莫兹多克,距格罗兹尼四周的苏联最大产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里海也只有100英里。1942年8月31日希特勒要求A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元帅倾其所有的力量向格罗兹尼作最后进攻,尽快拿下油田,但德军冲击力迅速下降导致进展缓慢。1942年9月9日希特勒免去利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由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上将接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则由麦肯森将军继任。克莱斯特上任后虽然竭尽全力也无法再前进一步,因为冲击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燃油。 (十二)1942年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上将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命令他们于1942年9月13日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新的进攻,并决定从高加索方向抽调9个师加强给第6集团军。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轴心国部队共有50多个师,其中直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有13个师(17万人)。而苏联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虽有120个师但人员缺额严重,实际防守斯大林格勒的是第62和64集团军(共有9万余人、1000余门火炮、120辆坦克)。1942年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在此之前德军Ju-88式轰炸机用燃烧弹将市区炸成废墟,伏尔加河沿岸对斯大林格勒的水路增援也受到影响。保卢斯第6集团军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苏军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1942年9月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苏第62集团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激烈的枪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联红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不断的补给和支持。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约三天的平均存活时间。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联红军指挥官采取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
(十三)苏联近卫航空兵11团的伊尔-2强击机给入城德军坦克重大杀伤,1942年9月15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该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制高点,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最为残酷的战斗后德军占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1942年9月16日苏近卫第13师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击,又夺回该高地。很多重要据点双方进行反复争夺,第一火车站的争夺战达一周之久,德军不顾一切,一步步向市中心逼近。1942年9月25日德军占领市中心,1942年9月27日冲进北部工厂区,并重新占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1942年9月29日又被苏联红军夺回。以后的战斗更加激烈,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斯大林格勒工业区修建在丘陵中,建筑物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或用石头砌成。德军的推进不是用公里,而是用米来衡量。德第6集团军的一位叫汉斯·德尔的军官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十四)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后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共计6人)占据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由于德军无法看到战斗结束的迹象便开始调遣包括600毫米迫击炮等重装甲部队开入城内,然而在伏尔加河东岸的苏联火炮部队将德军置于其炮火笼罩之下,而城中的红军防御部队仍然利用废墟进行战斗。由于城内布满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国的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此外苏联的狙击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942年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224个敌人,另外一名狙击手也创造毙敌149人的纪录。对于斯大林和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苏联红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在9月底和10月初苏联红军向斯大林格勒城区调去6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德军则调去20万补充部队,包括90个炮兵营和40个受过攻城训练的工兵营。 (十五)双方部队的指挥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德军的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着湿疹的病痛,以至于他不得不将自己双手完全包扎起来。