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华文明的和谐特质与生命力

2021-11-07 21:21 作者:一阎九鼎  | 我要投稿



    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和谐并存,在交流与变革中彰显生机。
    《周易》之根基。中国儒学自春秋末年由孔子韦编三绝而创立。我们的群经之首是《易经》,讲的是本体论,也就是在讲宇宙的原生动能是怎么形成的。核心讲“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


    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甚至可以被称为“阴阳哲学”、“阴阳文化”。阴阳、五行是西周初期出现的两个重要范畴,最初用来说明天道的运行。古人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等天象,发现世界的动能是由能量的组合交换所产生。世界主要包含五种基本要素,要素本身就显示出自有特质,五种要素具象来说,就是我们说的金木水火土。金代表刚硬、阳刚。木是升发、生长。水是柔和。火是温热、升腾。土是承载、受纳。这五种要素相生相克,相生的时候产生能量,相克的时候牵制均衡,从而维系能量守恒的状态。这五种元素根本的动力,就是阴和阳,阴和阳的交换,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太极图。《周易》的卦辞、爻辞并没有出现“阴、阳”两字,但《周易》以阴爻与阳爻为基础,演变而成八卦、六十四卦,以定吉凶祸福,阴、阳的观念也就包含其中了。


    我们进一步发现,阴和阳之间也不是相互绝对的,它这种交换表现出三大特征,易、不易和简易,易是世界通过能量的交换来进行运转,不易是能量交换的原则和法则是不变的,交换的方式是通过简易来实现,实际上通过易、不易和简易来通读宇宙的发展。易学中讲究将万事万物融会贯通,以适应各种变化,要善于利用已有的信息,作出最初最优的决策。

    从《周易》看来,变革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为了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防止走向反面,就要善于变革,不断有所创新,使社会充满活力。总体说来,《周易》不仅在继承和阐发先贤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太极阴阳思想、三才合一思想、位时应中思想、变易不居思想、刚健有为思想、扶阳抑阴思想、升降交感思想以及运数取象思想,“保合太和”的最高价值理想,而且试图将其付诸实践,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


中华文明的和谐特质与生命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