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郊唐墓(M31)发掘简报
西安南郊唐墓(M31)发掘简报
《文物》 2004年01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002年4〜7月,为配合西安市南郊陕西师范大学后勤集团郭杜校区的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此进行了考古钻探和发掘,共清理出汉、唐、明代墓葬75座,其中M31唐墓出土了大量精美、完整的三彩俑。现将该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31地层分为4层。第一层为耕土层。厚约03米。内含现代砖瓦和植物根系,土色花杂,质疏松。第二层为扰土层。厚约0.6米。土色深褐,土质较硬,内含少量植物根系和砖瓦。墓道开口于此层下。第三层为黑垆土。厚约06米。土色黑褐,质坚硬,呈块状结构,内含少量杂物。第四层为生土层。土色浅黄。
M31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坐北朝南。方向85度。平面呈“刀”形,由墓道、天井、过洞、壁龛、甬道和墓室组成。总长22.5米(图一)。
墓道开口于现地表以下09米处,其上叠压耕土层和扰土层。为长斜坡墓道,位于墓室南,水平全长16、宽1.4,坡长17.08米。坡度24。
该墓共有3个过洞和3个天井。天井平面均为长方形,较过洞和墓道窄,依从南到北的顺序为:第1过洞,长08、宽L4,南深2、北深23米;第1天井,长1.6、宽0.5,南深2.3、北深2.9米;第2过洞,长1、宽1.14,南深2.9、北深3.26米;第2天井,长1.7、宽0.5,南深3.26、北深38米;第3过洞,长0.6、宽1.14,南深38、北深4.06米;第3天井,长1.5、宽0.5,南深4.06、北深4.7米。在第3过洞底部,东西两壁各有1个窑洞式壁龛,平面呈长方形,底部高于天井地面,大小近同。龛口拱顶,龛内顶近平。龛高03、宽0.4、进深0.3米。壁龛内已被盗,未见任何随葬器物。
甬道位于墓室南端,平面呈长方形,拱顶。南北长3、宽1.14、高1.3米。甬道北端与墓室之间为封门,用长方形条砖错缝横向平铺,残存5层。残高0.3米。砖长36、宽16、厚6厘米。
墓室为土洞,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5、东西宽2.4、高3.5米。墓室西部有砖砌棺床,用长方形砖平铺。长3.5、宽1.26、高0.2米。砖长36、宽16、厚6厘米。其上骨架多朽成灰,仅有零星几块人骨,已被扰乱,葬式不明,并残留草木灰。
盗洞一处,位于第3天井中部。平面呈圆形,贯穿甬道,封门被破坏。随葬器物主要分布在甬道和墓室东部,棺床上仅出土三彩马头和少量三彩残片。
二 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共83件。
1.三彩俑41件。
镇墓兽4件,分2型。
I型2件M31:1怒目圆睁,大耳外张,头顶毛发分两股盘旋髙竖。额前有一独角上竖,两肩鬃毛高耸如展翼,昂首挺胸,小尾上翘,前腿直立,蹄形足,身躯蹲踞于椭圆形山形台座上。除头部饰粉彩外,其下均施绿、黄、蓝、白色釉,以绿釉为主,局部晕染。白胎,质坚硬。通高48、座高5厘米(图二,一五)0M31:2与M31:1大同小异,翼似刀形上竖。尾上卷。身施蓝、褐、白釉,以蓝釉为主,座无釉。红胎,质坚硬。通高46.5、座高6.6厘米(图三、一六:1)
