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
看到一些影评,有感而发
怎么说呢?其实你把德军军官换成日本人,犹太人换成中国人,再来看一看,也许就没那么多争议了。
你是中国小城里的一个文员,日子过得不好也不差。日军大清洗的时候你谎称自己是历史学家,于是大学干事出身深爱中国文化的日本军官把你奉为座上宾,然后一边向你认真讨教一边面不改色地屠杀你的同胞。
日军陷入苦战,物资配额逐渐缩减。日本军官尊师重道把为数不多的罐头口粮给了你。你一时间热泪盈眶,但夜深人静时听到身边的同胞饥饿的呻吟,你意识到这些口粮有多少是从和你一样的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
你伪装专家编的故事有了瑕疵,被日本军官怀疑了。先前对你尊敬有加的大学文员转瞬之间拔出了武士刀要将你置于死地。你极度惊恐之下突发急智掩盖了过去,但这件事也让你意识到对面这个平日对你彬彬有礼的家伙本质上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侩子手。
军官有的时候会给你讲述自己在战争开始前的生活。平淡的日常和对未来的期许,让你对军官有了不少的了解。随着你对他的熟悉,你对他的仇恨似乎有了些动摇,因为眼前这个军官似乎也是身不由己的一份子,似乎在平时也只是一个渴望平稳生活的普通人。
直到他抽出武士刀之前的那一刻,你都是这么想的。那一刻,你终于意识到,战争已经将目前的这个人彻底的异化成了一个不可言状的怪物,你骤然想起了,大清洗那日的鲜血与惨叫,以及自己不知所踪的妻儿与父母。
日军溃败时打算杀了所有俘虏,军官看在师徒情谊份上私下放走了你,但你摸黑离开战俘营的时候依然能听到背后传来的同族的哭嚎。
从军官角度来讲,他认为自己拯救了这个小老师的生命,给予了他足够的尊重与优待。但从小老师的角度来看,军官与无数侵略者一样,只不过是摧毁他们生活的巨兽的一部分。而清官给予他的,只不过是将他原本的生活焚毁之后,留下了一丝余烬。
当杀父仇人对你示好时,你是会觉得感动,还是会觉得他恶心?
也许你觉得军官对不起谁都没有对不起这个小老师,但假若没有这场暴行,那么小老师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也许你觉得军官对小老师足够的好,但这份“善意”于被军官屠杀的亲人,朋友所给予的善意,孰轻,孰重呢?
男主并不是完美的受害者,他以及他的族人为了求存,也做了不少卑劣的事情,例如杀害了与自己同一阵线的真正的波斯人;男主所属的族群也不是无暇的族群,近现代社会中的很多纷争背后,也都有他们的身影。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他们实施侵害的人,便是值得尊敬的好人。反油不代表一定要支持nz,就像反m不代表一定要认同tlb的价值观一样。这个世界不是非此即彼的,应当允许有中间地带的存在。
这个问题放到人身上也一样。军官是一个nz,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教导自己的男主产生一定的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相互互动带来的熟悉,这种熟悉让男主在军官眼中由一个抽象的符号转化为一个具体的人,而具体的人总比抽象的人更加可爱与可恨。同样,他对男主产生的情感也不妨碍他继续屠杀男主的族人,因为男主的族人对于他来说依旧是抽象的符号,而清除抽象的符号与清除具体的人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完全不同的。
而男主与军官不同的地方,是他在与军官熟悉的过程中,依然能够不间断的见识到军官面对“抽象符号”时残酷的一面。这警醒了男主军官温情外表下的本质。哪怕你可以解释说这只是一种群情激愤下的幻觉症候群,但在男主眼中,这就像是一个怪物披上人皮。而这种怪物比单纯的怪物和单纯的人类更令人恐惧。因为男主自身在除去谎言带来的种种伪装之后,他最“本质”的特征与这些“抽象符号”并无二致。