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家事纲要·孟春纪】025智荀息假途灭虢 穷百里饲牛拜相『东周列国志』
00、山话嵓语
2022年11月11日,本来我是应该继续做视频(001-07宣王中兴),但不曾想好不容易等到解封,赶紧跑到图书馆查资料,却发现因为疫情原因,图书馆暂时闭馆,而开馆时间未定,需等通知。
想着这个视频再鸽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毕竟这个视频我光是正式预告,就已经预告几次了,可谁曾想一直无法进图书馆,以致视频迟迟无法文案定稿。于是我想了想,也不能闲着,就继续整理家事大纲吧!
今天继续更新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书接上回CV15158804,本篇是第25章回,主要讲的是晋国的乱战。本篇概要如下:
①晋献公带着太子申生连灭耿、魏两国,晋献公大悦,封赏众人。保镖毕万得魏地,司机赵夙得耿地。这便是后世三家分晋中的魏国与赵国前身。
②晋献公在骊姬的诱惑下,最终决定要设法废掉申生的太子之位,眼看晋国内乱将起!
③晋献公采用假道灭虢之计,成功灭掉西虢与虞国两个宿敌。
④虞国大夫百里奚在亡国之后,随晋公主秦穆姬入秦,后不堪受辱,中途亡楚,但被秦穆公以五张羊皮赎回,后拜为秦国上卿,号“五羖大夫”!
【后记】今天晚上终于写完了这篇纲要。不过外面情况却急转直下,开始写这一章回时还能出去,但之后不久小区又封控了,图书馆是更去不了了。因此这段时间先暂停视频更新,开始打理一下专栏,待情况好转,我再继续水视频。
01、世子威武
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十一年,元始前666年), 骊姬为使亲子奚齐能够夺嫡上位,用二五所献毒计逐申生等三位公子离都守边——申生居曲沃,重耳居蒲,夷吾居屈。但三位公子皆有才干。尤其是世子申生,文武双全。
周惠王十六年(鲁闵公元年,晋献公十六年,元始前661年),晋献公与世子申生各率一军,以伐不臣。二军先后攻灭耿、霍、魏三国。此次大战,世子申生身先士卒,战功卓著。战后晋侯大悦,故班师回朝时,特意路过申生所居之曲沃,亲自监工为申生扩建曲沃,扩建之后,比原城更高更大,故后谓之新城。
曲沃城,本就是曲沃晋的龙兴之地,虽然晋献公上位后用大夫士蔿之计对曲沃本族势力进行了大清洗,但这毕竟是一座比曾经的晋都翼还要大的城邑,又被曲沃晋族经营了大半个世纪。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晋献公又特对其进行扩建,使其规模更大,人口更多。世子申生得此大都,可谓如虎添翼。这令远在晋都的骊姬闻讯后,寝食难安、忌惮不已。
02、分晋源初
视线先暂时离开晋国世子与骊姬之间的宫斗。因为虽然此时晋国表面上看最重要的大事就是五子夺嫡。但可惜此时的天下人谁都想不到,未来一场开启战国序幕,改变种花家命运的标志性事件——三家分晋——却正是在此时悄悄的埋下了伏笔……
上一目中,我们看到晋献公与世子申生联手,连灭耿、霍、魏三国,风头一时无二。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谁都不曾想到,此战,晋献公的司机与保镖,两个不起眼的角色,却在此时初现峥嵘,为后世子孙瓜分强晋,拿到了第一桶金。
春秋车战,一车一般为三人,分别是御者、车左、车右。其中车左为尊,负责指挥以及用弓弩远程攻击;车右为保镖,负责保护车左不被近身偷袭;御者为司机,负责驾驶马车。
