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刀解读金批推背图第五象
木刀解读金批推背图第五象
第五象
卦序:戊辰(序号:5)
卦象:坤下巽上
卦名:观
谶曰:
杨花飞,蜀道难。
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史乃平安。
颂曰:
渔阳鼙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
圣叹曰:一马鞍指安禄山,一史书指史思明。一妇人死卧地上,乃贵妃死于马嵬坡。截断竹萧者肃宗即位,而安史之乱平。
这一象几乎都是木夫老师的解读,笔者只是增加了一个谜底,提出了卦图的不同解读。
(木夫老师开讲)
①李白的诗
“杨花飞”,指的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出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蜀道难”,指的是:又闻子规啼月夜,这是《蜀道难》中的一句
这两句诗的共同点,就是都提到了“子规啼”三个字。
子规啼,其声如“不如归去”。
“杨花”与“柳絮”一样,指向的都是李自成军队。
②通常的解释
“截断竹箫方见日”,说的是“箫”去掉“竹”,结果为肃宗的“肃”。“更无一吏乃乎安”中的“无一吏”,即去掉“吏”字的“一”后,指向“安史之乱”的“史”。
构造这种显而易见易知的谜面,根本就是捉刀人刻意施放的一道烟幕,因为还有隐藏更深的谜底。当然,这个史我们也可以拿来一用。
“截断竹箫方见日”,这是一个字谜。这里先放一下,后面再解。
有趣的是,木夫曾经给大家介绍过一个相似的字谜:
日字加竖不加点,不做田由甲申猜。(谜底:神)
“更无一吏乃乎安”中的“更无一吏”,是“更”字去掉(“无”)“一”字,再去掉“吏”字,变成啥也没有,甚至是还亏空(多去掉)了一个(出)头!!!
“乃”,有一个异体,就是“迺”。“乃乎安”,去掉语气词“乎”,剩下“乃安”,即“迺安”,拆开就是“辶西安”,即“走西安”。
③“渔阳鼙鼓过潼关”的解读
“渔阳”,渔的阳,指渔父。“过潼关”,分开为“过氵潼”+“关”,“过氵潼”就是把“潼”去掉“三点水旁”,得到的是“童”,指道童或牧童。在红楼系里的很多作品中,渔父与牧童(或道童),通常所指向的,是崇祯与李自成。至于“关”,有一个字义是:比喻重要的转折点或不容易度过的一段时间。这里是指“比喻重要的转折点”。什么转折点?崇祯与李自成,本是尊贵之人,经过本象所记述的事件后,却成了卑下之人:把“过”字再用一次,“鼙鼓过”即“把鼙字中的偏旁鼓拿掉”,就是“卑”也。
这句是说,崇祯和李自成经过了某个人生关节点,从此从尊贵之人,变成了普通人。
④“此日君王幸剑山”的解读
“剑山”,这个名为“剑”的“山”,又在哪里?把“剑”字前的“幸”字与“剑”连起来,这个“山”,就是“幸剑山”。“幸剑”二字按反切拼音,发的是“景”的音。“幸剑山”,即“景山”也。
“此日”不是指一个日子,指的是日神,即太阳神。太阳神的诞日,在阴历三月十九。此日,恰巧是指这一个具体的日期。此日,即三月十九。
这句说了一个日子,一个山,还有一个君王,那么,“君王”又是谁啊?接着看,就知分晓。
⑤“木易若逢山下鬼”的解读
“木易”,杨玉环的“杨”也。“山下鬼”,马嵬坡的“嵬”也。
这当然是烟幕弹。
“易”,“移”也,“换”也。
把“木”移到哪里?
“木易若逢山”中,“若”可以解释成“好像”,“就像是”,也就可以忽略掉。现在剩下“木易逢山”。谁“逢”山了?前句说了,“剑”字“逢了”“山”字。所以,“木易逢山”相当于是说“木易逢(了)山(的那个字)”。这也就是:把“木”字移到“剑”字上,并替换掉立刀(刂),就成了“检”字,朱由检的“检”字。偏旁不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吗?你傻啊?易者,移也,你不能从后向前,再移一次吗?