此时德军在苏联南部的战线是从库尔斯克和沃罗涅日起通过斯大林格勒到莫兹多克,长达1250英里以上。再加上从库尔斯克到列宁格勒之间的800英里,德军在苏联的战线全长已在2000英里以上,而以德国的兵力和资源根本就不足以维持如此长的战线。特别危险的是从斯大林格勒沿顿河上溯至沃罗涅日共长350英里,竟毫无掩护。德国自己腾不出兵力来填补这个缺口,只得在这一线部署附庸国的3个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在沃罗涅日南面;意大利第8集团军在东南面更远一些的位置;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正西、顿河湾曲部的右侧。这使得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联红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几个攻击点,这对德军构成潜在的威胁。希特勒并非不知道这些装备和战斗力都极差的附庸国部队是不足以担负这个任务的,但他却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斯大林格勒即可抽出足够的兵力。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忧虑和异议,认为斯大林格勒是不可陷入的,力主放弃这个作战并向西撤退。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免去哈尔德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任命原驻法国的德军总司令库尔特·蔡茨勒上将为新一任陆军总参谋长。
(十六)1942年9月28日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员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为叶廖缅科上将。近卫第1集团军扩建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为瓦杜丁中将。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大将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奉命秘密拟制反攻计划。1942年10月的一个月中斯大林格勒一直进行着激烈的巷战,德军逐屋战斗,从地面和地下的废墟中找路前,进所以也被称为“老鼠战争”,甚至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对斯大林来说是决不能让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落入德军之手的,他亲自下令给叶廖缅科上将,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该城。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苏联军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而对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的精神价值已超过其战略价值,非要攻陷它不可。当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小心地向他指出第6集团军北翼漫长的顿河战线面临着危险,建议将第6集团军撤到顿河河曲时希特勒严厉地回答说:“德国士兵到了哪里,就要守到哪里!”1942年11月初德军终于缓慢地推进到伏尔加河岸,并且占领整座城市的80%地区,将留守的苏联军队分割成两个狭长的口袋状,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 (十七)此外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联不能再通过船运送补给品给城中守军。尽管如此但马马耶夫高地附近的战斗和北部城区的工厂地带的战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红色十月工厂、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的战斗为全世界所知晓。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枪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时候甚至就直接在战场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厂的工人志愿兵驾驶,这些坦克往往直接从兵工厂的生产线上开到战斗前线,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射击瞄准镜。1942年11月11日德军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强攻,战斗队形高度密集。一天之内苏德两军为争夺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进行异常激烈的战斗,双方伤亡惨重。德军虽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部队已疲惫不堪,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保卢斯被迫于次日停止进攻来修整部队。苏联红军的损失同样严重,第62集团军的两个师损失75%的兵员。根据苏联方面统计,从1942年7月到1942年11月的战斗中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中损失近70万人、1000余辆坦克、2000多门大炮和迫击炮、1400架飞机。