而此战中,晋献公自然为车左;保镖名毕万,为车右;司机名赵夙,为御者。此战大胜,晋献公十分高兴,那对自己的身边近侍,也自然是大加封赏:于是就将所灭耿国,赐封司机赵夙;所灭魏国,赐封保镖毕万,之后又直接擢升二人为大夫。至此二人家族正式拿到了晋国吃鸡大赛的入场券,为后来的三家分晋添上了关键一笔。
03、赵国溯源
驾车是赵国的传家本领,商九任主太戊执政时,赵之先祖中衍就是为太戊驾车的司机。中衍有后代名为飞廉,与其子恶来有宠于纣王,武王灭商后,处死二人。好在武王仁慈,只诛首恶,对二人的后代没有过度株连。之后,恶来的后代在平王时成为诸侯,建立国家,即后世威震华夏的秦国。而恶来的幺弟名为季胜,未事商王,故未受太大牵连,其后代建立了后来的赵。
周主天下后,由于季胜无罪,因此很快其族就靠着家传驾车的手艺进入了西周的贵族圈。其子孟增成为周成王的宠臣。其曾孙造父更是成为周穆王的宠臣,造父靠着家传手艺,日御千里,带着周穆王会西王母,攻徐偃王,终成一代车神。周穆王大悦,封赐造父于赵城,故造父一脉为赵氏。
而由于恶来有大罪,因此周初其后代发展就很不顺,是故就以赵为氏。这也就是为什么其后代,哪怕是千古一帝始皇嬴政亦常被人称为赵政。
周宣王三十九年(元始前789年),宣王亲率大军伐戎于千亩,大败,尽丧南国之师。眼看情势危急,宣王有生命之危,幸得造父六世孙赵奄父车神附体,疯狂飙车,将宣王带出重围,转危为安。
后幽王无道,赵奄父之子叔带携全族离周,前往晋国,事晋文侯。再之后就是此次其五世孙赵夙为晋献公驾车出征之事,此战赵夙不仅获得封地耿,还升任晋国大夫,为族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04、魏与霍国
此次晋献公攻破耿、魏、霍三国。之后是将耿国赐予司机赵夙;魏国赐予保镖毕万。还余一个霍国。原来大战时,霍国国君被伐不敌,逃往齐国,不久之后,晋国大旱,献公命人占卜,得兆曰:“霍太山为祟。”晋献公大惊,命司机赵奄父亲自前往齐国接回霍公,并归还霍国。霍公复国之后,晋国果然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
初时,毕万家族不兴,几为流民。但待毕万得封魏地后,卜偃曾为其占卜,竟得公侯之卦。其兆曰:“毕万之后必大。”后世三家分晋,毕万之后魏文侯果大兴魏国,吊打四方诸侯。
05、献公歹毒
让我们将视线再拉回晋国的五子夺嫡。远在晋都的骊姬明白,此时世子申生在朝中已颇具威望,眼看申生羽翼将丰,自己若再不动手,自己的儿子将再难有夺嫡之望。于是在晋献公回都后,其就立刻给晋侯吹枕边风。
一日,骊姬半夜忽然在床上啼哭,惊醒了身旁熟睡的晋侯。晋侯忙问其故。骊姬假装有难言之隐,屡屡欲言又止。晋侯责问之下才“迫不得已”的说出“实情”:“今日听闻,世子申生在曲沃爱民如子,并不断加惠于治下百姓,这和当年的桓叔在曲沃所作之事是一模一样,世子是要反啊!”
晋侯闻之大笑道:“世子申生为人慈仁,即爱民又怎会不爱君呢?且其是世子储君,我百年之后,这晋国就是他的,又何必费心谋反?”
骊姬对曰:“匹夫以爱亲为仁,而君子以利国为仁。如果申生认为自己立刻继位执政有利于国,以其之仁,必不会为亲而害国。”
晋侯肃然道:“申生洁身自好,怎会逼迫君父,自污其名,难道其就不惧怕万世恶名吗?”
骊姬对曰:“周幽王爱子,不杀太子宜臼,但太子宜臼却勾结外夷弑杀幽王。而事后,世人却只道幽王无道,并无人声讨里通外夷的太子宜臼,反而尊其为平王,使其成东周始祖。平王至今身上何曾有丝毫不洁之名?”
晋侯悚然,披衣而起,嘿然不语。骊姬见火候已到,立刻又加了一把火,道:“如今有一法可解此厄,就是您以年老为名,主动禅位于申生。则申生必不会再加害于您,如此则两全其美!”
