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哥独家干货】第二十一期:材料题技巧之比较异同类

一、题型特点
比较异同类历史试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此类试题设问词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共通之处、相似之处、区别、与……相比、相对于、差异”等。
二、设问方式
比较异同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求异型、求同型、异同型”。
1.求异型→概括(指出、说明、分析、比较)与……相比……不同之处(区别不同、差异、发展、变化、特点)
2.求同型→概括(指出、说明、分析、比较)……相同点(共同/共通之处、相似之处)
3.异同型→(指出、说明、分析、比较)……异同(异同点、对……进行比较)
三、解题思路
1、如果材料设问依据设立了比较角度的,要按照设问要求比较,可以依据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得出要点,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的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2、如果材料设问没有明确给出比较角度
第一步,审清设问类型。明确设问是求异型、求同型还是异同型。
第二步,明确比较对象。明确比较哪一类或者哪几类历史事件或者哪些历史人物。
第三步,找准比较角度。
①历史事件类的比较一般分为背景、过程、结果三大部分。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项有阶级、人物、组织、纲领、措施、方式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积极/消极影响、意义等。
②历史人物的比较可以从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的阶级或者阶层、主要功绩、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角度考虑。
③政治、经济类的比较可以从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地位等角度作答。
最后,组织答案时注意行文表述。组织共同点(或相似点)的答案时,要有明确比较点的词语,如“特点”、“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来表达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对于不同点的回答也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者……”,在行文中要加上“不同”等辅助性词语来强化答题的旨意。

四、认识比较项
①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②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③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④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⑤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⑥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五、例题精讲
例题1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据材料,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古代中国与罗马法”,此题设问是求解古代中国和罗马法在法治方面有那些相似点。
②此题属于已经明确比较角度了“在法治方面”,根据材料按照要求比较作答即可。
③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依据材料“限制 《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 ,罗马亦是如此”可以得出政府垄断立法。
根据材料“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可以得出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
④根据材料整理归纳信息,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①政府垄断立法;②立法形式多样化;③保护私有财产。
例题2.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二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对比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
②材料设问已经明确了比较的角度“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按照要求比较作答即可。
③根据材料和比较要求进行分析比较:
在保护对象方面,
古代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说明古代中国法律保护封建地主阶级。
罗马在平民在法律上已经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说明罗马法保护公民。
在立法理念方面,
古代中国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说明古代中国法律注重等级观念、礼仪,实行以儒入法。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说明罗马法注重理性、平等,提倡自然法理念。
在经济主张方面,
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说明古代中国法律重农抑商。
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说明罗马法保护商业。
④根据材料整理信息,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保护对象:古代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法保护公民。
立法理念:古代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罗马法注重理性。
经济主张: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
例题3.
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狄德罗是法国18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把100多位优秀的学者组织起来共同编写了《百科全书》,其中有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百科全书》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学术水平。该书宣扬了理性主义、唯物主义、人道主义等,其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深入发展。