(十八)苏联红军苏最高统帅部自9月底开始准备大反攻,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朱可夫开始向斯大林格勒秘密大规模集结兵力。1942年11月中旬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城外的南北两侧的苏联红军计3个方面军(内有10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4个空军集团军和若干个独立军、坦克军和旅),共143个师(110.6万人),计1.55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463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50架飞机。当面的德军B集团军群共有80个师又3个旅(100万人),计1,0290门火炮、675辆坦克、1216架飞机。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1942年11月13日斯大林批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制的反攻计划,并亲自给这个计划取代号为“天王星行动”,这与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该计划规定:西南方面军由瓦杜丁中将指挥,其任务是从顿河西岸的谢拉莫菲维奇和克利茨卡亚地域桥头阵地实施主攻,突破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防御,直插顿河东岸的卡拉奇;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南面向西北突击,突破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防御,与西南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完成对德第6集团军的合围;顿河方面军由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向东南实施辅助性突击,掩护西南方面军的主攻。反攻日期定为: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为1942年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1942年11月20日。 (十九)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反攻,瓦图京中将指挥的主攻部队包括整整3个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一共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组成,并得到空军第2、第17集团军支援。负责防卫德军第6集团军侧翼安全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的阵地被苏联红军突破。与此同时顿河方面军实施两个辅助突击,以第65集团军从克列茨卡亚以东地区向东南突击,以第24集团军从卡恰林斯卡亚地区沿顿河左岸向韦尔佳奇方向向南突击,割裂顿河小弯曲部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德军的联系。第6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地区原地防御,顿河方面军得到苏联空军第16集团军支援。1942年11月20日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1、57、64集团军也在南部转入反攻,突破防卫该地区的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的防线,主要由骑兵组成的罗马尼亚人迅速被歼灭。此后苏联红军迅速向北直趋卡拉奇,22日西南方面军开始分批渡过顿河,1942年11月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从而完成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1942年11月30日苏军3个方面军将德第6集团军的5个军22个师、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共27万人)合围在斯大林格勒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第6集团军只有5万人的部队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 (二十)当德军最高统帅部接到苏联红军发起反攻的消息后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下令保卢斯撤出斯大林格勒,然而空军司令戈林元帅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6集团军运送补给,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为如此大规模部队提供供给的运输能力,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无法满足每天7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希特勒遂命令保卢斯坚守阵地,第6集团军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并命令他这个集团军今后改称“斯大林堡垒”集团军。由于恶劣天气和苏联红军防空火力,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第6集团军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苏联红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并开始缩小包围圈的行动。1942年11月21日希特勒下令将曼施坦因元帅的第11集团军扩建为顿河集团军群,由曼施坦因元帅任司令,并把保卢斯第6集团军、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3和第4集团军交与他指挥。希特勒在命令中指示:“顿河集团军群当前的任务就是使敌军的攻势停顿,并夺回原已失去的阵地。”曼施坦因认为德军成功的机会在于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向西南突围,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科捷尔尼科沃向东北进攻,夹击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然后再旋转过来攻击图瓦京的西南方面军的右翼。但在1942年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而曼施坦因必须杀开一条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二十一)1942年12月12日曼施坦因元帅怀着沉重的心情发起代号为“冬季风暴”的反攻,德军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为先导,于1942年12月16日突破苏联红军第51集团军在阿克赛河上的防线。