骊姬此言可谓是诛心之极,她太了解晋侯了,晋侯的最大逆鳞就是权利,让晋侯主动放弃权利,比登天还难。果然晋侯听后勃然,立刻就欲削申生之势。但申生历来承顺,并无反迹,无故惩戒,实难服众。
但当夜晋侯很快便想出了一条用来陷害自己儿子的阴毒之计。毕竟晋侯作为一头纯粹的权利之兽,失去权利的生活对他来说完全是生不如死,为了权利它可以放弃一切,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可能,就足以刺激出它的猎杀本能。
正如当年只因为一丝权利隐患,这头权利毒兽就毫不留情的将屠刀对准了自己的曲沃同族。那一役,晋献公高举屠刀,诛杀灭族毫不迟疑,即使其中很多都是自己的童年玩伴,乃至堂兄子侄,但为了权利,统统可以屠尽!而现在晋侯心中尘封已久的这柄屠刀终于再次开封,而这次要对准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了。
06、申生纯孝
周惠王十七年(鲁闵公二年,晋献公十七年,元始前660年),晋侯以曲沃东边的赤狄皋落氏屡次劫掠晋国为由,命令申生带领曲沃本部兵丁前去讨伐皋落氏。
群臣感到不妥,纷纷劝谏,认为储君是国君的副手,长期离都已是不妥,怎么能再离国远征。但晋侯却忽然说了一句令群臣惊悚的话——“寡人有子九人,何曾定申生为储君了?”
大夫狐突素来与申生友善,听闻此事后大惊,立刻向申生去信,让申生万万不可出征,应立刻逃亡他国,暂避风头。大夫狐突在信中分析到——申生为嫡子且无过,依惯例自然当为储君。但晋侯忽然提出储君之事,定是晋侯已生废嫡之意。而此时安排申生远征,必有陷阱。此战晋侯只许申生携带曲沃本部兵马,就是希望申生战败。此战若败,晋侯则可借机压服众臣,名正言顺的重议储君之事,但申生性命无碍;而此战若申生侥幸获胜,则反是大祸临头,因为申生仅靠曲沃一部之众就能破戎,那是不是意味着也能破晋,从而重现曲沃代晋之故事。而晋侯在愈加忌惮之下,必炽杀心。——因此为今之计就是申生赶紧逃离,躲避风头,等局势明了后再做打算。
申生得信后,大惊,但权衡之后却仍然决定带兵出征。出发前叹道:“君父欲用此战来除我,若我避战,就是不忠不孝,与其背负不忠不孝的罪名,不如战死沙场,以留清名!”
之后晋军与赤狄皋落氏在稷桑遭遇。此时申生已生死志,因此对阵征讨时,身先士卒,率先冲锋。结果不明真相的曲沃兵士被申生之勇激发了斗志,全军皆悍不畏死,争先冲阵,竟然将赤狄皋落氏打得是落花流水,最终狄军只得败走,仓皇远遁。
大战结束,申生献捷于献公,众人皆惊诧于申生竟仅凭曲沃一部兵马就大败晋国宿敌,认为晋国大兴就在眼前,因此纷纷贺喜。但与众人恭贺时朝堂上的喜气洋洋不同,此时坐在君位上的晋侯内心却已是一片冰寒,而下面的贤能之士则因已预见到晋国之乱而忧心忡忡,大夫狐突更是直接称病告假,至此杜门不出。
07、唇齿相依
晋国的南方有两个敌国,分别是虞国和虢国。虞虢两国乃是同姓比邻,唇齿相依。两国曾与翼晋友善,二晋战争时,虢国常助翼晋讨伐曲沃。后曲沃武公成功代晋,虢国又收容了翼晋的逃亡公子。因此曲沃代晋后欲伐之,但虞虢两国与晋之间皆有屏障阻隔。且若晋攻虢,虞必救之;若攻虞,虢必救之;而同时进兵,晋国又无必胜把握。是故曲沃代晋后,虞虢依然能存在至今。