材料二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由纪昀等30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0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编成。此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是对中国古典文化一次系统、全面的总结,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但是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典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禁毀书籍几乎与《四库全书》所收书籍一样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的不同之处。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概括《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不同之处”。
②材料设问属于求异型比较类设问,需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确定比较项。
③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百科全书》由100多位优秀的学者……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共同编写”、“《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写的大型丛书,由……30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说明《百科全书》由民间学者主导编写,《四库全书》由政府主导编写,主导力量不同。也说明《百科全书》由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编写,《四库全书》主要由官僚阶层和学者编写,编写者(编撰者)不同。
材料“《百科全书》宣扬了理性主义……其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说明《百科全书》宣传启蒙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四库全书》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有目的的删削于篡改”结合所学知识和所学答题语言可知,清政府这样做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让文化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有点类似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目的(影响)不同。
材料“《百科全书》无论在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学术水平。”说明《百科全书》融入学术新成果,设计各个学科;“《四库全书》是对中国古典文化一次系统、全面的总结”说明《四库全书》是对传统文化的整理与总结。内容不同。
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整理归纳信息,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不同之处:①主导力量不同:《百科全书》由民间学者主导,《四库全书》由政府主导;②编写者不同:《百科全书》由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编写,《四库全书》由官僚阶层和学者编写;③目的不同:《百科全书》宣传启蒙思想推动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四库全书》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④内容不同:《百科全书》融入学术新成果涉及各个学科,《四库全书》是对传统文化的整理与总结。
例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英国政府依然推行重商主义。为保障毛纺织品出口,政府出台相关法律,禁止羊毛出口,又禁止工匠和技术工人移居国外,并长期禁止纺织机械及其他设备出口。为避免外来竞争,1700 年政府颁布法令,禁止丝绸及印染棉布进口,这对于东印度公司的东方贸易造成重大打击,但却促进了国内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与进口商品的高关税相对应,英国政府又实施出口补贴政策,以推动对外出口。18 世纪末,重商主义受到挑战,英国政府开始尝试自由贸易政策,80 年代英国与宿敌法国签订了一份自由主义的商业协定,赋予两国在欧洲商业和贸易中的完全自由。
——摘编自钱乘旦、刘金源《英国通史(四)》
材料二 清朝满族当政, 以少制多,更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坚守重本抑末政策,但康熙也提出“恤商”和“利商便民”口号,清延长期对待工商业既不提倡,也不大禁。清朝废除明朝的匠籍制度,给官营手工业者自由,放弃明代官矿政策,允许商民开矿。政府财政税收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商帮为政府和皇室专卖物质,并兼营典当、汇兑等业务,势力经久不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国家财税长期主要来源于田赋,海关收入比重在1753年四口通商时所占岁入税额仅四十分之一,乾隆后期进一步改为一口通商;另一方面进口商品除了铜、铅就是一些高档奢侈消费品,对外贸易没有建立在自身迫切需要之上。
——摘编自许涤新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8世纪中英工商业政策的异同。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18世纪的中英工商业政策的异同”。
②此题是属于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可以从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地位等角度进行作答。
③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思考:
相同点方面,
根据材料“政府出台相关法律,禁止羊毛出台,又禁止工匠和技术工人移居国外,并长期禁止纺织品机械纺织品及其他设备出口”,“提出体恤商人和利商便民口号,废除明朝的匠籍制度,给官营手工业自由,放弃明代官矿政策,允许商民开矿”说明中英两国都在对本国工商业实行政策调整。
根据材料“禁止丝绸及印染棉布进口”、“与进口商品的高关税相对应”,“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后期进一步改为一口通商;另一方面进口商品除了铜、铅就是一些高档奢侈消费品,对外贸易没有建立在自身迫切需要之上”说明中英两国都在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
根据材料“对于东印度公司的东方贸易造成重大打击”,“商帮为政府和皇室专卖物资”说明在中英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些商业势力和国家权力及政策关系密切。
不同点方面,
根据材料“18世纪的英国政府依然实行重商主义”,说明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根据材料“经济上坚守重本抑末政策”说你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根据材料“18世纪末,重商主义受到挑战,英国政府开始尝试自由贸易政策”说明英国工业革命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根据材料“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改为一口通商”说明清政府依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④根据材料整理归纳信息,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 同:①都对本国工商业实行政策调整;②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③都有一些商业势力和国家权力及政策关系密切。