1942年12月19日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的地方,此时曼施坦因发现自己也有被数倍于己的苏联红军包围的危险,于是他决定不顾希特勒的将令,下令保卢斯立即向南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曼施坦因的命令,放弃这最后一次机会。1942年12月27日苏联红军发动强大反击将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击退150~200公里,终于使其退回原来的阵地,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曼施坦因的“冬季风暴”宣告失败。当时温度已降到零下45摄氏度,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联红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而包围圈中的德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越来越少,平均每天不到100吨,德第6集团军濒于弹尽粮绝的境地。口粮的分配已减到能够维持生活的标准之下,炮兵的弹药开始感到缺乏,医药品和燃料都已经用尽。数千人患上伤寒和痢疾,而冻伤的人就更多,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 (二十二)1942年12月29日保卢斯(1890年9月23日—1957年2月1日)派第14军军长胡比中将飞出包围圈去晋见希特勒,把第6集团军的情况当面向元首汇报。但希特勒还是命令第6集团军死守斯大林格勒,直到1943年春天为止。同日由于蔡茨勒的一再要求,希特勒终于同意把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出。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部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苏联红军虽然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离,事实上第6集团军已经完全失去增援。1943年1月8日苏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被驳回。10日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发起代号为“指环”的进攻,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1943年1月22日苏联红军占领古门拉克机场,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和伤员撤退的行动彻底中断。虽然食物和弹药都极度匮乏,但德军仍然顽强抵抗,因为他们相信苏联人会处死投降的军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发激烈的巷战,相反苏联人也被包围圈中的德军庞大的数量感到惊讶,因此继续巩固包围圈。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 (二十三)曼施坦因力劝希特勒批准第6集团军残部投降,而希特勒向曼施坦因解释说:“不允许投降,一来即使包围圈中的德军分成几个较小的单位,也还可以抵抗相当长的时间;二来俄国人根本不会遵守对第6集团军投降后所许下的诺言。”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节杖,以鼓励其继续抵抗下去。他对约德尔说:“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元帅被生俘的。”希特勒也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自杀殉国。1943年1月31日保卢斯向总部发出最后一份电报:“第6集团军忠于自己的誓言并认识到自己所负的极为重大的使命,为了元首和祖国已坚守自己的岗位,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但是当苏联红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投降,同日苏联红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摩步旅打到保卢斯的司令部,第六集团军无线电台即将关闭,苏军已经攻占。1943年2月1日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部发报员自己决定向柏林发出最后一封感动德国人的著名电报,最后用国际电码写上“CL”,表示“本台停止发报”。苏联红军在地下室外令第6集团军司令部人员投降,第6集团军参谋长施密特将军接受要求。施密特问保卢斯:“请问陆军元帅,还有什么话要说吗?”保卢斯无话可说,只好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第11军残部也宣布投降,至此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1万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只有3万余伤患者事先陆续空运撤出。
(二十四)让苏联红军大为惊喜但同时让德军极为失望的是战俘中包括22名将军,希特勒对这位新陆军元帅极为失望,并公开说:“保卢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荣的殿堂,但是他还是选择退却。”没有明确的证据表德战俘受到严重的虐待导致大面积死亡,但是据统计投降的9.1万名战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还,并回到德国本土。由于大多数士兵本身已经营养不良、缺乏医治,加上红军将他们发配到苏联各地的战俘营中进行强制劳动,使得大多数人死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十几位高级军官被带往莫斯科用作苏联的政治宣传工具,包括保卢斯在内的军官们发表反希特勒宣言,并向德军部队大肆宣传。瓦尔特·冯·塞德利茨·库尔茨巴赫将军甚至提出从德军战俘中组建一支反希特勒军队,但是苏联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直到1955年这些高级战俘才被遣送回国。尽管在战役结束前数星期德国的官方媒体已经停止报道相关的有利消息,但德国民众还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悲剧。