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时代“虚火上升”的文化乱像

近日某大网红一曲银词艳曲似的歌曲《黄梅戏》选段,引发了强烈的话题性。作为一个想写点文字表达自我意见的人,说上几句个人看法吧。
注意本文对事件本身不做讨论,不会给出“是与非”的观点:既不会赞赏,也不会嘲讽、吐槽、谩骂等。只因事件本身并不重要,其引发出来的思考,才是下面文字讨论的重点。

首先:以歌曲形式带出戏曲元素,这种做法并不稀奇,也绝不是首创。
1993年的《说唱脸谱》就是此种风格,曾经传唱一时,并在央视35周年晚会上正式播出。说唱脸谱是一首彻头彻尾的歌,它的歌词中带有京剧元素,但歌手演唱中没有一丝京剧唱腔,只在副歌中有句“哇呀呀~~”的京剧花脸发声。这首歌有两个版本,旋律一样,歌词不同,所要表达的意思更是南辕北辙:
1.谢津版——突出两代人不同的审美观
此版讲述爷孙两代人对传统戏曲不同的观感,在时代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如何突破重围,再创辉煌!

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
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一边唱一边喊
哇呀呀呀,好像炸雷,叽叽喳喳震响在耳边
(间奏)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rap)
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
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咙个哩个三大件
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跟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
(间奏)
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
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灰色的精灵,笑哈哈……
(rap)
我爷爷生气说我纯粹这是瞎捣乱,多美的精彩艺术中华瑰宝
就连外国人也拍手叫好,一个劲的来称赞
生旦净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功夫真是不简单
你不懂戏曲,胡说八道,气的爷爷胡子直往脸上翻
(间奏)
老爷爷你别生气,允许我申辩
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
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
哇呀呀呀
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间奏)
一幅幅鲜明的鸳鸯瓦,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
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哈哈哈
2.杭天琪版——弘扬京剧文化
此版本与谢津版唯一的区别就是歌词的改变,改版后,变成了弘扬京剧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为京剧打CALL。

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Beijing Opera ,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脸上画
“四击头”一亮相,(哇呀......),美极啦,妙极啦,简直OK,顶呱呱 !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
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灰色的精灵笑哈哈!
一幅幅鲜明的鸳鸯瓦,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
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 (哇哈哈......)
此次:网红翻唱的是慕容晓晓的《黄梅戏》,不同于之前的“说唱脸谱”,从小学唱黄梅戏的慕容晓晓,将《女驸马》的经典唱段揉进了歌曲之中,作为副歌形势展现出来。相比起来,歌曲部分的唱词有点平平无奇。

从小爸妈就对我讲,黄梅戏可不是很好唱
模仿着大人身段模样,实现了我的愿望
面对这爱情的考量,冯素珍是我学习的榜样
女驸马的故事伴我成长,我的公子又在何方
(黄梅戏唱腔)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官花好啊好新鲜
(歌曲部分)
这是一段经典的旋律,让我醉怎么能够忘记
多想再回到当初的年纪,伴着音乐让我唱起
这是一段经典的旋律,把我带回那个世界里
(黄梅戏唱腔)
多想再和你继续这爱情,不管前途多少风雨,就像这戏曲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创新与改编,不是不行,要做的“得体”,而非给人以“亵渎”之感。提出批评与改进意见,要有理有据,而非通过“戏谑与嘲讽”的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创作“态度”!
其次:爆款网红翻唱并不会给传统戏曲带去有效观众。
流量不等于扩大受众,流量只是一个基数。巨大的流量是被什么吸引过来的呢?戏曲本身?还是网红本身?冲着网红而来的流量,又有多少会转换成戏曲爱好者?

流量经济的逻辑,不是流量本身带来的红利,而是广撒网,将“有意向受众”囊括其中。比如:直播卖货就是利用网红的流量,尽可能让“易掏钱购买”人群看到。被看到,就可能触发他们的购买冲动。这部分被“网住”的群体平时也喜欢购物,直播带货只是将其“圈”起来集中消费。

大部分围观群众根本不是“有效流量”,只是看个热闹而已。戏曲欣赏有一定的门槛,网红魔改的唱腔不会将潜在爱好者吸引而来,无法真正有效的转化成戏曲爱好者。
更何况目前短视频网红大多采用“软色情”的方式所引来的低质流量呢?
第三:短视频流量秘籍——情色擦边球
自媒体时代,UP主们需要快速获取大量粉丝,成为“流量UP”。如何在海量的UP之中脱颖而出?利用人性的弱点就是快速致富之路。
君不见短视频中从18到48高矮胖瘦各类UP,跳舞、变装、扭胯、卖萌等等。直播平台更是群魔乱舞,从早期斗鱼多起不雅事件,到后来大妈通过美颜装少女被曝光等。各视频网站的舞蹈区、健身区等都成了福利区。

第四:自媒体人原创能力有限,同人、二创推新有法律风险,防止短视频成为抄袭的温床。
自媒体时代给人们提供了依靠创意成为网红,获得经济收益的可能性。但茫茫人海想要搏出位,谈何容易。
利用大家耳熟能详的IP进行二次创作,借成功作品之势,可以快速将观众带入自己的故事,并天然的锁定了观众群,因此做同人作品是高效的创作方法。弊端就是存在“版权隐患”,从其诞生就有“原罪”。

无论是出于对原作品的喜爱,对原故事情节的不满,想改写人物命运,与“同好者”分享;还是商业目标明确,用别人的鸡下自己的蛋。都要面临版权的问题。世界各国对二创容忍度不同,亚洲由于日式同人文化的流行,相对比较宽容,欧美则更加严厉。
据说:“五十度灰”起源于“暮光之城”的同人作品,因作者的重口味创作,被原教旨主义者赶出同人圈。但却受到书商青睐,为了出版完全替换了涉嫌内容,将其打扮成原创作品。

虽然利用了知名IP的世界观与人物设定,蹭了IP的热度。但二创作品依旧较高门槛的,需要创作者费心费力的。
然而,每个人的创造力是有限的。即便是组建专业团队,想要持续、稳定的输出高质量的作品,也非易事。特别是互联网眼球经济,需要持续输出内容保证热度,不然很快就会被遗忘。
当创造力不足之时,抄袭就是最快捷有效的途径。加上维权成本过高,侵权成本太低,因此视频平台充斥着大量的雷同内容。一个视频创意火了,各种账号都照葫芦画瓢的复制出来,群丑跳梁。
最后:滤镜下打造的“新文化”
随着视频播主的出现,一种新魔幻主义的文化思潮应运而生。或利用唯美的镜头,呈现出国人自古就向往的“乡村田园”生活。

或穿越时间线,回到某个怀旧时代,用当代的精神与物质,重塑历史。按之前文章中的“朋克”来划分的话,可以算作是我国特有的“社会主意朋克”。

这股创作思潮对未来的影响,暂时无法估量。但目前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正处于新文化、新民俗的塑造过程中。随着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当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之后,就会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比如:武侠文化。

在一波又一波武侠小说作者、影视剧的制作者的经典作品积累下,武侠成为华语文化圈人群的共同语言:轻功草上飞水上漂,雄劲的内力拈花飞叶伤人等,其他文化体系的人是完全无法明白的。正是这些“臆造”出来的特有文化,成就了新时代的意识共同体,将人们从文化上凝聚在一起。
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就是不停地打造中华文化的“意识共同体”,即便是占据中原的外族,也被同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这就是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