II型2件。M31:3狮面兽身。圆眼鼓起,口微张,露獴牙。双耳小而上竖,头有两角,角冋一圆球状物,肩生鬃毛,全身毛发呈放射状竖起,爪足,尾上卷。其余与I型相同。周身施绿、蓝、黄、白色釉,以绿釉为主。白胎。通咼52.2、座高4.8厘米(图四、一六:2)o M31:4张口露出獠牙,面相凶猛,头顶毛发呈三角状上竖,颌下生须,双肩鬃毛残断。周身施蓝、绿、黄、白色釉,以蓝色釉为主,底座不施釉。红胎。其余均同M31:3。通高48、座高6.6厘米(图五、一六:3)。
天王俑4件,其中1件(M31:10)残。分3型。
I型1件(M31:5)。头戴盔,盔顶饰桃形缨饰,左右护耳向上翻卷。头向右下稍偏,两目圆睁,眼外凸,双眉紧锁。肩头饰龙首,龙首尖吻,高翘。身着铠,颈部有项护,胸甲分左右两部分,上面各有一凸起的圆护。从项护以下穿过二圆护之间纵束甲带,至胸前横束于背后。腹部亦有一圆护,腰带下左右各垂一膝裙。裙边有流苏。右手叉腰,左臂高举过肩,手空握,原似持物。左腿稍抬,足蹬小鬼脸部,右腿直立,踏在小鬼的臀部。小鬼张嘴龇牙,其下配一椭圆形底座,通高施蓝、褐、白色釉,底座不施釉。红胎。通高61.8、座高6.6厘米(图六、一七:1)。
II型1件(M31:6)。与I型大同小异。头向左,怒目圆睁,头戴盔,盔角上翻,顶立一凤鸟,凤鸟尾部饰翎毛状物四枝。身穿铠,肩饰龙首,龙首顶部各塑一圆珠,腰系革带,下着袍,足蹬靴,下踏一小鬼。右手叉腰,左手向内弯曲不过肩。手指空握,原似持物。小鬼为粉彩无釉。通体施绿、蓝、白、褐、黑色釉。通高59.7、座高6.6厘米(图七、一七:2)。
III型1件(M31:7)。与I、U型大同小异。头发上束,形成一个圆顶,双耳较大,眉弓凸起,大眼圆睁,目视右侧,张口露齿,作发威状。通体施褐、蓝、白色釉。底座无釉,施粉彩。通高57.6、座高6.9厘米(图八、一八)。
文官俑1件(M31:8)。头戴单梁冠,面微向左,目视前方,身向前倾。着淡黄色阔袖中长袍,长及膝,下饰流苏,胸部束宽带,背后带长垂至地,双手执笏于胸前,作侍奉状。通体施黄、蓝、褐、绿釉,袖口施蓝釉。直立于椭圆形台座上。白胎,质坚硬。通高498、台座高44厘米(图九、一九1)。
武官俑1件(M31:9)o头戴讓冠,两眼圆睁,高鼻深目,双耳较大,满脸络腮胡,着绿色长袍,身微向前倾,双手执笏于胸前,神态威猛。其他形制同M31:8通体施绿、白、黄、褐釉,以绿釉为主。白胎,质坚硬。通高49.2、台座高5.6厘米(图一〇、一九:2)。
牵马俑5件。分2型。
I型2件。形制基本相同。圆脸高鼻,双目突起,满脸黑而浓密的络腮胡。头戴樸头,身穿翻领紧袖胡服,长至膝下,腰系带,足蹬高靴。右手略高,左手稍低,双臂前伸,作牵马状。两腿叉开,直立于方形托板上。白胎,质坚硬。M31:11着右衽交领胡服,右衣领施蓝釉,左衣领施白色釉。通高308、托板高1厘米(图一一、二〇:1)°M31:12与M31:11基本相同,右衣领施淡蓝、黄色釉,左衣领施绿、褐色釉。通高30、托板高1厘米(图二〇:2)。
II型3件。均为白胎,质坚硬,头戴樸头,着胡服°M31:13头微右侧,着蓝白色翻领紧袖胡服,腰系带,足蹬靴。两手作拉缰状。通高27.2、托板高08厘米(图一二、二3)。M31:14、m31:15形制等均同M31:13。其中M31:15右臂残失。
骑驼奏乐俑1件(M31:16)。骆驼形体高大,双目圆睁,昂首嘶鸣,尾上卷,四腿立在方形托板上。背上垫有一椭圆形毡,毡四周有打褶花边。双峰间侧坐一胡人,左腿搭在右腿之上。胡人深目高鼻,络腮胡,目视前方,头戴樸头,身着窄袖翻领长袍,腰间系带,右手抬起,左手握拳作持物状,胸前挂一鼓。骆驼通体以施乳白色釉为主,间黄绿釉。白胎,质坚硬。通高50.1、长40.5厘米(图一三、二一:1)
