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设计的觉醒》读书笔记

2021-03-14 22:25 作者:可燃_kieran  | 我要投稿

    《设计的觉醒》更像是一本散文或者杂文集选,书中文章选自《设计的工作台》、《设计的周围》、《设计的前后左右》这三本文集。这些文章中并没有深奥的设计理论,精细的设计技法,而更多的是先生自己的见闻和对世界的,社会的观察。我猜想,文章所记录的这些内容,可能在不同时期刺激促成了他不同阶段的设计理念。因此他将这些内容重新整理出来,以一种克制的温和的手法,有条理的向后来者展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思考和实践。阅读者凭着自己所需去看待这些文字。

    我阅读本书的起因是因为在研究日本的服务设计历程,其中有一个日本便利店发展历史。那个时期,田中一光先生无疑是一位设计巨匠,融合了日本文化和现代技术,形成了一整套成体系的设计哲学和方法,开启了日本设计的黄金年代。出于对设计的喜爱和自身当下的迷茫状态,我阅读了本书,期望有所明悟。

    抽象的解释,设计的作用是寻找功能和社会的接点。何以见得?先生举了无印良品的例子。脉络是这样的:

        1. 观察社会,发现过量的装饰,无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可能还有对于日本文化和泊来文化的深刻见解。日本文化中关于“空”的,趣味性和知性的喜爱。

        2. 提出最初的设计概念:“无品牌”能在过渡装饰的环境中,反而能更引人注目

        3. 一些迹象的佐证:西友其他物美价廉产品和率真包装获得商业成功

        4. 丰富设计理念,构建成体系的品牌文化和设计要素,并通过技术实现:提出“日常生活”这个主题,将购物环境也设计得与之契合。文中所述的:“将无印良品”的产品摆放在如此生活气息浓厚,触感细腻的材料中,产品也很好地传达出了我们想要传达的思想,所以,可以说,无印良品的性格特征正式由这种材质感构筑而来,而“无印良品”字表的字体和色彩正式还原了这个性格特征。

        5. 将设计理念延展,例如对于无印良品产能的论述:“需求越来越大时,想要在机械生产中贯彻自然性是很难的,尤其是生产规模很大的时候。所以小型、中型的生产体制才是无印良品的领域,既不进行泛滥的大生产,也不走向限量级的奢侈高级”。例如对商业要素的论述:“消费者对商品不只是有物质层面的需要,对商品背后蕴含的思想其实也是抱有兴趣的”,“没有性格特征的产品恐怕会被社会淘汰出去”

    写这篇文化的时间应该是在20世纪末,经过了20多年,当下我们所品牌是什么状态呢?以下是一些我的浅薄的个人观察。

        1. 一方面品牌层出不穷,产品所宣扬的个性也层出不穷,但另一方面,过多的品牌和个性极大的损耗了消费者的耐心,品牌的传达成本与日俱增。存在多个产品共用品牌或平台文化,无品牌和品牌联盟的趋势。

        2. 小众品牌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消费文化也非常具有活力,比如二次元圈子中的一些cosplay服装。尽管材质上一般较为粗糙,且很难说穿着舒适,但这类服装凭借其设计的精巧和对二次元人物的复刻,显然俘获了一大批的拥趸。其中优秀的设计师也在圈子里拥有相当的尊敬。相比较于大品牌而言,这类产品的传达成本却相当的低廉,挖开来看,应该是超高的忠诚,导致不断的复购,平摊了第一次拉新成本。个人感觉,“产品和设计师鲜明的设计符号”+“用户热烈的传播意愿”+“合适的质量产能控制”,是构架起这样一个小商业环境的三个要素。

        3. 品牌和平台就像阴阳两极,呈现相互博弈,转化的趋势。16年左右应该是平台占据全面上风,品牌方甚至需要面临一些霸王条款来栖身于某一平台。如今,有一些品牌方也呈现出了融合平台的趋势,例如南极人。而有一些品牌出现了反平台的趋势,比如某些设计师独立服饰品牌。

        4. 现在的消费行为貌似有明显的两种极端:一个是依赖符号,认准了,不会轻易改变,极为忠诚。另一方面是什么都可以,只要满足基本要求,“依赖”推荐算法。但有时候出现这两个极端行为的人,竟然是同一个人。可能这背后有什么更深层次,广泛的社会因素?