此乃解读之一。
其二,木易若逢(山下)鬼:还可以是,把“木”字移到“鬼”的边上,即成“槐”字也。
景山,槐树,加上朱由检,想起什么了?
⑥“定于此处葬金环”的解读
葬的不是玉环吗?“金环”二字去掉(即葬了)“玉环”二字,剩下一个“人”字。
这就是说,葬的是玉环,不是金环,还剩下一个“人”,并没有死。这个人是谁?前面说的“君王”又是谁?
⑦“截断竹箫方见日”的解读
这个字谜的谜底究竟是啥?现在来解。
这个谜底,多了去了。
日字加竖不加点,不作田由甲申猜。这个谜底为“神”,日神太阳神的神。
“竹箫”,什么东东?一根小竹棍也。问题是这根小竹棍被截了,断了,去掉不见了,只见到,日。那,它原来长啥样?
一个谜底可以是“田”。这个咱不去管它,中间竖着的竹棍本来就短,用不着去截断。
(木刀插话:这个结论笔者不同意,“田”字,是卸甲归田的那个田,卦图里的女人没穿外衣躺在地上,这不就是成语“卸甲归田”的十分形象的图解吗?)
一个谜底可以是“由”,朱由检的“由”。
一个谜底可以是“甲”,甲申年的“甲”。
一个谜底可以是“申”,甲申年的“申”。
又,为什么说是竹棍,而不是木棍?“竹”,“朱”也。
所以这个谜底综合起来,就是,甲申年,朱由检解甲归田。他老人家不是自经了吗?
⑧谶颂总论
好,我们把其中的一些碎片信息整合一下:
甲申年的太阳神日,也即三月十九,一个叫朱由检的君王,上了景山,找到了一株槐树,他想干麼?
难道他想上吊?他真的上吊死了吗?
应该没有,因为还留下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由检,还同另外两个人开了一个御前会议。最后这一整句是木刀添加。
(以下解读是木刀做的。)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最后来看卦图。这其中画了三件物事。
一个人横躺在地上,看似没穿外衣的女人。
一副华贵的马鞍。
一个贴着空白名签,既无隔断,也无提把的书柜。
其实这里画的是三个人,不是一个人。
地上的那个,就是崇祯。它的意思就是,景山自经是假,御前会议为真。
马鞍指向的是李自成。李自成号闯王,即门下有马,就是个“闯”字,但为了迷惑某些人,没有画马。
书柜指向的是吴三桂。前面说过,谶中的“无一吏”,映射一个“史”字,这个书柜就是史书柜。史书柜通常都很大,有许多隔断,但这个史书柜却名签无字、既无隔断,又无提把,不就是个三无柜么。三无柜,无三柜,正是指向吴三桂。
从画面的相互距离看,李自成离崇祯最近,几乎贴着,而吴三桂就稍微远些。这代表了三人的亲疏程度。
(下面转回木夫老师解读)
好,我们再稍微归纳一下。
李自成从西安来京,崇祯作假上吊。渔阳鼙鼓,边关骚动,引起全国混乱,李自成成为众矢之的。导致杨花落尽,柳絮纷飞,子规啼,不如归去。从西安来,回西安去,李自成一无所得,只得了个孤家寡人崇祯,自己还失去了一个头。什么头?贾瑞那指头告了消乏也。
(再回到木刀解读)
关于这个事件的历史真相,笔者是这样解读的。
从三个人在一个画面的场景看,这就是崇祯、李自成、吴三桂开的一个御前会议,议题就是要讨论如何对付建奴日益增长的对大明的威胁。
史料告诉我们,李自成的所谓东征,一路都是城门大开,官员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抵抗,只有开门迎闯王,及至到了京城外,都是大开城门宫门,一路畅通。进宫后,全部在朝官员,弃崇祯于不顾,都去拥立李自成称帝。原先笔者认为,李自成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为野鼠会的暗中操控,因为这些官员,不说全部,至少相当大的人员都是教徒,他们或者听信了野鼠会散步的改朝换代新主即将诞生的谎言,或者就是受野鼠会指令。后来,有人提出了三“顺”谜团,即李自成的大顺国,张献忠在李自成传言已经死亡后建立的大西国大顺年号,以及建奴的顺治年号。他们都在“顺”谁?由此联想到李自成的东征如此出人意料的顺利,以及红楼系包括了水浒传,传里有个大名鼎鼎的一心接受招安的宋江,因此,笔者相信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接受了崇祯的招安,当然,与他们前后脚接受招安的,还有一直坚持到最后的郑氏。
