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一)

2020-10-28 23:59 作者:YUKI奏  | 我要投稿

第一编  希腊哲学

第一篇 自然哲学

第一章 早起希腊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希腊哲学史

希腊学史指的是起源于希腊世界并在其中发展的文化的演进。

包括希腊人自己的体系以及产生于希腊文明盛行于雅典、罗马、亚历山大或者小亚细亚表现希腊思想基本特征的体系。

 (Tip:哲学英文单词诞生于拉丁文或者希腊文,其中包含对于智慧追求的含义。从西方的角度来说,希腊文化孕育了大量的哲学思考,虽然并非哲学完全起源于希腊,但是其影响力而言希腊的确是极具代表性的。希腊哲学史代表了早起人类对于问题的探索,也是认知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开始。)


第二节 自然和社会条件

自然条件:(1)多山的希腊半岛(2)天然港口众多。

社会条件:(1)殖民地分布广(2)殖民地与众多不同民族接触且与宗主国保持联系(3)城市兴起,财富积累,分工加细。

 (Tip:自然条件产生影响民族性格的环境,社会条件提供多样性样本并且为能够专心思考与研究的人群诞生提供可能。)


第三节 政治

本土和殖民地的希腊城邦的政治兴衰,共同特征:从部落首长制、经过贵族政治到民主政治。

 (Tip:对思想的探索引发政体的变化,对政体变化的需求引发思想的进一步探索。)


第四节 文学

新运动是启蒙文化的朕兆和原因:它是对传统事物日益增长的思考和批判的外在表现,发源于反抗旧制度和要求改革。

个人正在开始分析和品评人生,他不仅过生活而且对生活有所思考;他不再满足与表达其民族通常的概念和理想,而是被激励着去提出他本人伦理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思想和希望。

 (Tip:人民逐步从生活中观察生活,描述生活,总结生活,最后思考生活。)


第五节 宗教

最初希腊宗教采取自然崇拜的形式,后来发展为多神教。

思考和批判的精神发挥作用,使宗教带有伦理和理性的色彩。

思考荷马所描写的神仙的性格和行为,精炼道德意识,其结果就形成了关于奥林匹斯的比较纯净的概念。

人们开始思索传统的神话,追问这些神仙是怎样产生的;他们用传统的神话作思索的基础,试图粗浅地解释万物。

赫西俄德的《神谱》,是神仙的原始系谱或神谱最古老的范例。后续还有公元前540年锡罗斯岛的弗瑞库德斯的《神谱》和奥甫斯的创世说。

试图解释万物之起源,不是采取我们所了解的科学的和逻辑的思考的方式,而是求助于诗人的想象和通俗的神话。诗人追问他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并根据简单的日常经验做出解释,认为那是生殖或人类意志所造成的:黑暗的夜晚相结合而生白昼;天和地相结合而生河。

 (Tip:这样想来,从原始宗教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思考体系,与借助宗教对世界的探索,与未来经院哲学与从哲学视角探索世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第六节  哲学

神谱虽然不是哲学,却为哲学做了准备,即作某种解释的愿望。

神谱学和创世说试图用理论来说明神秘的世界,世界被设想为掌管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事件的主宰者的起源。

这些理论不能满足进行推理的理智的要求。

只有以理性代替幻想,用智慧代替想象,摒弃超自然的动因作为解释的原则,而以经验的事实作为探究和解说的基础,这时才产生哲学。

公元前六世纪在启蒙时代出现的哲学,就是探究精神的自然成果,这种精神反映于希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Tip:所以说,当思考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没有办法停止了。开始思考就是名为探索的第一个齿轮,咬合之后带来的整体反映无法停止,推动着探索精神不断的前进。)


第七节  希腊哲学概观

希腊哲学从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开始。

最初主要是对外在的自然感兴趣,只是逐渐地转向内部,转向人类本身而带有人文主义性质。

第一大问题:什么是自然,因而什么是人类?

