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锦囊:切断原生家庭的影响
两天之内,有三个孩子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起初我都怀疑这三个人是同一人,但后来买茶的地址都不是同一个省,高频次问题我就录个视频各取所需吧。
他们问的是——在毕业后刚走上社会的人之初,虽然很想就此展开想要的生活,可无奈被原生家庭捆绑得过于牢固了,任何一个念头都会被影响,买个东西、决定一件事、判断一件事,都会被父母强烈干涉;即便父母没张嘴,自己藏着掖着了,但意识里第一反应还是过去十几年来父母的声音,就觉得自己活得很憋屈,问我如何破局?
我上去就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们是不是还都跟父母同住一个屋檐下呢?得到的回复是肯定的。于是我给他们三个比较统一的药方,给了三个锦囊:
1,先做到物理上空间独立,在空间上要完全跟原生家庭割裂,让自己具备一个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存在的空间,如果条件允许,换一个城市生活,尽量换个大城市生活;
2,毕业了就尽量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尽可能做到财务独立,完全不靠家里,这样腰杆子更硬;
3,不要着急谈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先切断自己所有的感情线,这样能节省出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这些省出来的海量精力做自己所有想做的事,同时尽量保证自己每件事都能带来钱,尽量,这点在踏上社会之初虽然很难实现,但,尽量。
做到以上三点是最最起码的,其目的是让自己通过物理空间上的独立,从而逐渐实现自己操作系统上的独立,借助这段时间逐渐重新格式化之前十几年的操作系统和思维模式,练习转向一种“凡事只能靠自己”的独立模式,这样才有可能听到自己内心到底在想啥,从而有时间、有条件去逐步执行。
当有了海量的执行经历之后——无需各个都执行成功,要的只是有海量的执行的经历,以后,才能摸到内心那个真正的自己到底是谁、才会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而且这么做还有更高的一层意义,就是能够塑造一个相对完整的人格。
我特别迷信一句话叫做“无法自我满足的人,会容不下别人的幸福”。一个人如果心里总有一口憋屈的恶气出不去,心里这股邪火出不去,久而久之人会变得阴阳怪气,指责起别人来的时候可有本事了,就是以为他们从来没真正实现过自己,他们所有对外的指责其实都是对自己的不满。
可,一个人实现过自我了,心里那股邪火泄得干干净净了,就会长期进入一种“贤者时间”,对自己满意之余,也会真正意义祝福和帮助别人。
书归正传,这一二三步其实就是一种训练、一种诱导工具,其目的是逐渐把意识里根深蒂固的原生家庭交付给你的东西逐渐剔除掉,让内心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显露出来,就有点像考古的过程——有人买过一些博物馆那个考古的文创对吧,拿到手是一大块石头一样的东西,里面附赠工具,需要用工具把外面那层包裹物剔除掉,才能逐渐显露出里面那个宝贝到底是个啥。
当然也有些急性子到手以后啪地往地上一摔,很快能得到里面那个东西,但凡有这个本事也行。
忘了是经书原文还是南怀瑾打过的一个比方,说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这个考古的过程,说人的本真本我就像一个光闪闪的宝贝,只不过被很多世俗的沙土泥石包裹得严严实实,你忘了里面是个啥了,光芒也没有了,修行的过程就是逐渐洗掉外面那些沙土泥石的包裹物的过程,一直到里面的宝贝完全显露出来重见天日,那就是成就的那一天。
所以有点理解为什么我上去就让人要对原生家庭进行物理隔离和心理隔离以及财务隔离了吧?先断掉这个影响,否则的话一直在父母眼前晃荡,原生家庭的影响会随时随地破坏你的考古挖掘过程,你刚抠了一点点,你爸上来一句啪又给你糊上一层泥;你好不容易洗掉了,你妈又上来啪给糊上一层泥,这种左右开弓男女混合双打之下,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你就得有个他们糊不到你的地方,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一点点去抠那个东西,一但抠出来了,你就什么都不怕了,再回到那个原生家庭也无所畏惧了,这时候你会变得异常耀眼,耀眼到他们压根不敢直视你,就没人能把你怎么样了。
今天B站上还有个孩子,吐槽了一堆原生家庭给他灌输的那些影响,包括他们本地小地方很多排山倒海般的狭隘世俗给他的影响,但凡心里有个什么想法念头,马上就会被世俗的眼光所左右所摆布,内心已经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了,长期以往本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啥、更别提要怎么做。
所以我跟他说,如果条件允许,去一个大城市,大城市里的人群没你们家乡那么事儿事儿的,所以你得先脱离环境,不然你就像鱼塘里的一条鱼,呼吸吐纳的每一口都是这鱼塘里的浑水,除非你能换到一条大江大河里去,最起码不会像你家鱼塘浑浊到那个地步。
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去了北上广深以后再也不想回家的原因,说句不好听的,就像小猫小狗,你喂过它精品猫粮狗粮小罐头之后,它还会回头去吃便宜的吗?猫也不吃老鼠了,狗也不吃屎了。
所以结合我身边20多个都能在40岁钱实现财务自由提前退休的人走过的来路,我们都有一个共性,都是不考虑自己个人问题,早早离开家自己生活,然后迅速地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是因为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精力集中精神,尽可能压缩时间快速前进。
就像跑高速一样,一路上不听歌不听电台也不聊天,自己开,车上没有第二张嘴在那事儿事儿的一会要这一会儿要那,就聚精会神地把油门踩到底,前进,不择手段地前进,等开进了服务区之后,是上厕所,还是吃饭,还是补觉,下一次上路是什么时候,完全可以悠然地自己做决定。
不然的话一直慢慢悠悠走在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时间久了,不光你车上带的水和食物会耗光,你的精力也会耗光,人会六神无主无所适从的,而且高速上你停留的时间越久,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打比方就容易理解了吧?
所以以上三个药方、三个锦囊,需者自取,虽然不具备100%的普世价值,抛砖引玉给有需要的人一个启示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