【山话嵓语】
原著写的是虢国侵晋,所以晋献公要伐虢。我读到此处时,很是迷惑,实在无法理解原著中虢国为什么要入侵晋国,虞虢绑一块儿与晋也不是一个数量级,两国还与晋国相邻,又不能向狄戎那样,抢一把就跑,虢公是怎么想的,非要去入侵晋国。
我先是翻了一下历史地图,虞虢两国的确与晋之间有屏障阻隔,这也就是为什么晋国要借道虞国,而不是直接正面攻打虢国。但这也完全不能作为虢国入侵晋国的理由。于是我就又去翻了一下《史记》,果然太史公给出了另一个解释,就是虢国与晋国关系很好,但可惜是原来的翼晋,二晋战争中,虢国站错了队,一直帮助翼晋背刺曲沃,并且战后收容败北的翼晋贵族。所以曲沃代晋后自然就要秋后算账,而在大半个世纪的二晋战争中,两国已难以转圜,虢国不得不继续出手,双方也就只能继续相互攻伐。
08、连环毒计
晋献公欲伐虢,问计于大夫荀息,然后荀息就出了一整套连环毒计——
①欲擒故纵计——荀息让晋侯挑选精通歌舞的美女组建女乐,然后向虢公赠送这队女乐,以求两国恢复邦交。果然虢公中计,笑纳了这支女乐,并与晋国恢复邦交。之后虢公就被这支女乐搞得是五迷三道,日夜笙歌。大夫舟之侨苦谏无果,反惹怒虢公,被远派到下阳关守城。
②借刀杀人计——晋侯以重赂收买犬戎,使犬戎侵扰虢国。晋国联系到犬戎后,犬戎非常乐意。搞劫掠还有工资拿,此等好事,犬戎自然是求之不得。于是犬戎拿到晋赂后立刻发兵侵略虢国。
周惠王十七年(鲁闵公二年,晋献公十七年,元始-660年)春,虢公听闻犬戎入侵的军报后大怒,正好此时虢公认为自己与晋国是友邦,于是就抽调走部分防备晋国的兵士,一同前去拒敌。首战与犬戎战于渭汭,由于虢国兵力充足,大败犬戎。
周惠王十九年(鲁僖公二年,晋献公十九年,元始-658年),犬戎主大怒,遂起倾国之兵与虢公大战,双方于桑田相峙。
③假道伐虢计——荀息让晋侯用美玉和宝马去收买虞公,只为借道,并许诺一旦功成,回师时就会将所获财物全数赠予虞国。
【山话嵓语】
西虢大夫舟之侨是在周惠王十七年春,虢国大败犬戎于渭汭后就投奔晋国了【二年春,虢公败犬戎于渭汭。舟之侨曰:“无德而禄,殃也。殃将至矣。”遂奔晋。——《左传·闵公》】,而原著是安排其先守下阳城,等到晋军破下阳城后,再投降晋国。
09、假道伐虢
周惠王十九年(鲁僖公二年,晋献公十九年,元始-658年),晋献公拿出自己珍藏的垂棘之璧与屈产宝马,让荀息前去虞国收买虞公以借道。当虞公见到宝玉宝马立刻爱不释手,当即就要答应晋使。虞国大夫宫之奇极为清醒,立刻向虞公阐述唇亡齿寒的道理。但虞公认为晋与虞都是姬姓,晋国怎会无故覆灭同姓之国。
宫之奇立刻说到:“如果算族系,虢国比虞国更正宗,与晋国关系更相近——虢国先祖是周王季历的儿子,即周文王的兄弟,则虢国一脉是周王季历下的旁支;而晋国开国先君是唐叔虞,乃是周武王的儿子,则晋国一脉是周武王下的旁支;但虞国先祖只是周太王的儿子,即周王季历的兄弟,则虞国一脉只是周太王下的旁支。相比之下,虢国一脉远比虞国一脉更靠近晋国一脉,那晋国既然能灭虢又为什么不能灭虞?另外论族系,曲沃桓叔和曲沃庄伯与晋献公一脉最近,但结果却是两脉尽数被晋献公绞杀。晋侯如此薄情,又怎么会因为几百年前的亲族关系而突然重礼结交虞国呢?”
