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军用观察气球的发展史,历史上的天空之眼

2021-12-10 22:06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精确掌握战场态势一直是指挥官最头疼的问题,稀里糊涂地指挥往往意味着失败。早在200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期间就开始使用观察气球了,到了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使用规模进一步扩大,观察气球是在侦察飞机、卫星等技术之前最直观、最容易掌握的战场观察设备之一,它的历史在一战到达顶峰。

早期的观察气球就是球形,通过绳索系留,气球可以是热气球也可以是填充轻质气体的气球,不过这类气球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它抗风能力差,在风力的吹动下可能会剧烈摇摆甚至旋转,这种时候吊篮里的观察人员就危险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德国人,德国军官 Parseval 和 Siegsfeld在1893年时发明了“风筝气球”,这种新的气球主体外形呈长条椭圆形,主体两头对穿的通道允许气流流通,这样气流就不会吹着气球打转了。

气球的尾部卷曲,主体后部安装有固定的稳定鳍进一步稳定姿态,升空后主体头部上扬30°~40°,利用空气动力的特性可以增加一点升力。后来生产的气球将稳定鳍改为气囊式结构,气囊内不填充轻质气体,而是通过高空的风力吹入空气鼓起来发挥效用。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时代,风筝气球确实是价格低廉、效率高的观察气球,不过它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自身也是一个飞在空中的巨大目标,在实战方面又是德国人走在了世界前面。

风筝气球通常升高到1000~2000米的高度,它能应对65千米/小时的风速,在气球系留地附近会派驻地面部队和防空部队保护气球,后来还得到战斗机的保护,德国人给观察员配备了降落伞,一旦气球发生事故可跳伞逃生,系留气球的绳索可用一部发动机驱动的绞盘收放,遭到袭击的时候可以在短时间里回收气球。

风筝气球的运用相当成功,一战刚刚爆发的时候德军就在战场上成功使用它们,吊篮里的观察人员会得到望远镜、无线电设备、摄影机等装备。因为气球独特的造型,法军将它称为“香肠”。法国是最早仿制并使用风筝气球的国家之一,还提供了一些给英国军队。

在那之后观察气球广泛运用于战场,虽然各国使用的气球在大小等方面有所改变,但是基本结构没有脱离风筝气球。随着航空技术、高射炮技术的进步,观察气球生存受到严重挑战,就连德军也认为一只风筝气球的合理寿命只有15天。

要攻击气球同样不容易,根据英军的作战经验,战斗机飞行员首先要小心地规避防空火力,在一个比较高的空域瞄准目标快速俯冲扫射,这样才能在气球被回收前尽可能破坏它,如果气球已经被回收到300米以下的高度则最好放弃,因为这一高度展开攻击非常危险,地面部队的步枪、机枪都能用来打击来袭飞机,防空火力密度能瞬间提升一个档次。

随着侦察飞机技术的进步,观察气球这种危险的装备逐渐失去它原来的价值,不过它并没有彻底消失,一部分成为挂满钢索的防空设备,一部分则被用于海军用来观察潜艇,它们在二战时发挥了作用。

军用观察气球的发展史,历史上的天空之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