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ie中法双语]电影理论自翻 关于弗里德里希·威廉·茂瑙诗意电影的评注(引言部分)

Remarques sur la poétique cinématographique de Friedrich Wilheim Murnau
Jürgen Müller

关于弗里德里希·威廉·茂瑙诗意电影的评注(引言部分)
尤尔根·穆勒
当我们说起电影是第七艺术时,紧接着便自然而然地提出什么是其余六种的问题。然而关于艺术之间联系的此类问题,并没有被明确陈述清楚,却在电影的到来前已有久远传统。在历史长河中,西方文化已经提出一套基于多样前提的完整划分体系。最为古老之一的,是赫西俄德的《神谱》。这位希腊诗人区分了九种艺术,每类均有一名象征的女神。
起初真正的理论概念是七艺,分为三艺和四术。此理论将数学领域和语言学领域相互对立开来,一边是天文、算术、音乐、几何,另一边则是修辞、语法和论证。您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个体系既不包含绘画,又不包含雕塑。在古代文化中绘画的缺席以及对此的疏忽,引领了文艺复兴,且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对于造型艺术的见解。因为十五世纪,绘画走向理论,具有现代意义。事实上,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于1435年发表的《论绘画》,首次将绘画上升为七艺之一,由此,阿尔伯蒂与古代传统背道而驰1。
一方面,他反对柏拉图,正如大众所知一样,认为在其《理想国》中,画家是荼毒心灵以及离经叛道者。另一方面,他反对先前明确提出的将绘画排出在外的七艺体系,因为绘画隶属于手工业并且可以以此为生。阿尔贝蒂进行着双重探索。第一,他具体阐释了透视法的原理;第二,他向我们展现了绘画的精神特性。柏拉图已表明,看远处较小的物体证实了视觉的欺骗性。透视理论正是阿尔贝蒂对于这个问题的回应以及对于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驳斥。
1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论绘画》法语版(De Pictura,1435), Macula, Dédale, 1993

接下来重要的一步便是对于造型艺术的理解,与一部传记息息相关。乔尔乔·瓦萨里,毫无疑问,我们称其为艺术史之父,他努力凸显了艺术的存在特性。他于1550年(译者注:已改为实际出版年份)首次出版的《艺苑名人传》,涵盖了我们现今仍在使用的论说艺术的基础词汇:艺术家的天赋、才华被埋没的大师的苦痛、绝望而忧郁的画家2。对于瓦萨里而言,外部的生活和艺术紧密相连。艺术家的崇高不仅仅通过其内在作品体现,还与外在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可以用一句格言概括:如此人生,如此杰作。这个观点比展露出的还要精彩。倘若没有先前建立的生平与作品之间的联系,十九世纪的唯心主义哲学便无法发展“天才论”美学。从此艺术便无法存在,除非与特立独行的品格相连。
此外,瓦萨里介绍了disegno的艺术范畴。据他而言,绘画、雕塑和建筑都取决于素描,尤其是包括设计图纸以及造型艺术家想象外形的能力。针对瓦萨里突出强调素描在造型艺术中的源头共通性,存在着一场艺术理论纷争,意大利人称其为paragone。
这场旷日持久的艺术间的修辞和理论辩驳传统直到1766年在德国才得以终结,即莱辛书写的《拉奥孔》3。在他的文本中,莱辛得以区别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并且证实了所有艺术均具有表现描绘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决定了其美学效力。比如,文学可以刻画拉奥孔的嘶吼,因为他倏然而逝。正相反,绘画和雕塑中,应当戒除此种表达方式,因为否则的话,这位特洛伊祭祀将永不停歇地在喊叫,与我们的审美感知相抵触。最后的争论便在这简练的概览中画上了句点。
鉴于刚刚所说,正如绘画之于文艺复兴一样,我们应该探索电影初期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期的历程,和先前介绍的已经建立的唯心主义美学并无瓜葛。不可否认地,正如电影出现前不便的摄影术一样,需要照相机拍下以及放映机投射才得以展现。设备决定了电影的负面性,而电影应当作为个性写作的风格载体。对于第一篇电影理论而言,从根本上来说,应当有两种可能性:或与之前已存在的艺术范式相似,或另辟蹊径,开创新路。
2乔尔乔·瓦萨里, 《由契马布埃至当代最优秀的意大利建筑师、画家、雕刻家的生平》,1991版
3戈特霍尔德·埃弗拉伊姆·莱辛,《拉奥孔》,1983年法语版

