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性的婚姻该继续么?
没有性爱的婚姻是难以为继的。
看到它想到的第一句话是:柏拉图的乌托邦,理想之地。
但是,真的存在这样只谈理想不谈性的地方吗?
没有性爱的婚姻是难以为继的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继续的!
弗洛伊德曾经在人格的发展中提到过:人的所有的行为动力都来自于力比多。
什么是力比多(libido)呢?
简单来说就是性力。当然这里的性并不是单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
精神分析学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没有这种驱动力,生活会失去颜色、失去刺激、失去动力。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从很小就在寻找力比多,寻找性高潮的活动,虽然这里并不单指性生活,但是其目的是一致的。
例如:弗洛伊德在他研究中所提到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的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
口唇期(0-1岁)。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嘴部活动来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肛门期(1-3岁)。在这一时期,力比多的投放部位转移到肛门,儿童主要通过大小便排泄时所产生的刺激感获得满足和愉悦,有些儿童会表示出喜欢抹或者玩粪便。
性器期(3-5岁)。力比多的投放部分是性器官,儿童会喜欢触摸自己的生殖器官,通过对生殖器官的刺激和幻想来获得快感。“恋母情结”、“恋父情结”也在这一时期建立。
潜伏期(5-12岁)。活动兴趣转向外界,力比多的主要表现为探索世界、发展友谊,寻找更快乐的活动。
青春期(12-20岁)。青少年的生理开始成熟,力比多的投放对象转移到异性身上。在这一阶段,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从这样的发展阶段来看,人的发生发展不正是寻找快乐的过程吗?由模糊到具体,由意向到写实,活着追求原始快乐而已。
正如弗洛伊德发展过程中所提到的:【力比多】的这种快乐在成人之后变得具象、现实,他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在长大后,本我的快乐是那么的难得、可贵,以至于常常会有一些功成名就的人蛰伏于此。
【而婚姻,是两个人的港湾】
如果在港湾中我们并不能释放自我、打开自我,回到家里仍然要带着一身铠甲,那么,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们才可以卸下伪装,寻找本我的快乐呢?
我并不想要这样的生活。
社会对人的要求已然如此高,道德约束和社会规则已经压得自我喘不过气了。当你稍微想放纵一下的时候还要被现实原则所压制,为什么还要为难自己?
【婚姻中两性生活本是义务】
通过性,活跃夫妻关系,合理合法的寻求原始的快乐,让自己可以从两性中解脱自我,不带道德感的退行到动物欲望。
而没有性参与的婚姻,没有这份原始的刺激,当你每次向“爱人”靠近时,他的退缩、拒绝和不回应,这些都将以冷暴力的形式回馈到你的身上。
在刚开始被拒绝的时候,你可能会想,没关系,他可能只是累了。
但次数向上增加时,不知道你会不会开始这样:
“我是不是没有魅力,吸引不了他”
“我的身材不够火辣、赘肉太多了”
“他是不是不喜欢我(他讨厌我到不想跟我上床)”等。
.......
这样情况下的你,快乐吗?这样被否定下的你。
婚姻中无法都得到滋养的你,如何拿出生活的热情面向工作呢?
当然可能会有人说,婚姻中我们有爱情。是啊,爱情饮水饱。
斯滕伯格说,爱情有三个成分:激情、亲密和承诺。

编辑切换为居中
他说没有“亲密”的爱情是愚蠢的爱情,只会发生在类似一见钟情的时刻。当激情褪去时,用什么来让你的爱情保鲜呢。
感受过美好亲密关系的人会知道,两个相爱的人,会想要看见对方,会有着时有时无的无意识触摸行为,会想着去感受对方的体温、对方的酸臭、对方的神奇。。。
同时,这种无意识的接触会让随之而来的性生活更加奇妙,而满意的性生活作为浪漫爱情的基础,也是爱情关系未来发展的强化剂。
完美的爱情会让人沉迷。其感天动地的能力让人信服。
但,完美的爱情不常有,愚蠢的爱情常有,无爱的婚姻更加常有。
爱情已经很难获得,有性的婚姻也不配拥有吗?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
人,是在自我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与发展的。而不是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迷失的。
生命存在之时,我们都在寻找活着的意义。
而这种意义不仅仅停留在乌托邦的共鸣里,更有生理上的契合。
来世这一遭,何必委屈自己。及时行乐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