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计划#040 观众和故事的纽带

故事和生活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生活的某个片段或者某个角度值得被当做故事给别人讲述?
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或一个动物,为什么可以成为一个故事的主人公,这本书中,罗伯特•麦基认为:
1、主人公是具有意志力的人物。即便是懦弱麻木他也得是有内在动力来驱使这些行为。
2、主人公必须具有自觉的欲望。主人公知道他自己想要什么,才能驱动情节。
3、主人公还可以有一个自相矛盾的不自觉欲望。他以为他想的到这个而其实他想得到的是那个。
4、主人公有能力令人信服地追求其欲望对象。
5、主人公必须至少有一次机会达成欲望。
主人公有意志和能力追求其自觉或不自觉的欲望,一直到线索的终点,一直到背景和类型所确立的人类极限。
我想到了一些看上去就是简单记录了生活的一小段,平静又真实的电影,比如《天水围的日与夜》《海街日记》,看上去绝对没有那些英雄电影,励志电影那么有明确的欲望和目标感,但是人物的内在欲望的张力都是很强的,努力的让生活平静下来也是一种欲望,在设定的框架里竭尽所能的达到目标,即便最终没有达成,是悲剧或开放式结尾,也要做到极限,让人有“那确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或者“这样也好吧”的感觉。
所以接着就谈到了故事和角色的合理性的问题。
如果观众们走出影院后还在想象他们认为本应在我们给予他们的结尾之前或之后看到的场景,那么他们肯定定是不太满意的。我们的写作水平应该在他们之上。观众希望我们把他们带到极限,带到所有问题都得到回答、所有情感都得到满足的地方——故事主线的终点。
把我们带到这一极限的是主人公。他必须发自内心地去追求他的欲望,直到人类经验在深度、广度或二者同时满足的边界,以达于最终绝对而又不可逆转的变化。话说回来,这并不是说你的影片不能有一个续集;你的主人公还可以有更多的故事要讲。我是指,每一个故事都必须能够自圆其说。
主人公必须具有移情作用;同情作用则可有可无。
同情是指可爱。观众会喜欢这样的主人公,希望和ta做朋友,做家人。移情是指“像我。观众会把自己的某个部分投射到主人公的某种特质或行为上,不自觉地想,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这么做,在相同的情境下,我也会想要得到同样的东西,在那一认同的瞬间,观众突然本能地希望主人公得到他所欲求的一切。麦基认为,这就是观众和故事的纽带,让观众认同一位主人公和ta生活的欲望的时候,其实是在为自己的生活欲望加油喝彩。
所以,对于一个好故事来说,移情是绝对的,同情就可有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