可惜此时的虞公已经彻底被晋国的重宝给晃花了眼,完全听不进宫之奇的良言,坚持与晋国达成交易。
虞公同意借道之后,晋侯立刻派大夫里克率兵前去伐虢。大夫里克到虞国后,以将未来灭虢所获全数赠予虞公为饵,让虞国协助自己夺下虢国要塞下阳城。
虞公大喜,立刻答应下来,亲自率军前去虢国下阳城,诓骗虢军。言道,虞国听说虢公与犬戎在桑田对峙,欲带兵援助,共克外夷。下阳城守舟之侨大喜,不疑有他,立刻开城纳兵,却不想虞军进城后,立刻与藏在战车中的晋军联手发难,打了守军一个措手不及,很快就占领了下阳城。城守舟之侨见大势已去,只得投降晋国。
10、唇亡齿寒
周惠王十九年(鲁僖公二年,晋献公十九年,元始-658年),在桑田的虢公听闻下阳城失守,立刻撤军回都,终于在晋军前,到达国都上阳城。晋军见虢国国都城高池深,且虢公已率主力进入上阳城,并做好了战斗准备,短时间难以破城,遂班师回国。
周惠王二十二年(鲁僖公五年,晋献公二十二年,元始-655年),准备妥当的晋献公再次借道虞国突袭上阳城。虞国大夫宫之奇再次苦谏虞公,但尝到甜头的虞公更是不听,再次给晋国借道。宫之奇大怒,知此战虞国必灭,于是全家连夜出奔离开虞国。
晋国此战对上阳城先采用围城之法。虢公猝不及防之下,准备不足。城内很快就物资告罄。同年冬十二月丙子朔,上阳城破,虢国覆灭。但好在虢公先君是周王卿士,甚至曾与郑庄公在朝堂上争锋。于是虢公丑在城破前趁夜弃城,带着家眷投奔周王室去了。
待破城后,晋军将虢国府库中的珍藏尽数赠予虞公,就连当初送给虢公的那支女乐也一并赠予虞公。虞公大喜,连夸晋人信义。
同年冬,等到晋军班师回朝路过虞都时,晋侯特邀虞公相聚。此时虞公正在兴头上,根本没有多想,遂前往郊外致饩,两君相见,相谈甚欢。晋侯见虞公兴致正高,于是约次日去附近的箕山田猎。虞公不知是计,一口答应。
结果等到虞公与晋侯田猎归来时,虞都已经被晋军占领。而虞公在团团包围之下只得投降,而晋侯也未为难虞公,保其宗祀,并待之以寓公之礼。只不过曾经送给虞公的宝玉宝马以及虢国府库中的珍藏,却是全部连本带利的还给了晋侯。
11、秦晋初好
在晋国的西边有一个国家,名为秦国,正是数百年后并吞八荒的那个秦国,但此时的秦国还不算太强,一直被晋国压制。此时的秦国国君是秦穆公,秦穆公已至婚龄,欲与晋国同好,于是派遣公子絷向晋献公求娶其掌上明珠伯姬。
晋献公对此事十分重视,立刻命太史与太卜占卜吉凶,但结果却是,太史苏用草筮占之不吉,而太卜偃用龟甲卜之大吉。献公权衡良久后,拍板:“从筮不如从卜”既然龟甲卜之大吉,就按照卜辞。于是周惠王二十一年(晋献公二十一年,秦穆公四年,元始-656年),秦穆公与晋侯爱女伯姬订婚,秦晋之好初成!
【山话嵓语】
此处文献中有一罢搁:史记秦本纪明确是秦穆公四年秦穆公迎娶秦穆姬【四年,迎妇于晋,晋太子申生姊也。——史记·秦本纪】。但晋国灭虞国俘百里奚是在秦穆公五年【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傒——史记·秦本纪】。
但是关于百里奚入秦的记载却明确为,百里奚是以秦穆姬陪嫁滕奴的身份入秦【还,袭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傒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史记·晋世家】。
为了消弭这个罢搁,我就将其改为:秦穆公四年,其只是与秦穆姬订婚,尚未正式成婚。这样后面百里奚入秦的剧情就可以对上了!
12、得公孙枝
婚事初定,公子絷便辞别晋侯,赶紧回国复命,好早做准备,张罗婚事。但在回去的路上,公子絷遇到了一位异人,此人形貌气度皆不俗,但却穷困潦倒之极。于是好奇之下就前去打听,那人言道,自己是晋国公孙,名枝,字子桑。
公子絷甚奇之,既是晋国公孙怎会如此窘迫。再一细问方恍然大悟。原来若是他国的公孙,就算境遇再差,也不会如此窘迫,毕竟是国君之孙,不看僧面看佛面,只要不是谋反等大罪,不至于太过为难。但晋国的公孙可就没有这么好运了!
