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老CCD数码相机三洋DSC-MZ3

2003年下半年家里人去香港旅游(当时港澳游非常流行),花了接近3000港币(当时港币兑换比人民币值钱),购买了一台三洋SANYO DSC-MZ3数码照相机,也是我经常性使用的第一台数码相机,到现在正好20年了。
三洋(SANYO)这个牌子,在几十年前也是个日系家电大厂,绝不亚于索尼、松下、东芝这些品牌,我曾经还买过它的磁带随身听。当然,这牌子现在市面上应该是很难见到了。
这款三洋DSC-MZ3照相机,211万像素、3倍光学变焦,感光底是1/1.8英寸,在当时属于大底数码相机(当时卡片机的感光尺寸普遍在1/2.5~1/3英寸之间)。
20年前的人买数码相机,还不像现在这样很关心感光底的尺寸(半幅、全幅、中画幅这类)。当时的数码消费主力都是现在已经六七十岁的人,他们的消费思路相对单纯、简单很多,有个照相机玩玩就很不错了,考虑不了太多。当年很多人家刚开始普及电脑,56k拨号上网速度缓慢,1-2M的宽带上网还是个不便宜的事,也没那么多信息渠道去做对比,做功课,更没有现在铺天盖地的测评。
而且当年电脑显示器分辨率很低,液晶屏还没普及,CRT的分辨率也就800"600或者略高一档,200~300万像素级别的照片在这些显示器看,感觉清晰无比,又不用再花钱冲胶卷,印照片,感觉非常划算。


SANYO DSC-MZ3

SANYO DSC-MZ3

SANYO DSC-MZ3
当时的感光底还是CCD当道,我曾经还买过一台CCD的半画幅索尼单反A290(没错,索尼生产过单反,A290号称当时最便宜的单反)。
我不懂CCD和现在CMOS什么技术区别,但是如果拿十几二十年前的CCD照片和现在的做比较,我是看不出任何“复古优势”的地方,数码相机的感光底只是出片的第一步,光学镜头、机身电子系统,计算软件把光电信号转换为图片的能力,才是你按下快门后得到的结果。
CCD时代的这些卡片机,从实际照片来看,限于当时的计算机技术和早期数码相机的设计经验积累,无论是对焦能力、白平衡、自动曝光、还是机身防抖(哪怕是电子防抖),色彩倾向,使用中几乎处处都是劣势,还不如现在最普通的智能手机。放到现在的高分辨率广色域显示器上,更是一塌糊涂。
个人感觉,这些相机的成像能力,并不比高档一点的行车记录仪强,很有高清监控头的风味。
如果说CCD真有优势的话,也是要把CCD和现在的照相机机身硬件、软件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优势,而不是拿一些中古文物出来自说自话。

SANYO DSC-MZ3实拍,远不如3000元不到的红米K60

总而言之:家里有老机器,翻出来玩两下就知道了。CCD没必要跟风,这是一股毫无根据的歪风。买CCD照相机的小仙女们,无论她们谁的手机拍照,都比这些老古董效果好得多。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老CCD相机画质较差,相当于自动磨皮,方便了“美图”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