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观我,明心见性
(全国高考Ⅲ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生下来,是一张纯洁的白纸,没有任何墨染,不着一笔,最是纯粹。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后来,红尘种种凡浊浇在心田,种出来一颗欲望的树,需要时时裁剪,才能不走歪路。
人的一生,最难得的是自知之明,最需要的是看清自己。
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间,做着不同的事,做着不同的人。
一个家庭,妈妈可以是妈妈,也可以是毒枭;父亲可以是父亲,也可以是小人;儿子可以是儿子,也可以是警察。
以后,他们还可以是慈祥的老太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满肚肥肠的大贪官,他们在不同的身份间切换自如,每一个身份都是他们,又不是他们,每一面都有真有假,又全是真实的演绎。
他们是怎样的一个人,又是如何从一张白纸变成一幕幕真实的人生百态图。这其中,作出抉择的是选择。时代呼吁一种倾向,我们选择了成为自我。
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嬴政的选择决定了他成为秦始皇。历史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偶然性,个人是其中不起眼的一滴水珠。
要看清自己,看的不止是我,还有旁人。
每个人都践行着自己的规矩,贯彻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或践踏道德,或践踏法律,或遵守道德,或遵守法律。
不同的人相遇在一起,彼此的规矩相互摩擦,或改变,或坚定,求同存异,最终留下来的,就是我。
插队、不插队,道德、不道德,物质、不物质。
见证他人或对或错的行为,作出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选择,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去用实际行动看清楚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遍遍挖掘,一遍遍经历,一遍遍直面内心,目睹有悖自己规矩,践踏自己人生意义的行为,去拷问,去诘责,去追索,用具体的行动去证明,告诉自己,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想象永远只是想象,想过一回,想过千百回,不到真正面对的那一刻,人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做出怎样的行为。
一个恐高的人可以奋不顾身的攀登高楼去救人,一个德行圆满的圣人也可以一朝坠落凡尘,看一个人,不只要看他怎么说,怎么想,更要看他怎么做。
以人观我,明心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