这并不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是这次失败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战略意义上都是其它战役不可比拟的。1943年2月18日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1897年10月29日-1945年5月1日)在柏林发表著名的Sportpalast演说,鼓动德国国民接受总体战的理念,即利用全国的一切资源和力量来战斗到底。 (二十五)双方在这场战役共计一百万人死亡,有苏联人、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德国人。德国第六军团的26万人中9.1万人被围,战后仅5千人活着回到德国。在会战最激烈的阶段双方投入兵力二百万、坦克两千辆、飞机两千三百多架、大炮和迫击炮2.5万门,在1942年9月和10月两个月中苏军只有5个步兵师渡河增援,而德军却投入不少于27个步兵师和19个装甲旅的增援部队。其第一线师常常伤亡达到百分之七十,一个连队只剩下三、四十人。德军先后投入斯大林格勒的兵员,由最初的25个师陆续增加到51个师。从1942年的7月到11月德军共丧失七十万官兵、一千多辆坦克、二千多门大炮和一千四百多架飞机,在会战期间,苏联铁路职工向斯大林格勒地域运送了三十万车皮的军事装备。整个会战期间共消耗弹药9568厢车皮,消耗炮弹8353厢车皮,超过攻克柏林战役消耗炮弹量的百分之十三。斯大林格勒的各个工厂企业都成立歼敌营,并有八万多人补充到红军部队中去,留在工厂的多继续坚持生产。如基洛夫区的各个工厂最多只留下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工人,但却为前线生产五千吨食品、一百吨芥子油、67吨肥皂、1.2万瓶混合燃料、五千具军用炉灶、一千三百个地雷,斯大林格勒各工厂仅在1942年7月8日就供给前线坦克、大炮和迫击炮四千八百多件。
(二十六)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战略主动权,斯大林格勒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苏联及其武装力量的国际威望,消灭德军主力,大大减弱法西斯的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不过它的心理意义远比军事意义大。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以来德军第一次以一个集团军的形式受到歼灭,在这之前都只是有组织的退却,也打乱德军在南部的部署,攻打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也因此差点受到歼灭。对二战来说这样的战役是必定会被铭记的,因为德国自此开始失去战争主动权,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带给人们的远不止这些。苏军在这场战役中看到胜利的希望,士气大增。这场战争就像拥有魔力一般让苏联开始掌控局面,所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真的是非常重大。纳粹德国东部战线上的主动权自此也永远的失去,而兵力上的损耗也使得其开始方寸大乱,顾此失彼的战争形势迫使德军开始从苏联撤出。失去的国土苏联终于开始一步一步的收复,所以说最终能够收复国土是与这场战争密不可分的。而全世界人民也正是通过这场战争看到希特勒们并不是无坚不摧的,让人民开始更加坚定反法西斯的道路。所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就是打破局面,为取得胜利争得最宝贵的机会。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全世界各国人民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可以说这场战争不仅使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战争的主动权,也给纳粹德国当头一棒,让嚣张的法西斯们看到正义的力量,让世界人民都不再觉得纳粹德国可怕。纳粹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在此次战役后说道:“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四分之一的兵力,这等于打断我们在东线的脊梁骨。” 库尔斯克会战
(一)1943年初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乘胜进攻,收复大量失地,但德军在溃败的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也开始计划向苏联红军反扑。他主动放弃一些重要据点,诱使苏联红军深入,苏联红军在不断进攻中战线越拉越长,而德军却趁机完成兵力的集结。曼施坦因指挥刚组建的南方集团军群向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发起反击,西南方面军遭到重创,其第5集团军遭到毁灭。德军开始向哈尔科夫进攻,苏联红军被迫放弃一个月前刚刚攻占的哈尔科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区。为防止战线的彻底崩溃,苏最高统帅部把第1坦克集团军从列宁格勒南调,此外第21和第64集团军也被从斯大林格勒调至这些方向,此后战线趋于稳定。曼施坦因的这次反击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的形成,在其北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控制奥廖尔一带,在其南面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控制彼尔哥罗德地区。在突出部内的是苏联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苏德双方在此形成僵持,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即将展开。1943年7月5日早晨大批德军在飞机和坦克的配合下开始进攻,但遭到苏联红军军的顽强阻击而损失惨重,只好转入防御。苏联红军先后在库尔斯克的北部和南部转入反攻,德军节节败退,只好撤退。