先是曲沃代晋后,致使原来的翼晋公孙贵族沦为贱民野人,之后晋献公推己及人,认为自己的王位是靠着曲沃贵族篡逆代晋才拿下的,那上车之后就要立刻焊车门,于是就反手将自己本宗曲沃的贵族也给大清洗了一番。结果就导致晋国,无论是翼晋还是曲沃晋,双方的公孙贵族一样都是死走逃亡伤。
公子絷明白事情的原委后,见公孙枝谈吐不凡,就起了爱才之心,急忙问道,可愿随我去秦国见国君。公孙枝一听,大喜,连忙收拾收拾,就跟着公子絷去秦国了。秦穆公闻晋已许婚,甚是高兴,又闻公子絷回来时还给自己找到了一个贤人,更是喜不自胜。于是亲自接见考校公孙枝,果然有才,遂封其为秦国大夫!
【山话嵓语】
关于公孙枝的身世左传并未明确,故后世产生了争议,一般认为是晋国公孙,原因是史记曾记录李斯为应对逐客令而上的奏文,其中提到公孙枝是从晋国寻来的。故东周列国志就选用了这一说法。【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傒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史记·李斯列传》】
但还有一说法,即认为公孙枝是秦国公孙,是早年游历晋国,之后才被召回国,出任秦国大夫一职。
我分析了一下,感觉还是东周列国志的主流说法比较可信,即公孙枝是晋国公孙。原因是我观左传中记录的公孙枝对晋方略,基本上都是以和为贵。而作为对比,秦国公子絷在相同的议题上都是倾向于以仇报仇,以怨报怨。当然对于当时较弱的秦国来说,公孙枝的靖绥之策才是较优解。不过我感觉其中还是有情感的因素在影响两人完全对立的决策。再比如百里奚,其非秦国人,所以其决策就和公孙枝较为吻合。因此我较为认可主流观点,即公孙枝,为晋国公孙。
13、百里别妻
百里奚,字井伯。本家贫无依,但有女杜氏,爱其才华,情愿下嫁。后二人结为伉俪,并育有一子。百里奚自负有济世之才,欲出外谋求富贵,但却不舍妻小,迟迟不行。
杜氏不愿误其前途,言到:“妾闻男子志在四方。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妾能自给,毋相念也!”百里奚闻言,遂决定远行求仕。
而正当百里奚收拾行李时,其妻趁空为百里奚做了一桌美味佳肴以为其践行。此时家中贫苦,只有一只下蛋母鸡尚在,于是杜氏就忍痛宰杀了母鸡要为百里奚熬一锅鸡汤;而家中无米,于是杜氏去邻家借了一些未脱壳的小米,亲手舂制后要为百里奚煮一碗小米饭;但生火做饭时,却发现家中柴薪已尽,而再去打柴也已然不及,于是杜氏就直接将门栓给点了,当做柴火继续做饭。
就这样,当百里奚准备出发时,看到了其妻用最后家底为其做的这桌盛宴。就这样,百里奚在杜氏的依依不舍下,含泪吃完了其离家前的最后一顿餐饭。临别之时,妻抱其子为其送行,牵其袂对其泣曰:“富贵勿相忘!”百里奚无言,向其妻重重一礼后,带着妻子的期望决然而去!
14、蹇叔识英
百里奚离开家后,决定前往齐国求取富贵。此时春秋有四大强国,分别是秦、楚、晋、齐。其中秦楚远在西与南,与中原不通;而晋国此时正处于翼晋与曲沃晋的内战高潮期,国内动荡不安。故百里奚若欲求大国富贵,就只能东去齐国!
此时齐国是由齐襄公执政,齐襄公做事多有荒唐,但在其父齐僖公的深耕下,齐国此时底子不错。不过百里奚虽有大才,但在齐国却一无人脉,二无财富,因此始终无法得到引荐。无奈之下,只得另图生计,当其走到铚地时,那少得可怜的盘缠就被其彻底花光了,一时找不到营生的百里奚只能向铚人乞食,而此时百里奚已经四十岁了!
一日,百里奚在铚地向一户人家乞讨,这户人家的主人名为蹇叔,开门见到百里奚后,大惊曰:“观子容貌非乞人也!”遂留宿百里奚,期间二人畅谈时事,百里奚皆能应对如流,且常有惊世之言。蹇叔甚异之,叹曰:“以子之才,而穷困乃尔,岂非命乎?”后与百里奚结为异姓兄弟!
