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扳指的非典型用法

一直很犹豫要不要把这个用法发出来,因为它完全不是传统的用法,至少不是郎世宁所画的传统用法。但是它的确解决了弓弦勒手的问题。
文章的头图不是摆拍,真实的拉弓就能实现这个角度,筒扳指与箭杆的夹角极小,接近于平行,是怎么实现的?
如下两图中,把传统的深扣改成了浅扣,食指位置靠外,就不会把箭杆前方向内挤,从而逼迫大拇指根节内偏了:


那么后一种是如何实现的?

翻过手来,我把拇指的指甲顶住食指与指甲侧平行的指肚靠边位置,利用筋的弹性让其固定住。这样就把食指末节的位置由拇指指甲根处挪到了拇指指甲前方,自然就不会挤箭了。
但是这样带来了一个问题——会不会不挤箭杆,容易掉?

如图所示,箭杆要蹭住食指中节的下半段,而上半段粗,天然的有从下向上挤箭的效果,先把箭杆固定好,拇指再向上就位,拇指顶在食指尖上的高度因箭杆粗细而低高。
之所以说我这个方法并不典型,是因为如果是这个姿势开弓,从另一侧应该能看见拇指尖并不挡住食指侧,然而郎世宁对于乾隆的诸多画作中并没有这个姿势,就不展开放图了。
这种搭箭法要配合传统开弓发力使用。传统弓开弓手的手背是正向上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小臂并不是完全放松的,而是施加了一个向下刨的力。向下刨的力请自行找一块土地尝试,或者对软床尝试。这种搭箭法也可以实现『滑撒』,即把这个向下刨的力撤销了,小臂自然就会外翻,搭扣也就松脱了。在刨的过程中,手指会自然的弯曲,拇指末节自然半屈。所以此姿势基本保留了拇指的原貌,并不是靠食指来在外面硬把它掰弯的。
虽然不典型,但是在搭配紧固的扳指后,出奇意料的舒服。就是达到了完全感觉不到弓弦透过扳指的压迫。这是因为当筋腱被向后抽,会造成拇指根节外径增粗,『挤住』了扳指。这个挤有多少呢?我觉得大概能有一半是靠挤。但是指肚也是受力的,所以扳指不能太薄。太薄也会感受到压迫。
扳指的紧固度要视长短而定,如下图的武扳指(前边缘斜坡)和文扳指的平均内径分别为20.9毫米和20.7毫米。佩戴时分别感到有点摩擦,和非常使劲,但骨头不疼才能把扳指推到位。

而它们的长度如下,一个相当于根节骨的2/3(27mm),一个相当于1/2 (18mm)


由于较为宽松,武扳指需要用鹿角或者软些的木材如黄杨木,以防硌关节。文扳指则不需要,图中玛瑙的就很好,但是尺寸合适的不好配,折中一下用硬木的,来挤紧拇指根节,买时挑小一点的,买回来用砂纸磨到差一点就关节疼的粗细。两者厚度都超过5mm。两者的挂弦面都是馒头口(对称弧形),而不是碗口(斜坡),因为弓弦会沿着斜坡滑开。对我而言,文扳指反而更好用,因为向上挤箭杆较少。但是因为太紧不能长时间佩戴,射完箭去拔箭时就撸下来,套在小一号的左手拇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