第二大问题:什么是人类,因而什么是自然?

从自然到人类这一兴趣的转移导致人类精神问题的研究,即研究人类思想和人类行为,研究逻辑、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和诗论。

后来注意力更特别集中于伦理问题:什么是至善?什么是人生的目的和目标?

最后,上帝和人同上帝的关系问题,即神学问题。

(一)智者学派以前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585年到公元前第五世纪中叶,提出了第一个大问题。

最早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注意自然;

大半是活物论的:认为自然能够活动而有生命;

是本体论的:探索事物的本质;

主要是一元论的:试图用单一的原则来解释自然现象;

是独断的:天真地设想人的思想能够解决宇宙问题。

(二)第五世纪的智者学派时期是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对人类思想能够解决世界问题逐渐发生怀疑,同时对传统的思想和制度相应地缺乏信仰。

注意研究人的问题,却有必要比较彻底地研究知识问题的行为问题。

(三)苏格拉底时期是重建时期,从公元前430年到公元前320年。

苏格拉底维护知识,对抗怀疑论的袭击,努力规定善的意义,从而为伦理学铺平了道路。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这基础上建立起唯理的认识论(逻辑)、行为论(伦理学)和国家论(政治学)。同时建成广博的思想体系(形而上学),用思想或理性或精神来解释宇宙。

这种哲学是批判的,因为它探索了知识的原理;

是唯物主义的,因为它肯定理性有追求真理的能力;

是人本主义的,因为它研究人;

是唯灵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因为以思想作为解释实在的主要因素。

就它认为物质是占第二位的因素而言,它是二元论的。

(四)最后的时期,从公元前320年到公元529年查士丁尼皇帝封闭所有的哲学家的学院位置,被称为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1)斯多葛学派芝诺和快乐主义者伊壁鸠鲁所研究的首要问题是行为问题:什么是有理性的人类努力争取的目的,即至善?

伊壁鸠鲁学派认为是幸福,斯多葛学派认为是有德性的生活。

前者认为这种知识能够破除迷信和愚昧,有助于增进幸福;

后者认为这种知识能够教诲人认清,他生存于有理性的宇宙中,应当履行自己的职责。

伊壁鸠鲁学派是机械论者;据斯多葛学派来看,宇宙则是神圣理性的表现。

(2)神学运动发源于亚历山大里亚,是希腊哲学同东方宗教接触的结果。它发展的最高形式是新柏拉图主义,它力图把世界说成是从超绝的上帝流出的,而上帝则是万物的根源和归宿。

(Tip:希腊哲学早起将通过几次视角的变换,从原始宗教到自然主义到人本主义到理性主义然后再一次转向神学的变换。这一段时期的确将如今都在探究的哲学问题基本进行了囊括。

结合《人类简史》,不难想到人类第二次的认知爆发的假设。人类第一次的认知爆发增加人类之间进行沟通的信息量,通过信息建立起早起的人类部落并帮助人类完成了合作。

而第二次的认知爆发帮助人们开启探索的道路,将目光从生存转向生活,从第一视角的参与到第三视角的总结和新探索。

而希腊时期的哲学则是西方世界第二次认知爆发的经典景象,同样与政治诉求有关,但是与中国同一时期的思考方向完全向左,只能考虑生活环境带来的局限性与方向性的可能性。)


第二章  前智者学派哲学的发展

爱奥尼亚物理学家真正表现出思辨的冲动,他们企图用自然的原因来说明现象,而不求助于神话的事物。

他们追问:什么是组成世界的基本材料?并依据感官知觉做出答案。

借助单一的原理,即一元论,

他们力图解说不同物体的性质及其变迁,这就是原始质料的转化。

观察表明,各种实体都可以变成其他实体,所以原来的元素一定已经同样转变成当前经验世界中不同的实体。

所有早期的希腊哲学几啊都隐含地肯定实在是有生命的:原来的实体内部都拥有运动和变化的起因。(活体论)(Tip:活体论与泛灵论之间的关系呢?)