蹇叔虽然此时亦是穷困,但好歹在当地有些人脉,于是就给百里奚介绍了一个养牛的工作,并且让百里奚免费住在自己家中,就这样百里奚才勉强有了安身之所。
15、仕途坎坷
周庄王十一年(鲁庄公八年,元始-686年)冬十二月,齐将连称弑杀秦襄公,拥立妹夫公孙无知为齐君。但群臣并不认可公孙无知,故除了自己大舅哥等人,公孙无知并无班底,于是其立刻悬榜招贤,希冀能够招得人才,从而组建自己的班底,以便将来能够顶替掉那些不听话的大臣。 (见第14回CV13330142)
百里奚闻后,就想前去揭榜,但蹇叔却立刻阻止了他,言到:“先君有子在外,无知非分窃立,终必无成。”百里奚听后感觉有理,于是放弃了这次机会,果然次年春,齐臣拨乱反正,杀死公孙无知,并血洗其党,鸡犬不留!(见第15回CV13344135)百里奚因听蹇叔之言而躲过一劫!
周惠王二年(鲁庄公十九年,元始-675年)冬,周国爆发五大夫之乱,周王子颓在五大夫及南燕、卫等诸侯的协助下驱逐周惠王,自立为君。而子颓此人有一大爱好,就是养牛。于是王子颓得势后,立刻传诏天下,招募养牛高手。
百里奚闻后,前去应聘。没想到子颓对于百里奚的治国之才毫不在意,却对百里奚在铚养牛时琢磨出的养牛之法甚是满意,于是欲用为家臣。
好在百里奚不忘旧恩,在即将成为天子家臣前力荐蹇叔,坚持要子颓先任用蹇叔。子颓甚奇之,于是复召蹇叔觐见。蹇叔觐见后,对百里奚言到:“颓志大而才疏,其所与皆谗谄之人,必有觊觎非望之事,吾立见其败也。不如去之。”百里奚认为然也,于是二人连夜离开。
果然,周惠王四年(鲁庄公二十一年,元始-673年) 夏,郑厉公联合西虢等诸侯诛杀王子颓,重新拥立周惠王复位。就这样,百里奚再次在蹇叔的提醒下逃过一劫。(见第19回CV14153838)
16、虞国得贤
在齐、周两国求职的失败经历彻底让百里奚放弃了去大国求仕的念头,于是就想到小国去碰碰运气。正逢此时的虞国有一名贤大夫名为宫之奇,一日,宫之奇遇到百里奚,奇其貌,与之交谈,果不俗。于是就向虞公举荐,虞公遂拜其为大夫。
蹇叔知后,对百里奚说道:“吾观虞君见小而自用,亦非可与有为之主。”但百里奚说,他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此时自己已年愈五旬,无法再等明主了。蹇叔自然知道百里奚的困境,也只能一声叹息,告辞而去!
百里奚发达之后,立刻命人去接自己的妻小,但可惜,十几年过去了,无依无靠的母子俩早已不知去向,虽多加打听,但依然无果,只得作罢!
17、国破亡楚
周惠王二十二年(鲁僖公五年,晋献公二十二年,元始-655年),虞公贪图晋国所赠之宝马美玉,被晋献公以假道伐虢之计灭国。初,百里奚欲谏,但却见上大夫宫之奇苦谏无果,知道自己也无力回天。但因虞公知遇之恩,并未随宫之奇离虞,而是继续侍奉虞公。后虞国国破,百里奚依然不离不弃,为虞公周旋,虞公终保得性命。
晋献公知百里奚之贤,欲招揽其为己所用。本以为百里奚只是一贪权嗜利之人,却不想百里奚慨然道:“吾既不智矣,敢不忠乎?”献公怒,欲杀之,以绝后患。幸得公主伯姬将出嫁入秦,知晓百里奚之贤, 不忍其死于无名之地。于是就向晋献公索要百里奚,诈言欲找一个有身份的人做自己的陪嫁滕奴,好彰显母族底蕴,而百里奚曾为虞国大夫,就非常适合。
晋献公见百里奚已年近七旬,就算有才也难有大用,于是就索性遂了爱女的心愿,安排百里奚做了伯姬的陪嫁滕奴。而伯姬公主为了防止节外生枝,没有礼遇百里奚,想要等到嫁入秦国后,再向秦穆公举荐百里奚。
但百里奚却不知其中原委,知道自己成了滕奴后,叹曰:“吾抱济世之才,不遇明主,而展其大志,又临老为人媵,比于仆妾,辱莫大焉!”不堪受辱的百里奚在跟随迎亲车队前往秦国的途中,寻了个机会趁夜逃亡,而负责之人不知百里奚的特殊,发现后并没有及时向公主汇报,结果直到入秦后,公主才知晓,但此时百里奚早已不知所踪了!
