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服考研笔记-专题五《丝绸之路/丝织业的发展》

以下文章内容总结自《中国服装史》-袁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丝织业、棉纺业,这是中国成为衣冠王国的重要基础,请结合服装史的知识,简要论述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1)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就发明了骨针、纺锥,这是我国最早的纺织技术的见证。之后,由麻、葛和其他植物所织成的衣料取代了兽皮,这种替代兽皮的织物即上衣上裳,是我国最早的服饰形制,大致形成于夏朝。除了麻、葛为面料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祖先就已开始养蚕抽丝。新石器时代生产的丝织品拥有较高水平的缫丝和丝绢技术;因此,中国丝绸之邦的地位,从新器时代已经开始。
(2)商代时期已能织造特别薄的精细绸子和提花几何纹的锦、绮,并且开始使用野生植物作染料。到周代时,纺织业更加发达,丝、帛、麻、葛的织造遍布城乡,衣料织物的纹样愈加精致,工艺高超,此时的图案也极其丰富,其中以云纹、虎纹及几何纹居多。
(3)丝绸自先秦时期就开始西传,而作为中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则源于汉代张骞的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长安,沿河西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抵敦煌,从敦煌开始被分为南北两条大道,南道出阳关,北道出玉门关。陆上丝绸之路至唐代时达到鼎盛。唐代以后,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交通逐步显示出其重要地位,特别是明代郑和下西洋后,航海业得以空前发展,陆上丝绸之路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4)汉朝时,中国的丝织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有绢、沙、绮、罗、缟、素、缣、绡、縠(hú)、锦等品类。当时在丝绸上施加纹彩的方式有染、绘、绣及印。秦汉时期的染色工艺已相当发达。秦汉时期的丝绸以连环锁丝绣为主。西汉的纹样以充满动势的不对称变体花鸟禽兽为主,东汉的纹样则逐渐过渡到稳定的对称结构,并日益突显出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
(5)唐朝时期的纺织工艺加工可分为织、绣、绘、缬、贴五法。织为织锦,一为五色织就的彩锦,以成都小团窠臼锦最常见;一为特制官锦,有专用于官服的彩绫,也有专人设计花样后工人织就,用于制屏风舞苗帷帐的瑞锦宫绫。绣为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唐女子衫、襦、裙皆施绣纹。绘是泥金银绘或彩绘,泥金银绘即是用金银粉画在衣裙材料上,罨画为五彩手绘花纹,色泽多鲜明。缬为印染,分彩色套染及单色染。贴即堆绫、贴绢法,把彩色绫绢照图案需要剪下后贴在丝绸之上。
(6)宋代时期盛行一种极为精美的织物、缂丝,又名“刻丝”,有文人赞誉其为雕刻了的丝绸。缂丝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通经断纬”的织法。缂丝载中国的织造技术法由来已久。北宋缂丝以定州为中心,大多用于画轴裱幅之首或作书籍封面。南宋、缂丝产地南移至苏州、松江一带。朱克柔等名家模仿织造名人书画,使缂丝成为著名的艺术欣赏品。
(7)元代棉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元代中后期,棉花已在全国广泛种植。松江是元代棉纺织业中心,这里织出的乌泥泾被远近畅销。棉布的提花和印染工艺水平很高。黄道婆从黎族人那里学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8)明清时期的纺织业更是达到鼎盛,期间有著名的“江南三织造”。清代染织工艺的空前发展为面料的精细繁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时,丝绸产品的精致华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此外,棉纺织业在此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产棉地区扩大,棉布也成为大宗出口的手工业品。
(9)总之,我国棉纺织业和织造业的发展对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的今天,面料的开发和创新显得尤其重要,我国面料行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文章内容为个人考研时期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需纠正补充的可在评论区留言。
——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