载物卧驼1件(M31:17)。驼首高昂,双目圆睁,作嘶鸣状。四肢曲跪卧地,尾巴卷曲上翘。背上垫一椭圆形毡,毡四周有打褶的花边,施草绿色和白色釉。双峰间搭有鞍架,上覆驮囊、象牙和丝绸,两侧带马镫壶、花口盘、凤首壶等物。卧驼周身施淡黄、褐、绿釉。白胎,质坚硬。通高29.1、长45厘米(封面;图一四、二一:2)。
胡人俑1件(M31:18)。形体高大,高鼻深目,双眉突出,双耳系耳套,头戴黑色樸头。身着黄色圆领紧袖长袍,腰束带,右臂弯曲至胸前,手残,左臂下垂。足蹬圆口鞋,站立于方形托板上。通体施黄釉,白胎。通高42.6、托板高1厘米(图二二:1二三)。
女立俑3件。分2型。
I型1件(M31:19)。形体较大,立姿,顶髻前倾,搭于前额上,发式宽松阔大,面部丰腴,朱唇微启,浅露笑意。上着绿衣,下穿黄色曳地长裙,肩披长帛,绕过胸前而垂于身后。双手拢于胸前,上搭一蓝色绢帕,端一花口盘,盘内盛有食物。足蹬尖头履,作侍立状。椭圆形托板。通体施黄、绿、蓝、白色釉。白胎。通高42.6、托板高1厘米(图二二:2;二四)。
II型2件。形体较小,形制相同。面容清秀,体态苗条,双手置于腹前,作侍立状。发梳成两鬓抱面,髻搭于前额的抛家髻。上穿窄袖襦衫,下着腰高及胸的曳地长裙。肩披长帛,一端垂于身后。露足。白胎。M31:20顶髻前分为两半,着灰蓝色襦衫,褐色釉长裙,配以灰蓝色帔帛。通高21.4厘米(图二五、三八:1)。M31:21着白色襦衫,褐黄、蓝、白色釉晕染长裙,配以黄褐色帔帛。通高21.8厘米(图二六、三八:2)。
风帽俑5件(M31:22、M31:23、m31:24、m31:25、M31=26)。均白胎,通体施黄褐色釉。俑形制、大小基本相同。M31:22头戴橘红色粉彩风帽,身着交领阔袖袍,表情谦恭,目视前方,双手置于胸前,中有一小圆孔,原应持物,直身站立。通高24厘米(图二七、三八:3)。
男立俑3件。均身施黄褐色釉,头部粉彩。白胎。
I型2件°M31:64头戴樸头,身着圆领长袍,双手于胸前'腰系带。咼25.5厘米(图二八、三八:5)m31:66与M31:64相近,头部残缺。残高19厘米(图二九)。
II型1件(M31:65)。身着圆领长袍,双手于胸前,手外露不施釉,足和底座亦不施釉。头部残缺。残高198厘米(图三〇、三八:4)。
马6件。均白胎,质较硬°M31:27头微低,眼视下方,双耳高竖向前,长鬃披在左侧,并于额前分开。络头齐全,鞍鞯俱备。鞍前有攀胸,自胸前系住马鞍,攀胸上装有马珂,珂上缀满小花,鞍后马蠹上布满花饰,马尾短且上翘,尾扎结。腿结实有力,曲直有度,四蹄踩于底板上。通体以淡黄色釉为主。通高4。6、长45.5、底板高2.4厘米(图三一、三九:DoM31:28直身,四足挺立,双耳竖起,双目炯炯有神,马面鬃额前双分,齐鬃,络头齐全,鞍鞯俱备,有攀胸、花饰。通体以黄褐色釉为主。通高45.6、长46、底板高16厘米(图三二、三九:2)。M31:29马头下低内勾、双眼下视,披鬃,马鞍上配有施蓝、褐色釉的障泥。通体以黄褐色釉为主。通高38.2厘米(图三三、四1)。M31:30与M31:29形制相似,目视前方,齐鬃,马鞍上配有施绿、褐、白色釉的障泥。直立于踏板上。通体以黄褐色釉为主。通高414、长45.4、底板高1.4厘米(图三四、四2)。M31:31与M31:3。形制相近,目视前方,齐鬃。鞍韓俱备。施蓝、白色釉。两边系带至下方结扎。直立于踏板上。通体以褐色釉为主。通高42.2、长45、底板高2厘米(图三五、四一)。M31:32经修复,直立,勾首,双目斜视前方,齐鬃。周身配饰齐全,鞍韓俱备,鞍上铺黄、褐、蓝、白混色障泥。革带上有桃形或圆形杂色花饰。尾束而上翘。通体施蓝釉,杂以褐色斑点。通高45、长45、底板高15厘米(图三六、三七)。