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大注意感官知觉的实体,而注意宇宙万物间的关系、秩序、一致或和谐。

把数看做实体,认为是万物的基本原因。(Tip:期待第四章,这应该算是数学发展的重要一步了。)

赫拉克利特把一个生气蓬勃的实体(火)看作基质,但是他有意识地突出变化的事实或生成,把它看作重要的事情。

他认为,世界不断变化,一切事物都处于流动的状态,事物没有正的永久性。世界上有一理性掌管其中发生的事件。

埃利亚学派注意变化的概念,不过他们摈弃它,视之为绝对不可设想的。

一种事物不能变成它本身以外的其他事物。凡现在是什么样的东西,一定保持是什么样的东西;实在的重要特征就是恒常性,而不是变化。

恩培多克勒认为绝对的变化时不可能的;就变化的真实意义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任何别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产生于无,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无;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另外一种绝对不同的东西。

他主张事物是会变化的。不过这种变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恒常的元素或分子,元素或分子结合起来构成物体,就是生成;物体的各个部分分裂开来,则是衰颓。

任何东西都不能绝对真正的生成、变易或消失;世界上只有恒常不变的元素能够并且确实在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

原子论这在原则上接受恩培多克勒的新观点,但是其假定有无数微小不可分割、称为原子的物质分子,这同土、气、火、水相比是更基本的东西。

他们认为运动是原子本身所固有的。

阿那克萨哥拉假定有无数基本的性质,并采用了这些元素以外的心灵的观念,以解释其运动的起源。

智者对所有这些理论都抱否定态度,断定解决宇宙问题的尝试是徒劳无益的,其理由是,在这个领域里不可能取得确实的知识。

 (TIP:对世界的认识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以及其后续思想带来对物质世界的启发性。智者学派前的思考方向主要针对了自然世界,属于一种自然主义的思考,这种思考为后来自然哲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原子论的设想,更是一定程度上为后续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提供的方向。)


第三章  实体问题

第一节  泰勒斯

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死于公元前554年到公元前548年之间。

泰勒斯以一个政治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希腊第一个哲学家而著称。

其重要性在于直截了当的提出哲学问题,在回答问题时不牵扯神话中的事物。

他大概观察到生命所需的许多因素都含有水分,因而推断说水是原始的要素。

同所有的早期希腊哲学家一样,他明显地把自然看作是有生命、能活动、行动和变化的。

泰勒斯肯定万物不仅生于水,而且复归于水。他设想水为一种黏质物能够圆满地说明固体、液体和生物的起源。

(Tip:从一个角度上来说,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地球上同样也是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海洋,但是在泰勒斯的年代,并没有高精尖技术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观察的方式获取一定的物质世界的真相。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这种思考有一种见微知著的感觉。)


第二节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生于公元前611年,死于公元前547年或公元前546年。

他的论文《自然论》只有残简断章留下来,这是希腊第一部哲学著作,用希腊文写的第一步散文著作。

(1)万物的本质或要素不是像泰勒斯所设想的水,因为水本身还必须加以解释,而是无限,即一种永恒不灭的实体。

(2)万物由它构成,又复归于它。

(3)所谓无限,是一种无穷无尽充满于空间的活泼的质料,但是他未明确规定其性质,因为他认为一切属性都是从它产生的。

(4)它是无限的,据他天真地推断,如果不是这样,它在创生万物时就会消耗殆尽。

意义:

第一,他试图把泰勒斯认为是原质的因素解释成为演化出来的东西。

第二,他试图描绘变化过程中的一些阶段。而且他似乎有了某种物质不灭的观念。

他那独创的生物学说是进化论的先驱,他的天体论在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Tip:有万物之上OVA那味儿了。但是这个思想意思好像就是空气?无穷无尽充满于空间,到那时似乎灭有强调理性的作用,可能更多的还是一种无自主意志的存在。)


