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煎饼花”姐妹—“沂蒙革命志士”暑期社会实践队
7月19日,我们与东北大学的冀青团队来到了山东省蒙阴县的常路大嫂煎饼加工厂并有幸采访了总经理徐海霞。在这里,沂蒙地区常见的家庭主食的煎饼,在她们的巧手下,折出一朵朵一簇簇栩栩如生、五颜六色、秀色可餐的花,而这朵小小的“煎饼花”,走出了蒙阴,走向了世界!也开出了她的精彩人生,这个创意创新堪称全国第一家,从此她被人们誉为“煎饼霞”。
2006年,徐海霞从绣品厂下岗后,不甘落后的她自主创业建起了自己的煎饼加工厂。16年来,她从一盘鏊子、三四个品种的家庭作坊,发展拥有55名员工、四十多个品种的明星企业。她用一双巧手将煎饼摊出新花样,摊出名气,做成品牌,她用永不服输的精神圆了自己的创业梦。随着“常路煎饼”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徐海霞注册了“常路大嫂”煎饼品牌,从最初单一的玉米、小麦、地瓜干等几个最传统的品种,,先后研发了粮食和果蔬两大系列50多个品种的煎饼产品,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区,三百多个城市。其中甜菜根、黄桃等系列均属国内首创,满足了不同人群、不同口味的需求,煎饼加工厂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领头雁!
2019年的一天,一位顾客来到加工厂,看到五颜六色的煎饼,像花一样美,十分惊叹。触动了徐海霞,对,何不把煎饼做成花。她说干就干,一有空就坐下来琢磨、尝试,煎饼废了一张又一张、一摞又一摞,从一片花瓣到整朵花,经过上几千次的努力,终于做出了第一件像样的作品“玫瑰花”。一朵朵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鲜花”,完全是用煎饼制成的,所有原料都是纯天然的、无任何色素和添加剂的绿色食品,既好看又好吃,集艺术与智慧与一身,融美观与实用与一体,煎饼花一跃成为食品界一道最靓丽的风景。徐海霞还加入电商行列,通过微信、淘宝网店等,把不同种类的煎饼产品卖向了全国各地。蒙阴是蜜桃之乡,徐海霞因地制宜研发的黄桃煎饼,并先后被中央、省市电视台作专题报道,将品牌宣传到了全中国。网上订购数量翻了几番,营业额直线上升,特别是重大节日前后,各种煎饼供不应求,特色煎饼更是“一斤难求”,年营业额过五百万元,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煎饼大嫂”。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徐海霞以非凡的毅力和乐观豁达的韧劲,用自己的双手,在业界首创“煎饼花”,一举打破了“煎饼只是吃的”这种传统思想的束缚,用爱耕耘出自己的美丽花园,也让村民的生活充满芬芳。她富了,不忘姐妹们,不管姐妹们向她请教摊煎饼的方法与技巧,她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对于个别缺少资金的姐妹,她总是慷慨解囊,倾力相助,现有她的两处加工厂,共有职工55人,其中女性36人。徐海霞还不忘积极回报社会,参与慈善事业,帮助那些困难的家庭、孤寡老人、贫困学生。十几年里,她每年看望慰问贫困老人,慰问消防官兵、驻地官兵,慰问沂蒙六姐妹,参与春蕾计划、帮扶贫困学生,付出的善款已达十几万元,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徐海霞先后入选“山东好人”“临沂好人”,被市妇联表彰为“新时代沂蒙六姐妹”“巾帼建功标兵”,并当选为临沂市人大代表。2021年2月8日,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和闪电新闻客户端为徐海霞颁发了“了不起的山东人”奖杯。
在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下,煎饼花早已有口皆碑,早该拥有广大的市场和可观的销量。面对我们的疑问,徐海霞解释到:生产煎饼的机器有许多,但为了保证特色煎饼的质量,必须采用人工的方式,因此不但解决了一部分妇女的就业问题,还传承了一项技艺。由于煎饼花的运输要求极高,所以很难运输到外地。在政府的群策下,目前正在培训一批制作煎饼花技艺的人员,学成后将前往全国各地,依托临沂物流之都的强大运输能力,在当地制作煎饼花,真正做到将这项工艺发扬光大。
徐大娘文化水平不高,自幼受沂蒙精神熏陶,在短短几小时的相处中,很容易看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和朴实无华、踏实能干的品质在她身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