龙首形饰2件。形制相同。白胎,通体施蓝、绿、白、黄釉。应为三彩塔式罐上的饰件。M31:33左、右角双分,双眉鼓起,两眼圆睁,獠牙外露,须梳理整齐。长108、宽9.2、厚3.4厘米(图四二:1;四三)M31:34残,釉色脱落。
象首形饰3件。形制、大小相同,均残。白胎,质较硬,施白、黄、绿釉。属三彩塔式罐上的饰件。M31:35鼻两侧各有一象牙,眼细长,脸部有革带,圆耳较大,下垂。施白、绿、黄色釉。长6.5、宽6.7、厚1.7厘米(图四二:2;四四)。M31:36施白釉。长6.5、宽5.4、厚1.8厘米(图四二:3;四五)oM31=37施白、黄色釉。长7.4、宽6.5、厚1.8厘米(图四二:4;四六)。
杂技俑1件(M31:38)。大力士头上顶有两组童子,每组三人。上部一组童子中,一童子双腿直立于下面二童子肩上的童子,身穿开裆裤,作撒尿状。均作各种不同的动作。童子下大力士双手作平衡状,双腿分开站立于底板上。造型优美,做工精细。施白、绿、黄、蓝釉。白胎。通高40.8厘米(图四九〜五一、六二)。
2.单彩动物俑12件。
牛2件。通体施紫褐色釉,上饰白色釉斑,棱角不分明,健壮,站立在方形底板上。红胎。M31:41高10、长16厘米(图四七、六三:1)om31:42高9.8、长15.6厘米(图四八、六三:2)。
骡3件(M31:43、M31:44、m31:45)。白胎,通体均施紫褐色釉,间有黑斑。其中1件脱釉。件形体基本相同。标本M31:43四腿直立,双目圆睁,长颈,臀部较肥,直立站在方形底板上。通高102、长16.6、底板高1厘米(图五二、六三:3)。
马2件。红胎,形体较小。头微低,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0M31:46通体施黑褐色釉,间有淡黄色斑。通高12.4、长15.2、托板高12厘米(图五三、六三:4)om31:47通体施黑色釉。高13.2、托板高12厘米(图五四、六三:5)0
骆驼1件(M31:4)头部高昂,曲颈,双峰,四腿直立于长方形板上。板中空为环形。通体施黑褐色釉。红胎。通高168、长14、托板高1厘米(图五五、六三:6)0
狗1件(M31:49)。伏卧状,腿前伸,眼微闭,尾曲。白胎。通体施黄、褐釉。通高2.5、长13.6厘米(图五六、六三:9)。
猪1件(M31:50)嘴尖而长,细长眼,圆耳,小尾下垂,腹圆,体肥壮。四腿直立。红胎。通体施黄釉。通高5、长9.5厘米(图五七、六三:10)。
鸡1件(M31:51)。尖喙,高冠,昂首,翘尾,站立状。通体施黄、褐色釉,脱釉严重。白胎。高8,6、长5.4厘米(图六三:7;六四)。
鸭1件(M31:52)扁嘴,昂首,短尾上翘,站立状。通体施黄褐釉,大部分已脱落。白胎。通高72、长58厘米(图六三:8六五)。
3.三彩器物7件。
莲瓣器座2件(M31:39、M31:40)。形制相同,红胎,施黄、褐、蓝、绿釉。标本M31:39中空,上为三层仰覆莲,下为喇叭形座。高28 4、莲花口径248、座底径248厘米(图五九、六七:1)
器盖3件。均白胎,形制基本相同。M31:53盖纽呈塔状,宝珠顶。出沿,子口内敛。通体施黄、绿、白色釉。通高11.5、口径7.4厘米(图六。、六七:2)oM31:54与M31:53相同。通高1L3、口径7.4厘米。M31:55与M31:54相同。施蓝、绿、白、褐色釉。通高14、口径9厘米(图六一、六七:3)。
器座2件(M31:60、M31:61)。红胎,通体施黄、蓝、绿色釉。形制相同。标本M31:60喇叭形。通高24、上口径9.4、底径21.6厘米(图五八、六七:5)。
4.单彩器物6件。