而吴三桂据史料记载,这期间是因为李自成东征事而来勤王的,因为听闻李自成已拿下京城,遂打道回府。
所以,根据卦图的提示,可以推测李自成、吴三桂来京城是为了商议征辽事宜的。
这次御前议事是在假自经之前,还是之后,还未看到直接的论据。但议事内容包括了崇祯自经的设计,因此,大概率应该是在未发生之前。如此就好理解,崇祯为什么十分赞史湘云,李自成也为崇祯的假自经作了完美的掩饰。
至于吴三桂是否把这件事告诉了建奴,现在还判断不出,但从吴三桂后来的反清,推测大概率是因为建奴违背了他当初与建奴作交易时的允诺。从出土或传世文物的“大明顺治”和“大明康熙”,以及孝庄停灵三十七年这些迹象分析,推测他们是知道的,并且在崇祯一百一十二岁死后,才将孝庄的灵柩入土为安,当然是有比皇家丧葬礼制更重要的原因,才能作出如此骇人听闻的事。
据史料记载,李自成进京后,对前朝藩王贵戚官员进行了勒索财物的事,那么从李自成深度参与御前议事这一现象,又可以推论,李自成进京后的行为是崇祯默许的,是为了皇家充盈国库,几十年征剿匪患,而始终收效甚微,也有可能是崇祯默许李自成的作为,其目的极有可能是为皇家瘦身而采取的非常规手段。
最后,史料说李自成取得京城后,就去征剿吴三桂,历史事实更有可能是去征剿建奴,李自成就是明朝的宋江。李自成失败,不是因为吴三桂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叛明投清,而是吴三桂在李自成征剿建奴时,不满崇祯给予李自成极高朝廷地位(推测为辅国),而“冲冠一怒”,两者都是“为红颜”,前者时女人,后者时大红官袍。
至于李自成与建奴的战力谁更强,红楼梦里有柳湘莲痛打薛蟠的故事,就是隐射建奴被李自成收拾得不要不要的。既然李自成战力高于建奴,为什么还会失败呢?这是因为吴三桂以关宁铁骑帮了建奴,而李自成此时已弹药将尽,一是也供给不上。关宁铁骑不是我们长久以来以为的,是重甲骑兵,这个铁骑其实是装甲部队。就好像美军骑一师,根本就没有马匹,是全机械化部队。
此后就如木夫老师所说,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大军似杨花落尽,柳絮纷飞,子规啼,不如归去。从西安来,回西安去。李自成这一趟一无所获,只得了个孤家寡人文曲星崇祯,成为皓首双星中的破军星,还失去了一个头。
【附,补充关于疑是朱由栩的明顺治的部分史料】
以下这段网文,可以从侧面反映明顺治、清顺治是两个人。此顺治被网友称呼为崇祯的最称职的超级粉丝。
,
《三垣笔记》是这么说的:
清世祖顺治十四年,谕工部曰:「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千载之下,竟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朕用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悯恻。尔部即遵谕勒碑,立崇祯帝陵前,以垂不朽。又於所谥怀宗端皇帝上加谥数字,以扬盛美。」又尝登上陵,失声而泣,呼曰:「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上为后代所惓怀如此,况其臣民乎!---
当然,这《三垣笔记》是野史,可能不准确,我又查了下清实录,实录里是这么说的:
顺治十四年甲申。谕工部朕念故明崇祯帝、尚为孜孜求治之主。只以任用非人。卒致寇乱。身殉社稷。若不亟为阐扬。恐千载之下、竟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朕用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悯恻之意。尔部即遵谕勒碑、立于崇祯帝陵前、以垂不朽。
也即是说,至少从实录看,《三垣笔记》还是有可信度的,顺治十四年确实给工部要求立了这个碑文。至于顺治有没有在崇祯坟前哭呢?
敬请期待第六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