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他一生三中举,却用一首诗告诉我们:只要随心,进退皆安然

2023-09-08 12:13 作者:无水无田  | 我要投稿

诗坛 / 科举达人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01



说起盛唐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王维吧,或者是布衣诗人孟浩然,再不济也还有王维的诗友裴迪同志。估计刘昚虚这个名字不光没多少人听过,甚至很多人根本都不知道唐朝还有这么一个诗人。


新旧唐书都未对其立传,官方史书《经籍》和《艺文》也未见其著录,唯有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稍有记录,但也多有谬误。


虽然刘昚虚的生平记录不详,但好在他与当时的著名诗人王昌龄、孟浩然、高适等多有交往,从他们的酬赠诗作以及相关资料入手,倒是可以对他的生平及交游略有勾稽。



02



慎虚,嵩山人。姿容秀拔。九岁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开元十一年,徐征榜进士,调洛阳尉,迁夏县令。性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唐才子传》节选


《新唐书·选举志》中记载过童子举的规则:凡是十岁以下要能通《孝经》、《论语》,卷试诵经文十道,通者予官;通七者,予出身。这倒也不是官方夸张的宣传,如显庆五年,年仅十一岁的杨炯中神童举,拜校书郎;垂拱四年,年仅八岁的裴耀卿试《毛诗》《尚书》《论语》及第,解褐补秘书省教书郎。


也就是说,刘昚虚九岁中童子举,但有无授职不得而知。


开元十一年参加正式科举,高中进士,而后调任洛阳尉、夏县县令等职。



03



另,王昌龄有诗《送刘昚虚归取宏词解》,“归取宏词解”意思是刘昚虚要由京师返回原籍,参加州、县考,再由乡贡解赴京师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


晚唐礼部侍郎刘允章题赞“公登黄甲,博学宏词”则可以进一步确定刘昚虚登第宏词科这一事实。唐代自开元十九年( 731) 起开设博学宏词科,从时间线上看,刘杳虚中举应在731年之后。


以此来看,刘昚虚很有可能和王昌龄一样,工作多年之后再一次考取了朝廷的制科举。


高适有《别刘大校书》一诗,《唐人行第录》认为诗题中的刘大校书就是刘昚虚,这个称呼与《奉新县志(康熙版)》中刘昚虚条目中记载的:“开元中以宏词科举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转崇文馆校书郎”之经历也相吻合。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刘昚虚的大致生平:天资聪颖,九岁就中童子举;开元十一年(723)中进士,后任洛阳尉、夏县县令等职;开元二十年(732)前后又中博学宏词科,授司经局校书郎、崇文馆校书郎等职。


一生三中举,妥妥的科举达人啊!



04



校书郎这个清贵的工作刘昚虚也没做几年,还在壮年的他居然放弃了大好的前程,辞官归隐江西。


刘昚虚任职校书期间恰逢张九龄登相,曲江公继掌张说衣钵,对文士英才多有提携,想必小小校书郎也有如鱼得水之感。之后张九龄被贬荆州,朝堂完全被李林甫一手把控。李丞相不学无术,在沉溺享乐的皇帝默许下,打压异己、抑制英才几乎到了只手遮天的地步。在此前提下,那些不善钻营的书呆子们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前路荆棘,退似乎是唯一出路。


300多年前,陶潜在长江边植柳归耕,当年的不得已而为之,经过数百年时光的淘洗,早已演变成为一段人文佳话。刘昚虚因循着前辈的脚步,回到了江西洪州建昌县桃源里,寻找他自己的桃花源。


他有断句“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当是他辞官归隐途中所作,读来同样语清意远,兴味幽长。百年后李商隐有诗“远书归梦两悠悠,唯有空床敌素秋”,很难说不是语出刘昚虚。



05



《浔阳陶氏别业》

陶家习先隐,种柳长江边。

朝夕浔阳郭,白衣来几年。

霁云明孤岭,秋水澄寒天。

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

萧萧丘中赏,明宰非徒然。

愿守黍稷税,归耕东山田。


刘昚虚的诗往往有一种天然的温雅,南方的明润清新和澄净时时流淌在他的笔下。远山上的白云,秋宇下澄澈的江水,那一方萦绕梦中数年的山山水水,是他为自己选定的归宿。全诗境界清明,气象清旷,又有一种孤耿傲逸之气蕴含其中。


刘昚虚存诗不多,《全唐书》存15首,风格极其统一,基本上为山水游兴和酬唱之作,由此也可见其为人之清透。


与他同时代的殷璠有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选录了唐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载(714—753)期间二十四位诗人的二百三十四首作品编撰而成。殷璠选诗标准较为严苛,常建、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浩然、王昌龄等皆入选。


刘昚虚排第四位,共收录诗作十一首。他的评词为:“昚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顷东南高唱者数人,然声率宛态,无出其右,唯气骨不逮诸公。自永明以还,可杰立江表”,可见殷璠对刘杳虚的肯定和推崇。



06



沧海桑田,刘昚虚的5卷《鶺鴒集》早已散佚不见,我们也便无从欣赏他那些“便惊众听”之杰作,好在他还有隽永的《阙题》、幽清的《寻东溪还湖中作》等诗,让我等得以一睹其“情幽兴远”。


《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评家们都喜欢将刘昚虚和王维相比较,说他们的作品都有同般空灵之美。


确实,刘昚虚用白云、清溪、落花、流水、深柳、清辉,为我们构筑了一片超然世外的清空灵境,也是众生心心念念的桃花源。诗中的“尽、长、时、至、远、香、深、照”,续续相连,回环照应,提缀勾勒,移步换景,一路将我们引向他的秘境。针线细密,却混化无痕,淘洗净尽,而又包孕一切。


摩诘居士也常常在他的诗作中为我们探幽如斯秘境:密林深处的花开荼蘼,夕阳尽头的虚掩柴门,清幽山涧里的轻灵水波,一切皆如佛谶一般,涤荡着在红尘中翻滚的俗心。


在我看来,刘昚虚的《阙题》比这些都要有味。他为我们构筑的秘境是有生命的,白云来去自由,清溪追逐春风,落花跟随流水,这里面有着生命融洽的自然和温情。柴扉傍着山路虚闭,深柳掩映草堂,内心无比的安宁充实,所以才会日日都有清辉照衣裳。


这是王维晚期枯寂山水诗作中所没有的,人世烟火的温度。



07



魏耕原教授在《盛唐名家诗论》一书中,认为刘昚虚的诗作往往能够“运古入律,洗尽铅华,全用口语化的语言,如对面交谈,清气直达,甚至不觉是律诗”,“运笔如舌,亲切温馨,有原汁原味的活脱魅力”,甚以为然


。在一派壮逸思飞的盛唐气象中,刘昚虚于山水田园一境中,为我们独创一片曲径通幽的桃花源,那里有自然的清逸,也有人世的温暖。


他也用他的作品告诉我们,只要随心,进退皆安然。






他一生三中举,却用一首诗告诉我们:只要随心,进退皆安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