第三节  阿那克西米尼

阿那克西米尼生于公元前588年,死于公元前524年。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

他认为事物的原始基质或作为基础的实体,是太一和无限,但是它不是不明确的:它是空气、蒸汽或雾。

通过稀释和凝聚的过程万物产生于气。

一切其他的东西都是由这些东西组成。

运动产生变化,而运动是永恒的。

米利都学派的后辈有希波(公元前五世纪)、伊德乌斯和阿波龙尼亚的第欧根尼(公元前440-前425年)。

(Tip:水是对人生活的观察,同样气也是如此,能够在没有科技发展的情况下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同时作为万物的基质的假设。非常好奇思考过程,可惜缺乏一手资料。)


第四章  数的问题

第一节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特别注意形式或关系问题。对可计量的数量关系感兴趣,开始思索世界的齐一性和规律性问题,试图以数为实体,把它看作是万物的基质,从而说明这个事实。

毕达哥拉斯建立了一个据称抱有伦理、宗教和政治目的的社团。

理想是要在其门徒中间发扬政治品德,教诲他们要为国家的利益而活动,使自己服从整体。

强调道德训练的必要性:个人应该懂得约束自己,抑制情欲,使灵魂旷达;应该尊重权威,尊重长者、教师和国家的权威。

 (Tip:这个有点类似于墨家学派的味道。墨家学派物理很强,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很强,注重理性和奉献的学派是否与其理科特性具备关联?)


第二节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

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量度、秩序、比例和始终一致的循环,可以用数来表示。

论断,没有数就不会有这样的关系和一致性,就没有秩序和规律。数一定是万物的基础,数一定是真正的实在、事物的实体和根基,一切其他东西都是数的表现。

毕达哥拉斯学派精心研究数中可以发现的无穷的特征,把这些特征赋予整个宇宙。提供了一个有十对对立面的表格:有限与无限,奇数与偶数,一与多,左与右,男与女,静止与运动,直与曲,光明与黑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从一到十每个数都有其特征。

物体的线与面呗认为是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因为没有线与面就不会有物体,而没有物体,却可以设想有线与面。

爱情与友谊可以用数字“八”来表示,因为爱情和友谊是和谐,而八个音度是和谐。

(Tip:早期的数学研究,但是与现代数学的很多内容和方向相去甚远,因此是否可以将其称为古代朴素数学,抽象了事物却没有深度站在抽象的立场上进一步的探究。但是不可否认这些思想在数学研究上的早期启蒙价值。)


第三节  天文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是球形,当中是中心火。行星由其所附着的透明活动的球体所推动,围绕中心火而运转。

因为十是完满的数字,一定有是个天体。所以在地球和中心火之间安置一个反地球,这反地球遮蔽地球使它不受中心火设限的辐射。

这思想为大约公元前280年萨摩斯的阿里斯塔尔库斯所建立的古代太阳中心说铺平了道路;希克塔斯和艾克凡图斯宣称地球围绕轴心转;赫拉克利德斯把行星的运动同太阳的运动联系起来;阿里斯塔尔库里斯断定太阳不是围绕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

 (Tip: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天文学的观点一部分符合现今的研究结果,但是另外一方面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但是恰恰是这些幻想为后续对真相的探索铺平了道路。有点类似于脱离神话答案而研究世界真相的感觉。)


第五章  变化的问题

第一节  永恒和变化

爱奥尼亚物理学家关注事物实体的性质,其次是变化或变易的问题。指出万物如何由他们所设想的原始的统一体中生成,而又复归于它;这些实体如何转化还原到原始的基质。一切实体转化理论中都含有这样一种思想,就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绝对地生成或消灭。

赫拉克利特对世界上变化的事实有很深的印象,断言变化构成宇宙的真正生命,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永恒是虚幻事物貌似稳定,实际上处于无穷的变化过程中,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中。

