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之后》——考上大学之后就解放了吗?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郑雅君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3.5重印
刚刚过去的六月七号八号的高考牵动了无数国人的神经。这个决定了无数青年人命运的神圣考试,被认为是中国人一生当中所能参加的最公平的竞赛。今天我所分享的这本书是《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郑雅君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3.5重印。它其实是一篇硕士论文,在得到指导老师的青睐之后,由复旦大学教育研究曦光丛书资助出版。
而本书的作者郑女士也由导师推荐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攻读了博士学位,并遇到了真爱,结婚生子,一路顺风。实现了由农村子弟到学术专家这条读书改变命运的这条“有出息”的道路。
而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之一,就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访谈数据为即将步入大学的寒门子弟来介绍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以为入学并不代表融入,考上大学并不是解放,而是新挑战的开始。本书将要介绍的将是一套关于合理看待与安排大学生活的实践图式,这套技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优势的家庭经济文化背景所赋予的。寒门学子的家庭背景如何烙印在上大学的过程中,大学“入场券”如何衔接高级职业,也是本书所尽力涉及的问题之一。
高等教育黑箱之下
高等教育黑箱之下产生的985废物。一个显见却难解的迷失,为什么社会出身劣势的学生,即使进入了最好的大学,却仍然在毕业出路与生涯前景上劣势明显?小镇出身的学生自嘲为985废物和小镇做题家,这弥漫着一种相似的情绪,精英高校难以平抑自身弱势背景的巨大落差感和对前景的失望。网络热帖《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中所说:“从一个连电影院都没有的小县城考到了全河北最好的高中。六年之后要来国际大都市上海了,要来到我倾尽我家所有小积蓄才能勉强付个首付的上海了。我这才发现,光考上了好大学也是没有用的。”
这便是同一文凭的回报。对于不同家庭出生的孩子却是有差别的。即使底层子女凭借勤奋和天赋冲破高考壁垒进入了重点大学,与那些来自优渥家庭的背景的同学相比,其在学业成就、就业质量、升学选择、起薪满意度等诸多教育结果方面仍处于显著劣势。现在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增大,自己的前景并非如同向来所期待的那样乐观。背景平平的名校学子会陷入强烈的幻灭感和自我怀疑。然后,现有的知识仍不足以解答人们的困惑,名校当中究竟存在怎样的挑战,让寒门学子难以兑现他们所期待的回报?北美社会分层与地位传统研究实际上把高等教育的过程缩略为一个黑箱。作为行动主体的学生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会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其核心关切在于底层人究竟有多少能力将教育成就兑换成尽可能高的职业地位,却疏于关注他们在学校里成了什么样的人,还有想兑换什么的问题
然而,中国教育传统精神的核心,乃在于追求个人自身德行的完善与心灵乐趣的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了求取外在的社会功能或工具性的自我效用礼记大学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儒家教育理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个人道德完善和心灵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本书的核心问题意识就在于学生的社会出身与他们在一流大学里所受的精英教育如何对学生的生涯选择共同产生影响,从而促成了毕业出路及其预期职业背景上的优势差异本书通过对中国两所顶尖研究型大学62名毕业生的跟踪个案研究,运用阐释学方法去理解他们的毕业出路、选择背后的意向是如何在大学过程中形成的,即为何如此选择。其次,在文化社会学的视野下,对家庭背景或社会出身造成出路优势或出路劣势的分化机制进行解释,即分化如何形成。
迷宫
名校其实是一个迷宫或者丛林探险的游戏现场,这个现场的基本布局和游戏规则是怎样的呢?学生应当如何做才能在当中获得优势?倘若大学生缺少关于大学和就业市场的了解,对自己的未来毕业出路没有做到独立规划、提前部署、有序准备,到了毕业之际,即使持有名校文凭,其价值也很可能会在兑换职业地位的环节中大打折扣,新世纪前十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开始大于劳动力市场中白领岗位的总需求人数,因此,部分大学毕业生从白领岗位溢出向蓝领岗位转移是必然趋势。重点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里声望最好,回报最高,但其开放给农村学生或低阶层子女的入学机会,实际上在扩招之后出现了显著的下降。
