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神作《沙丘》上映,科幻大片钟爱的建筑风格,在地球上可能将要被淘汰?
素材来源:凤凰空间(ID:fhkj666666)
编辑:设计小教室(ID:designdid_top)

《沙丘》原著在科幻界的地位到底有多高?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每一个“一生必读”的书单上,都有《沙丘》。
影片制作阵容也是堪称神仙级别,导演是“科幻圣手”,曾执导《降临》《银翼杀手2049》的丹尼斯·维伦纽瓦,电影配乐则是诺兰的御用配乐汉斯·季默。演员则有“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灭霸”乔什·布洛林、“天启”奥斯卡·伊萨克、“国民男神”张震……
故事背景是遥远的未来,10191年的卡拉丹星球上,亚崔迪(Atreides)家族的成员被暴虐的皇帝发配到了遥远且环境恶劣的星球——厄拉科斯(Arrakis),并让他们负责那里的香料开采……
电影中无尽的沙海、巨型沙虫、巨型建筑和飞行物……这些场面都给我们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震撼。

影片的艺术总监维梅特在开始草图创作之前,参考了古老的金字塔遗迹、侵蚀山谷的冰川、大理石矿坑、西欧海岸的二战掩体等素材,最终将“粗野主义”作为影片建筑的整体基调。
粗野主义这个词汇最早源于法语短语béton brut(未处理的混凝土),用来形容使用粗糙和厚重材料建造的建筑。这种风格出现于20世纪中期,在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日本等地流行起来,该风格主张使用裸露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加修饰,不在意比例关系,张扬建筑朴素、错乱的美感。





影片中的建筑规模庞大,冷酷粗犷,棱角分明,具有混凝土的质感,体现着人们对权贵势力的崇拜。
我们发现,像这样非人尺度的粗野主义建筑,在近些年的科幻电影中不断出现,构成了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
虚拟世界的粗野主义建筑
集权的绝佳隐喻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在《沙丘》之前的一部作品是赛博朋克风格的《银翼杀手2049》,影片中的洛杉矶警署和泰瑞公司总部,都是粗野主义的建筑风格。

影片《撕裂的末日》中政府的强势形象依赖于个体视觉分离,居民们和领头人物穿黑白色调的衣服以维持共同的和平,城市本身也通过展现大量的混凝土建筑,来维持一种几乎是重复的规律美。

在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发条橙》中,一座现实中的粗野主义建筑成了主人公与其流氓朋友的团体据点。

混凝土这种带有一丝温度的材料,能够完全切断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常用于表现科幻电影中冷酷的世界。
在科幻电影中,巨大的粗野主义建筑也往往能反衬出人的渺小,这种巨大的空间感,是技术、资本控制人性的绝佳隐喻。
真实世界的粗野主义建筑
平等社会理想实践的缩影
实际上粗野主义在诞生之初,是怀抱着一种平等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理想。
20世纪中期,二战中被摧毁的欧洲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钢铁等建筑材料短缺,这一时期的欧洲建筑师面对战争后的满目疮痍,开始努力寻找更加简单、诚恳、注重功能性的设计,试图创造更平等的现代社会,在这一背景下,混凝土这种易得、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材料受到了建筑师们的青睐。
“粗野主义建筑”这一术语,最初由英国建筑师史密森夫妇(Alison & Peter Smithson)提出,他们的代表作罗宾汉花园就是他们社会住房理念的实践,两个巨型的居住区将地块围合,在喧闹的城市中创造出静谧的绿地,公寓中的宽阔阳台构成了空中的街道,鼓励居民间的互动。

史密森夫妇的这一理念,深受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晚期作品的影响。
在历史上,建筑和艺术的趋势总朝着精美化发展,当柯布西耶设计马赛公寓时,对混凝土模板不加任何修饰,保留着原材料的花纹、质感和污渍,这种手法对当时的建筑领域是重重的一击。


柯布西耶将这种原始的、粗犷的风格,称作“Beton Brut”,翻译成中文便是“粗制的混凝土”。
粗野主义的核心,是对材料的敬畏和诚实的表达,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大师都曾探索过这种风格。
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试图将民主的主张通过建筑的形式痛快地表现出来,在1958—1960年设计仓敷市厅舍的过程中,整个设计从形式上虽然以奈良的正仓院作为原型,但运用了粗野主义的一些表现形式和钢筋混凝土材料,采用宏大又具有力度感的比例元素,将原来仓院的木质结构进行了夸张化的处理。

20世纪50年代末,贝聿铭设计了纽约基普斯湾高层公寓,在这个设计中他大胆地采用了表面未进行任何装饰的清水混凝土结构的梁柱,并将所有结构暴露在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贝聿铭对混凝土美学充满了信心,同样也为降低建筑成本进行了考虑。

粗野主义建筑也让一些人难以接受,1968年建成的波士顿市政厅看上去笨重、凌乱、粗糙,这是建筑师卡尔曼·米基奈和诺尔斯的故意为之,这座建筑2008年被评为世界最丑陋建筑之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苏冷战中,苏联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国力达到最强。此时充满野心的苏联建筑师延续了粗野主义的建筑风格,创造出了漂浮、巨构、悬挑甚至出现了带有很多反重力风格,充满未来感的建筑,创造出了时代的奇观。


除了苏联,粗野主义还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绽放,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被夹在苏联和西方之间,在这里两者的文化相融合,诞生出了似乎不属于这个星球上的建筑与雕塑,自成一派。南斯拉夫的建筑,启发了后来众多建筑师和游戏设计师。


看看这些建于几十年前的粗野主义建筑,真觉得自己误入了某部科幻大片的片场。
面向未来的粗野主义建筑
延续还是拆除?
从20世纪70年代起,粗野主义建筑开始进入了衰败的时期,这些建筑不可避免地被废弃、遗忘,许多建筑也因政府缺乏资金维护和影响城市景观等原因面临着被拆除的困境。



然而流行趋势也总是循环往复,旧的东西又变成新的,2010年建成的矶崎新设计的上海喜马拉雅中心,建筑表皮采用了凸凹感很强的粗野主义语言,效果也很不错。

在当代环保大趋势的推动下,留存下来的粗野主义建筑不仅可以被发掘出新的用途,还可以被改造为使用绿色能源。
比如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建于1970年的倍耐力轮胎大楼,曾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1999年被空置。现在这座建筑被Becker + Becker事务所改造成了一座零能耗酒店,完全可以通过自身产出的能源来维持运转。

对于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的粗野主义建筑,简单粗暴地拆除或许不是最好的办法。
今天这些原始的混凝土结构在现代玻璃和钢铁塔的城市中,依然有它独特的魅力,如何在保持原有美学特征的前提下,减少建筑的碳排放量,并延长现存建筑的使用寿命,是摆在建筑师们面前的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挑战。
结语
由于电影、游戏等流行文化的影响,今天的粗野主义建筑已经与“赛博朋克美学”“废墟美学”等名词紧密相连,几乎没人记得这种风格的初衷——强调面向普通大众,提供不加修饰的真诚设计。
如今,在现实中,粗野主义建筑已经成了历史的遗迹;在虚拟世界里,它却被当作极权控制的象征。
你喜欢科幻电影中的粗野主义建筑吗?你觉得现实中的粗野主义建筑又将何去何从?
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一下吧!

以上图片及资料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由设计小教室再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欢迎大家关注并分享我们的设计小教室
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干货与技巧分享哟~
长按二维码点关注我在小教室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