埃利亚学派持有相反的观点,根本否定变化或变易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变化时虚妄的,只不过是感觉现象,而存在则是经久不变和永恒的。

(Tip:万物究竟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第二节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生于公元前535年,死于公元前475年。

“博学并不能训练头脑,如果能的话,它早就使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和色诺芬聪明了。”

他的著作只有片断流传下来,据认为有《自然论》这样通常的标题,分为三部分,即物理、伦理和政治。

一、对立面的统一

基本思想:宇宙处于永不止息的变化状态中。

“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而又新的水不断地往前流动。”

他选择了他所知道的某种最容易动的、永不静止的东西,作为他的原始的基质,这就是永生的火,有时他称之为蒸气或气息。

火是有机体根本的基质和灵魂的本质。

“因为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一条路。”

“万物变成火,火变成万物;正如货物换成黄金,黄金换成货物一样。”

原始的统一是不断地活动和变化的,永不停止。它的创造是毁灭,毁灭是创造。

每一种东西都这样变成它的对立面,因此每一种东西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

每一种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

“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如果没有斗争和对立,世界就会消亡——停滞不前而毁灭。

“甚至一剂药不予搅动,也会分解成它的组成部分。”

对立和矛盾统一起来乃产生和谐。

“生与死,醒与睡,少与老,是同样的东西。后者变化,就成为前者,前者变回来,则成为后者。”

二、理性的规律

宇宙进程不是偶然的或随意的,而是依据“定则”。

“事物的这一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一直是、现在是、将来也永久是永生之火,按照定则而燃烧,有按照定则而熄灭。”

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常驻或保持不变的,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即逻格斯(the logos)。

原始的基质是唯理的基质,它有生命,有理性。

“只有了解那引导万物、使之流转于万物之间的智慧,才是聪明。”

三、心理学和伦理学

人类的灵魂是普遍之火的一部分,并由它所滋养。

感性知识不如理性,眼耳的见证不可靠。没有思考的知觉不能给我们揭示隐秘的真理,这种真理只能由理性发现。

人类必须服从普遍的理性,服从流行于万物中的法则。

“言谈明智的人必须牢牢坚守万五中普遍的因素,像一个城市坚守法规一样,而且应当格外坚定。因为一切人类法规都由神圣的法则所滋养。”

“虽然理性是共同的,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却表现出好像他们独有的知性那样。”

道德意味着守法、律己和控制情欲;这就是根据唯理原则来约束自己。

“人民应该为维护法律而战,正如为维护安全而战一样。”

“品性是一个人的守护神。”

“扑灭放纵之情,应有甚于消灭火灾。”

“很难对抗情欲,凡是它想得到的它都要以牺牲灵魂来换取。”

“一个人如果最优秀,我看他抵得上一万人。”

赫拉克利特鄙视群众。

“尾随流浪诗人,以群氓为师,不知道多数是坏的,几乎没有几个是好的。”

人生充其量不过是悲惨的游戏。

“人生有如一个儿童玩跳棋;王国是一个儿童的王国。”

对宗教轻蔑。

“他们用血来涤除罪行,有如一个人已经跨入泥沼之中,要用泥浆来洗掉泥浆一样。如果有人看见他的样子,会认为他在发疯。他们想这些偶像祈祷,好像同屋子说话一样,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神灵和英雄。”

(Tip:可以看出赫拉克利特在对自身观点表达中包含尖锐的特性,这些尖锐可能与他悲观的思想有关。即他认为生活不过是一场悲剧的游戏。

赫拉克利特看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但是非常遗憾将对立统一的规律绝对化了,考虑到对立统一的绝对化,那么对立统一本来就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同时绝对也应当是对立统一的。

赫拉克利特对于战争和宗教以及群众的看法,虽然比较片面,但是以外有一点和符合如今互联网文化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对理性过于推崇和绝对了。) 