六种艺术找寻第七艺术
正是乔托·卡努杜于1923年撰写的《第七艺术宣言》,其中将电影尊称为综合六种艺术的“第七艺术”,并且表明,认为电影才是作为真正意义上所有传统艺术的灭点。他以乐观笔调写道:“自此以后,我们急需电影以此来创造通向其余门类的总括的艺术。”4
毫不谦虚地,在这位意大利的思想家带来的最初的简短论文中,为了描述电影,拾得了“第七艺术”的绝妙表达,使得大众都欣然接受了这个叫法;他的全新美学体系建立了坚实的根基,终结了“混乱的窘境”;并且他认为,再次解释根基是十分必要的。
卡努杜建立的体系构建了艺术的分级制度。建筑和音乐是艺术的“母题”,二者在任何时候都使得人们可以刻画形象的生命并且为后世珍藏。创造此类艺术的原因便是人们对于强大权势的崇拜并且认为自己也可作为从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在此意义上,艺术的根本任务便在于超越或自我超越,被卡努杜称作“忘却美学”。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他设想了随后的模式:建筑诞生于史前人类建造的第一间茅草屋;音乐则脱胎于抑扬顿挫的声调和此起彼伏的踢踏声。完善陋室的欲望体现在物品中,重要的内心则依附于绘画和雕塑。当远古人类能够通过舞蹈清晰表达内心所想时,诗歌便应运而生。
根据卡努杜的高效又易懂的大胆思辨,他知道雕塑和绘画与音乐、舞蹈、诗歌相悖。归结到电影的角色上,则是将所有艺术融合于一个总括的作品中,正如威廉·瓦格纳所写的歌剧一样。
在我看来,这位意大利的理论家暗自援引了这位德国作曲家(译者注:指瓦格纳),不断地在其所写文字中强调歌剧的综合性。事实上,瓦格纳先前已经提及艺术形式间的合作必然性:“现今,任何一门艺术都不可在单独割裂后创造新的形式。确实,不仅对于造型艺术来说,而且还针对舞蹈艺术、乐器演奏艺术以及写作。这些都在最大程度上于总体的作品中发挥他们的效能后,才可以最终创造出新的形式,即歌剧(……)5”根据瓦格纳,只有在总体作品中,才能够体现经典艺术的最大意义。

针对电影,卡努杜重新采纳了这个观点。在最后的思考中,当他起草了关于现代生活所有层面的一体进程时,他的设想具有完全的乌托邦性质。在这其中不仅仅是艺术,还有其余所有的归于一个全新的统一体之中:“我们的时间与内外部的活力不相容;与内在外在世界的全新创造不可并存;与延续到我们的繁衍能力不能兼容:肉体灵魂、物质精神。我们的时间总括了人生经历,被合成为神圣的冲动。我们综合了所有的实际生活以及情感生活。我们将科学与艺术联姻。我想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发明,而并非局限于科学的冰冷数据和艺术的崇高理想。正是电影,将二者交融运用,为的是捕捉和定格节奏与光影。”
这段文字在卡努杜解读新的黄金时代时到达神化的顶峰,先前我已经敲了警钟。我不了解还有其它任何文章比该篇更加期待第七艺术的。在这个设想下,除了暗含的唯心主义,还触怒了神学以及政治层面。正如电影随后指涉的那样,正如电影可以弥补现代生活增长的浪费现象以及调和人与环境的矛盾那样。
尽管卡努杜有些“夸大其词”了,他的文章蕴含了一种处于二十年代关于电影争论漩涡中心的美学观念,总和的艺术究竟是什么?文章强调了电影的归纳和概括能力:“第七艺术调和了其余艺术;”然而这种热情使得卡努杜忘记为我们指明他是如何设想此类影片的创作过程的。我们将望见才华横溢的创作者实现这个挑战,抑或是总和的艺术也可以作为集体作品而同时存在呢?
4乔托·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1995版,p.8
5理查德·瓦格纳,德语真滴查不到我肝不动了

Émilie 翻译校对
于巴黎
20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