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来了 它带着42度走来了!

在炎夏的暑热尚未消散之时,天上的星宿便开始昭示着到来的秋天。
“立秋”这一概念相较于气候上代表着“凉爽”的秋,更贴近于星象上对秋日的预告。《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当北斗星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时,即是立秋节气到来之时。站在现代科学的角度,多种因素诸如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都会影响我们所处环境的气温。事实上,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之后的节气就是处暑,处暑和小暑、大暑“三暑”,都是代表高温的节气。在处暑之后,暑热才逐渐消退,气温开始走低。
但此时此刻我们广袤的国土上,为传统习俗所牵动着的观念已经在引领大部分人们走向秋季。
秋高气爽,秋天是转凉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一观念被口口相传,塑造着我们生活中的美好与自然。
“秋收”、“秋咬”乃至于“贴秋膘”,所有的活动和词语中蕴含着我们对于秋季收获的美好向往和期待。
在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由于地势的复杂,人们便将农作物置于自家房顶或窗口晾晒、挂晒,称之为“晒秋”,成为了我国秋日中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因地势不平,屋顶晒架变成了晾晒农作物的主产地。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有序,每当日出山头,晨曦映照,整个山间村落饱经沧桑的徽式民居土砖外墙与晒架上、晒匾中色彩鲜艳的果实中,描绘出了晒秋的美丽画面。此处“晒秋”的景观以及此基础上形成的乡土文化吸引着诸多游客的来访,晒秋景观也于2014年入选中国最美符号。
日晒、成熟与收获,光是这些词语就会给我们最简单的情感体验,唤起我们同土地、同种植、同耕耘、同收获的密切关联,再从其中感受到我们同大地的深切的羁绊。作为在种植和收获的农耕文明中代代成长的我们,很难去仔细地阐明我们与这片土地的渊源,作物的生长成熟就像人的成长,总是能带来莫名的喜悦的;种植和收获仿佛同我们的灵魂紧密相连。 故而“晒秋”,在这平和的词语背后,在张开嘴念诵出这简单的音节后,我们的嘴角总会不经意间放松或上扬,享受一种共通的收获的快乐。
立秋快乐,我们要迎来新一轮播种的未来,迎来新的、收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