百里奚出逃时,前面是秦,后面是晋,其都不敢前往,于是索性一路向南逃窜,不知逃了多少时日,竟直接跑到了楚国。但当其到达楚国宛城时,被宛城边民擒获,好在百里奚会养牛,于是边民就让他负责放牛,于是百里奚就继续自己的老本行开始在楚国放牛。
【山话嵓语】
原著中,此处还有情节,即百里奚因为养牛养的好,而得到楚王召见,百里奚将养牛诀窍告知楚王,楚王大悦,亲命其为圉人。但我读到此处有疑问,不仅仅是历史上没有记载这个情节,更是因为,若真如此,那秦国只用五张羊皮可换不回一个受到楚王赏识的基层官员,哪怕只是一个管放牧的。毕竟一个可以让一国牲畜发达的高人可不是五张羊皮能换到的。故此处我就删去了这一情节!
18、五羖大夫
待伯姬公主嫁给秦穆公成为秦穆姬后,就向秦穆公说了百里奚之事。秦穆公一打听,百里奚果有贤名,于是就命人前去打探其踪迹。后在多方打听之下,终于查到,楚国曾抓到一个自称从虞国逃出的大夫,一问正是百里奚,而此时其正在楚国放牧。
秦穆公闻后大喜,立刻命人重金赎人。大臣闻讯赶紧拦住,谏曰:“楚之使奚牧马者,为不知奚之贤也。君以重币求之,是告以奚之贤也。楚知奚之贤,必自用之,肯畀我乎?君不若以逃媵为罪,而贱赎之,此管夷吾所以脱身于鲁也。”秦穆公一听忙曰善,于是命人出使楚国,言楚王曰:“敝邑有贱臣百里奚者,逃在上国。寡人欲得而加罪,以警亡者。请以五羊皮赎归。”楚王一听,不过一逃奴,并未详查,就让人抓住百里奚交给秦使。
秦使为防节外生枝,未礼遇百里奚,以囚车押送,并命人严加看管,此次决不能让百里奚再逃跑。待到秦国后,秦穆公立刻郊迎百里奚,并亲自将其从囚车中请出,同驾入都。一番款待后,秦伯就向百里奚咨询国事。
百里奚谢曰:“亡国之臣,何足问!”穆公对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百里奚听闻此言,心中大慰,立刻重礼拜谢。秦伯连忙扶起,但看着已是白发苍苍的百里奚后,又是心酸又是惋惜的说道:“惜乎老矣!”
百里奚慨然对曰:“君不以臣为亡国之虏,衰残之年,乃虚心下问,臣敢不竭其愚?若君使奚逐飞鸟,搏猛兽,则臣已老。而若使臣坐而策国事,臣尚少也。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臣今日遇君,较吕尚不更早十年乎?”
秦伯闻后大悦,心壮其言,正容而问曰:“敝邑介在戎狄,不能与中国会盟,叟何以教寡人,俾敝邑不后于诸侯!”
百里奚肃然对曰:“吾闻君有伯王之志,何需急于一时?夫雍、岐之地,文、武所兴。山如犬牙,原如长蛇。周不能守,而以畀之秦,此天所以开秦也。且夫介在戎狄,则兵强;不与会盟,则力聚。今西戎之间,为国不啻数十,并其地足以耕,籍其民可以战,此中国诸侯所不能与君争者。君以德抚而以力征,既全有西陲,然后扼山川之险,以临中国,俟隙而进,则恩威在君掌中,而伯业成矣!”
秦伯闻后甚喜,一连与语三日,百里奚奏对,言无不合。秦伯大悦,遂爵百里奚为秦国上卿,授之以秦国之政。秦人闻国君得贤,甚是欢喜,又闻百里奚入秦之故事,遂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至此,秦穆公灭国二十,威震西陲的霸业就正式拔锚起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