异:①英国实行重商主义;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②英国工业革命后逐渐转向自由贸易政策;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一口通商。
例题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既重礼仪又重法治的深厚历史传统。中国社会的传统观点恰恰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逻辑上是一对互为补充、在总体上联合成为一个体系的关系。德与法互为依存的关系源远流长”。自夏王朝起,即将礼与法相结合,并且凭借礼的精神统治力量强化法的镇压职能,依靠法的强制力推行礼的规范。这种法治影响了中国社会数千年之久。
材料二 就是在中世纪中后期的欧洲,阿奎那所主张的自然法观点也仍然是与法律、宗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一时期的法律必然会主张以道德规范的尊严为主要内容。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法坚持从国家立场出发,也强调了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在18世纪以前,在伦理道德法律的关系时,道德同样也是与法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与中世纪西欧法律的异同。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概括中国古代法律与中世纪西欧法律的异同”。
②材料设问属于求异同型设问,需要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
材料一“将礼与法结合,并且凭借礼的精神统治力量强化法的镇压职能,依靠法的强制力推行礼的规范”说明中国古代礼法结合;材料二“在中世纪中后期的欧洲,阿奎那的法律思想与宗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说明中世纪西欧法律与宗教紧密结合。
材料一“中华民族……德与法互为依存的关系源远流长”,材料二“这一时期的法律必然会主张以道德规范的尊严为主要内容”都说明了法律与道德互相联系。
④根据材料整理归纳信息,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异:①中国古代礼法结合;②中世纪西欧法律与宗教紧密结合。
同:①法律与道德互相联系。
例题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电报公司建造了通往古巴、墨西哥和其他拉美国家与地区的电报线路。他们在经营电报赢利的同时,当然还有加速和加强殖民地控制的企图。通过电报,宗主国可以比以前快成千上万倍的速度获得殖民地的即时情况,从而可以进行迅速而有效的遥控决策。美国内战中的北方军队在大多数分队与总部之间装备了电报线路。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首次出现了割断对方电报线路的战术手段。
材料二 晚清中国在西来的滚滚电报,洪流冲击下,朝野思想界日益分化。其中,趋新认知由初期的势单力弱而渐渐壮大,并同守旧思想展开论争,直至演进为激烈的对抗,最终占到上风。此为晚清时期社会转型的重要表征之一,同时亦构成中国引入电报的思想源基及重要推动力。1877年6月27日,李鸿章创建津衙线,将趋新思想初步变为现实,揭开中国自建电报的序幕。这一切以个案揭示出晚清社会及观念变迁过程中近代向传统挑战的众多面相。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美发展电报业的不同点。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近代中美发展电报业的不同点”。
②材料设问属于比较求异型,需结合材料一、二确定比较项,可以从目的、过程、影响等角度进行作答。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材料一“他们在经营电报赢利的同时,当然还有加速和加强殖民地控制的企图”说明近代美国发展电报业旨在进行殖民扩张。而材料二“此为晚清社会转型的重要表征之一,同时亦构成中国引入电报的……重要推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期引入电报是为了富国强兵,为了维护和挽救封建统治。目的不同。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电报公司建造了……电报线路”、“美国内站……装备了电报线路”、“美西战争……电报线路的战术手段”说明近代美国电报业发展过程很顺利;而材料二“……朝野思想界日益分化”、“……势单力弱……展开论争……激励对抗”、“……自建电报”、“……向传统挑战”说明近代中国电报业发展过程曲折。发展过程不同。
材料“……通过古巴、墨西哥、拉美”、“……宗主国……遥控决策”、“美西战争……割断对方电报线路”说明近代美国电报业影响范围大,不只有美国本土,还有拉美其他国家,在战争中实际运用;而材料二“……中国自建电报”、“……向传统挑战”等说明近代历史中国电报业的影响仅仅局限于本国。
④根据材料整理归纳信息,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不同点:①目的不同:美国旨在殖民扩张,中国旨在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②过程不同:美国发展过程顺利,中国发展过程曲折;③影响不同:美国影响范围大,中国影响仅限于本国。
六、实战演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识到,同样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理性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样,在市场机制作用之下,一个自主的社会得以和谐的运转。在这样一个通过市场而得以组织和协调的社会里,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分工和交易将分散的个体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自主的社会也能建立其和谐的秩序。……斯密的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换场所,也不仅仅是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甚至,市场成了某种“隐蔽的上帝”。
——(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材料二 六十年来(注:从1917年算起)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年3月8日)
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斯密与陈云关于市场问题的主张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答.同:都认为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异:斯密:抛开政府的干预,通过市场中的自主分工和交易构建和谐的社会经济秩序。陈云: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