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我们读《Tuesdays with Morrie》,我们该读什么?

2023-01-17 22:16 作者:烧糊了的卷子12  | 我要投稿

众所周知,本次寒假英语阅读作业是《Tuesdays with Morrie》。这是一本学生记录身患ALS的老师最后十四个星期二的会面以及他的一些人生故事的书。

这本书实际上是我一年多以前买的,缘由是各班图书委员开会时图书馆老师推荐。她说她看过中文版和原版,很感人,是她最喜欢的、反反复复读的一本书。金士杰还演过这本书的改编话剧版,译名是《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正因如此,我最初将它看作一本行为知道书,结果就是只看了几页它便在书架上吃灰了。我并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简单且高效的行为指导,相反,其中基本是老生常谈的道理,是你还年轻的时候所有年长者对你教导的正能量提取版。况且,它也不是一本论证结构严密的人生哲学书籍。“不要害怕年岁增长“”钱不重要,爱才重要“”婚姻需要相互尊重和妥协“云云,它的叙事方式也很直白,就是在师生对话,或者甚至可以称为采访中直接说出这些道理。一本师生谈话的书,而已。

然而,在真正体验过死神如何给亲人留下伤痛之吻,它的翅膀又如何扫过我的脸颊,使我为之一颤之后,才对书中的一些内容有所共情与感慨。共情的并不是大道理,而是它旁观者看死亡全过程的视角。身患绝症,任何治疗手段都显得那么多余,甚至药物和医院中本来就漂浮着的死亡的空气平添痛苦,只会让人更加怀疑选择在医院医治而不是在舒服的家里等死这个本就不容易的选择。甚至会想这样苟延残喘有什么意义,不如毫无痛苦地迅速死去——对死后世界未知性的恐惧,是一种精神上对虚无的恐惧,想到人不过是回到出生之前不存在的状态,归于尘土,至少对于自己的死亡,更能接受;但是对于死亡这个你从出生便开始的无法抑止的过程,对于病痛,是一种物理的痛苦,你有着刻在骨子里的,流淌在进化场长河中的不自主回避,是人是狗皆如此。然而Morrie教授能够如此镇静地过好最后的每一天,在自身生命消逝的过程中仍然在关爱这个世界,我想这是一种很难能可贵、值得尊敬的精神态度。

固然,我极其尊敬和喜爱其中坚强、勇敢、博爱、宽容的Morrie教授,但是我并不喜欢作者的写作方式。学生这个身份,不至于太近到你会在他生命最后时刻奔走求医,痛苦万分而无法呼吸和理清思路,也不至于太远到与自己完全无关。他并不需要像家属一样时刻为临终之人擦拭、调整姿态、做无谓的祈祷。我不过是出自上帝视角、事后诸葛亮罢了,我最该问的,是我自己当时为什么要那么做。或许出自无知,或许出自自欺欺人,或许出自自私……总之,我们并不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不是吗?

我认为,这本书最最值得我们去品味的,可能不是其中的箴言,毕竟圣经、论语等书已经每时每刻都在教导我们了,而是它其中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愿Morrie安息,愿临终之人都能够在平静和开悟中离开,愿我们用一生去学习死亡后,都能够更好地接受生命的凋零。


当我们读《Tuesdays with Morrie》,我们该读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