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后日谈04——糟糕!我被PUA了!
①简单描述一下PUA
PUA本意是所谓的“搭讪艺术家”,本意嘛,许多词语的本意都是好的,或者说起码是正常的,总会是人们在发展它含义的过程中将其污名化。【说句题外话,PUA应该是个名词吧?但是似乎大家都喜欢将它活用成动词】居心不轨的人通过总结情感关系的发展规律,从而达到操控他人的效果。就我浅薄的知识量来看,PUA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
首先,TA会通过一些手段,像是有意无意地立人设,展现魅力之类的。而这些所谓的“套路”目的在于让人产生探索和与之深入交往的好奇心。
接着,TA在初印象的基础上,强化目标对自己的依赖程度。展现出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部分,脆弱或凶狠,总之是很隐蔽的缺点。交往对象如果想着自己发现了对方不为人知的一面,自己比别人更加了解TA,那可就上大当了。
之后,TA并不急着让你付出什么,而是故作坚强自立,让自己的形象更加丰满。当然了TA还是会展现出自己需要对方物质或情感付出的需要的。
然后,大的就来了。因为TA不主动索取,但是有意无意地暗示了自己需要,一旦对方主动付出,那就彻底上当了。TA的索取会越来越多,而停止付出,TA又会用糖衣炮弹或者是情感关系本身作为条件,情感上逼迫对方继续付出。越陷越深的人不舍得或者是不甘心放弃关系,便会成为TA的奴隶。
最后,TA完全不管对方的死活,借也好,卖也好,总之就是给TA上供。情感关系发展成一种类似于封建主义的君主关系。
PUA就是这样。
②小说家成为PUA
其实有点标题党了。小说家们离PUA的行径相差十万八千里,只是在这个不良行径污名化程度降低的环境当中,我这样说似乎也可以被理解。小说家们不是真的在PUA我,只是他们的作品在PUA作为读者的我。
类比PUA原意的五个步骤,我来说说小说家特别是系列小说家是怎么PUA的。
首先,立人设。小说尤其是系列小说中(本篇主要针对的是掟上今日子系列小说,下文的对象干脆都特指系列小说好了),人物是重中之重。其人物的人设是其人格魅力所在,或正或邪的形象,通过作家的文笔,给读者带来生动有趣的阅读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读者像我一样全情投入,很有可能与小说的虚构人物共情,将人物当作是真实存在的人看待。
小说家们通过跌宕丰富的小说情节展现人物的形象,读者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与人物交往一样,带着好奇心逐渐发掘对方完整的人设。
接着,随着情节发展,小说人物开始展现出更加私人化的情感经历,或是成功或是失败,在推理小说当中更有变态罪犯的存在。这些逐渐随着情节暴露出来的形象问题往往是小说逐步推向高潮的产物。与别不同的人物也会让读者产生“好有趣!”的观感。
之后,人物开始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成功的大谈成功学,失败的想着法归因,即便是病态杀人魔也会找找自己成长经历的缺陷。读者如果共情,可能会理解人物的行为与与之对应的性格。也就是说,读者主动地接受了人物的形象以及展现人物形象的情节。
然后,小说走向高潮部分,读者们被人物的魅力捕获,被情节的魅力捕获,不断地期待接下来的情节。即便过程中有些许不合理,但是也能接受。读者已经看了这么多了,情节如此丰富导致瑕不掩瑜,完全可以接受啊!