盒状器2件。形制相同oM31:62方唇,敛口,折肩,腹下内收,底有一孔。白胎。通体施黄褐釉。口径6.6、底径4.2、腹径14.3、高4.2厘米(封底;图六七:4)OM31:63釉大部分已脱落。
器盖4件(M31:56、m31:57、m31:58、M31:59)。白胎。通体施黄褐釉。M31:56宝珠形纽,覆钵形,出沿,子口内敛。高12、口径14厘米(图六六、六七:6)。
5.彩绘陶俑17件。
女立俑7件。分2型。
I型4件(m31:67、M31:68、M31:69、M31:70)。头顶高髻,头微低,双手拱于腹部身着曳地长裙,标本M31:67彩绘已脱落。高0.6厘米(图六八:1)
II型3件(M31:74、M31:75、M31:76)。形制与I型基本相同。裙施红彩。标本M31:74顶部残缺。高9.4厘米(图六八:2)。
樸头俑5件(M31:71、M31:72、m31:73、m31:82、m31:83)。头戴樸头,双手拱于胸前,身着长袍。通身施红彩。标本M31:71高9.4厘米(图六八:3)。
侏儒俑1件(M31:77)。头戴圆帽,低首缩颈,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右手曲于胸前,左臂残。彩绘已脱落。高6.6厘米(图六八:4)。
羊2件(M31:78、M31:79)。形制相同。俯卧,昂首,双角弯曲。长6.8、高4.9厘米(图六八:5)。
鸭1件(M31:80)。直立,头微向右。长5.9、高6.9厘米(图六八:6)。
狗1件(M31:81)。直立蹲坐,头向左。高8.5厘米(图六八:7)。
三 结语
M31未发现墓志,墓主和具体埋葬年代不详。但从墓葬的形制来看,同《西安郊区隋唐墓》的山型墓%出土随葬器物主要以三彩器为主,其中俑的形体较大,制作精美,釉色莹润,造型准确。镇墓兽、天王俑、女俑、骆驼、骑驼奏乐俑、莲花形器物座等器物,在塑造手法和形制上,与鲜于庭晦墓[气中堡村唐墓区出土器物略同,当同属盛唐时期的墓葬。由于该墓早年被盗,棺床上仅存1件三彩马头和少许三彩残片,未发现其他葬具,墓主身份不详,但从大量精美的三彩随葬器物来看,墓主应为当时的贵族。
M31出土的大型三彩俑和器物均为白胎,胎质坚硬细腻,少见杂质。三彩釉色以黄、绿、蓝三色为主,少见红褐色釉,色彩淡雅,色泽莹润,与常见的以红褐色釉为主的三彩器不同,而以往三彩中少见的蓝釉在此墓器物中大量使用。
此墓出土的三彩俑,题材丰富,造型生动。胡人武官俑,深目高鼻,络腮胡,手持笏板,是胡人在长安为官的反映。蓝釉三彩马通体施蓝釉,这在三彩马中并不多见。载物卧驼和骑驼奏乐俑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可与中堡子村出土的同类器物媲美。胡人牵驼俑,头戴樸头,配有耳套,作牵驼状,应为远涉千里的西域商人形象。女俑体态丰满,手捧花口果盘。最为生动的是三彩杂技俑,底部力士双目圆睁,腹部圆鼓,头顶上六童子动作惊险,尤其是最上面一位童子,作高空撒尿状,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像M31一座墓葬出土三彩和陶器60件在西安地区也并不多见。该墓的发现,为研究唐代三彩器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法、制作工艺及产地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
参加发掘和资料整理的有杨军凯、孙武、孙福喜、张正、冯健、陈斌、郭永琪。
绘 图:邓来善 寇小石 赵富康
摄 影:王 磊 陈 斌
执 笔:孙福喜 杨军凯 孙 武 冯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