第三节  埃利亚学派

埃利亚学派认为事物的基质必然永恒、不动、永不变化。

学派真正的创始人是巴门尼德。

埃利亚哲学分为三个阶段:(1)色诺芬尼可以说是始祖,他以神学的形式来表述其基本思想。(2)巴门尼德把它发展成本体论,完成了这个体系。(3)芝诺和梅利苏斯是这种理论的捍卫者,是这学派中的辩论家。

一、神学

色诺芬尼生于公元前570年,死于公元前480年。

抨击盛行的多神论及其神人同形同性论,宣称神有统一性和不变性。

“但是,世人认为神祇同他们一样是被生出来的,有类似于他们那样的知觉、声音和形状。”

“的确,如果牛或者狮子有手,并且像人一样能够用手作画和创造艺术品,马就会把神的形象画得像马,牛就会把神的形象画得像牛。每一种动物都会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塑造神,使之带有同样的身体。”

神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在形体或精神方面都和世人有所不同,他不费力气,以其头脑的思想来统治万物。

色诺芬尼是一个泛神论者,认为神是万物存在于其中的宇宙的永恒的基质,是太一和一切。神即宇宙。

他推论人类和现今存在、生长的万物都发源于土和水。

太阳和星辰是火红的云团,它们每天熄灭,有重新燃起。

二、本体论

巴门尼德生于公元前515年。

如果存在有变化,它一定产生于非存在或产生于存在。如果产生于非存在,它产生于无,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产生于存在,那么它是产生于自身,这就等于说,它同它自身是同一的,过去一直是同一的。(Tip:为啥就是不可能的啊,为啥呀,为啥呀)

只能有一个永恒的、非衍生的和不变的存在。既然它总是一样,除存在以外其中没有别的东西,它必然是连绵不断的。它必然是不动的,因为存在不能生成或消逝,没有容它在其中活动的非存在。

凡是同思维有矛盾的,就不可能真实。

逻辑思维迫使我们把世界看成是统一体,不变和不动。感官知觉却揭示出世界是多元和变化的,这就是现象和意见所肯定的世界。

三、论辩术

芝诺生于约公元前490年,死于公元前430年。

芝诺认为如果假定有杂多和运动,就会陷于矛盾。杂多和运动的概念自相矛盾,因此不可能接受。

实际这物体不能有所移动,运动是不可能的。

梅利苏斯认为存在不能创生,因为这意味着在存在之前就有非存在,而存在不能产生于非存在。存在是一,因为如果存在多于一,存在就不是无限的。没有空虚的空间或非存在,因而运动是不可能的。如果既没有杂多,又没有运动,那就不会有分离和聚合,不会有变化。因此,感官在陈示运动和变化方面,欺骗了我们。

 (Tip:埃利亚学派的观点给人一种强行的观点,没有代入感和说服力。但是对于静止的思考是否与确定性的潜意识有关呢?)


第六章  变化的解说

第一节  破迷

事物似乎是常住的,又似乎是变化的。永恒和变化之谜必须解决。

绝对的变化不可能,而相对的变化时可能的。生成是元素的聚合,衰亡是元素的分离,变化时元素之间的关系的变化。

恩培多克勒、原子论者以及阿那克萨哥拉在(1)什么是组成世界的实在的分子的性质?(2)什么东西使分子聚合或分离?

