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潮汕的特产,不仅有美食,还有这些珍贵的“遗产”,惊艳无比!

2023-04-28 10:03 作者:高大膳养生堂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膳小二,在潮汕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聚居,而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的流播,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潮汕文化的精华之处,到底是什么值得人们一直流传至今?

潮剧


潮剧是广东地方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及海外华人华侨地区。使用潮汕方言演唱的潮剧,唱腔音韵优美、表演情感细腻,被称为“南国奇葩”。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潮剧已成为海内外潮人群体文化交流的纽带。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2006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申报的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潮汕历代建筑工匠在长期的营造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建筑布局、建材的选用、施工控制、构件制作诸方面,形成了独特与系统的方法或技艺,以及相关的禁忌和操作规范。


所营造的潮汕古建筑,形成了以石木柱梁结构为主,精美石雕、金漆木雕、嵌瓷三大民间技艺特色显著,形态端严、深厚稳固、装饰华丽的风格,在我国民族建筑中独具一格,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2021年,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潮阳英歌舞

在潮汕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种民间舞蹈:它历经历史的变迁,带着时代的烙印,演变成各种流派和样式,在潮汕地区遍地开花,娓娓诉说着来自上古民众的崇拜和信仰。这种舞蹈的名字就叫“英歌舞”。



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沉淀了潮汕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蕴涵着潮汕人民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在汕头市,潮阳、潮南两区英歌舞最为盛行。


潮阳英歌分布面广,辐射力强,几乎每个镇(街道)都有英歌队。1996年,潮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20年7月,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授予潮阳区文化馆“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传统舞蹈传承(潮阳英歌)华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基地”牌匾。


2006年,潮阳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阳剪纸

潮阳剪纸是“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之一,分布于全区各镇(街道),尤其是铜盂、西胪、和平、贵屿等镇最为活跃。


潮阳剪纸来源于生活,题材非常广泛,多表现吉祥喜庆,也表现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花鸟虫鱼、戏剧人物、市井百姓等;其艺术特点造型灵活、构图对称为主,饱满而不杂乱,结构严谨,刀法精巧细腻。


1997年潮阳被广东省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2006年,潮阳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雕


潮汕木雕

潮汕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佼佼者,在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潮汕木雕在唐宋时已初具规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汕木雕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其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多层次的镂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为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类。在应用上则大致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和案头陈设等四类。在潮汕地区,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人们随处都可以见到木雕艺术的存在。

潮绣


潮州绣

潮绣也叫潮州绣,是粤绣的主流派,有独特风格技艺和强烈的地方色彩,粤绣与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

潮绣历史悠久,发源并流行于今潮汕地区,潮绣始于唐代,形成风格于明、清,流传于国内及东南亚一带。

潮绣有着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尤为人所瞩目,题材有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以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产生了“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


潮州绣

在清朝乾隆年间,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乾隆年间,潮州西门外天地坛、布梳街以及开元寺附近,已有绣庄20多家,绣品输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占领南洋市场,特别是带有民间浓厚地方特色的厅堂,佛庙摆设的绣品更是供不应求。

澄海蜈蚣舞


蜈蚣舞是一种大型的广场性动物舞蹈,根据蜈蚣的动态和习性进行模仿,表演者半蹲的姿势起舞,模拟蜈蚣蜿蜒爬行,穿梭盘绕,惟妙惟肖,受到民众的喜爱并流行开来,传沿至今。



澄海西门社区以百足毒虫蜈蚣为题材,将潮汕人“种田如绣花”的精细与动物舞蹈的粗犷完美结合,创意编制创作出独具韵味的蜈蚣舞,意在驱邪接福保平安。现有资料显示,这在我国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2008年6月,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申报的蜈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澄海鳌鱼舞


鳌鱼舞既有“独占鳌头”的吉祥寓意,又带有激情燃烧岁月的红色革命色彩,展现了奋发上进的主题思想。


表演时由一人擎鱼珠引带,五人藏身于模型中操纵鳌鱼,表现鳌鱼“出海”、“畅游”、“跃龙门”等情景,舞蹈由潮州大锣鼓和连缀曲牌伴奏。演至高潮,鳌鱼吐珠,焰火冲霄,男青年表演的鱼灯舞,与登鳌的渔女吹箫奏乐相呼应,在刚毅中又增添了妩媚的情趣。



2009年10月,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申报的鳌鱼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鮀浦石雕


中国石雕历史悠久,潮汕石雕自古以来更是别具一格,以雕工精细奇巧闻名于世。近年来,作为潮汕石雕的一个分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鮀浦石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追求设计新颖、技法精湛、独具创意的表现形式,推动了石雕这一老行当的新发展。


潮汕石雕植根于潮汕大地,是鲜活的潮汕文化符号。鮀浦石雕是潮汕石雕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唐宋,兴于明清。


鮀浦石雕在中原和闽南地区石雕艺术形式基础上,结合潮汕古建筑装饰需要和佛教文化审美需求,逐渐发展出了以镂通雕技艺为代表的特色雕刻艺术形式和以潮式双面通雕为代表的本土化艺术风格。

铁枝木偶戏


铁枝木偶又俗称纸影戏,是盛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极具地方特色。原澄海县(现汕头市澄海区)是铁枝木偶的原创发散地。


铁枝木偶戏里的木偶是集塑像、潮绣等传统工艺于一身的艺术品——纸版贴布贴珠为帽,香稿粉做头面,木料为躯体,服饰上满是精美潮绣。
木偶戏演出有传统剧目和固定剧本,剧情及音乐唱腔均从潮剧移植,可以看作是“微型潮剧”。戏班演出时要搭建小型舞台,以彩眉绣幕分隔,后台操纵的人盘膝而坐,操持木偶前台表演。

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拨、抖等程式。这些独特的操纵技艺,经过民间艺人一代代的传承创新,已形成一整套完整制作和表演式样,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汕头木偶戏(澄海前溪铁枝木偶)》进入澄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汕的特产,不仅有美食,还有这些珍贵的“遗产”,惊艳无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