(二)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使得德军又充满信心,曼斯坦因希望通过一次诱敌进攻后的防守反击来歼灭苏军。他提出在夏季实施一个代号为“反手一击”的大胆行动,其目的是通过迂回到在亚速海的罗斯托夫以包围红军,但希特勒却选择比较传统的城堡行动以旨在粉碎位于库尔斯克的突出部,曼施坦因只得接受这个构想。 有人认为库尔斯克战役是来自曼施坦因的最早策划,这是不对的,亚速海岸围歼战才是他的最初设想。曼施坦因其后制订库尔斯克战役计划并坚持把这个战役进行到底,充其量只是初衷未竟而退求其次,服从最高统帅希特勒的构想和意志。因为之前曼施坦因曾提醒希特勒注意,无论如何推迟和中止这个战役将在整个战略上非常不利的,所以曼施坦因在战役过程中希特勒犹豫和退缩时异常坚决的要求将这个战役坚持下去,而这一情况特别容易让一般人误解为曼施坦因主张计划并实施库尔斯克战役。对于这个退求其次的库尔斯克战役,曼施坦因也提出他自己的两种建议,一是趁苏联红军立足未稳,先期发动进攻战役;二是等待苏联红军先行进攻,待其疲惫和消耗,能量耗尽之后德军再行反攻,并抄击苏联红军后路。后者曼施坦因更为看好,但希特勒拒绝后者,认为让苏联红军抢先进攻过于冒险。可是希特勒虽然选择前者,试图抢先攻击,但又一再犹豫和推迟,并期待己方力量的增加。当然苏联红军的力量增加的更快,这是尽人皆知的。
(三)库尔斯克突出部犹如一个拳头从苏联红军的战线中延伸出来,其正面长约250英里,而底部却不到70英里。而且经过严密侦察,在该突出部发现众多成建制的部队驻地,曼斯坦因计划通过一次南北两翼协调的钳形攻击,合围并歼灭整个突出部内的苏联红军重兵集团,并且这次战役的成功将缩短德军的战线,使德军部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加。曼斯坦因的计划得到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元帅和陆军总部参谋长蔡茨勒上将的支持,但也遭到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1891年1月24日—1945年4月21日)和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上将的反对。反对是有理由的,1943年春德国在欧洲东线坦克损失巨大,到1943年5月东线十八个装甲师只剩495辆坦克,平均一个师只剩27辆。虽然改进过的3、4号长身管型坦克能够压制T-34/76,新式虎式和豹式坦克性能更是大大超过,但数量差距短期内无法弥补。古德里安认为对库尔斯克的进攻将使坦克遭受很大损失,他的改编装甲兵的计划也将破产。最终希特勒还是决定采纳曼斯坦因的计划,他于发布第6号作战命令,决定德军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合发动一个钳形攻势,以摧毁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军队,作战代号为“堡垒”。“堡垒”作战按计划发动后由于这年雨季结束的较晚以及德军准备上的不足,作战计划不得不一再延期。在5月份的一次讨论“堡垒”计划的会议上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带来一叠航空照片,这些照片显示苏联红军在德军计划的进攻路线上已经构筑大量的防御工事,莫德尔认为进攻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苏联红军已经恢复元气,“堡垒”计划应该放弃。希特勒再次显示出犹豫,但在克鲁格、蔡茨勒和曼斯坦因等的坚持下以及对于“闪电战”的自信,“堡垒”作战最终被确定在7月5日发动。 (四)当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为“堡垒”计划争吵不休的时候苏联红军也在计划下一步的行动,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图京大将(1901年12月16日~1944年4月15日)主张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进攻,以打乱德军的进攻准备,并夺回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失去的战略主动权,斯大林本人也倾向于这一方案。而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则认为苏联红军应先保持防御状态,以坚强的防御消耗掉德军进攻能量,摧毁其装甲兵力,然后再发动反攻。此时根据前线的侦查和间谍情报都预示德军将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联红军展开大规模进攻,在一次会议上斯大林最终被说服,采纳朱可夫的计划,于是苏联红军开始在库尔斯克转入积极的防御准备。在前沿阵地上苏联红军精心地设计他们的防御,构筑数道防线,防御纵深超过100英里。整个防御体系由大量互相紧密配合的战壕、铁丝网、反坦克火力点和反坦克沟壕以及雷区组成,在德军最可能的进攻方向上聚集大量的兵力和火力。到了7月瓦图京上书斯大林认为苏联红军应该率先展开攻势,因为苏联红军所做的准备都是为了夏季的德军攻势而准备的,如果到了秋天苏联红军的工事就将失去作用。于是苏联红军统帅部下令抓住一个德军俘虏,之后在突出部南部的苏联近卫第6集团军捕获德军第168步兵师的一个士兵,他供认德军即将在第二天开始进攻。凌晨在突出部北部的苏第13集团军俘虏一个德军德国第6步兵师的中士,他也供认德军将在几小时之后发动进攻。为了打乱德军进攻步骤,朱可夫于5日2时20分下达向德军阵地实施炮火反准备的命令,库尔斯克会战的序幕由此拉开。苏联红军的炮击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造成很大损失,虽然比原计划推迟3个小时。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根据预定计划发动进攻,在损失36辆坦克后德军艰难的越过苏联红军的反坦克雷区,猛攻苏军第67近卫步兵师的防线。面对德军3个师的进攻时苏军第67近卫步兵师难以抵挡而被迫后退,瓦图京于是把方面军预备队调了过来,以期能把德军挡在第二道防线外。但不幸的是德军还是在苏联红军第二道防线上打开一道缺口,并强渡佩纳河。 (五)由于德军的进攻比预计的要猛烈的多,瓦图京被迫取消原定反攻,而将计划用于反攻的第1坦克集团军的部分坦克布置在防线后方以支援步兵进行防守,部分坦克布置在侧翼打击德军。这一天德国空军出击超过1000架次,完全压制住苏联空军,经过一天激战后双方都受到很大损失。傍晚瓦图京向华西列夫斯基请求增援,后者在得到最高统帅部的同意后立即把草原方面军第5近卫集团军的第2和第10坦克军353辆坦克调往沃罗涅日方面军,同时瓦图京接到斯大林亲自打来的电话,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南部的突破。在战斗中德军只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能达成突破苏联红军防线的任务。第二天德军仍然顽强地继续他们的攻势,而瓦图京也在计划反攻,为此他向最高统帅部请求把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调给他指挥。他的请求很快就被批准,但这些部队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在制空权的争夺上通过空战,苏联空军也逐渐扭转劣势,完全夺取制空权只是时间问题。瓦图京指挥部队继续在正面抵挡德军向奥博扬推进,同时在两翼连续发动反击,虽然这些反击一次又一次的遭到失败,但却使德军无法全力以赴的攻击他们的主要目标。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霍斯将军见无法从正面突破奥博扬,便决定先从右翼突破,他命令第2党卫装甲军转向东北的普罗霍罗夫卡。接下来的两天德军的进攻还比较顺利,他们攻到普罗霍罗夫卡城下。
