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Vol.079 巴赫及其他

2021-12-28 14:44 作者:XiangziOfficial  | 我要投稿

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古代诗词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且在当时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作理论和手法。不同之处是古诗词更像是视觉艺术,多数情况下很难看懂,也很难领悟到其中的妙处,但古典音乐是听觉艺术,即便不懂其中的复杂的原理、巧妙的创作手法,依旧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听觉享受,因为音乐本身就能传达一种情绪。


西方古典音乐的时间跨度大概从1600年到1900年左右,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清朝,其经历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三个时期。巴赫(1685-1750)属于巴洛克晚期音乐家,处于巴洛克像古典主义过渡时期,所以也可以说巴赫之前是巴洛克,之后是古典主义。巴赫被誉为音乐之父(在英文版中没有看到类似的描述,只说巴赫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对当时大多数音乐类型和作曲家的乐谱都有研究,包括德、意、法等国,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另外,此处提到的巴赫,均指J·S·巴赫,巴赫是一个音乐世家,其长辈和晚辈,有很多音乐家也都叫做巴赫,巴赫是一个姓氏,而不是名字。

图片

巴赫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传世乐谱有一千多首,多数分为好几个乐章,长短不一,如果按照乐章计算,可能累计有超过四千首的音乐作品,非常惊人的创作力,加上巴赫音乐作品有很多演奏版本,因此很难把巴赫的作品悉数听完。


虽然巴赫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但是其生前的音乐创作才华并没有重视,直到死后近一百年,巴赫复兴运动,他的作品才受到了重视,此处门德尔松起到了很大作用。与此相对,巴赫生前作为演奏家和教育家而闻名。虽然巴赫是音乐世家,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乐器,但是对他来说,这可能是种谋生的方式,他的经历包括唱诗班、乐器检修、管风琴师、乐器演奏、宫廷音乐家、乐长、校长等,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演奏技能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于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尤为精通。当时的作曲家的作品几乎都需要自己演奏,作品大部分也是给权贵阶层所做,普通人很难接触到,因此巴赫创作的很多作品,在当时演出的次数,可能也不会很多。或是忙于创作和演奏,或是没有重视,巴赫早期对于自己的作品并没有出版,在其年近四十,第一次应聘校长时,因为没有出版作品,也没有正经学历,知名度也不算太高,虽然巴赫有着极高的音乐才华,但却依然收到种种刁难。直到晚年,巴赫才开始重视自己的部分音乐作品完善、整理和出版。其大量的作品手稿,被其两个作曲家儿子CPE巴赫和WF巴赫继承,后者在生活困顿时期甚至变卖了巴赫的部分作品。此外,一些被私人收藏者,还有其学生和爱好者,对于巴赫作品的传播和保存也起到一定作用。

图片

巴赫小提琴奏鸣曲手稿

由于巴赫所处的时代,尚没有录音技术,所以没有巴赫弹本人演奏的作品流传,也没有人听过当时的音乐,实际上即便和巴赫同时代的人,大概率也没有听过巴赫演奏,就像虽然大家都知道周杰伦,但是听过演唱会的还是少数。作品都有专利保护期,巴赫的乐谱早已经变为公共版权,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演奏或者作为其他用途,但这并不是说网络上巴赫的音乐可以随意使用,这里涉及到表演权、录制权等相应权利,虽然乐谱是免费的,但是演奏的艺术家、唱片公司拥有对应的权利,因此这些作品,是不可以随意使用的甚至有很多巴赫的音乐需要会员才可以收听,也正因为巴赫乐谱版权变为公共所有,至今每年依旧有大量巴赫的唱片发行。


除了巴赫,大量的乐谱都变为公共版权,因此也出现了专门的演奏家,比如郎朗,像他们这样的演奏家基本不作曲,但是通过演奏古典音乐,依旧可以获得很高的社会名誉和收入。这和文学作品一样,比如鲁迅的文章,到现在也变成公共版权,因此各大出版社都可以出版而不用支付版权费,但是他们依旧可以通过这些作品盈利。再比如周杰伦,创作了大量经典音乐,即使他现在不写新歌、不开演唱会,一年到头也有丰厚的版权收入,当然,并不是每个音乐人都能这样,实际上有大量的独立音乐人,并不能通过音乐作品得到可观的收益,甚至没有收益。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和现在音乐有很大不同,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命名方式。现在的流行音乐基本每一首都有一个容易记的名字,但是古典音乐多数是“题材+调性+作品编号+节奏等信息”,举例说明,这是一首巴赫为笛子写的奏鸣曲:

Sonata:音乐体裁为奏鸣曲

In E Minor:音乐调性为E小调

BWV:巴赫作品的编号系统(德语Bach-Werke-Verzeichnis的缩写)

1034-3:第1034号作品,第3乐章,这个作品分为4个乐章

Andante:音乐速度,指稍缓的速度


古典音乐有很多体裁,比如交响乐、夜曲、协奏曲、变奏曲、小步舞曲、圆舞曲、狂想曲。古典音乐基本是基于调性创作的,一共有24个调性,所以每一首都要标明音乐调性,作用是告诉演奏者,用哪个音开始演奏,比如钢琴上有88个黑白键,包含了很多个do、re、mi、fa、so、la、si,如果没有说明,演奏者就不知道选哪一音个开始演奏,大概是这个意思。当然,到20世纪初,也有新的探索,试图跳出基于调性创作音乐的框架,比如无调性音乐。每一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作品编号,但是多数不是自己编的,而是后人整理,所以一个作曲家可能有多种作品编号模式,比如巴赫有BWV、BA、NBA等多种编号方式,所以同一首音乐作品在不同的编号系统中,会有不同的作品编号,这让我想起了不同高程系之间的转化。作品编号方式,有的按照作曲时间,有的按照体裁,巴赫的BWV就是按照体裁编制的。曲名的后缀部分,一般说明音乐速度,从慢速到快速,有十多种速度,一般乐章之间快慢交替进行,另外有些也会标明音乐表情,也就是音乐的情绪,比如温柔的、激动的、活泼的,这些都有一套完整的术语表。

图片

教堂中的管风琴

巴赫给管风琴、大键琴、鲁特琴、小提琴、笛子等众多乐器写过音乐,基本没有钢琴,因为直到巴赫晚年,钢琴才被发明,而那时候的钢琴仅仅是雏形,和现在的钢琴有很多区别,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巴赫的音乐,基本和钢琴没什么联系。不过很多给大键琴写的,大键琴也可以看做是钢琴的前身,但是因为发音原理不一样,所以音色差别很大,大键琴到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可能个别音乐学院会有大键琴。现在听到的演奏,巴赫很多作品中的大键琴被改为钢琴,当然也有大键琴版本,不过我个人不喜欢大键琴的音色,所以更喜欢钢琴版。另外还有一些演奏家,会把古典音乐中的小提琴改为吉他演奏,比如意大利作曲家和演奏家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的大键琴奏鸣曲,有很多被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古典吉他手之一Narciso Yepes(1927-1997)改编为吉他独奏。Scarlatti也因留存555首奏鸣曲而出名,大部分为大键琴而作。到了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就有大量的钢琴家和钢琴音乐出现,比如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及其作品。

图片

大键琴,也叫管羽键琴

古典音乐代表了当时的审美,和现在的音乐有着很大的差别,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当今的流行音乐,在作品中运用的对位法、主题、和声、转调、织体,以及音乐体裁,都表现出其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于普通人聆听来说不太友好,加上当时没有录音技术,能接触到古典乐的自然也就人少之又少,随着时代的发展,直到到今天,古典乐也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主流审美,渐渐退出主流音乐市场。与此同时,上个世纪产生了很多适合当今社会的音乐形式,比如爵士、摇滚、电子乐、说唱。不过古典乐作为音乐发展史的一座高峰,对后世的音乐也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在创作流行乐上应该也会有很大帮助,据说音乐学院也要学习古典音乐,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如今,虽然古典音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并不代表没有人继续创作类似体裁的音乐,就像古诗词一样,现在也一定有人创作新的诗词,但想获得人们的认可,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如果他照着律诗绝句那套标准去写,一定写不过李白杜甫。对于古典音乐也是如此,除非做出有重大突出的作品或理论,比如勋伯格创立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作曲法,其不仅发展了一整套理论,对于音乐创作动机等都有比较深刻的思考,他应该也会因此会被记入历史的。从古典音乐思维来看,无调性音乐确实不如古典音乐悦耳,所以也有人调侃,十二音作曲法是保证音乐“难听”的一种技巧。正因为如此,人们仍旧倾向于古典音乐,这也表现出了古典音乐独有的魅力。


对于圈外人来说,古典音乐非常高深典雅,难以欣赏,就像看中国字画一样,其实这并不妨碍聆听,即便不能理解其中复杂的原理和手法,多涉猎一些新的音乐类型,对于音乐发展脉络的了解也会有所拓展,如果碰到喜欢的音乐,岂不是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2021年12月27日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Vol.079 巴赫及其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