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室温超导话题下的“乐子人”现象
近期关于室温超导,可谓是沸沸扬扬。先不论它在科学界造成了多大的震动,但是仅凭在媒体上的各种令人惊讶的反转又反转,便足够令人称道许久了。
而在这种环境下,除了学术界相关人士,不可避免地参合进来了很多对学术界不甚了解的普通人。根据笔者这些天在各个b站、知乎、贴吧微博等媒体平台的观察,参与讨论的非学术界相应专业的普通人群中,有支持者(支持者中可以细分出见证历史者、乐观相信者,谨慎支持者)、反对者(反对者中又可以细分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反对一切炒作者、反对盲目炒作者)、科普者、乐子人等。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打算浅谈一下自己对“乐子人”现象的一点思考,供大家一哂。
这里的乐子人是指:“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仅看热闹并以此为乐”的人群。笔者认为所谓乐子人行为,便是普通人在跨越媒体与学术这两种不同认知体系框架的过程中,认知层面难以协调二者之间的冲突,而被迫遭到重塑,在无法找到合理解释的情况下,进而产生的一种自嘲、自我安慰的心理补偿行为。
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学术的认知体系中,对于室温超导这种严肃的科学问题,在掌握一定的知识/信息之前,不应该随便下结论。并且,在学术界,互相证明证伪都是很正常的。当然,学生为了保毕业发一些不痛不痒的水论文也是被默许的。只要不去硬冲顶刊,学术不端,水论文也不是什么原则性错误。
那么为什么要说,学术与媒体的认知体系冲突造成了大量所谓的乐子人的产生呢?这里需要分析一下媒体认知体系和学术认知体系的区别。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术和媒体二者有其相通之处。比如媒体需要爆点,学术论文需要创新点,二者都需要讲故事的能力。但是媒体和学术毕竟是不一样的,在媒体的认知体系下,一个新闻假如一而再再二三的反转,那么就可以被理解为有人在搅浑水/炒作等,但是,学术或者说科学本身和媒体是不一样的。
对于科学问题而言,大多数时候就其本质都是允许甚至鼓励观点交锋和辩论的。今天出一个结果否定一种观点,明天出另一个结果再否定之前的理论,都是很正常的。人类的科学也是在这样不断的证明证伪当中发展而来的。
至于乐子人,在ta成为乐子人之前,一定是属于“科普者”以外人群中的一员,即支持者或反对者。大部分情况下,属于支持者或者反对者中相对靠前的部分。
具体来说,在秉持媒体认知体系的前提下 ,ta首先会根据看到的第一个媒体,坚定地持有一种观点,肯定的或者否定的。接下来ta会在和另一方观点的大量争论中,不断做出“保证”、“许诺”、“威胁或者被人威胁要记录言论制作合订本(言下之意是尘埃落定后以此为依据嘲讽对方)”。然后在一而再再二三的反转中逐渐失去对原有观点的信任。但是人的自尊心是不允许ta承认(自认为的)“错误”的,在无法找到答案的情况下,进行自嘲或者嘲讽就是一种很好的排解心理压力的办法。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变相的阿Q精神。有所不同的是,这样的乐子人精神要更加积极、娱乐化一点。不过主要相同点并无区别,即在无法协调认知体系冲突情况下的一种自我安慰。
讲完了乐子人的来由,不妨再进一步探讨一下乐子人的去路。
某种情形下,乐子人可以通过学习相应知识或者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办法,重塑自己的认知体系,即将自己的认知体系从媒体认知体系中跳脱出来,全部或部分地转换为学术的认知体系。进而弥合认知体系的不协调,获得对事物更深刻的理解。
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ta会在成为乐子人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对于类似原本自己的支持者/反对者的优越感,进而促使ta主动停留在乐子人状态,以维持这种优越感。
这样的优越感,可以称之为“信息差”优越感,即“你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因为我是过来人”,这样通过刻意对他人在信息获取能力上的贬低,就可以获得一种优越感。其本质是一种虚张声势。
停留在乐子人状态的时间或长或短,乐子人状态通常会随着事件的结束都而慢慢消失。如果没有在这种状态消失前修正自己的认知,在接下来的其他事件中,这样的人依旧会重复上面所说的变成乐子人的流程,直到生活的压力让ta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做这样的事情,才会告一段落。
====本文的总结:由ChatGPT完成=====
文章内容总结:
本文主要探讨了近期热议的室温超导话题在媒体上引起的广泛关注,以及其中涉及的不同人群态度,尤其是一种被称为“乐子人”的现象,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 室温超导的热议:近期,室温超导话题在科学界和媒体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很多的反转和令人惊讶的消息。
2. 不同人群的态度:
- 学术界相关人士
- 普通人:包括支持者、反对者、科普者和乐子人。
3. 学术与媒体的认知体系差异:学术界对于科学问题持有严肃、谨慎的态度,而媒体更重视爆点和叙事,这导致了公众的误解。
4. 乐子人现象:这种人群对室温超导没有明确的支持或反对态度,他们主要是为了看热闹,寻求娱乐。这种行为可能是由于他们在理解学术和媒体之间存在的认知体系差异时产生的心理冲突,从而采取的自嘲和自我安慰方式。
4.1 乐子人的形成:乐子人可能最初是支持者或反对者,但受到媒体和学术之间的认知冲突影响,逐渐变得自嘲和寻找娱乐。
4.2 乐子人的去路:
- 有些乐子人可能会转变态度,通过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来弥合自己的认知体系差异。
- 但更多的乐子人可能会沉浸在一种“信息差”优越感中,他们会刻意贬低他人,以此获得优越感。
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公众如何在学术与媒体的不同认知体系中形成不同的态度,以及“乐子人”这一特定群体的产生、特点和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