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B2始祖”“纳粹黑科技”Go-229?——对Go-229过度神话的辟谣

2018-09-09 10:06 作者:乖巧的阵风姬  | 我要投稿

我是原终极侧位35姬,那个账号在更换捆绑手机号的时候丢失了。原来的粉丝们可以现在关注这个账号。

今天呢,这是我开学后的第一次更新,我要辟的是关于对Go-229过度神话的谣言

好神奇,还相信纳粹飞碟的存在

关于飞翼布局,可以肯定的一点是,Go-229绝对不是第一个,说起更早的飞翼,主要是两位先锋苏联的鲍里斯·I·切拉诺夫斯基、美国的约翰·K·诺斯罗普。前者鲍里斯·I·切拉诺夫斯基在1924年设计出了BICh-1型滑翔机

BICh-1型滑翔机

1926首飞了有动力的BICh-3型

虽然说这东西在我眼中其实更像无尾三角翼,但是这是我目前查到资料的最早的有动力的飞翼了

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诺斯罗普的N1M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动力的飞翼这种说法其实也是错误的。

约翰·K·诺斯罗普

提起美国的飞翼,不得不提一下一下诺斯罗普老先生,这家伙对飞翼的感情已经不能用喜爱来形容了,可以说是痴迷了,1981年诺斯罗普去世前看到B-2模型时感慨万分,在一张纸上写下了“现在明白了上帝为什么让我多活了25年。”在1940年7月3日,诺斯罗普设计的N1M飞翼验证机就已经成功首飞,相比于Go-229在1945年2月2日,代号为“霍顿ⅨV2”的喷气动力飞翼机才在德国奥拉宁堡进行第一次升空试飞,第二天的试飞项目则完成得比较成功,但着陆时刹车太快造成主起落架损坏。 修理飞机使得第三次试飞被延迟到2月18日,但这一次却以悲剧收场——升空仅45分钟后试飞员告左发动机熄火,必须返航,并试图用爬升-俯冲的方法重新启动发动机但没有成功,飞机在迫降机场的时候翻滚着冲出跑道,最终机毁人亡。V2 的飞行时间总共也就 2 小时。仅仅有三次试飞最后一次还坠毁了的家伙,怎么敢称作B2的始祖,相比之下诺斯罗普的设计虽然受限于时代的限制,故障率依然很高,但至少要靠谱很多,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在N1M之后,1941年4月11日美国陆航颁布了一种新型轰炸机的方案征求书,要求这种高空轰炸机能挂载4500千克炸弹飞上16000千米,最大速度要求在7620米达724千米/时,巡航速度440千米/时,实用升限13710米,最大航程19300米(7620米高度巡航)。最后联合飞机公司和波音飞机公司的方案最后进入初步设计,其中联合公司的方案最终成为B-36。作为项目的一部分,军方也在1941年5月27日授予诺斯罗普一份合同,对飞翼方案进行研究。要求飞翼方案能挂1吨炸弹在7620米高度飞行12870千米,巡航速度402千米/时,实用升限12190米,载弹量4500千克,低于4月的方案征求书。于是诺斯罗普在1942年开始试飞N9M飞翼设计,这是XB-35的验证机,该机的尺寸约是B-35的1/3,用于验证总体概念的可行性,并用于训练飞行员来如何驾驶飞翼。N9M是木材和金属混合结构,中央段使用了焊接钢管。机身覆盖了木质和金属蒙皮,外翼段为木质蒙皮,不过具有金属翼缝和翼尖。(如果是Go-229为节省资源所用的胶合板蒙皮属于隐身设计,开了隐身设计的先河,那么为什么N-9M不能视作采用的隐身设计呢?)1942年12月27日第一架N-9M首飞,该机在1943年5月19日坠毁,飞行员丧生。1943年6月24日第二架N-9M在首飞时飞掉了座舱盖,幸好飞行员成功降落。N-9M几乎在每次试飞中都因各种各样的机械故障而提前降落,其中门纳斯克发动机暴露的问题最多。1943年9月21日最后一架N-9M(N-9M-B)首飞。值得一提的是,四架N-9M中幸存到今日的N-9M-B,民用注册号是N9MB。奇诺名机博物馆的志愿者耗时12年把她修复到适飞状态。1994年11月11日,在首飞45年后N-9M-B再次重返蓝天。