 (Tip:探究恒常与变化,可能不可缺少心理学的作用,人们一方面追求事物的稳定也就是确定感来弥补在充满危险的世界中的不安。另一方面却又无法满足于一成不变的生活而寻求变化。

并且对于原子论来说,确实是非常有趣的理论,从恒常与变化的讨论发展为对事物本质核心的讨论,并且原子论确实开辟了对于食物分解的思路,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生于公元前495年,死于公元前435年。

有两首诗的片段保存下来,一首是关于宇宙创成论的,叫做《论自然》,另一首是关于宗教的,标题为《论净化》。

恩培多克勒认为,严格来说,既没有生成,又没有衰亡,只有混合和分离。

“任何东西都不能产生于不以任何方式而存在的东西,存在的东西竟然会消灭是不可能的,也没听说过。只要一个人把一个东西放在一处而不动它,它就会老在那里。”

什么东西使这些元素结合和分裂?恩培多克勒设想有两种虚构的东西,即爱和斗争或恨。这两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吸引和排斥,经常在一起发生作用,使物体形成和毁灭。(Tip:感受世界的痛苦吧。)

恩培多克勒采取早起希腊自然哲学家活物论的态度,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精神生活:“一切事物都有思想能力。”他的宗教著作宣扬人的堕落和灵魂的轮回。

(Tip:有点类似于将变化做了分析,由于两个步骤即爱与恨能够引发变化,所以这两个力量尚未存在之前是不存在变化的,也就是恒常的。) 


第三节  阿那克萨哥拉

阿那克萨哥拉生于公元前500年,死于公元前428年。

他的著作《自然论》的重要片段保存下来了,这本书是用简明的散文写的。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没有一种性质能够变成另一种性质,实在的主要本质永恒不变。

“没有任何事物生成或消逝。”

他并不否认变化的事实:有相对的变化,就元素的混合和分离来看,事物能够生成和消逝。

他认为无数具有特质的实体是终极因素,这些实体就是分子。

这些无限小但不是不可分的微粒无因自成,不发生变化,它们的数量和质量是恒常的,不能增加或减少。

他所谓简单的元素实际上是万物中最复杂的,是各种无限小的物质分子真正的贮藏所。

宇宙形成以前,最初有无穷小的物质分子,阿那克萨哥拉称之为胚种或种子,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同质的要素或同质的成分。

为了说明初始的运动,阿那克萨哥拉求助于一个有智慧的本原、一个心灵或奴斯、一个使世界有秩序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一个绝对简单而同质的实体,它有支配物质的能力,它是能做自发活动的东西,是宇宙间一切运动和生命的自由的源泉。它无所不知,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如此;它安排万物,是万物之本;它统治一切大大小小的有生命的东西。

阿那克萨哥拉所谓的心灵,是指纯粹的精神,还是只及其精致的物质,或某种既不是完全物质的又不是完全非物质的东西,这在注释家中建存在着分歧。

他称心灵为万物中最稀薄者,实际上它却是一独特的元质,就是说它不同任何别的东西相混杂。

模糊的二元论观点。

它既是超然的,又是内在的;一神论和泛神论在那体系里没有严格地区分开来。

亚里士多德的批评:“阿那克萨哥拉拿心灵当做构造宇宙的一种手段。当他无法解释一个东西必然存在的原因时,他就把它拖进来,但在其他情况下,他又不用心灵而用其他的原因来说明出现的事物。”

事实上阿那克萨哥拉力图用机械原理来说明事物,而求助于心灵,把心灵看作是运动的有理智的原因,即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最后依靠的手段。

(Tip:阿那克萨哥拉在恩培多克勒的基础上发展了更接近于原子论的思想,相较于阿那克萨哥拉将事物的变化看做一个爱与恨的力量作用,恩培多克勒将事物看做是一个外表恒常但是从更加细微的角度观察会存在相对运动的原子的特性。

然而与牛顿类似采用了一个不可探究的事物,即心灵作为了事物相对运动的第一推动力。

但是可以看到的是,他已经能够采用原子的说法来观察事物,能够进一步探究事物的实质,以及开始探究推动事物运动或者静止的根源。) 


第四节  原子论者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为宇宙的自然科学观点开辟了道路,这种被称作原子论的观点在今天的科学中还是最有影响的理论。

原子论者成人有实在的原始和不变的分子,但是否认这种分子具有恩培多克勒或阿那克萨哥拉所赋予它们的性质,而且摈弃由神祇或心灵从外面使它们运动的观点。

原子学派的创始人是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关于留基伯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德谟克利特生于公元前460年,死于公元前370年。