(六)双方直接参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有600辆,其中德军不到200辆,苏联红军约400辆。战斗打响后苏德双方几乎是同时发动进攻,在战斗中德军“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与四号坦克的75毫米坦克炮优势明显,而苏联红军T-34坦克的76毫米炮在同样距离下无法对德军造成威胁,大量的苏联红军坦克在交战距离以外就被德军击毁。苏联红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战报报告所属坦克军已经丧失继续进攻的能力,已经将余下的坦克编入步兵部队。在这天的坦克大战中德军虽然以相对较小的损失摧毁更多的苏联红军坦克,但他们却没能攻占普罗霍罗夫卡,而随后源源赶到的苏联红军援兵使他们的防线将更加坚固。苏联红军的损失少至200辆,多至822辆,其中大部分为绝对损失。德军的损失少至80辆,多至数百辆,包括很多虎式坦克。在北线的苏联红军的炮击也使德军的进攻比计划推迟2个半小时,在几十分钟的炮火准备和空中轰炸之后德第9集团按计划开始进攻。莫德尔为了把苏联红军的注意力从德军的主攻方向上引开,先在左翼以3个步兵师实施佯攻,但被苏联红军阻止住了。在主攻方向上德军集中4个装甲师和3个步兵师的兵力,经过激烈的战斗后他们突破苏军第13集团军的第一道防线,艰难地向前推进5公里,但在两翼上苏联红军顽强地守住阵地。在地面激战的同时双方的空军也在进行激战,这一天德军出动1000架多次,苏联空军也出动600余架次。双方战至终了时德军只向前突破不足10公里,却损失70辆坦克。 (七)第二天罗科索夫斯基开始发动反击,莫德尔也把预备队投入战场,于是一次大规模坦克战展开。经过激战后苏联红军的两个坦克旅遭到重创,损失70辆坦克。德军一路乘胜前进,杀到苏联红军第二条防线前,但被苏第17近卫步兵军以及赶来增援的苏第17坦克军阻止住了。凌晨德军再一次发动进攻,企图夺取交通枢纽波内里。战斗是异常激烈,德军数次攻入市区,但都被顽强的苏联红军赶了出来。而苏联空军经过激战后夺取库尔斯克北部地区的制空权,从此给德国地面部队以很大威慑。德军虽给苏联红军造成很大损失,但苏联红军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坚守住阵地。在波内里城内德军付出惨重的代价后占领大半个波内里,但苏联红军仍控制着市内一些重要据点,使用德军无法继续推进。1943年7月9日莫德尔以300辆坦克向苏联红军阵地发动最后一次进攻,结果仍然是失败的,此时德第9集团军的攻击能量已耗尽,10日莫德尔被迫转入防御。根据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精神,英美联军于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实施登陆作战。由于意大利的局势的变化,德国在该地区的兵力无法抵御西方盟军的进攻,同时库尔斯克会战不仅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而且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德第9集团军有被切断后路,重蹈斯大林格勒德军覆灭的危险。希特勒决意终止“堡垒”计划,决定抽调在西线重整的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前被重创的几个师,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虽被全歼但是重新组建的师组建成B集团军群去意大利。他召集克鲁格、曼斯坦因等人到他的 “狼穴”总部开会,宣布这一决定,由于中央集团军群糟糕的局势,克鲁格赞同希特勒的决定。 (八)曼斯坦因则强烈地反对,他认为德军不应在决战战场上草率收场,德军还有充分力量,可以继续以优势的坦克交换比消耗掉苏联红军装甲力量,以便使苏联红军至少不能在德军撤出进攻后立即发起强力反击,所以在这个战役刚刚进行到决战高潮时取消“堡垒”作战是错误的决定。而经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打击后更加缺乏勇气和耐心的希特勒最终取消进攻,德军开始后撤,双方基本恢复交战前的态势。苏联红军的进攻率先在库尔斯克北部发起,当德军的攻势在阻止后苏联红军决定发动进攻,并以打败拿破仑入侵的俄国元帅“库图佐夫”的名字作为此次战役的代号。苏联红军向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阵地实施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炮击,随后索科罗夫斯基上将的西方方面军和波波夫上将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一线部队开始进攻。德军则进行着顽强的抵抗,给苏联红军造成重大伤亡。科索夫斯基大将指挥苏中央方面军的第70、第13和第48集团军也加入攻击,此时苏联空军也完全控制制空权,法国“诺曼底”航空大队也在库尔斯克上空与苏联空军并肩作战。面对坦克和兵力都占优势的苏联红军时莫德尔无力阻止其进攻,他意识到失去奥廖尔只是时间问题。莫德尔向希特勒请求放弃奥廖尔,将德军后撤至“哈根”防线,但被希特勒否决。到墨索里尼下台时意大利退出战争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希特勒需要从欧洲东线抽调兵力去意大利,而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也面临被苏联红军合围的危险。在莫德尔和克鲁格再一次请求后撤后希特勒最终同意弃守奥廖尔,并调第2党卫装甲军去稳定意大利的局势。德军向布良斯克方向的“哈根”防线撤退,撤退途中德军实行残酷的焦土政策。苏联红军攻克奥廖尔并继续追击退却中的德军,解放霍特涅茨,进入卡拉切夫。苏联红军的进攻基本结束,战线逐步稳定下来。