文凭贬值激起了人们对更高学位的追逐,大学生考研人数连年攀升的事实有目共睹。即便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也多数首选升造,而非工作,而研究生才是重点高校中求职的主力军。所有上述现象都提示我们,高等教育的体制可能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也因此愈发失去其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运载效率。虽然名校文凭仍可带来一定的就业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经受着文凭通胀的冲击。当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具备更强的相对优势,即便是绝对就业能力足够的求职者也会陷入劣势。在这样不断升级的竞技游戏中,包括个人性格、荣誉、工作经验、实习经验在内的软实力就成为了证书、学位等硬通货的必要补充。当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具备更强的相对优势,即便是绝对就业能力足够的求职者也会陷入劣势。在这样不断升级的竞技游戏中,包括个人性格、荣誉、工作经验、实习经验在内的软实力就成为了证书、学位等硬通货的必要补充。于是大学生要想将自己打造成能够在求职市场获得优势的候选人,必须有意的、持续的反思和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将大学四年打造成一种致力于为简历加分的履历经济学。
迷宫的出口
迷宫的出口主要分为三条,出国留学、国内读研和求职
当然,还存在一些诸如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暂缓就业等小众选择。不过,上述三种选择通常占据了高校毕业生去向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出口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三个出口坐落在迷宫尽头的不同方向,会将探索者带去不同的天地,并且不同出口对筹码的设置和兑换率也不同。求职对学生的要求与升学大相迳庭。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应聘者,求职者需要满足用人单位对雇员的期待,学业表现仅仅是次重要的参考性要求,起关键作用的条件包括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有实习实践经历,良好的业务水平,对行业有深入的理解,并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等。如果家里拥有社会关系,有机会通过熟人推荐去应聘则成功概率更大。对于体制内的用人单位而言,例如省市直机关选调生的遴选,党员身份和学生干部经历则是重要的条件。
由此观之,大学四年不啻是一场回报丰厚但挑战度极高的探险之旅,其内容繁复,规则复杂,需要参赛者对此有透彻的领悟,尽早决定自己将要去哪一个出口兑换筹码,并适时调整好前往的路线不少量化研究已经确认,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毕业去向上也存在明显的分化。弱势家庭出身的学生比优势家庭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就业而非升学。然而,弱势家庭学生的就业结果却又不及家境优势的同学。
打开黑箱
在社会学家眼中,大学这个竞技场绝不是公平公正的,而是向某些社会群体明显倾斜着。美好的大学生活需要雄厚的资本支撑,显而易见的是,充分参与各类校园活动需要强大的家庭经济支撑,需要学生挤出打工兼职时间。所以,缺乏经济资本的贫困学生很可能错过学校的各类课外活动和实践机会。不仅如此,社会资本即嵌入人际关系的社会网络,也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和结果有着关键的影响。研究已经发现,大学生与教师、同学及家人之间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业表现、满意度乃至阶级意识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更不用说学生个人在学校形成的社交网络与其家庭成员持有的社会关系资源,会对学生的求职、婚恋、置业等重要地位获得机会产生关键作用。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继承自家庭的文化资本,如语言能力、审美偏好、文化意识、知识等,可以解释学生在学校的成功。不同阶层持有的文化资本是不均衡的,而教育系统则不仅不如它看上去那般中立,更是实施与优势阶层具有某种亲缘关系的文化专断,从而以隐蔽的方法合法化再生产的秩序。
来自文化社会学的洞见——价值信念的作用
要获得满意的出路,尽早设立目标并理性地组织准备策略殊为关键。这已经获得了不少理论和经验研究所证明。