原子论者同意埃利亚学派的观点,认为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实在在本质上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和不变的。与此同时,也不能否认变化正在进行,万物不断运动。

原子论者坚持说,非存在或空洞的空间是有的。

存在着的东西如物体并不比不存在的东西如空间更实在。

实在并不像埃利亚学派所主张的那样,连绵不断、不可分和不动的东西,而是许许多多的东西,即彼此为空洞的空间间隔开来的无穷多的东西。

每一个这样的东西是一个不可分、不可穿透和单纯的原子。原子不想近代人所设想的那样为一数学点或一个力的中心,它有广袤。

它不是在数学上不可分,而是在物理上不可分的,即在中间么有空洞的空间。一切原子都在性质上相同。

原子是巴门尼德一个不可分的存在,分裂成不能再分的小块,它们彼此为空洞的空间隔离开来。

万物是由作为实在的建筑材料的原子和空洞的空间构成的。

一切物体都是原子和空间的结合物。结合则生成,分离即毁灭。

“没有什么东西会无因而生,万物的发生都有其缘故,而且是必然的。”

运动同原子本身一样,不是创造出来的。

灵魂是由最细致、最圆、最灵敏和炙热的原子所组成。这种原子散布于整个身体,促成身体运动。

我们呼吸灵魂原子,只要这种过程继续不断,生命就存在。死亡时,灵魂原子分散;盛灵魂的器皿破碎,灵魂则溢出。

这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生理心理学粗浅的开端。

感官知觉呗解释为类似被知觉的物体的流射物或影像或偶像的作用,在灵魂中引起变化。

只有来自一物体的影像同由感官流射的影像相似,才能有所知觉。

这种知觉论在原则上同近代科学的波动说和以太说相仿。

德谟克利特借助于来自各处物体的这种影像来解释梦、先知的幻想和对神祇的信仰。

我们认为各种物体所具有的可感觉的性质,不在它们本身之中,只是原子相结合对我们感官所起的影响。

原子本身除去以上所述的不可入性、形状和大小以外,没有别的性质。

感官知觉不能给我们关于事物的真知识,它只告诉我们事物如何影响我们。

我们不能看见原子的本来面目,却能对它们进行思维。

当感官经验不能使我们更前进一步,“当研究必须进入更细微的领域”,即感官知识不能达到的范围时,“具有较精致的思维器官的真正的认识之路”才开始。

对德谟克利特来说,灵魂和理性是同一东西。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生的真正目的是幸福。他所谓的幸福是由灵魂平静、和谐和无畏而来的内心的满足和愉快的状态。

欲念越少,越不容易失望。

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沉思默想美好的行为来锻炼思维能力。

凡是能够实现至善,即最大幸福的德性,都有价值,而其中主要的则是正义和仁爱。

“区分一个人究竟是真诚还是虚伪,不仅根据他的行为,而且还要根据他的欲念。”

“心地正直的人总是愿意做正义的合法的事,日夜欢愉,身体强壮而无忧无虑。”

“一个治理得很好的国家使我们最大的保障。”

“当国家处于健康的状态,一切繁荣;一旦国家腐败,一切都趋于灭亡。”

(Tip:原子论可以认为是古希腊哲学思想重要的一步,作为前智者时代的理论,原子论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

不仅仅涉及到了宇宙的起源,身体的构成,灵魂的构成,甚至对感知觉和思维也做出了基本的猜想。

不仅非常具有想象力,同时却也和今天所了解的自然物质存在一个微妙的相似性。

是否可以考虑从这个角度推断事物从很多层面上表现出了相似性。

德谟克利特对于伦理学的观点表现出了对于真善美的道德追求,但是缺乏足够的包容性。

但是原子论却是一套非常值得思考的早期理论。)

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