(九)在奥廖尔战役中苏联红军歼敌9万人,缴获坦克500辆、火炮2402门,向西推进150公里,拉平库尔斯克防线,但却未能完成战前制定的合围并歼灭德中央集团军群的计划。苏联红军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伤亡42,9890人,损失坦克2586辆、火炮892门、飞机1104架。在南线当德军和苏联红军脱离接触时斯大林便要求苏联红军立刻发动反攻,但朱可夫认为经过连续的艰苦战斗后在发动攻势前苏联红军应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整,这样苏联红军把进攻的日期最终确定,这次作战的代号以七年战争中俄国名将“鲁缅采夫”的名字命名。担当此次进攻任务的是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总兵力为90万人和28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苏联红军近万门大炮齐鸣,大量炮弹倾卸到德军阵地上。炮击持续两个多小时,最后以一阵喀秋莎火箭炮的齐射作为结束,随后坦克和步兵开始发起攻击。在炮击中幸存的德兵无力阻挡苏联红军的前进,苏联红军很快就突破德军第一道防线,经过一天的战斗后苏联红军各突击集团平均向德军纵深推进10~15公里。 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德军的防守异常地顽强,苏联红军的坦克虽然继续向前突破,但步兵却被德军缠住导致进展缓慢。苏第1坦克集团军攻占鲍里索夫卡切断托马罗夫卡德第255、第332步兵师和第19装甲师的退路,但他们仅以两千人代价突围。他们的顽强抵抗和胜利突围为曼斯坦因将德军主力从别尔哥罗德撤往哈尔科夫赢得时间,苏联红军收复别尔哥罗德,占领德军后方的后勤供应基地博戈杜霍夫,缴获大量德军物资和燃料。 (十)由于苏联红军坦克队前进很快,而步兵忙于清除被包围的德军,苏联红军的坦克部队和步兵已开始脱节。曼斯坦因希望抓住苏联红军这个弱点,他开始有计划的撤退以赢得时间来集结兵力,等苏联红军进攻能量逐渐消耗后实施反击。此时瓦图京对形势十分乐观,他认为德军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他命令前线坦克部队继续进攻,切断哈尔科夫至波尔塔瓦的铁路线,阻止德军逃脱。德军已经集结完毕,并补充充足的弹药和燃料,曼斯坦因开始反攻。而此时苏联红军的坦克部队仍处于追击状态,各部队之间分散很广,而步兵和炮兵仍在后方,且经过多日激战后弹药和燃料都已严重不足,更重要的是苏联红军对德军的进攻未有察觉。苏联红军正在重犯5个月前在哈尔科夫战役的错误,苏军第1坦克集团军的第49坦克旅和第17坦克团被德军围歼,由于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及时赶到,避免第1坦克集团军的全军覆灭。在德军的进攻下苏联红军被迫后退,随后苏第六近卫集团军的第六坦克军被德军包围遭到全歼。双方都遭受巨大损失,德军的反击虽然给苏联红军以重创,但曼斯坦因却没有力量进一步扩大战果,而苏联红军数量上的优势再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很快又恢复进攻。其后德军的反攻再也没能给苏联红军造成威胁,苏联红军攻抵哈尔科夫西面的乌德河北岸并强渡乌德河,在南岸建立桥头堡。攻打哈尔科夫的战斗异常激烈,强大的苏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最后只剩下50辆坦克。苏第53集团军率先攻入城内,德军开始全面撤出哈尔科夫,退向第聂伯河的防线。沿途他们破坏所有公路、铁路和桥梁,污染水源,焚烧一切农作物,毁坏建筑物,苏联红军收复哈尔科夫。
(十一)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中苏联红军歼敌30万人,自身损失也达25,5566人、坦克1864辆、火炮423门、飞机153架。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损失兵力25万多人,损失坦克1500辆、飞机1000架。苏联红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更为惨重代价的代价,损失兵力80万、坦克6000辆、火炮5244门、飞机1700架。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欲从由南北两端自中央夹击,合围歼灭中央突出部的苏联红军,重夺战略主动权。但由于苏联红军已做好严密防务和驻守数量极为庞大的兵力,德军进攻步调缓慢且损失惨重。因为南线意大利被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希特勒调兵力防卫意大利而被迫撤退。此次战役后苏联红军发动一连串巨型攻势,歼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并赶出苏联领土,德军再也无法对苏联红军产生致命威胁,苏军完全掌握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库尔斯克会战的失利使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欧洲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苏军开始大规模反击。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欧洲东线的战局演变成苏联红军的长途进攻,苏联人收复所有失地,征服整个东欧,一路攻入德国并占领柏林,赢得战争。德军再也不能反击或阻止苏联红军的推进,再也不能发达大规模进攻,只能被迫开始长途撤退。 (十二)苏联红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惨重代价,损失兵力80多万、坦克3千多辆,但会战的胜利使苏联红军从此获得战场的主动权。这次会战后苏联红军又向德军发动连续攻势,收复大量失地,解放基辅。苏联红军的各级指挥员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指挥艺术也越来越成熟。会战中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在组织方面军群之间的战略协同和战略预备队的使用方面都有较大改进,取得在决定性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的新经验。新编组的坦克集团军第一次用作扩大战果的梯队,航空兵彻底夺取制空权,苏联红军战略指挥的特点是指挥高度集中、选择行动时机适宜等。但在此役中显示德国士兵的素质仍然远在苏联之上,证明苏联军官即使吸收实战经验,将领的盲目指挥令苏联在后期仍然要蒙受更大的损失才能换取胜利。苏联损失的坦克、战机、人员数量都超过德军,坦克的损失数更是超过德军的三倍。在盟国的军事工业生产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苏联的惨重损失还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得多补充,而德国却不能,导致一次重创苏联部队的战事变成令第三帝国灭亡的致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