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跟着认知规律看书,让知识牢牢趴在脑子里!

低效学习:
我们的大脑中堆放着大量的建筑材料,此时我们想从中寻找一个水龙头是非常困难的
高效学习: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开始对知识进行编码加工,随着一个学习过程的进行,我们的大脑也慢慢建造起了一栋大厦,此时我们想寻找一个水龙头的路径就会非常清晰。
高效学习的知识是组块化的,既有大组块也有小组块,小组块里还有知识包,通过组块化的方式我们搭建起了知识框架,帮助我们去检索其中的某一个知识点。
组块:
储存于大脑中的小而紧凑的信息包,就像电脑中的压缩文件,经过大脑的信息加工之后,可以将信息碎片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整体
- 荷兰心理学家Groot做了一个研究,研究国际象棋的大师级选手和普通的A级选手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差距,Groot向两位研究对象呈现陌生的复杂棋局,呈现2-15秒后将棋局撤走,要求他们回忆棋局,结果发现大师可以回忆出整个棋盘,甚至精确到了棋的落子,而A级选手只能回忆出一半的棋局,但他们的记忆力和智商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Groot发现,大师们会把棋局加工成一个又一个动态的复合物,比如北斗七星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动态的复合物,当棋盘上呈现出了北斗七星的形状,我们不需要去记忆每个棋子的位置也能将棋局回忆出来。其实,在大师的大脑中大约储存着一万到十万个组块,因此他们的学习效率要高于普通人。
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高效学习者的大脑中,其实也储存了大量的知识组块,这也是他们与低效学习者的最大区别。
组块化学习的好处:
- 知识理解细而深
- 知识呈结构化、系统化
- 提升背书效率
- 考场答题,轻松提取知识
其实,有些考试得高分的同学,并不一定是他的智商有多高、记忆力有多好,而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组块。笔者我在备考的过程中呢,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背诵内容划分为一个一个的模块,比如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态度形成的内容,我会将态度形成的相关实验、理论和实操性措施都整理成一个专题,等我熟悉这个专题之后,每次一谈到态度形成,他就会像一个节点一样,发散出非常庞杂的知识树。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组块呢?
比如我们随机选取一段文字材料来学习,当我们刚刚看完或者读完一遍这段材料时,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只是形成了一个很浅的神经回路,我们对这段材料也只有一个浅浅的印象,因为此时这段材料还只是零散的知识碎片。那么我们如何将一段陌生的材料形成组块呢?
- 分层。首先,我们可以根据文字材料的核心意思将其实现分层;
- 强化记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大脑中想一遍,假设自己大脑中有一个小人在进行着这段材料描述的工作,来实现对知识的精细化加工,当然你也可以尝试将文字内容和自己或自己的经历产生关联,这样你对它的记忆强度就会更深,这也是心理学里的“自我参照效应”。
- 实操练习来检验学习效果,也可以采用“费曼学习法”——以教代学,通过向自己讲述一遍的方式来巩固一遍学习内容。
此时,我们就在大脑中形成了关于这段知识的小组块。
那么我们如何形成更大的组块呢?
小组块和小组块之间并不是简单相加的堆砌关系,我们需要去思考一下可以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将组块和组块联系起来,比如根据时间线也许可以分为前、中、后期,或者由特殊到一般等等,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着普遍联系,通过寻找组块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对知识做了进一步的精细加工,而神经元之间的联结相比于第一遍学习时也更深了。
在这个过程中,相比于最初毫无章法堆放的建筑材料,我们已经慢慢地建造起了自己的知识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