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光,成为光|志青春

本期导读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主人公:段振东,重庆师范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现服务于重庆市城口县明通初级中学)。

大一时,刚满17岁的段振东迎来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选择:一边是机会难得的高校访学,一边是意义不同的大凉山支教。
“我本身也是从贫困中走出来的,所以特别想帮助山里的孩子们,引导他们努力学习、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段振东说道。带着这样的信念,他主动放弃访学机会,借助奖学金、勤工助学、省吃俭用等筹集到的钱,毅然前往大凉山深处支教。他羞涩地说道:“为了省钱,有段时间我把学校各个食堂的馒头价格都摸得一清二楚,每次吃饭都选择到价格便宜的食堂去吃。”

但是到了大凉山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大凉山属于高原山地气候,中午暴热、夜里下大雨是常态。由于住宿条件有限,一个小屋里挤着几个人打地铺睡觉,时常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迷迷糊糊中还能收到虫子在脸上蠕动的“惊喜”。

除了睡不好,很多时候还吃不好。支教点的蔬菜需要从城里送过来,运费往往比菜还贵。实在没有菜吃的时候,他就用热油淋到辣椒面上做成红油拌饭吃。在支教结束时,由于长期吃辣椒,加之睡眠不足,他长满了口腔溃疡。

“上课时,与学生感觉没什么代沟,课堂氛围都比较轻松活跃,大家的学习劲头十分足。”段振东说道。那段时间,他负责教授高二地理和初二数学,以及低年级的科普课。在他看来,最让他自豪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的教学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激励孩子们勇于逐梦,让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所进步。而支教期间孩子们的那份爱、团队的友谊、支教过程中收获的成长,也成为了让他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支教结束后,他推动实施的爱心交“一”公益筑梦项目,现已为大凉山的孩子们捐赠书籍1000余册,并协助在当地设立公益书屋。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段振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大学本科学习生涯中,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并取得良好成绩。
虽然刚进大学时,段振东成绩靠后,但他通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成绩获得突飞猛进,社会实践也是收获不少。在校期间,他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荣获第一届全国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带领团队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重庆赛区一等奖。他说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这些充满泪与笑的奋斗过程中,我收获了成长进步。我深知,只有努力奋斗、勇于实践,才能更好锻炼自己,才能为将来担大任打下基础。”

2021年5月,重庆大学第十七届“挑战杯”重庆市赛区决赛答辩现场
“学校图书馆成为了我学习知识的最佳场所,我连续六次获得一等奖学金;成为研支团队长……都是我美好的大学回忆。我将带着奉献的初心,继续为山里孩子带去知识,为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学校基层就业出征仪式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的段振东自豪地说道。


“立足三尺讲台,扎根基层教育;践行志愿精神,履行支教义务;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人民,在西部支教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作为重庆师范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段振东在出征仪式上庄严宣誓。现在他已在重庆市城口县参与乡村教育志愿服务,正在用实际行动继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如今,作为一名研支团志愿者,在基层教育中,他努力服务城口、融入城口,把青春和汗水洒在巴山渝水,为城口教育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曾经追逐光的他,现在已成为孩子们心中闪亮的光芒。初心莫忘,一路向前,他和研支团的故事仍在继续……

End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微信公众号“重庆共青团—青年志愿者”
编辑:冯子芯(山东大学)、雷铭宇(湖北工业大学)
制图:李 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插画:千库网
责编:王倩倩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