目标,即一种认知层面对我们想要取得或完成之对象的表象建构,既为行动指引了方向,又为行动提供了动力来源。特别对于大学生而言,对自己所要取得的成就树立目标,反映出他们下一步希望做出努力或展现出色的方向,也将影响到他们在组织具体行动时的心态和策略。选择树立合宜的目标,并能有效的自我管理并恰当的组织行动策略实现这一目标被认为是一种可后天习得的重要智能或非认知能力。学生的决策基于他们自身已经了解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自然是有偏颇的,因而决策与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生涯选择者不尽然是理性选择框架下所假设的工具人。即使多数人通过理性计算追求世俗成功,仍有人不遵循这样的工具性效用计算模式,而在选择中遵循其他的价值观或无意识。并且这种特殊情况在人群中可能并非随机分布的
本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社会出身弱势学生,简称弱势学生及来自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出身或家庭背景。根据己有研究所积累的共识,本研究所指的社会出身弱势主要指以下四个维度上的劣势。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低收入群体或较低阶层(例如父母职业为工人、体力劳动者或无业)
来自农村的学生
来自西部偏远地区的学生
四、第一代大学生,即父母双方均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
作者郑雅君认为其作为一位来自西部的单亲家庭,同样面临出路选择问题的女性非一代大学生其一些原本习以为常的观念,仅仅是其自己的偏见其自身的个人身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可能产生了影响。
家境
两种实践模式
有的人想清楚了干什么,然后去努力,然后剩下那些人是我要努力,然后再想我去干什么。很多学霸,他是一种责任感驱动自己去努力,或者说他的努力是习惯性的,不是因为说我想要得到什么东西,所以我要去努力。忽然发现这件事情别人已经做完了,才会认识到这件事情应该去做。比如当你知道你的同学要出国了,其实你已经只是知道一个结果,但是他们可能已经准备了很久,这个时候你知道了,就会非常惊讶这种事情。这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上大学的实践模式。
那些目标明确的同学上大学的方式称为目标掌控模式。目标掌控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了解大学及劳动力市场中制度和非制度性的规则,因此能有意识的树立生涯目标,并且知道如何通过管理自身的行动来趋近目标。目标掌控者有条不紊地组织大学生活,通过掌控自己的生涯目标来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们在大学中的经历和成果往往可以高效的转化成他们下一步生涯目标的资本。习惯性优秀的学霸组织大学生活的模式称为直觉依赖模式。直觉直觉依赖模式的核心特征是在陌生的大学场域难以自我定位,从而无意识的陷入无目标状态,主要依靠直觉和就习惯来组织大学生活。直觉依赖模式主要是由于阶级原有习性不疲惫新的精英大学场域所引起的。
直觉依赖着,并没有树立目标的能力,只是因为升学流动带来了场域的剧烈转换,从而引发其内在自我及文化常识的震动,陷入一种不清楚自己是谁,将要成为谁的模糊位置感。此外,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没上过大学,所以他们对适应的精英大学缺乏必要的文化性知识。缺乏包含多样策略的文化工具箱,使得他们往往奉行单一的行动风格,勤恳而单纯,对任何事情都一样认真。也正是这种老实持重的风格,使他们难以预示地尽早树立目标的重要性,也更难树立起一个对自身有意义的目标。有意思的是,目标掌控者与直觉依赖者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组织行动的技术层面,更体现在道德层面
换句话说,二者秉持基于不同逻辑的道德判断,由此构成了区分我们与他们的象征边界。目标掌控者认为,认为大学生理应有自己的目标,并且相信在规则允许的限度内使用策略去达成目标无可厚非。无目标的组织学习和生活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而直觉依赖者却往往将围绕生涯目标组织大学生活视为功利性强,动机不纯粹,并且对使用讨巧的策略去达成目标有种道德上的拒斥感。
来自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的学生,往往入校不久后都会发现身边不少同学为拉高绩点去选一些给分荣誉的课,他们这也不是厉害,就是套路更深罢了。他们可能确实会拿到更好看的成绩,但按照这种方式,我觉得没必要,这样就失去了按兴趣来培养的初衷吧,太功利了。相对而言,农村学生和中西部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则往往不允许他们考虑所谓的个性。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高中生活都极其辛苦,需要学生付出几乎全部的时间和心思专注于学业。许多人凭借出众的成绩跳过了县中,直接升入了全市乃至全省最好的高中,但这常常需要合家鼎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