最后,小说家们完全不管读者的阅读体验,随意收尾,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读者的期待落空。
如何?其实我这里说的小说家是特指了推理小说的小说作者们,不在叙述的过程中说到推理小说,是因为我想大胆地将这个阅读感受推广到所有的小说当中。【当然了,也是为了本篇后日谈呈现出一种递进的层次感,如果没有,当我没说】
③我是怎么被PUA攻陷的
具体一点,就以阅读掟上今日子系列为例。
看过该系列的读者都知道,这是一个设定系的推理小说系列,掟上今日子作为聪明的侦探,有着独特的人物设定,即只有自己清醒时段的记忆。一旦睡着或昏迷,睡着之前的记忆都会被重制,一般来说,如果睡眠规律,今日子小姐就会有一天的记忆。
设定系的小说总会让人耳目一新,毕竟作者对情节或人物进行特殊设定是小说产生差异化的重要方式。该系列也一样,在阅读头两本时,我都感受到了强烈的新鲜感。“备忘录”以及“推荐文”一本短篇集一本长篇都在本格推理的设计上十分有趣。加上西尾维新在小说中重对话轻描写的风格,小说通篇都充斥着大量的人物内心以及人物之间的逻辑论战。这一点在推理小说中算是少见。大多的本格推理都是侦探的一言堂,侦探说证据与证据之间是什么关系就是什么关系。而今日子小姐的网罗推理,则会将一个证据发散的多种可能讨论个遍。当然,小说篇幅有限,作者不可能真的将所有可能性都讲一遍,但是能够对多种可能,甚至有些是很离谱的可能都进行可行性讨论,属实难能可贵。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从前两本小说中都获得了非常好的阅读体验,因此我对接下来的小说保有非常大的期待。
“挑战状”、“遗言书”以及“辞职信”三本在推理部分一样可圈可点,即便诡计也许并不高明,但也足够有趣。谜题的答案并不复杂,但足以让读者大吃一惊。快餐式的故事也让小说推进的节奏非常快。得益于作者轻人物描写,重对话,读者很容易专注在谜题本身,侦探与助手在进行证据分析时对读者的启发性很强,但不至于揭露太多谜底。不过因为描写很少,因此无论是环境还是物品的描写,都是最重要的证据,这或多或少让谜面的解读过于简单。
一般而言,略去案情描绘的推理小说会像IQ题一样简单直接,我也乐意去接受这样的阅读挑战。但是自从“辞职信”开始,系列小说开始不太像是本格推理小说,成了一种既不社会又不本格的侦探小说。
“婚姻届”将目光放在了今日子与情感关系上。在这一本小说当中,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案件存在,甚至可以将它当作是日常的番外。虽然在推理小说系列当中加入如此重人感情的委托似乎有些出格,但是好在“家计簿”一册重新将故事稍微【也仅仅是稍微】拉回了本格推理之中。
“家计簿”可以说是西尾维新代入今日子这个侦探角色当中向读者阐述出现在推理小说中的现象。尽管今日子对不同类型的案件的总结很亮眼,但是小说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家计簿”这本小说根本就没有在好好地讲侦探故事。它像是一个小窗口,作家通过几个呈现得不完整,略去一部分的案件(例如不找凶手、不调查、不讲案件前因后果)来阐述自己对于推理小说的见解。对推理小说进行总结的例子很多,著名的密室讲义,“解体诸因”、“绝对不在场证明”都是通过具体的案件来向读者总结的例子。而西尾维新用了一种很新的方式,新到有点不完善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他对于推理小说中一些经典情节的理解。“家计簿”给我一种作者只是单纯想要论述这样几个观点,而并非想讲一些故事。所以“家计簿”不太像是一本小说,将其称为杂谈可能更好。
之后的“旅行记”干脆就更加浮夸,可以说完全跳出了侦探推理的条条框框,成了古典侦探小说的冒险形式。远赴巴黎调查扬言偷走埃菲尔铁塔的犯罪预告,这完全就是不切实际的胡闹。这种夸张的正邪较量,已经不能用现在推崇的社会或本格甚至所谓的变格去看待,它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冒险故事。【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讲述冒险故事,实在是有点不合时宜】
所幸的是,“旅行记”的冒险故事节奏流畅,诚然故事人设和情节都相当老土,但其中的犯罪动机(偷走理念)十分新颖。由于故事已经不是侦探推理,因此在信息处理上读者不再需要花费心神去考虑线索之间的联系,倒是符合轻文学的定位。
可我始终是奔着推理故事来的,在连续跑出之后,西尾维新在“内封面”中给我带来了一次良好的本格推理体验。虽然里面问题依旧,谜题又是英文字谜。但总归是将故事扯回到推理之中了。也不难看出,我对系列的期望已经下降得很严重了。