    “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观察世界,观察人类,观察文化 ”,“……拥有极佳的思考能力和出色构思的人,即使不画线不上色,也可以说是设计师。只要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有着认真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做行政或是商务工作的人,也会具有与时代同行的设计感受。” 这两段话把设计的格局拉的很大。但客观地讲,设计仍旧非常需要那个具象化的那个支点。这个支点从何而来?书的结尾部分,朱锷老师写了田光一中先生的一篇小传。先生的设计具象化的支点是平面(图案,色彩,文字等),灵感的源泉是日本传统文化。他对于日本文化的观察极为敏锐,并且极好的和他的“支点”进行了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和设计的结合的怎么样呢?是怎么结合的呢?我可能还得再去调查一下,思考一下,但明显的感觉B站上的传统文化类内容呈现健康增长的趋势。我的设计支点在哪里呢?

这篇文章仅仅是记录一些读书时候的思绪,可能之后再回来看看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摘录:

设计的作用在于寻找功能和社会间的接点。在功能足以说明一切的前提下,装饰成分是可以节制的。

无印良品有三个特征:材料的选择、工序的检查、包装的简化...设计的作用在于寻找功能和社会间的接点,在功能足以说明一切的前提下,装饰成分是可以节制的,如何把握节制的度是考验一个设计师是否成熟的标尺。 无印良品不具有纵向深化商品品质的必然性。

消费者对商品不只是有物质层面的需要,对商品背后蕴含的思想其实也是抱有兴趣的。

结实好用,谁都可以便宜买到,在过度浪费到极点的社会,这种具有民主主义色彩的商品会让人感到高度的精神性,用比富人更聪明的方式生活带来的满足感,也是它吸引人的重要原因吧。

需求越来越大时,想要在机械生产中贯彻自然性是很难的,尤其是生产规模很大的时候。所以小型、中型的生产体制才是无印良品的领域,既不进行泛滥的大生产,也不走向限量级的奢侈高级。

如果“好的产品“+”好的推广信息”+“好的展示环境“三者缺一,将都无法在现今的商业环境中成功

二十一世纪无法回避对上世纪的反省和挽救之责任。设计也无法脱离"环境的再生","消费-使用-丢弃"的文明怪圈以及"人情的复苏"这三重考量而存在

当理想的蓝图在近代都市的天际线上慢慢消失,某种怪诞的宗教就开始在人们荒芜的心灵中悄然潜入。 我认为,思考受伤地球的再生,重新认识非西欧文明,脱离整齐划一的欧陆风格,控制对舒适的过度追求,减少华而不实的国际交流,弥合由认知不同而产生的思想冲突,找回对非光滑闪亮之物品的审美等,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的最大课题。

社会越是信息化,就越追求更新鲜更独立的形象。

传达和记录的分离,知道和保留已经不再共存。

一看即懂是视觉沟通的最终目的,但没有文字的平面设计,却总会让人觉得缺乏现实感。如果没有印制发行者等信息,人们就会感觉有些错乱,甚至被拉回图片回执或照片拍摄的时代去。没有了文字的设计作品很容易失去社会性,从而只属于作者的个人世界。文字则不同,即使离开了设计,他人就可以作为语言独立存在。

海报的目的是与全世界的人们沟通,所以其中的情感在设计表现上应该具有独特性和普遍性,我认为有好创意的作品是可以超越国界获得理解的。

在信息过剩和大规模生产的设计工作流程中,人民开始无法同时兼顾大脑和双手。我们的世界成了一个不断收集纷繁信息然后机械录入系统,其中的构思部分逐渐被傲慢的城市人那所谓的直觉掩埋了。

人民对现代的高度机械文明存有一种本能的抗拒,他们更希望在人情味的唤回中得到休息。 流行艺术对世俗性的过度推崇,则催生了人们心里的怀旧情节。 人类一方面想在感受性上面找回昔日的情愫,一方面又在新的视觉体验中不由自主地沉浸迷失。

究竟什么才是现代的单纯化?这的确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我想她可能包含了两个角度,一个是现代人生活模式中的easy care 这种即席性的渗入,另一个就是在造型表现上的单纯性。

半吊子的信息服务,可能会具有伪善的危险性。

日本广告受到世界关注的原因:

    1. 海报更多的源于日本文化本身,这种文化想世界展示出了它的独特性,同时也在相当快的速度走向成熟

    2. 文化开化,虽然传统的东西向现代转化是很自然的事,但在日本却是传统文化反过来把现代文化吸收了。

    3. 娱乐感,和平的社会氛围,相对富裕稳定的生活,以及单一语言,使得广告在日本的传媒中扮演起为社会带来娱乐与活跃的角色。即便是买东西,广告也不会单纯的去讲他的功效,每位或者有点,而是会探寻一些共同的感受,从而得到受众的共鸣。

