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爱的产生过程-自我意识扩大理论

2023-08-22 10:58 作者:爱笑的达尔朋  | 我要投稿

爱的产生过程-自我意识扩大理论

爱是人类社会最基础而且重要的关系,它真实存在但难以描述,本文主要内容是阐述爱的产生过程。

直接给出结论: “爱是个体自我意识扩大化的过程。”

这个结论中关键词是 “自我意识”和“扩大化”,下面解释其产生的原理:

1. 自我意识:个体通过各种感官与外界互动,产生情绪、想法等,整个互动过程经过持续性记忆,形成个体的自我意识。

这一观点来自于现代英国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理与人》,阐述了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基于个体对自身经历的持续性记忆。

2. 同感:人具备感受他人情绪和想法的能力。这个说法许多学者都提到过,只是说法不同,比如有的叫共情。

此时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假如人使用同感能力,长期感受另一个人的情绪和想法,并形成连续性记忆,会发生什么?

会形成以对方为中心的自我意识,这与原本以自身为中心产生的自我意识不同,两者相互影响,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就是区分自我与非自我,就好比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圆圈,圈内的属于自我,圈外属于非自我,而通过同感他人形成的自我意识会不断冲击原本自我意识的边界,导致自我意识的边界开始模糊,个体开始无法分辨自我与非我,所以也可以认为爱是同感形成的另一种自我意识对原本自我意识造成的错觉,是不受人所不能自控的,最终导致个体自我意识扩大化向对方延伸,将对方纳入自我的范畴。就如同水中的涟漪一样,自我意识会不断扩大,将原本不属于自我的对象纳入自我的范畴。这个比喻称为波纹模型。

也就是说,假如人使用同感能力,长期主动感受另一个人的情绪和想法,并形成连续性记忆,爱就会产生。很多作品中有类似的描述,比如《小王子》中狐狸用“驯化”描述这一过程。

但马上就有一个反例,爱情中有一种情况叫一见钟情,似乎不符合这种解释。这可能有两种情况:1.个体同感能力很强,仅依靠少数共同经历就完成了自我意识扩大;2.个体事先通过想象,和想象的对象建立起联系,已经预期了对方所具有的特质,当符合条件的真实对象出现时,原本抽象的概念完成具体化。

这两种情况分别对应了两个问题,1.个体同感能力的强弱是有差异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2.个体可以与想象完成自我意识扩大化。

先解释第一个问题,同感能力的强弱差异,同感能力是从进化中获得的,比如猎物需要揣测猎手的想法,同时猎手也需要揣测猎物的想法,在这种博弈中,大脑愈发发达,另一方面群居动物需要揣测同伴的想法。

从人类的情况来看,这种差异先天就存在,有些婴儿比较敏感,周围有什么响动就会有反应,而有些婴儿就不怎么关注。从成长经历来看,恐惧会促进同感能力增强,越危险的环境下成长,孩子越需要揣测周围人的想法。同感能力的差异是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并不是说越强越好,更多的是要把握度,如果孩子完全不考虑他人情绪和想法不行,另一方面孩子总是考虑他人情绪想法也不行。

第二个问题,其实是爱的对象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现实有很多例子,个体不仅可以与其他生命建立爱的联系,也可以与非生命比如某种想象、某项事业建立联系,以事业来说,人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非生命上,与之建立联系,以某种想象概念来说,比如民族,这并不是空洞概念,提起民族会有具体的人和故事浮现在我们眼前,抽象概念可以具体化,宗教也是如此,宗教往往要讲一些故事将概念具体化。就社会而言,人不可能与其他所有人通过共同经历逐一直接建立起联系,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可以实现所有人与一个中心概念建立起联系,来间接实现所有人的彼此认同,形成一个共同体。

接下来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详细阐述自我意识扩大化的差异性。

就大多数情况来说,首先进行自我意识扩大化的往往是母亲,因为十月怀胎,怀孕中后期母亲能够感受胎儿的情况,时间上比父亲更早,而且父亲与孩子没有强制在一起的阶段,生产后哺乳也通常由母亲完成。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则是先天就是不对等的,因为孩子0-3岁间几乎不会有多少记忆,而且孩子不会说话,父母需要感受孩子的想法,而这一阶段孩子也无法考虑父母的想法,基于这种情况,往往父母尤其是母亲更容易把孩子纳入自我的范畴,于是就会有控制,但成长起来的孩子则认为自己是自由的,这就会导致矛盾。

在系统中,不同对象进行自我意识扩大化的先后和程度都存在差异,越早进行该过程的个体在系统中越弱势,自我意识扩大化的宏观表现就是责任感,越早进行该过程的个体意味着自发形成的责任感越强,承担的也越多,如果承担不起系统就会有崩溃的风险。

想清楚爱产生的过程我很感慨,因为不论是同感能力,还是记忆力,其本身都不是为了产生爱而服务的,但二者结合,爱意外产生了,换言之对于高等生命而言,爱是生物进化的意外礼物,而在此之前,生命都是为了尽可能保全自身,爱产生之后,个体能够为他人牺牲,爱让人能无惧死亡的威胁,彻底解放个体生产力。回顾过往所有历史事件或文化作品,所有让人感动的情景均伴随着个体自我意识扩大化过程,而感动之所以能产生快感,是因为高等生命进化出了眼睛和眼泪为生理基础,这可能是人类面对死亡最好的方式。

通过自我意识扩大化理论,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就共产主义的实现道路而言,比如托洛斯基曾提出不断革命论,从自我意识扩大化理论去解释是有道理的,坚定共产主义战士只能通过不断斗争实践才能培养,一旦停止斗争,队伍就会腐化。我们的教员在五四运动一文中也强调“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在长期的斗争中教员很清楚,知识分子一旦脱离生产实践脱离群众,就会变得自私自利走向反革命,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知青下乡,比如温铁军温老,十多岁的年纪下乡到各个农户家生活,由劳动人民作为老师,参与生产实践,才有了他们这一代人的成长。

其实这个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个体为什么愿意进行推动自我意识扩大化?个体为什么愿意持续感知另一个体的情绪和想法?研究这个问题势必关系到身体本身,现代医学目前认识有限,只能通过传统医学去解释这个问题,下期再讲吧。

后记:

这些都是我的原创内容,之所以研究爱这个题目,可以追溯到2012年,高中毕业时,我向喜欢的女同学发出邀请,一同研究清楚这个问题,可能这是最奇葩的告白方式,后来我们去了不同的学校,开始异地恋,异地恋有更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爱情的感受,也有更多时间去学习扩张知识面,开始学习的是按照历史顺序,直到2015年才接触到现代英国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的《理与人》,同时联想到弗洛伊德提到的同感,于是发出来反问,同时联想到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提到的波纹模型,瞬间想通了爱产生的过程就是自我意识扩大化,获得这个理论后再去看很多问题感觉豁然开朗,而且意识到这个理论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个体层面的补充,因为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关于死亡这一问题的解释。之后17年结婚生子,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让我更确信了这个理论,同时孩子也为我解答了下期要讲的内容。


爱的产生过程-自我意识扩大理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