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系列的评价和感想

2021-05-30 16:18 作者:理想与现实306  | 我要投稿


阿西莫夫更多在中短篇里天马行空地发挥点子,在长篇里,则是建构世界观后,以宏大叙事作为主线,写受众很广的通俗故事,但其世界观蕴含着的点子仍然非常惊人。相比于技术本身,阿西莫夫更多地刻画了未来理论和技术对人们思维方式,社会形态和政治格局的转变

如《我,机器人》里服从三定律的机器人出现的种种意料之外的状况,机器人系列中的太空族—地球格局中双方的斗争合作。基地系列中,心理史学为核心的两个基地分别建构第二银河帝国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用数学规划人类发展的轨迹

看似简单的法则,实际上会延伸出许多复杂的问题

有人认为硬科幻才是真正的科幻,认为银河帝国不过是换个背景的历史小说,但实际上,没有科幻故事能脱离对未来社会环境的描写刻画

阿西莫夫刻画了人类银河系扩张之路,从地球到外世界再到银河帝国。机器人技术的滥用导致了太空族的背叛和堕落。当人类拥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后(整个银河),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也最终无法维持稳定,谢顿计划导向第二银河帝国全新的社会模式。个体能力的强化导致的独居文明,心灵科学不仅推动了谢顿计划,还成为了构建行星生命体盖娅的基础。以上种种都展示了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而且足够深刻,如何称不上真正的科幻。

即便有些人认为这不算真正的科幻(那也是因为成书太早了,前3本都是上世纪50年代前写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看来也没办法),他们也从未否认过故事的精彩。

银河帝国的故事性的确非常突出。以基地三部曲为例,第一基地哈定市长在安纳克里昂星球上的精彩政治博弈,后来出现的行商马洛利用贸易关系征服对手,贝妲最后猜出骡的真实身份,第二基地的真实位置猜测,第二基地与骡的争斗与胜利。这些每一个都是优秀的独立故事。而且在这些故事中,科学和硬核科幻起的作用,都不是那么大,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感情、政治博弈和军事外交撑起了这些优秀的故事

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幅史诗画卷徐徐展开,十五部曲贯穿两万年,环环相扣,层层呼应,构成一部完整的历史,阿西莫夫创造了一部平行的未来史。

也许有人认为这十五部曲太过松散,有强行统一之嫌。的确,但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部作品能包含更多元的思想,数十年后的续作更体现了作者跳出原有心态和思维方式后的反思。如基地正传中被封神的谢顿计划,在后传中却被抛弃,这让很多人无法接受。

可仔细想想,在第二基地中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谢顿计划的第二基地,在后传中却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地残酷斗争,作者借盖娅之口指出他们的自私自利,并最终为人类选择了盖娅。这是为什么,因为最初设定的谢顿计划是作者心目中能带人类避免盲目走向光明未来的完美计划

然而,几十年后续写这一系列的阿西莫夫,却想到执行计划的人,也有野心和欲望,谢顿计划的执行,并不能消除这些因素,第二银河帝国不过是谢顿计划的垄断者凭借心灵异能和心理史学将整个人类社会置于他们的父权统治之下。这才是谢顿计划最终被抛弃的真实的原因。

阿西莫夫描绘了银河帝国横跨两万年的历史,这两万年的历史固然精彩,但也是人类用自私短视和偏见带给同类和自身无限苦难的历史,心理史学用理性来对抗盲目,但人性的弱点却仍会造成无数的内耗,毕竟心理史学仍然建立在人性弱点导致的社会学法则之上,决定了它始终是一种不完全成熟的择中方案。

而持续追求‘最优化’的发展路线,即理想的谢顿计划本身,更是会带来僵死的结果银河帝国6基地边缘和阿西莫夫另一本长篇《永恒的终结》的联系)。也许正是看到这些才让阿西莫夫最终选择了盖娅。阿西莫夫借崔维玆之口指出人类只有成为一个无法从内部攻破的真正的整体,才能抵御其他文明的侵袭。

但实际上何止是外星文明,文明的一切挑战都要求人类更加团结,要求人类有更少的内耗。盖娅其实并不完美(作者也写了盖娅很多不讨喜的特点),可这也反映了作者悲天悯人情怀背后的无奈,人类究竟该走向一种怎样的未来?

阿西莫夫在写最后一本迈向基地时已步入晚年,哈里谢顿和作者几乎一同带着对人类文明前景的憧憬走向死亡,谢顿逝去时周围空间布满了光元体的谢顿计划方程式。阿西莫夫走时又如何不是带着忧虑和憧憬,带着足够证明自己没有虚度一生的理想和成就满意得逝去。

哈里·谢顿
阿西莫夫


对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系列的评价和感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