我更关心的是人类的生活合理化和统一化之后产生的独立与孤独到底创造了什么。

量产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随着消费的膨胀,人们对物质和财物的感觉也淡化了。

相对于我们身边时间和空间的不断扩张,人类自身的生存反而显得越来越微不足道。从前的美学坐标轴现在正一点点发生着平行的位移。人类一方面希望在感受性上找回昔日情愫,一方面又在新视觉的体验中不由自主地沉浸迷失。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流行艺术及波普艺术的出现,可以说是分别代表了那两个世界。如果说,前者在现代是一种促进内部运动的力量,是在机械文明中感觉到危机并不断沉溺的人们的深层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那么波普艺术的视觉性就是积极地向外界进行的具有科学性的视觉体验。 现代的“单纯“具有更直接的冲动与瞬间性。即使是在狂热的状态下,也有一些地方保持着清醒,它以直接的而不是虚无的方式给予人体以巨大的冲击。比如那些幻觉的、让人眩晕的美,它们超越了视觉的感官体验,让包含了感性、情念、理念在内的肉体五感直接产生共鸣,迸发出火花。这就是透明而干燥的”单纯“之美。这与LSD以及迷幻药所形成的目眩神迷有不少的共通之处,从中可以看出直觉的单纯之处。

 在江户时代,幕藩体制下的纹样还有着世袭的特性,它象征人们的身份和假使,因为纹样的用途很广,于是被使用到几乎所有的工具、服装和建筑上,化作一种构思和样式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那些与大名、武士的血统毫无关系的商人、农民、艺人也可以随意使用纹样。于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大量纹样就产生了。

此,日本人对颜色的使用,永远简洁而充满对比。比如用一种颜色靠近另一种颜色,在对比中使两者的特征都更明显。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使用对比色的作品。奈良朝寺庙和神社的红与绿、武器上的红与黑、屏风画中的金与绿、喜事上的红与白、浴衣,夏季和服的蓝与白等,这些都是对比性的配色。这些色组合与信仰、心情、构思、材料等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日本的色彩。

现在的艺术和设计领域,已经到了设计者们将各自国家和民族固有的东西通过现代手段表现出来,并互相争鸣的时代了。

琳派的自然描写一边隐藏着自然神态具有的丑陋侧面,一边通过明亮颜色的滤镜,将其投影,转移到宫廷式的典雅舞台上。肉感通过形式化被净化,月亮因秋草地增添趣味,深深地铭刻在人的心理,而这些变现又通过理性的批评精神被研究和创新。

设计反映的是技术和产业的变化。

设计师的工作,往往始于概念,终于方法论,留下的是实实在在的作品而非个人印记。

只有努力用心观察的人,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灵感。而依靠团队来获得创想几乎是不可能的,创新只能在一个人的脑中独立完成。所以海外的旅行,也只有单独一人前往才会有所收获。

我也曾在阅读音乐评论时,试着将“音乐"二字替换成“设计”,从而发现全文即变成了对设计的评论,由此得到新鲜的触感。

设计绝对不能变成痛苦的工作。如果感到痛苦的话,就会深陷困境而不可自拔,而一旦有被逼迫的感觉,就容易钻牛角尖。如果能一遍哼歌一遍发想当然是最好的,做出的东西也会更有新鲜感。

颜色本身是一种很客观的东西,它并没有美与不美之分。对颜色的好恶完全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本能来进行判断的,对颜色的感觉也因人而异。有人最不喜欢红色的汽车,而有人则觉得红色是世界上最美的颜色。有人认为绿色无论涂在哪里都是好看的,因为它最接近自然色,而有人觉得黑色或者是茶色这些带有日本地方特色的颜色才是最好看的。

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观察世界,观察人类,观察文化。 无论怎样,先去多看看好的东西......不管是建筑还是绘画,尽可能多地接触真正好的事物,知道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东西感到羞愧,并充分侵染了这些事物的气息后再回来。

“反思”与“创想”是直接关联的,这是改变视点的源头,我们平时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无论再怎样努力地奔跑,我们的脚也不可能离开地面。舒服和不舒服,孝顺和不孝顺,信赖和不信赖,在思考这两极对比之间的空间到底有多大的过程中,灵感往往就诞生了。 

极端一点说,就是在发现造型和工艺不好的时候,果断地将其终止或舍弃,这也可以说是设计。……拥有极佳的思考能力和出色构思的人,即使不画线不上色,也可以说是设计师。只要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有着认真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做行政或是商务工作的人,也会具有与时代同行的设计感受。


《设计的觉醒》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