最后的“色卡本”沿用的是探案式的侦探故事结构,与绑匪实时斗智斗勇的情节节奏很快,几乎每翻一页都是在深入情节或是挖掘线索。不过绑架案件没头没尾,戛然而止。它像是一出没有深度的短剧,又像是一次万事屋的日常,在风格上与常见的侦探冒险以及推理探案故事都相距甚远。
至此,西尾维新对于掟上今日子所在世界的构建就结束了,我所遭受的PUA也算是告一段落。
④还是调整心态吧
其实一直到系列的第五本小说,我仍然觉得该系列十分有趣。不同于硬汉派的刑侦调查,系列中的警部都是没用的存在,甚至连辅助侦探形象都谈不上,因为作者根本就没怎么写过警部以及助手细致的心理以及动作描写。谈得上描写的,只有警部对于今日子小姐智慧以及美貌的赞叹。今日子的形象并不正面,但不正面的侦探形象十分常见,但是今日子的爱财、自信以及目中无人却不切实际。
这也许就是轻描写的弊端。展现今日子这个最主要形象的窗口只有一直当委托人和助手的倒霉蛋(隐馆厄介)。本来通过侧面去描写侦探还会给读者带来未知的神秘感和探索的惊喜感,但是作者又不乐意通过旁观者的视角去描写去探索今日子的形象和故事。他人(大多数情况下是隐馆厄介,有时也是侦探社的保卫亲切守以及警部等等)对于今日子的看法大多就是浮于表面的论述,直抒胸臆地评价她是贪财且自大的聪明人之类的,具体的描写非常之少。加之侦探故事本身脱离实际,警部无能、案件内情粗糙随意、所有人围绕侦探行动等等情节比比皆是。作者用了最不高明的方式让侦探看上去高明——通过降低旁人的行为能力以及水平来彰显侦探的运筹帷幄。
作为大怨种的隐馆厄介倒还情有可原,但是一众警部全都毫无主见以及行动力着实有些不切实际。警部作为一个在日本比较高级的警察职位,即便逻辑推理能力不及侦探,但也不至于会是一个听任侦探安排以及毫无侦缉主见的求助者。在警部与今日子合作的篇章中,警部们对于今日子的评价就像信徒一般,毫无独立人格的存在。
乍一看,小说似乎是今日子与警部、今日子与隐馆厄介的故事,但实际上却只有今日子一个人。其余的人都是没有人性和人情的工具角色,提供线索以及被今日子嘲弄就是他们的全部功能。专案小组或是负责的警方唯民间第三方马首是瞻,实属是滑稽。政府机关再如何无能,最多也只是求助于侦探的特殊才华。而在故事中,往往是整个委托的过程都被今日子这一个小丫头片子玩弄于鼓掌,实属是太儿戏了。
然而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晚了,系列小说已经来到了第五本。
虽然这是一套系列小说,但是作者希望读者可以从任意一本读起都没关系,因此在每一部小说当中,都会重复一遍关于掟上今日子的设定。包括旁观者视角的论述,助手、警部对掟上今日子的态度,都会因为是重新带出设定而重复地展现一样的吐槽以及评价。虽然真正重复的文字内容占书的很小一部分,但是足以引起作为读者的我的关注。我认为这是很影响阅读体验的。【因为我是连续读完一整个系列的,所以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另外,助手时常会在今日子小姐推理或是调查时重复提及“只有睡前的记忆”这一个设定,反复又反复。这导致需要助手站在读者视角解读侦探的推理和调查行为时,有一大部分文字仅仅只是在联系设定以合理化侦探的行为。大段说明性质的文字,只有一两行是实际输出内容的语句,其他语句全是在赞叹或者说是评价侦探的行为。情节之间充斥着大量如此评价的叙述,这导致了小说没有多少空间留给情节发挥。说得夸张一点就是,压根没有情节。
在有情节的小说中,侦探所接收到的委托却又和本格、推理、侦探没有半毛钱关系。也许用冒险和奇遇去定义它们更加符合。而我作为推理小说爱好者,本身就是冲着设定系推理去阅读掟上今日子系列的。可越看我就越发觉不对劲。忘却的设定在推理过程中逐渐被淡化,沦为噱头。它不再是推理过程中的转折或是核心爆点,给人一种硬凑人设的感觉。
侦探只能记住一天的调查,这个设定本身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不仅限定了时效,还为故事带来了许多可能和意外。在前几本小说当中西尾维新确实将这个设定玩出了花。可是到后续的几本“冒险”故事,“忘却”就成为了今日子是最快侦探的背书,在情节上毫无存在感。如果你硬说委托侦探非常必要,那么这个最速侦探,最能保密侦探,乃至忘却侦探的设定就可以被替代了。一旦这个设定可以被轻易替代,那这个设定就很难成为小说的核心卖点,对于读者的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
在经受PUA之后,我开始尝试抱有完全不同的心态去看待这个系列的小说。“当成冒险故事看就好了,没有悬疑也没有推理”,“这是轻小说,没有那么丰富的描写和有深度的含义也是优势之一,起码我可以看得很轻松”,“人设脱离实际让故事没那么沉重不是吗?”这些自我催眠的话语不断萦绕在我的脑子里。在接受这种期望之后,后续的阅读轻松了许多。也许一开始我就应该将期望值调整到这样的程度,可是我还没有阅读,又怎么会知道事情会发展成这样呢?这又似乎陷入了薛定谔的猫的矛盾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