但是到1944年初B-35项目已经严重落后于计划。根据N-9M的试飞结果,XB-35的航程很可能比预期值要少2575千米,最大速度也可能比预期值低39千米/时,因此阿诺德将军开始质疑大规模生产B-35是否明智。此外马丁公司在B-35项目上也严重缺乏训练有素的工程师(许多人已被其他项目征募),并且在工装整备上也有所延误。上述问题迫使马丁公司把首架B-35的交付日期推迟到1947年,因此陆航得出了B-35在战争结束前无法服役的结论,于是在1944年5月24日取消了B-35生产合同。

但是因为航空技术勤务司令部觉得XB-35飞翼项目即使未能达到作战要求,也有继续测试的价值。1944年12月陆航决定让诺斯罗普公司完成XB-35和YB-35的制造,随后进行测试。首批6架YB-35将基本与XB-35一致,仅有细微的差别。1945年6月1日陆航要求把两架YB-35改装为安装艾利森J35-A-5喷气式轰炸机,该机最初的编号为YB-35B,后改为YB-49。1945年陆航又增订了两架第一批YB-35,用于补偿被用于喷气式改装的那两架,之后要求诺斯罗普公司把剩余5架YB-35按照更先进的标准制造,即YB-35A。于是首架XB-35(42-13603)在1946年6月25日首飞,飞行员是马克思·斯坦利,飞行工程师是戴尔·施罗德。首飞持续了45分钟,该机从霍桑飞到了莫洛克干湖。XB-35的试飞很快就陷入困境,因变速箱故障和螺旋桨的控制问题,XB-35在仅飞行了19架次后就在1947年9月11日被迫停飞。之后的试飞YB-49 创下了一个非官方的耐力纪录,连续六小时飞行高度在40,000 ft (12,200 m) 以上,和一个横贯大陆的速度纪录,飞机从华盛顿特区 Muroc 空军基地 起飞并着陆在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历时4个小时20 分钟飞行2258英里(3633公里),平均速度511.2英里/小时(822.67公里/小时)。 然而YB-49的测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1948年6月5日,第二架原型机在试飞中坠毁,全体机组人员无一生还。为了纪念在事故中献身的试飞员,1949年12月5日穆洛克空军基地被命名为格伦·爱德华兹上尉空军基地。1950年3月15日,第一架原型机也在一次高速滑行事故中严重损坏。(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YB35还是YB49都和后来的B2拥有相同的52.43米的翼展,不知道因为是巧合还是因为其的继承关系)

相比之下,我觉得Go229根本配不上“B2鼻祖”“纳粹黑科技”等如此的褒奖,只不过是在纳粹即将覆灭的时候寄托于杀手锏武器翻身的黄粱一梦而已,无论是可靠性还是性能都算不上多先进,根本配不上如此之多的称赞,这一点从其发明者霍顿兄弟在战后根本就没有被回形针行动瞧上眼,其中一个去了美国到诺斯罗普公司尝试找工作,然而诺斯罗普对它的设计根本瞧不上眼,以至于最后他们只能在阿根廷依靠名声谋了个职位混日子就能看出

部分资料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Go-229%E6%88%98%E6%96%97%E8%BD%B0%E7%82%B8%E6%9C%BA/7499767

新人渣作,文笔不好,觉得不好的,求轻喷,如有错误,请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觉得不错的请点赞关注

“B2始祖”“纳粹黑科技”Go-229?——对Go-229过度神话的辟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